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問一下這是哈尼族什麼時候用的衣服……謝謝大佬!
這個衣服是哈尼族特有的民族服飾,上面的裝飾物是銀子打造的銀飾,重量不太重,非常好看,這是哈尼族在重大節日,或者重要的日子穿的禮服,跳起舞來銀飾相互敲擊發出悅耳的響聲,非常好聽!
Ⅱ 拉祜族的服飾特點
古代,拉祜族男女皆著袍服。近現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無領短衣,內套淺色或白色襯衣,下穿肥大的長褲,頭纏長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婦女服飾各地不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頭纏長巾,身著大襟袍式長衫,長衫兩側開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銀泡或銀牌,襟邊、袖口及衩口處鑲飾彩色幾何紋布條或各色布塊,下穿長褲。有些地區的婦女還喜歡腰扎綵帶。這一類型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點。另一種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裝束,上著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頭纏各色長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為美。所以服裝大都以黑布為底,用綵線或彩布條、布塊鑲綉各種花紋圖案。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拉祜族會紡織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時,常用獵物向哈尼族換破舊衣服穿。出林定居後,向哈尼族、傣族學習紡線織布,縫制衣服、現時,男子穿哈尼族武藍色或青色對襟短衫,下穿寬筒長褲。婦女衣飾有別,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長袍,袖口、衣邊均鑲有各色布條花邊,有的在衣襟上再鑲飾貝殼;拉祜納穿黑藍色右襟短衫,褲腳鑲二、三條色布花邊。無論何支,均普遍將長發編成辮子後盤束於頂。已婚婦女用色布或染色編藤作發箍,箍上釘有銀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線編成發箍勒在頭上。比較富裕者也有戴耳環、項因、戒指、手鐲等銀器和彩色料珠的。男子留短發,中老年包黑布包頭,年輕的普遍戴有沿的圓形帽。進人80年代以後,青壯年的穿著大多向市場購買成衣,因此逐漸趨向現代潮流。
拉祜族喜歡黑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袍,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Ⅲ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3)阿卡族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Ⅳ 傣族,白族,阿昌族,納西族,景頗族等還有哪些族這些族都穿什麼風格衣服
還有:彝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瑤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等。
1、傣族服飾:女性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Ⅳ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麼衣服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圖片:
Ⅵ 阿卡族是哪個國家
阿卡人 (中國境內少數民族),雲南省江城縣與越南、寮國三國邊地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保留著原始形態生存方式,十分有趣,這一地區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僳僳族、克倫族、勉族、布朗族等。
他們和中國西南的很多少數民族是同源的,比如赫蒙族就是中國的苗族,阿卡族就是中國的哈尼族,而勉族實際上是泰國的瑤族。
阿卡人村寨處於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替的一個特殊時期。男人和女人終生不在一個床上睡,房子中間有一個叫「露卡」的東西隔開,男人睡一邊,女人睡一邊。女人走女人的樓梯,男人走男人的樓梯,把女性貶到特別低。但是很奇怪,女性又保留了一些特別的權利:祭祀祖先的祭台,必須設置在女人這一邊的房間里;女人要出嫁,必須獲得這一姓最年長女人的同意,才算合法出嫁,才受到這一姓氏的庇護。
有一年,寨子里生了一對雙胞胎,這在他們看來是惡鬼降臨,於是從祖訓殺死雙胞胎,舉寨搬遷;有人死亡時,攀車(頭人)會沿著阿卡人千年前的遷移路線,把死者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Ⅶ 雲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婦女洗澡不穿衣服
洗澡節是藏族人獨特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初秋舉行,節期為7大。藏語稱之為「嘎瑪堆巴」。
每到金風送爽、秋色宜人的時節,藏家男女老少,便興高采烈地背關帳篷、衣服、卡墊,拿著青稞酒、酥油茶、糕點餅干,離開城鎮,來到拉薩河畔,搭起帳篷。爭相下水,興致勃勃地游泳、嬉戲、洗刷。
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宇托·雲旦貢布的名醫,他以高超的醫術治好了許多人的疾病。後來,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為了繼續給人們治病,他托夢給大家,讓人們在棄山星(金星)出現的時候去河裡洗澡,可以祛除病痛。人們便年年照樣去做了。而金星的出現恰恰標志看季節的變化,所以洗澡節選在了初秋。另外,洗澡節選在初秋,有利於身體健康。因為在西藏,只初秋時節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適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時間長,每到下午,河水溫度上升,正適宜洗澡。這時的河水還具有甘、涼、清、軟、不損喉、不傷腹的優點。
在洗澡節期間,人們不但把家裡所有的被褥、衣服等都拿到河裡洗刷干凈,而且盡情地玩樂,豪飲暢談,載歌載舞。青年男女則雙雙對對地在河邊溪畔、林中樹下談情說愛,演奏著一曲曲醉人心脾的愛情樂章。
Ⅷ 卡拉莫賈部落「禁止穿衣服」,甚至以穿衣服為「恥」,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穿衣服這十分正常的事情,確實在卡拉莫賈部落,是不被允許的,這是因為,卡拉莫賈族人都覺,衣服是一種十分不詳的飾事。如果穿著衣服,則會給部落的人們,帶來巨大的災禍。作為一個十分原始的部落,卡拉莫賈,一定是會有著一些,異常落後的封建習俗。而在這個部落中不允許穿衣服,就是這個部落中一個十分辣眼睛的規矩了。
部落中的政府,其實為了不穿衣物這件事情,也做出過一定的努力的。可惜最後依舊沒有成功改變這種習俗。政府曾經因為外來遊客來到部落後感到十分的害羞這件事,走出過非常積極的政府幹預,打算用這種強制性的方式來更改這種老舊的習俗。可是這里的人卻依舊對穿衣服這件事感到十分的畏懼,當時極其了十分激烈的反抗,最終雙方都做出了退步,後來部落的人們都披上了類似床單之類的布料用以遮擋自己的重要部位。
Ⅸ 哈尼族的服飾特點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綉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制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