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亞麻衣服是精細加工的,把原來的粗纖維變成了細纖維,穿著舒適。古代的是粗纖維,穿著刺激皮膚。
Ⅱ 土布的簡介
手工紡車為木質結構,採用手工紡紗。
織布前紡線、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做綜、闖杼、掏綜、吊機子等工序。手工織布的方式進行織造。
手工織機也為木質結構,
由於是手工織造面料幅寬比較窄,傳統土布幅寬在40~50cm。
土布的特點:全棉、手紡、手織,
缺點:幅寬比較窄、色牢度差。
如果熟練的織手每天織8小時的情況下能織7~8米土布。
人類利用原棉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 5000 年甚至公元前 7000 年前,中美洲可能已開始利用;在南亞次大陸也有 5000 年歷史。中國至少在 2000 年以前,在現今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採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約從明代中葉開始,人們普遍穿上了棉布做的衣服。直到現在棉花仍是中國人製作衣裳的主要原料。
Ⅲ 古代的衣服都分什麼樣子的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Ⅳ 古代的衣服和裝容的發展史有哪些
在古老的中國,最著名的內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稱,辭海釋「掩胸之衣」,是古代婦女穿在最貼身處的內衣。伴著幾許古典的浪漫風情,現代人一聽到「肚兜」總有幾絲奇思遐想。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漢代內衣的款式開始趨向精美
漢代內衣的款式,有多種形制,人們對衣飾的追求已經開始趨向精美。這時女性的內衣比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由此可見,這時的內衣有繁簡之別,簡單的只是橫裹在腹部的一塊布帕,因稱「帕腹」;稍微復雜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穿的時候要像纏綳帶似的前一塊後一塊慢慢把自己裹成一個肉粽,灰常麻煩…
「心衣」與「抱腹」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我們從後人所繪的《北齊校書圖》(見圖)中,仍可找到心衣的遺型。帕腹、抱腹和心衣,盡管有著繁簡之別,但全都只有前片,沒有後片,穿著這種內衣,後背部分是全部袒裸的。HOHO,好像泳衣哦!「心衣」的特點是以「以帶吊縛」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應該說「心衣」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內衣的特點。在漢代。還出現過一種既有前片又有後片的內衣;既可當胸,又可當背,因形得名「兩當」,它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是平織絹,上面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的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元朝內衣稱「合歡襟」或「合歡」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
元代的「合歡」,無論從形制還是名稱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歡」後背坦露,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時由後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帶等系束。面料為手感厚實的織錦,圖案則多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衣衫已出現用紐扣的式樣。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 、「闌裙」,其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知道通過衣飾充分勾勒出女性具體的輪廓和曲線,使人體美充分得到展示。
主腰,其「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醒世姻緣傳》第9回:「許氏洗了浴,點了盤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銀紅綿褲,兩腰白綉綾裙,著肉穿了一件月白綾機主腰。」《水滸傳》27回:「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指的或就是這種內衣。主腰作為女子內衣的稱謂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在他的《落梅風》曲中就寫到:「實心兒待,休做謊話兒情。不信道為伊曾害。害時節有誰曾見來?瞞不過主腰胸帶」。整隻曲子,以女主人公辯白的口吻,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見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內衣,「瞞不過主腰胸帶」比詩詞中常用的「衣帶漸寬」,更坦誠直率。
中國古代內衣發展史——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明代資產階級因素的萌芽和發展,使得下層的市民文藝和上層的浪漫思潮得以蓬勃展開,袁中朗、湯顯祖、馮夢龍、吳承恩、李贄等風靡一時並連成一氣。不料滿族入主中原,強制推行保守的文化政策,「與明代那種突破傳統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極一時的是全盤的復古主義、禁慾主義、偽古典主義。從文體到內容,從題材到主題,都如此。」(李澤厚《美的歷程·十》)
女子服飾的式樣及品種至清代愈來愈多,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曾出不窮。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後背袒露,上有系帶套於頸間,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後,系帶的材質不一。肚兜上有各類精美刺綉,如將虎、蠍、蛇、壁虎等圖案綉在兜肚上護身驅邪以祈平安,而反映情愛的荷花、鴛鴦刺綉圖案則是永恆的主題。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婦女所用的兜肚,一般多用粉紅、大紅等鮮艷的彩色布帛製作,一些心靈手巧的年輕婦女,還常常在兜肚上綉以花紋,所綉紋樣大多和愛情題材有關,如鴛鴦戲蓮、和合如意等。《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描寫,如36回:「原來是個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秋冬之時所用兜肚,中間往往蓄有絮棉,以利保暖。
清代男子也穿抹胸,這時的抹胸稱作「兜肚」,或作「肚兜」,一般也作成菱形,上端部分裁為平形,形成五角,上面兩角及左右兩角綴以帶子,使用時上面兩帶系結於頸,左右兩帶系結於背,最下面的一角不用帶子,正好遮擋住肚臍小腹。
Ⅳ 百年前北方農村老照片:房屋破敗道路泥濘,農民穿粗布衣服嗎
山西一座村莊的景象。民國初年,農村的狀況就是從清朝延續下來的爛攤子,民生凋敝。大總統袁世凱接手後在建設農村方面也沒有多少作為,農民仍然是靠天吃飯。再加上華北受白朗起義影響,農民生活更加艱難。
山西蒲州一村莊泥濘的道路。舊社會的農村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家家戶戶都腌一缸蘿卜,一年到頭吃腌蘿卜,用這種齁鹹的鹹菜佐餐,咽下粗糲的主食。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經歷過,不能體會那種磨喉嚨的感覺,但是應該聽爺爺奶奶講述過。
山西一村莊的村民正在進行民俗活動。
山西陽平,一個小鎮的集市,看上去並不怎麼熱鬧。
河北興隆一戶人家的茅草房。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一書中這樣描寫河北中部農民的生活:“吃飯的時候,沒見過誰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葷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蔥、蘿卜、鹹菜,是他們經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連鹹菜也捨不得吃。只臨時泡點鹹水吃。麥熟的時候,才有一兩家吃麥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麵等雜糧。”
Ⅵ 古代的衣服長什麼樣
①古代的衣服長衣長袖,配有腰帶,而且寬松。有飄逸的感覺。
②領口,袖口,褲腳都有花邊鑲嵌。
③有錢人家用綾羅綢緞做衣服。普通百姓用土布做衣服。
Ⅶ 哪裡有黑土布,就是少數民族用的那種做衣服的土布
你急用?
Ⅷ 土布是什麼 什麼是土布面料
土布是什麼?什麼是土布面料?土布又稱「粗布」、「家織布」。多採用全棉織造而成。土布常常有規律的經向條紋。稍顯粗糙。完全土法紡紗,織造的土布是完全環保的產品。
手工紡車為木質結構,採用手工紡紗。
織布前紡線、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做綜、闖杼、掏綜、吊機子等工序。手工織布的方式進行織造。
手工織機也為木質結構。
由於是手工織造面料幅寬比較窄,傳統土布幅寬在40~50cm。
土布的特點:全棉、手紡、手織;缺點:幅寬比較窄、色牢度差。
如果熟練的織手每天織8小時的情況下能織7~8米土布。
人類利用原棉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 5000 年甚至公元前 7000 年前,中美洲可能已開始利用;在南亞次大陸也有 5000 年歷史。中國至少在 2000 年以前,在現今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採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約從明代中葉開始,人們普遍穿上了棉布做的衣服。直到現在棉花仍是中國人製作衣裳的主要原料。
Ⅸ 見過八九十歲的老人 感覺他們穿的都特別土 過去的那種黃 藍 土布衣服好幾十年代的感覺 現在這個年
這些老人是習慣,是過去養成的勤儉傳統,年輕人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