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人們穿什麼服裝
《民國服制》規定:「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黨禮服2種。
其中大禮服分書用、夜用2種,書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但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
常禮服也分2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衣料採用國產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則只有1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綉飾。
穿著禮服出席喪禮時,男子要在左腕纏上黑紗,女子則在胸前綴以黑紗結。
(1)中山裝衣服壽衣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代表性服裝
1、中山裝
直立領,有四個貼袋,袋蓋倒山形筆蓋式,門襟五粒紐扣。這種服裝既是對西式服裝的模仿,吸收了西裝貼身、干練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新的中國元素,如立領、貼袋、及五粒紐扣的設計增添了對稱、莊重的風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2. 死去的人的該穿什麼衣服
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男式壽衣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女式旗袍老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的衣服呢?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 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材裡面放上草木灰、草紙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