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畫出一個農民伯伯手中拿著鋤頭,接著畫出老爺爺腳底下的田地,田地里長滿了農作物,然後畫出長滿花草的田地,遠處再畫出房子樹木和山巒,天空中畫出太陽和雲朵,最後給詩配畫上色,空白處寫上古詩,那麼這幅詩配畫簡單又好看的就畫完啦。
② 誰有《春望》的詩配畫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勝音升)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春望.jpg
③ 山行的古詩配畫
山行的古詩配畫如下:
1、第一步:先在右下角畫上一些楓葉,再畫一個詩人,後面停著馬車。
2、第二步:然後順著畫出山路以及上面的石階,路邊畫上山石和草叢,右上角繼續畫楓葉。
3、第三步:補充左下角的高山,在空白處畫一個卷軸,上面寫上《山行》這首詩,補充畫出更多的楓葉。
4、第四步:接下來先給楓葉塗上紅色,山路塗上深淺不同的綠色,路旁的一些景物也塗上楓葉一樣的顏色。
古詩《山行》簡介
古詩《山行》是清代詩人姚鼐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布穀飛飛、白鷺撲撲,兩種鳥類的活動都與春耕有關,表現了春天繁忙熱鬧的景象。後兩句寫江南山鄉的典型景色和農民放水備耕的圖景,表現了詩人的喜悅之情和對農事民生的關心。全詩構思精巧,首尾相應,語言明快,格調清新,充滿鄉土氣息。
這首詩的題目是「山行」,卻與一般寫山色的詩有所不同,詩人選取了具有節候特徵的意象,描繪出一幅情趣盎然、意境邈然的田家春耕圖。前兩句用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類的活動。
布穀鳥是人們熟悉的,在春夏之交南方的耕種季節鳴叫,它那「咕咕」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又叫布穀。舂鋤也就是白鷺,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全身雪白,兩腿細長,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詩人抓住了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把整個山區的春景點畫得生動怡人。
④ 二年級古詩插畫-二年級夜宿山寺的詩配畫怎麼畫
二年級最簡單的古詩配畫二年級最簡單的古詩配畫如下:
1、《春曉》伏首【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缺森數對出,孤帆伏首一片日邊來。
3、《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缺森數識君?
4、《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春培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春培船。
5、《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7、《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二年級夜宿山寺的詩配畫怎麼畫二年級夜宿山寺的詩配畫畫法如下:
1、首先在畫面底部和兩側畫一些草叢和植物,然後在花叢中畫一些花朵,小草上畫一隻蝴蝶,畫面右側畫一座樓房。
2、在樓房左側畫一個橫著的打開的畫卷形狀的邊框,然後在高樓里畫一個古人。
3、在畫面左側畫一座高高的山峰,然後畫一些草叢,畫面左上方畫一輪圓圓的月亮,周圍畫一些星星做點綴。
4、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上色啦,將背景塗成藍色,月亮和星星塗成,草叢塗成深淺不一的綠色,山峰甜醋灰色,花朵甜醋彩色,蝴蝶甜醋。
5、將高樓塗成橙色和褐色,畫卷邊框邊緣塗成粉色,兩側塗成棕色,古人的帽子和衣服塗成青色。
6、最後在邊框里寫出我們《夜宿山寺》的全詩,這樣一幅好看的詩配畫就完成啦。
《夜宿山寺》的賞析
全詩紀游寫景,既寫山寺之高,也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詩人用誇張的藝術手法,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全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李白的詩風豪放雄健,想像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婉轉,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摘星辰、驚天人,這些彷彿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
《石灰吟》古詩配畫一、《石灰吟》古詩配圖如下:
二、釋義: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三、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四、作者: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J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J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