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苗族的風俗、語言、節日、服飾等的詳細介紹
1、苗族的風俗: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
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2、苗族的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
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3、苗族的節日:
動月1—15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
15日為尾巴年,偏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1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
2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吃新節。5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6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8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灶神節,除夕夜。
4、苗族的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
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1)念經穿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人主要聚居於貴州、雲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聚居區,也有小的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
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傳說中與黃帝、炎帝有合有戰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
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還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飾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長裙苗、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等。
自漢以來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東、黔東一帶,由於戰爭、飢饉、疾病以及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他們不斷遷徙。
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廣泛,方言、服飾、頭飾、習俗的巨大差異,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營油桐、油菜等經濟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貴葯材。
B. 藏族 苗族 傣族的服飾 節日 飲食 急急急急!!!!!!!!!!!!!!!!!!!!快快快!!!!!!還有圖片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 藏族服飾
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優雅。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歷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准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古突)。在面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庄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們在水裡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乾乾凈凈。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里,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里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裡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干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3、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准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 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望果」節歷時一至三天,於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 豐收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說古道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氂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品。望果節過後,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4、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里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12、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13、賽馬會
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閑暇之餘集合、交流農牧業 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的 「賽馬節」,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14、插屋頂旗
插屋頂旗為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15、白馬歌會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16、林卡節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 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且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傣歷六七月,相當於公歷4月。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編輯本段民族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嘩。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C. 可愛小和尚念經的微信圖片代表什麼意思
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是比喻人做事的時候,自己說的沒有遮攔,他是無心的。換句話說,他說的無惡意。
D. 佛教學念經打坐能穿鞋嗎
七支坐法的要點(南懷瑾講座)
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七支坐法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七支坐法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身體部分的姿勢了解了,再來看看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七支坐法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七支坐法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圖片說明:
以上的動作由南師懷瑾先生示範。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E.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5)念經穿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F. 杭州靈隱寺佛事攻略杭州靈隱寺佛事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