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魚菜共生」循環系統,有魚有菜,孩子最愛
「魚菜共生」的概念在我國早已有之,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時代,人們在稻田、草叢邊的水溝里能抓到許多的鯽魚、小鯉魚、泥鰍、黃鱔,甚至還有可能抓到鯰魚,這樣自然形成生態共生空間,其實便是最早「魚菜共生」的雛形,而菜與其他植物沒有本質的區別的,只是食用方式不一樣罷了。魚菜共生是在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系統。魚透過排泄物為植物提供營養,植物吸收養分實現水質過濾,而微生物對魚排泄物進行分解,為植物提供養分。因此,可以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達成魚菜的協同共生。魚菜共生是再循環系統中植物高效栽培的一種「清潔環保」方式。魚菜共生系統小到居家系統, 大到數萬平方的商業化生產系統都適用。
魚菜共生技術是一項涉及到微生物、植物、魚三者共營共生的技術,利用三者間的生態關系實現能量物質間的可循環可持續動態發展,達到一種仿自然生態而勝於自然的生態的人工系統,在建立這樣的系統時要考慮到三者之間生物種類、及生物量之比例,從而達到一種最佳的生態組合。
魚菜共生系統有幾個方面的數據要注意的:
第一,魚菜比例。 如果家庭用微型的魚菜共生系統,一般是按照1:1的比例,這種比例消化作用是足夠的,魚不會有問題,而菜種的少,肥力也是可以解決的。但如果地方允許,你想做一個比較大的魚菜共生系統,該按照什麼比例呢?根據實踐,可參考如下數據: 100公升的水配合一公斤的魚再配合一平方(陶粒-30公分深)的植床。 這樣的比例可以讓系統達到最大的平衡,當然,這樣的比例如果不會控制容易發生肥力不夠的情況,但魚是不會有問題的。
第二,魚的飼養。 按照第一點所說的比例,如果發生肥力不足,該怎麼控制呢?可參考如下數據:魚飼料喂養量應該是魚體重的3%,魚飼料的蛋白質保證在35%-45%。切記不能喂過多,過多會導致魚的排泄物過多,水中氨比重過大,對魚不利。
第三, NO3的控制。 在不單獨建硝化池的時候,一定要測試NO3的含量。根據實踐建議,NO3的含量保持在40-150PPM之間,如果過高,需要調整魚的餵食量,如果過低,則需要調整作物的數量。
魚菜共生循環系統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收到政府大力推崇,因為一方面能節約用水,城市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生產出來的蔬菜基本可以視為有機蔬菜(美國承認魚菜共生系統產出的蔬菜為有機菜,國內暫時不承認)。介紹一個簡單的小型「魚菜共生」系統: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了魚菜共生系統的七項規則,有興趣的朋友在建造系統時,可以參考:
審慎選擇飼養池。 魚池是魚菜共生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魚池最好為圓形,池底平坦或呈錐形,以便保持清潔。請記住:盡量使用耐用的塑料或玻璃鋼水箱。
確保通風和水循環 。這意味著需要使用水泵和氣泵,讓水體含有充足的溶解氧並流動,從而確保動物、細菌和植物的健康。請記住:電費是該系統的一項主要開支,因此應當明智地選擇水泵和電源,如有可能,應考慮光伏發電。
保持良好水質。 水是魚菜共生系統的關鍵。它是將所有基本營養物質輸送到植物的媒介,為魚類提供生境。五項主要參數對於監視和控制水質至關重要:溶解氧(5毫克/升)、pH值(6-7)、溫度(18-30℃)、總氮和水鹼度。請記住:水化學看似復雜,但藉助通用測試套件,實際管理工作相對簡單。
不要使魚池過度擁擠。 將放養密度保持在較低水平能夠有助於魚菜共生系統的管理,避免沖擊和失敗。建議的放養密度為20千克/1000升,這仍將留有大量栽培植物的空間。請記住:較高的放養密度可在同樣空間里生產較多的食品,但也將需要採取更加積極的管理。
避免過度飼喂,並清除任何剩餘食物。 廢物和吃剩的食物對水生動物危害極大,因為它們會在系統中腐爛。腐爛的食物會引起疾病,並耗用所有溶解氧。請記住:每天投喂動物,但在30分鍾後應清除任何吃剩的食物,並對第二天的投喂量作出相應調整。
合理選擇植物和安排間距。 在生長期較長的植物(茄子)中間種植生長期較短的蔬菜(色拉用綠葉蔬菜)。在大型結果植物之間連續補植萵苣等嫩葉蔬菜能夠營造自然遮蔭條件。請記住:在一般情況下,魚菜共生系統中綠葉植物與包括西紅柿、黃瓜和辣椒等一些最流行的果實類蔬菜一起栽培效果極好。
保持動植物間的平衡。 採用批量耕作系統有助於確保水生動物和蔬菜的穩定收成,維持生產水平,保持魚和植物間的平衡。請記住:確保幼小植物和魚類的來源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在規劃階段考慮供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