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是第一個階段,服飾的主要特點是中西結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為了八個字:中西合璧,土洋並存。男裝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裝,女裝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8年以後,這一時期,服飾受到港台歐美的影響,從服飾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與之前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轉變。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追求品牌的效應。衣著的變化不僅說明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還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國力在增強。
B. 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時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個輪回
時尚的穿搭是一個輪回。
通過女裝長衫的變遷,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女裝文化從保守傳統到開放自由的變遷,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是她們的傳統服飾「旗袍」。寬大是旗艦最突出的特點。寬大的夾克和長裙覆蓋了人體的所有曲線,沒有任何暴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女性長衫服裝的創新變化更為明顯。旗袍越是自我修煉的風格,開襟的服裝設計,復雜精緻的扣板配飾,豐富時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樣化的女式長衫服裝,越是大膽的襯托和展現女性的美麗。
到如今又流行的「復古風」,各種復古元素充分證明了時尚的穿搭就是一個輪回。
C. 建國初期人們穿什麼衣服
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連衣裙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3)新中國初期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
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
D. 改革開放前的服裝特徵
新中國成立之初,服飾新風尚主要通過勞動模範進行傳播。共和國首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就是列寧裝的模特。1950年8月創刊的《人民畫報》,將梁軍選為首期封面人物。
梁軍圓潤的臉龐、齊耳的短發,加上灰色的列寧裝構成了1950年代農場女工的經典形象。簡朴的列寧裝體現了當時人們裝扮的實用價值取向——方便勞動。後來,梁軍的形象還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幣上。
而同樣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則給女性們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潑的氣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服裝款式是中山裝,而最受人們歡迎的則是軍裝。而一般民眾,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藍和軍綠幾種顏色,這樣的流行延續十多年。
(4)新中國初期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裝樣式大都保留民國風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機織「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產物,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消失。由於受蘇聯影響較大,「列寧裝」和「布拉吉」開始流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成為服裝潮流的引領者。「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無數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套軍裝為榮。60年代初,隨著中國橡膠工業的起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穿布鞋轉變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為那一代人的時尚。
服裝潮流的背後體現著國家的生產能力。數據顯示,1950年國內市場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萬匹,到195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一億三千多萬匹,但棉布生產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國民消費的需求。
為了穩定物價,國家結合當時的供應能力,於1953年發行「布票」。而由於布匹憑票供應,為盡可能地節約,民眾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因此黑、灰、藍、軍綠成為中國街頭服裝的主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