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宮博物院的簡單標准平面圖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如下: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
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1)簡單的建築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館的主要構成: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里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並留存下來的。
2、中和殿
中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保和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內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等的地方。
3、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年間,曾遭火災,重修後改稱為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保和殿內懸掛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邦臣庶當思永保無疆」。
4、養心殿
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代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在此,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處。
5、乾清宮
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6、交泰殿
交泰殿建於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7、坤寧宮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辟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8、文華殿
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
9、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世稱「殿本」。
10、金水橋
位於太和門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