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服】北宋時期女子穿著
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朴,重視沿襲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
從衣服樣式來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裝樣式有這么幾種:
一、普通MM服裝: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晉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環綬
宋代仕女圖之襦裙樣式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宋代插簪釵首飾、穿短襦長裙的貴婦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閑秋興圖》)
二、貴族禮服
原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宋史·輿服志》:「其常服,後妃大袖。」《朱子家禮》:「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另註:「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襟離異不縫合,亦不施襻紐,袖子可寬可窄;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擺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開衩的款式。
在同一個時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地喜愛,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時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後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婦;有尋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
在題為《瑤台步月圖》的畫作中,穿著背子的女子盡顯文靜優雅,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出土壁畫上的女伎也穿著背子,山西晉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貼中說了)
背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著直領對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婦女形象
身分較低的勞作婦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較短,上層社會的女子,所穿背子較長。
穿背子的貴婦(宋人《瑤台步月圖》)
穿背子的雜劇女演員(宋人《雜劇人物圖》)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邊兩位穿襦裙披帛,右邊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盤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婦女居家服飾形象(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宋代皇後禮服:褘衣
宋代,皇後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
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制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雲龍紋樣的鑲緣。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戴龍鳳珠翠冠、穿褘衣的皇後(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圖/皇後褘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五、勞動婦女的服飾
宋代的社會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各種身份的人,從官宦、商販、醫生、農民、車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藝人……在服飾上都有區別。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較齊整的,也有較隨意的。
穿長褲的勞動婦女(傳王居正《紡車圖》局部)宋太平街景圖宋太平街景圖
㈡ 宋代最典型的婦女服飾是
宋代紡織業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呈現出了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朝服飾雖然總體上呈現出清新、自然,
但貴族婦女的服飾依然華麗,
不過比起唐朝來,還是要遜色一點。
理學家的一聲「滅人慾,從天理」的斷喝,
不但能讓肌膚若隱若現的薄紗衣不見了,
就連帔帛也從宋朝女子的肩上飛到壁畫上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緊掩脖領的上衣,
外面還要套上長袍,長袍外還要套上見「襦「或「褙子」,
受到「程朱理學」思想的禁錮,宋代女性服飾呈現出拘謹保守,
色彩淡雅、恬靜的特點,從宋代的冠服制度看,
宋人是非常注重保持舊傳統的,
㈢ 中國宋朝年輕女子服裝的標准圖是怎樣的
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
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CE%B4%FA%B7%FE%CA%CE&in=11739&cl=2&cm=1&sc=0&lm=-1&pn=3&rn=1&di=1100388801&ln=15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CE%B4%FA%B7%FE%CA%CE&in=596&cl=2&cm=1&sc=0&lm=-1&pn=2&rn=1&di=1078283081&ln=15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CE%B4%FA%B7%FE%CA%CE&in=3005&cl=2&cm=1&sc=0&lm=-1&pn=4&rn=1&di=1206931601&ln=154
㈣ 宋代女子服飾是什麼樣的
相比較唐朝的用色大膽而言,宋代服飾明顯用色要柔和得多,而且宋服飾很是修長,能體現出身形,整個流行風尚是向“儒雅化”變遷的,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的。
但是雖然說整個服裝偏儒雅化了,卻並非是只關注於樸素之上,甚至於相比較前代而言,宋朝的服飾文化更加的豐富,除了形式多樣以外,連配飾也算的上是琳琅滿目,接下來筆者就從幾個大方面來簡要說一下宋朝的衣冠文化。
總結
宋代女子的服飾文化自然不只有上面說的幾種,宋朝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強盛的國家實力使得女子們能夠在穿著之上多下不少功夫,而這些冠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當時的經濟文化。
每個時代的冠服在大體之上都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的,比如說裙就是漢朝便有的,但是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其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每個時代的冠服都是不同的,這也是今人探尋不同時代冠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㈤ 宋代婦女服飾,配圖,謝謝哈。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
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㈥ 有誰知道宋朝人的服飾特點,及圖片啊《急》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http://ke..com/view/412065.htm
㈦ 宋代女子服裝(帶圖)
中國的服裝是依靠傳承推移的,宋代也不例外。它既延續了唐,五代時的服裝樣式,又在這基礎上作了一些變,動和創新。宋代的女子服裝比較復雜,各階層有不同的特點,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是寬衣長大袖,長裙,衣飾豪華,與晚唐,五代時貴族婦女婦女穿的差不多。但宋代貴族婦女的便服卻時興瘦長型,與以前各時期的大不相同,衣著配色也打破以紅紫,藍綠為主的習慣,採用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呆板的唐代圖案改成寫生的折枝花樣。一般平民女子,尤其勞動婦女或婢僕等,則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五代時的瘦而且長,顏色多為青,白等。總之,宋代服裝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寬的裙,褲以外,窄袖,瘦長是主要特點。
㈧ 古代女子衣服都有什麼樣的(帶圖)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 竇淝夷信 ㄓ謾D媳背 保 狽繳偈 褡迦脛?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啞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元代於延釣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 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擻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 ,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9%C5%B4%FA%C5%AE%D7%D3%B7%FE%D7%B0 這個地址里有圖片 你可以去看看 很多很全面 如果答案滿意請支持一下 謝謝!
㈨ 宋朝女子衣服不是比較保守嗎
1、宋代女子的服飾是多元化的。有傳自唐朝五代的開放大膽的風格,也誕生了優雅溫婉的相對內斂的著裝風格。
2、因為宋代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統治較為寬松,因此思想相對自由,女子地位較高,有財產權,大量受過教育。宋代涌現的女詩人是最多的。
3、從李清照的詞中,我們就能窺得一斑「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宋代女子能外出、飲酒、遊玩到深夜才回家,這在元明清是不可想像的。
4、根據沈從文先生的《中國服飾史》圖片,我們就能看到宋代女子著裝的多元化。前兩張開放的抹胸樣式是源自「大足石刻」,出土宋代墓葬壁畫,最後是宋代繪畫
㈩ 【宋朝的女人穿的衣服又叫什麼呢】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