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魏晉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 數 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 數 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顧愷之列女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本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圖及穿對襟子衫花紋長裙的婦女(北朝陶俑)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本圖為織紋錦履(新疆民風出土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時期的百姓服飾--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寬袖襦裙的樂人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本圖為褲褶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戴籠冠及小冠穿褲褶的北朝侍從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此圖為穿褲褶的男子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兩襠鎧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磚刻陶俑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戴兜鍪穿兩襠鎧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在日本京都博物館)
魏晉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Ⅱ 中國歷史服飾的演變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特點的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第一,歷史發展的產物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到今天,物質的豐富,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各種人群的衣著裝飾,也是由低到高,由遮體保暖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發展變化著的。這種發展變化,從長過程來講是逐步的、漸進的,既有其相對的穩定期,也有其突變期。無論是穩定期還是突變期,都與[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變革有直接的聯系。雖說這種「演變」、「更替」、和「變革」有其統一性,但縱觀中國歷史,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統一中也有不統一,因此造成多樣性的發展格局。各個民族的先民們遵循本民族的發展脈絡而傳承,在服裝服飾上,有的民族在質和形上都與其他民族無區別,但細品確也有某些相異之處。這就是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性的真實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服裝服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解釋清楚,通過服裝服飾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第二,獨特文化的結晶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且是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同時,更主要的是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根本支撐,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不難想像,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獨立於民族之林的,更談不上生存和發展,不管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歷史進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體,各奔東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獨具特質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內在氣質、精神動力,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頑強地表現其民族特性,以區別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民族服裝服飾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象展示。這種賦予文化內涵的服裝服飾,展現了民族的鮮活個性,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僅有實用性的特點,方便著裝,便於勞作,而且更有觀賞性的特點,節日盛裝,美化生活,有的還具有收藏性的特點,如婚嫁禮服等等。一些服裝服飾價值連城,成為服飾之寶。這些服裝服飾,大都由勞動人民自己動手,從紡線到織布,到刺綉到成衣。而且這種手工製作技藝大都是祖傳的,不帶有任何偽造、模仿的痕跡。有的民族的服裝服飾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層次、多體型,適合多種類型的人穿戴。這是他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一圖一案,一花一葉,都是精心設計、精心打造出來的。而且在民族特質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尋常的藝術特點,堪稱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
第三,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這是因為中國的56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之勢。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服裝服飾。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與水為鄰,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海的怒濤與水鄉的恬靜、下海捕魚與內河下網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裝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處,有的在山腳平壩之地,也是有區別的;同是以牧業為主,但東北、華北草場與西北草場和高原上的草場也是不盡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於氣候條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樣。盡管如此,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體現了「天人合一」,即與自然生態條件相適應的特點。在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質文化內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與自然環境和諧的一道道靚麗的服裝服飾風景線。
第四,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生產生活方式是基礎。一個民族特質文化的孕育和發展,都源於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的外延與物化,也是與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分不開的。因此,服裝服飾的發展變化是與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說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不可否認,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增加,會不斷發展變化,民族服裝服飾也會隨之發展變化,這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今天的民族服裝服飾就是由昨天的發展變化而來的,無非是先民們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剔除了不適應時代要求的東西,以求更適應現實,更具有實用性。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發展到今天。仍然不會停止,它勢必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而進一步發展變化。當然,萬變不離其宗,這種快速的發展變化,更能體現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編輯本段]世界各國民族服裝
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
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男子的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褲,多用白、藍布包頭,適於勞動,也方便歡樂時翩翩起舞,尤其是在傳統的象腳鼓舞中,與剛健的舞姿相襯托,顯得格外瀟灑、豪放。
少數民族婦女的穿著飾物則絢麗多彩,展示出青春的活力和健美。她們上身穿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腰身細小,下擺寬大。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花紋。喜留長發挽髻,斜插梳、簪、鮮花,或扎花包巾,並側重戴耳環、系銀腰帶等飾品。全身服裝服飾色調諧和,輕盈合身,把她們襯托得更國婀娜多姿。當她們隨著象腳鼓的鼓點歡快舞蹈之時,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極為優美嫻雅.
Ⅲ 宋元明清服裝資料和圖片
我們給你的資料不可能十分全面,但你可以自己通過網路等搜尋網站找,而且這里也無法插進圖片
Ⅳ 布依族服飾介紹
布依族服飾的介紹 布依族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現象,其產生與變化總是與社會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古以來,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國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區地形復雜,高山險地是每個布依族地區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從古越人發展而來的。其服飾大體上都保留著古老的特點,《舊唐書・西南蠻》載:「男子左衽、露發、徒跣。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因為布依族居住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溫暖,這種寬松的衣裙符合氣候特點。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服飾特點 布依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
布依族服飾
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惠水、長順一帶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長褲,系綉花圍兜,頭裹家織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帶少女衣褲上飾有「欄干」,系圍腰,戴頭帕,辮子盤壓頭帕上。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的上裝為大襟短衣,下裝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領口、盤肩、衣袖都鑲有「欄干」(即花邊),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藍花的蠟染布,她們習慣一次套穿幾條裙子,系一條黑色鑲花邊的圍腰帶。婚前頭盤發辮,戴結花頭巾;婚後則改戴「假殼」,用青布和筍殼做成。在羅甸、望謨等地的布依族婦女,都穿大襟寬袖的短上衣和長褲。晴隆、花溪等地的婦女穿長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長褲,衣襟、領口、褲腳鑲有花邊,系綉有花卉圖案的圍腰,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有的腳上還穿細尖尖而朝上翹的綉花鞋,也有的穿細耳草鞋。都勻、獨山、安龍等縣部分地區布依族婦女的服裝和漢族婦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服飾,頭纏籃色包布,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衣縫、下角分別鑲綉花邊及滾邊。下身多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系青布圍腰或綉花圍裙,腳穿精美翹鼻子滿綉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綉於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並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綉小花,改裝後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綉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頭簪之間。每逢節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戒指、項圈、發墜和手鐲等銀飾。
望採納。
布依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介紹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綉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綉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綉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苞谷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干,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
布依族服飾,要圖片 這就是布依族的服飾,
布依族服裝有幾種花紋 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服裝在幾歲穿什麼顏色的的服裝 浪漫的紫色:代表神秘、浪漫、愛情。
紫色是紅色與藍色的組合色彩;
其色調可冷可暖,根據紅、藍兩種成份的數量比而定;
紫色是在環境中空間和距離逐漸增加時出現的色彩;
往往使人想到神秘和幻覺有時紫色又是高貴、富有的象徵。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矗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
布依族的習俗什麼??? 一、服飾
布依族服飾喜用青、藍、白三種顏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壯年包頭帕、頭帕多為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作對襟短衣和長襟大衫,褲為長褲,褲腳較長,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長衫。(第二)土語區和(第三)土語區婦女之間服飾區別較大,解放後,布依族男子多穿漢族服裝。(第三)土語區婦女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
便裝:衣服以藍、青色為主,大襟短衣,領口處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釘上,胸前戴綉花藍靛圍腰,系鮮艷腰帶(除已婚者),盤長辨蓋以頭帕,頭巾共十二層,裡面八層用棉布花線鑲邊,外面四層上下兩端挑花織錦,已婚婦女不戴頭巾,而戴用青布和竹殼做成的更考。
盛裝:上穿斜襟短衣,綠色盤肩,用各色花線把兩邊小正方形擺成半圓綉在衣肩上,領圈右邊挑花織錦。袖分三段,中間織錦,上下兩段蠟染,衣服下部均為一寸寬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圍腰,系淺色腰帶。下穿長至腳背的蠟染百褶裙。盛裝在隆重的節日才穿戴,盛裝的綉花織錦圖案以幾何圖形為主,一套精美的盛裝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種百褶裙,布依語稱「粉令」,上部花紋與蠟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絳紅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樸、典雅、莊重,多為老年婦女喜愛,於喜慶和隆重場合穿著。(第二)土語區婦女穿大襟衣和長褲,衣褲邊沿鑲有藍桿和花邊,系綉花圍腰。
布依族青年婦女喜戴銀制的蟲、魚、花、鳥頭飾及銀質或玉石手鐲。
二、食
縣內布依族以大米為主食,個別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為主食。喜糯食,逢年過節均要蒸糯米飯或打糯米糍粑。喜飲酒,多自釀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為30度左右,四時皆有釀造。十冬臘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備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飲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長者和主客正坐,飲酒拈菜由長者帶頭。此外,布依族還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縣內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幾十戶至幾百戶聚族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戶,無單家獨戶散居者。
房屋建築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前半部為樓房後半部為平房,樓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數吸收漢族建築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結構多為「內木外石」,柱頭多用杉木、楸樹或香椿做成,屋頂蓋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缽、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牆,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種比較典型的石頭建築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設有神龕,堂屋左右兩邊為灶房、寢室、客房,室內設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個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廟供奉山神,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為父親家長制,父親作為家長有掌握家庭經濟和支配家庭成員的權力。家長年老去世後,由長子繼承,素有「兄長為父、兄嫂為母」的傳統觀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繼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財產。妻子改嫁,則失去支配財產的權利。
布依族家庭結構有兩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女長大分家時,由家族長者出面主持,財產除了留給父母的「養老田」和未出嫁女兒的「姑娘田」外,其餘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給兒子,田地由長子選擇,房屋由幼子選擇。無嗣人家財產歸其親屬繼承,出嫁的女兒無財產繼承權。分家後,父母多同最小的兒子居住。
五、婚姻
縣內布依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間不通婚。解放前,有錢人家有娶妾習俗。婚姻締結,先由男方請媒人向女家說親,女家同意後,男家就請人帶雞、酒、糖等禮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開口親」或「定親」。定親後,在結婚前向女方送聘禮金時,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須是雙數)的彩禮外,還須帶鞭炮一串,喜燭一對,酒兩壺,糖若干封......>>
4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滿族服飾 滿族頭飾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DD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
少數民族種類、服飾、風俗有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一步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戎」、「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布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咨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百分之七十的縣,分布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塔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5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舉行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艷、花樣之繁令人驚贊。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雲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南方溫熱多雨,山地益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制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擺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於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濕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
Ⅳ 清朝一幅無名女鬼圖,放大10倍後看她在干什麼
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增廣賢文》
人心叵測真情少,世事難料人善變。人總是喜歡追求美麗的東西,往往美麗的外表下潛藏著危險。一副女鬼圖,道盡人性善變,是與非的轉折。
結語清朝一副女鬼圖,放大後發現女鬼正伏案畫皮,細節用心,栩栩如生。這個故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畫皮故事,從中折射出是是非非,道出婚姻的真諦。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段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Ⅵ 適合女大學生的衣服淘寶店有哪些
如果你喜歡小清新型的,有小鎮姍姍,小鎮姍姍裡面的衣服很仙,衣服名字也很仙很文藝,至今已經八周年啦!目前共有53.2萬粉絲,整個店給我的感覺就是專為女大學生設計的,衣服的價格也是大多數女大學生可以接受的。裡面大多數是裙子,很少有褲子。
我就再為大家推薦一些我添加到收藏夾的店鋪,例如,鹿知 文藝森女清新女裝、白金天使 日系風、旅行的意義森系美衣、花園派對、知青姑娘、北冥有漁、大喜自製獨立復古女裝、遇見 文藝復古女裝、宿本 原創輕文藝、安妮森林原創文藝女裝、小雨良品、白流線、芥末、第九片海、魅典幻境、顏而、微笑向暖、茵曼。
這么多店,我選取的大都是淘寶的原創店,幾乎沒有天貓旗艦店,但都是淘寶優質店。這些店鋪風格包羅萬象,總有一家店鋪你喜歡。
Ⅶ 藏族的服飾
藏族的服飾叫什麼名字? 藏服啊
藏族有服飾有哪些 您是要藏族服飾的圖片嗎?
藏族的風俗習慣和服飾特點 好客,飲酒,唱酒歌,跳舞~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
藏族服裝的來歷 高原地區,寒冷,早晚溫差大,藏族是搐牧民族,早先用氂牛或羊的皮毛製成裹身的長袍禦寒(現在偏遠的深山牧區的牧民仍有穿這樣皮毛制的長袍),御風禦寒很暖和,漢服是沒法相比的。
藏族人的服裝叫什麼?? 曲巴 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悔轎察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主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
藏族服飾的特點、外貌和介紹 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里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制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
青海果洛地區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邊上鑲一圈紅彩式氆氌並著華麗的背心,還有在背上掛汗巾的習慣。下擺講究用水獺皮鑲邊,衣領用金錢豹皮裝貼。牧民的節日盛裝質地高級、做工精緻,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鏟凈,手工鞣製使其柔軟後刷白涼干)製作,袖口、襟領、下擺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種用羔皮縫制的加面藏袍,輕巧美觀,是節日和走親訪友的禮眼。羔皮有毛碧茄短而捲曲的,有毛長而適中呈穩狀的。用各種羔皮縫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條絨、緞子、平絨、毛呢掛面,用錦緞或花氆氌、水獺皮鑲邊,用狐皮或豹皮做領。 農區氣候溫和濕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眼裝,右腋下釘一個鈕扣。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寬5厘米、長20厘米的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6厘米寬的加洛(一種間隔有十字圖案的花氆氌)。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於的,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氌短褂。氆氌生產幾乎遍及全藏農區、半牧半農區,以澤當最為著名。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它內生產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凈涼干後用鋼絲刷於刷松軟,並絮成條狀,然後再捻成細線;二是織氆氌,先把經線拉好,捲起架在織機上,然後再用緯線在經線上織,經緯線相交非常精密,織成面幅有26厘米寬的條狀;三是染色。
城鎮作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豐富,經齊條件較好,人們的服裝無論用料、款式、色調等都與農牧區有一定的差別。城鎮男女一般喜歡以嘩嘰、毛呢或混紡為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近年在 *** 出現的女式筒眼,雖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樣,但左右襟不帆態開,合縫成管狀形,以較緊身佳,究線條,衣眼、襯衣的色調淡雅柔和。穿藏袍,裡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捲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農牧區的服裝、鞋帽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色,並且巧妙地運用復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 農區、城鎮婦女均系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婦女的標志。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調子。
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服飾特點。如藏南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為適應這里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稱之為古季的外衣。這種無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氌製作,適合在林中伐木、抬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為他們的節日盛裝。
......>>
藏族的服飾簡介50字左右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藏族服裝的特點 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
每一種服飾都是與時俱進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嘛..
藏族的服裝和生活習慣 10分 藏袍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藏袍-簡介
藏袍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 *** ,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 *** 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藏袍-款式
藏袍
藏袍,寬領敞口,肥腰廣袖,右側掩襟,縫綴扣襻或襟帶,長可著地。用毛皮、氆氌以及各種呢、絨、緞、麻布、棉布等為衣料,製成單、夾、棉、皮長袍。在衣領、袖口、襟衩、下擺等處,鑲有細毛皮或花氆氌及諸色絨、布寬邊。牧區牧民睡眠時,將皮袍腰帶解下系於底襟,再將袍領提至頭頂,作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區不同稍有差異,牧區袍多不掛袍面; *** 中部農區婦女和東部一些地區居民所穿藏袍有的無袍袖。
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藏袍-特點
藏袍
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袍子裡面還要穿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這樣一來,懷里和腰間成了一個大行囊,可以盛裝不少生活用品。具體的式樣,男女及各地區各有特色,可分成多種類型。僅從牧區的皮袍來看,男袍多為無布面的素麵袍,但袍襟、袖口和底邊大都鑲有十至十五厘米寬的黑色平絨、燈心絨或毛呢邊。女袍的式樣,特別是皮面的裝飾各地不一:藏北地區,襟邊、袖口一般都並排裝飾五至七條黑、紅、綠、紫等顏色的色帶,有的因為比較寬,色帶甚至布滿整個皮面;青海海南女袍為寬領、肥腰,袖子長出手指30多厘米,下擺長出腳面10多厘米,多用紅、黑色帶或豹皮飾邊。穿時先用頭部頂住衣領,然後束腰,最後放下領子;黃南女袍多為圓領,袍長至腳面;海西女袍,除了一般的皮袍外,還有一種禮服,為羔皮、緞面、水獺皮鑲邊的錦袍;果洛女袍有兩道或三道貼邊及角飾等;甘肅女袍則多裝飾很寬的豹皮邊,穿著方式也不一樣,腰帶結往往扎在背後,留出較長的結頭垂於臀部。
藏袍有農、牧區之別。一般說來,農區藏袍講究美觀漂亮,牧區藏袍講求實用溫暖。農區藏袍,一般以氆氌或毛嘩嘰等作料,在領......>>
《藏族的服飾》閱讀答案 1、短文按照( 藏袍的分布形式)――(藏袍的服飾特點 )――( 藏袍的裝飾特點)幾方面,寫出了藏族服飾多姿多彩的特點
2、在分述時,依次介紹了(藏袍的款式 )、(女子的服飾 )、(藏帽 )、(頭飾 )、( 男子的藏服)。
Ⅷ 少數民族服飾顏色為什麼很艷麗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1、藏族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詳細>>】
2、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 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申報的「維吾爾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3、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詳細>>】
4、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5、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族服飾」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6、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7、柯爾克孜族服飾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還有一說法就是『』柯爾克孜族『』是四十個姑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蘇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2014年11月11日,柯爾克孜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8、彝族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9、傣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10、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服飾,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種服裝,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11、壯族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12、白族服飾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13、水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