1. 貴州哪可以定做到比較傳統的侗族服裝和那些銀飾的啊
榕江侗族服飾是貴州南部侗族服飾的典型代表。從結構和風格來區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飾、四十八寨侗族服飾、苗蘭宰盪侗族服飾、三寶侗族服飾和天甫侗族服飾五種。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飾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飾以色彩艷麗,工藝精巧,圖案優美,賞心悅目而久負盛名。榕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處黔東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東南部坡麓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淺切割低山山地,縣內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東靠黎平、從江,南連荔波,西與三都、雷山接壤,北與劍河縣毗鄰,總人口約32萬人。境內有侗、苗、漢、水、瑤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人口最多,佔全縣總人口的38.38%。榕江縣境內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以珠江水系為主。榕江侗族大多聚族而居,多數村寨依山傍水,也有少數村寨座落山上。住房多為干欄式吊腳木房,寨中建有鼓樓,溪流上建有花橋。鼓樓是侗寨的標志,是侗家人集會議事、娛樂的公共場所。榕江侗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創造了獨具民族藝術特色的侗族服飾工藝文化。
有少數民族的地區都有銀飾,
2. 侗族男孩穿什麼衣服
之前在苗族侗族服飾上我也是很疑惑,但是經過我的仔細研究,得出了結論,因為本人就是苗族的,苗族的服飾比較了解,初次見到侗族的服飾真是很讓人覺得是苗族的,不過我得重點說明一下。首先,你得明白苗族跟侗族的分布和支系,雖然侗族沒有苗族分布的廣(湘黔桂交界),但是每個縣甚至每個村鎮的侗族服飾都有很大的差異,更不用說苗族了,苗族的服飾就貴州省而言就達到200多種。主要還是得看的多才能分辨,要不然很難看出來的,舉幾個兩者服飾相近的例子,如榕江七十二寨的侗族盛裝跟雷山的苗族盛裝、從江縣的岜沙苗族服飾跟龍額侗族服飾、報京侗族服飾跟三惠寨頭苗族服飾,三江侗族服飾跟通道草苗苗族服飾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因為分布的地域不同,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及很多歷史原因造成了同一民族的服飾演變,或者兩個民族的服飾相近。就清水江兩岸的侗族服飾而言,清水江以北的,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現在的服飾都帶有清代服飾的風格,而清水江以南的,多崇山峻嶺,交通不便,文化影響較難,所以還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飾特點。苗族也是這樣的,在分布上越靠近東部的,自古受漢文的影響,或者多民族雜居,服飾上就大不相同。說了這么多,最後給你的結論就是多觀察各地各分支的民族服飾,才會發現裡面的區別。
3. 侗族的飲食習慣
侗族有「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食油茶、黑糯米飯和「臘也」(合攏飯)。
4. 侗族人喜歡什麼顏色
呵呵!這個就哪方面不同而論了,就如穿著吧,侗依一般都是自己染的布料,而布料的顏色都是黑色的,所以侗族的衣服基本都是黑色的,這是他們的喜愛之一吧;還有白色,侗族大部裝飾都白銀,這樣的裝飾更能夠襯托他們的美麗;還有就得黃色了,黃色有一種貴族的氣息外,他更能代表金秋時節,能給侗族人民帶來收獲(比如稻穀就是黃色的);綠色,青山綠水侗鄉的風景。呵呵!
5. 榕江縣的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亮相,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牯臟節
苗族吃牯臟的時間,一般在農歷十月或十一月的某個「亥」日或「辰」日,通常舉行7天。前3天是大娛樂,全寨大吹蘆笙,進行踩蘆笙堂歡跳蘆笙舞活動。到第4天寅時,舉行吃牯臟踩堂儀式。此時,走在最前面的是穿花衣、羽毛裙,頭戴特製的白野雞毛帽的牯臟頭;跟著的是領頭的蘆笙隊,然後,是眾多的蘆笙隊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牯臟牛和扛著已故先人生前所喜歡的衣物的人們;最後是放鞭炮、鐵炮的和參加牯臟活動的隊伍。隊伍繞牯臟堂3圈,便由牯臟頭對著牯臟牛念一陣《吃牯臟詞》,念畢後就回家。當人們離開牯臟堂時,土鐵炮、火葯槍和蘆笙齊鳴,霎時,牯臟堂上蘆笙陣陣,槍炮聲聲,人聲鼎沸,一片歡騰。
次日寅時(即凌晨3-5點鍾),人們將牯臟牛牽到「祭祖堂」,由牯臟頭念了一陣《祭祖詞》後並鳴槍三響,這個時候呢,各家各戶便開始祭祖。從這天起(即第4天),直到第7天吃牯臟結束,每天人們都是酒酒肉肉,擺宴吃喝。
6. 侗族服飾的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
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
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
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
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其中頭飾達50餘種,以銀飾為主,有銀花冠,銀簪、銀梳、銀發鏈、銀耳環、銀耳墜、銀耳線等。婦女盛裝時,唯見銀光閃閃。婦女的發式較特別,分前、後、左右挽髻或盤發辮於頭頂,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7.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7)榕江侗族日常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8. 侗族的穿戴是怎樣的!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俗稱為「腕襟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9. 侗族有什麼特點
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甘」。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地區。語言屬漢藏語系,侗語吸收了不少漢語成分。1958年國家幫助其創造了文字。侗文採取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歡迎。侗族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水稻和煙葉、棉花、茶等經濟作物。侗族地區林業發達,有「杉海」之稱。侗族有優良的建築技術,侗寨依山傍水,杉樹造的二至五層吊腳樓房很有特色;鼓樓和「風雨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婦女善於紡織、刺綉。侗族服飾多用自製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穿青、藍、紫、白等顏色的衣服。侗族服飾用作裝飾用的花邊、腰帶和頭巾,多由侗錦織成。它是由黑、白兩色棉線或用棉紗和綵線交織,花紋有鳥獸、幾何圖案等。侗族姑娘佩戴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銀飾的種類繁多,工藝精緻。侗家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團結互助,熱心公益事業。侗家有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主方在路旁門樓邊設置板凳、竹竿等障礙物,擋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詞詼諧逗趣。侗族好唱歌,以「鼓樓大歌」著稱。
「鼓樓大歌」不需藉助話筒,也不需樂隊伴奏,因為它有非凡的韻律感。
別有風格的鼓樓和花橋,不用一釘一卯,均用杉木挖榫銜接,大小木條斜穿套,縱橫交錯,分毫不差。同時還巧妙運用杠桿原理,採取掛枋吊柱的形式並配以雕梁畫柱,造型奇特,工藝精美,飛檐重閣,蔚為壯觀。
10. 侗族的飲酒習俗有哪些
縱觀我國酒文化的歷史,酒不僅以物質形態出現,更重要的是以精神文化形態的呈現,它滲透到宗教、風俗、禮儀、軍事、政治、文學等各個方面,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酒之普及,可謂深入千家萬戶。無論是種種習俗還是接待貴客,酒在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酒已經成為每一個民族社交生活的核心媒質。
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時間的流逝中凝練出自身獨特的文化。說到侗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件寶。一是侗族大歌,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藝術,已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稻魚鴨復合種養技藝,在水田裡同時種稻、養魚、養鴨,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三是鼓樓,雄偉壯觀,代表了侗族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其文化習俗延續了侗族濃厚的原始集體主義價值觀;四是風雨橋,樓閣長廊相連,壯麗美觀,既可交通,又可避風雨和歇息;五是侗款,比較完善的制度文化,非常有社會治理的效用;六是侗戲,一朵綻放在中華戲劇藝苑上的奇葩,標志著侗族文化藝術已經走向成熟。此外,侗族善於植樹造林,生產筆直高大的木材,木質千年不朽,獲得供給皇家建築用材的「皇木」專賣,並對外進行木材貿易,創造了木商文化。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強身健體、治傷醫病的經驗,侗醫侗葯在民間廣泛應用。黔東南侗族人自紡紗自織自染葛、麻、棉布來縫制衣服,配以刺綉品和銀飾品,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服飾。油茶、腌魚、腌肉、牛癟、羊癟等是侗族人民的特色食品。侗年、三月三、吃新節、祭薩節、林王節等成為侗族人民的傳統年節或節日。其間侗族人民創造了踩歌堂等民族舞蹈和「鬥牛」「搶花炮」「摔跤」等民族體育項目。侗族文化豐富多彩而神秘,其中,酒文化也是多彩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侗鄉,接人待客,非酒莫屬。「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儀」,這是天經地義的老古禮。侗家人飲酒時非常講究酒禮酒規,酒禮滲透到宗教祭典、人生禮儀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侗族酒俗,若按照人生禮儀事項,可分為「討八字酒」「結婚酒」「三朝酒」等;按照生產生活劃分,則有「老庚酒」「安碑酒」「曬譜酒」等。在傳統民族節日和外來節日里,如「侗年」「薩瑪節」等也各有酒風酒俗。
侗族人喝酒不離歌,酒是歌的助興劑,由此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酒歌。邊喝酒邊唱歌不僅是一種娛樂的方式,也是侗族人相互交流、增加了解的酒俗。男女青年相聚相飲,可以借酒歌表達彼此的志向及愛戀;朋友之間相聚相飲,可以增進感情,以歌抒懷,驅趕內心的寂寞與憂愁;不同輩分之間相聚相飲,可以傳授知識,討教問詢,談今擺古,其樂融融。侗族的酒歌有很多種,按照不同的酒席名目唱不同的酒歌,孩子滿月酒唱滿月歌,男女結婚酒唱新婚,生日過壽唱祝壽歌等,不同的酒歌表達不同的禮俗。
侗族民間酒具的製作與運用,是侗族酒文化的構成要素之一,表現了侗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體現出侗族對生存環境的認知以及審美的趣味。侗族使用的酒具一般有木製酒具、竹製酒具、酒葫蘆、獸角杯、陶制酒具、金屬酒具、石制酒具。這些酒具證明了侗族酒文化的源遠流長。
侗族人民平常多以飲酒消除疲勞,大部分男子晚餐都要少量飲酒。侗家各種節日多,紅白喜慶多,社交往來頻繁,家家戶戶熱情好客,人們總是以酒待客,以酒為樂。家家都會自釀自烤土酒。在侗鄉,以秈米、糯米、小麥、小米、玉米、高粱、甘薯以及水果等原料釀成以下頗有知名度的侗酒:侗鄉米酒、甜酒、廣西三江鼓樓重陽酒、鎮遠報京侗家小米酒、天柱侗家奇液、黎平包穀酒、天柱五蛇酒、劍河翁薩酒、榕江侗鄉蜜酒、湖南通道「苦酒」等。
酒在侗族飲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分量。飯桌上可以無肉,不可以無酒。侗族人喝酒不離歌,歡聚不離酒,希望侗族文化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