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萬三賣皮衣是哪一集
沈萬三賣皮衣是第34集
聚寶盆劇情介紹:
元朝末年江南周庄一帶仍然是莊稼地,沈萬三便是出身自坦陵這農村家庭,其父沈佑也希望兒子做農民,但沈萬三卻希望棄農從商。這時元朝氣勢已盡,為了力挽狂瀾而施政更為嚴苛前信前,當中一占卜相士劉伯溫更成為他們頭號通緝的人,因為據說他占算到元朝將被推翻。一日,沈萬三和弟弟出手相助劉伯溫,當中更得到一個窮丐朱興宗拔刀幫忙,終於救了劉伯溫。劉伯溫得二人相救,送兩樣東西給二人,朱興宗(朱元璋)先選匕首,留下烏盆給沈萬三,並對沈萬三說此盆乃聚寶盆,可藉此致富。沈萬三回到家裡,得知姨母趙寡婦帶了女兒趙雪娥來探望,沈萬三和趙雪娥是青梅竹馬,沈萬三便急著趕到廟中去見趙雪娥,誰知在廟慧清前卻遇一女子陸春香被賣燒餅的欺負,沈萬三為陸春香解圍。
❷ 白衣天子沈萬三的傳說
真實沈萬三是元末地主 從未與朱元璋打過交道 >沈萬三是著名的「平民財神」,從明代中葉起就上了年畫。財神爺的故事數不勝數,而且故事裡多半有朱元璋當對立面。老百姓的口頭傳統,寄託著發家致富的夢想,編排起皇帝來也一點不含糊。 白衣天子沈萬三 金陵城原有十三城門,南門叫作聚寶門,據說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築的。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國庫空虛,就讓沈萬三資築東南諸城,結果沈萬三好大喜功,皇帝的西北城還沒築好,沈萬三的東南城就提前竣工了,搞得朱元璋很郁悶。 明末《雲焦館紀談》說得很具體,朱元璋和沈萬三約好同時開工,結果被沈萬三搶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慶功會上舉著酒杯對他說:「古有白衣天子一說,號稱素封,你就是個白衣天子。」這話表面上是誇獎,實際上已經隱隱透出了殺機,大明江山豈能容許兩個天子並存於世? 據更早一點的《留青日札》記載,沈萬三築完城牆還不過癮,又主動提出為朱元璋犒賞三軍,朱元璋說:「朕有軍百萬,汝能遍及之乎?」沈萬三說:「願每軍犒金一兩。」朱元璋說:「此雖汝好意,然朕不須汝也。」無論沈萬三如何百般巴結,朱元璋總是對這些富豪列強心存芥蒂,幾次想殺了沈萬三。這事在《明史·高皇後傳》中也有記載,馬皇後曾勸朱元璋說,這人雖然富可敵國,可也沒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還是讓他自生自滅的好。但朱元璋總不甘心,最後還是找個借口把他流放到雲南去了。 那麼,沈萬三的錢多到什麼地步呢?民間傳說沈萬三的家當大得不得了,前門在上海灘,後門在無錫惠泉山,崑山只是他家的大門檻。自明中葉以來,江南百姓就把沈萬三當成平民財神,到了正月初五,許多人家都會張貼「沈萬三聚寶盆」年畫。山東年畫上往往額書一詩:「河南(黃河南邊)沈萬三,打魚在江邊,打著龍王寶,賺的銀錢如泰山。」 沈萬三的聚寶盆 接下來的問題是,沈萬三的錢是怎麼來的?學者們有大地主說、大資本家說、航海通商說、金融貿易說、 *** 說、繼承意外遺產說等多種。普通百姓很難相信正常營生能賺來這么多錢,因而多持意外得寶說。 《雲焦館紀談》記錄了兩種說法。一說沈萬三蘇州人,打魚為生,有一天在船邊洗碗,不小心把碗掉入水中,撈了半天,只撈到一批圓溜溜的石丸子,有識貨人告訴他:「此烏鴉石也,一枚可得錢數萬。」沈萬三因此暴富。另說沈萬三夏夜納涼,仰卧漁船,忽然看見天上北斗翻身,沈萬三趕緊把其中一杓給兜住了,第二天,一位老者帶著七個面相奇異的人,挑著七個貨擔來到沈家,叫沈萬三幫助他們看管貨擔。沈萬三揭開貨擔一看,全是上好馬蹄金。 另有掘藏得寶說。元末有個陸通判,在蘇州買了一套空宅,因為宅子鬧鬼,所以售價很低。剛住進去的那天夜裡,忽然出現兩個女子,在他面前說說笑笑,陸通判大聲喝問,女子回答「妾乃大青小青也。」說罷就走,陸通判飛劍急刺,好像擊中了一個人的手臂。第二天察看,庭前兩棵冬青樹上好像有劍傷,於是陸通判讓人把冬青砍了,發現下面有塊大石板,石板下有幾個大缸,滿是金銀。陸通判只有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一個姓沈的,生了個兒子,就是沈萬三。 流傳最廣的是聚寶盆說。傳說沈萬三本來是個窮打魚的,某年中秋,和老婆一起坐在船頭飲酒賞月。天上月華游戲人間,想從沈妻杯中偷口酒喝,沒想反被糊塗的沈妻連酒帶月華喝進肚子里了。十個月後,沈妻生下一個血球,剖開,是一白玉走獸。識貨的人告訴他們,這是月華之物,可釣水中寶物。沈萬三大喜,結果只釣到一隻烏泥盆。沈妻准備拿來盛米,剛抓一把白米下去,馬上自動生成整缽白米,夫妻倆這才知道釣到了聚寶盆。沈萬三因此富甲天下。 明代《挑燈集異》又說,沈萬三貧時,曾夢青衣百餘人求救,第二天一早,見一漁翁拎著一百多隻青蛙,馬上就要剖食,沈萬三想起晚上的夢,就把它們全買了下來,放入池中。這天夜裡,百餘青蛙喧鳴達旦,吵得沈萬三沒法入睡,清早起來正准備趕走它們,看見青蛙們全圍坐在一隻泥瓦盆邊,覺得奇怪,就把瓦盆拿回家,用作洗手盆。有一天,沈妻洗手時掉下一個銀記,結果泥瓦盆迅速克隆了滿滿一盆銀記。沈家由此財雄天下。 許多明消薯手清筆記小說都說沈萬三有點金術拿嫌或煉金術,如《柳亭詩話》就說沈萬三的煉金術得自張三豐,其中有一手茄句叫「百八火神耕夜月」,而所謂聚寶盆,其實就是用來煉金的鼎器。聚寶盆招災惹禍 那麼,沈萬三的聚寶盆最後落到哪裡去了呢?傳說朱元璋為了耗盡沈萬三的錢財,借口沈萬三資築的城牆太高,不合規制,命令他拆掉重築,結果一拆拆出一口泉眼,此泉通海,怎麼堵也堵不住,城牆隨築隨塌,朱元璋聽說聚寶盆可塞泉眼,便將沈家聚寶盆借走了,答應三天後五更前歸還,一轉身,朱元璋就命令更夫從此永遠不報五更。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沈萬三有個聚寶盆,沈萬三害怕因聚寶盆而致禍,城牆築好之後,就到處放風,說他的聚寶盆已經埋入金陵南城門,還說這樣可以用來鎮王氣、保江山,並且把金陵南城門呼為聚寶門。以為這么一來,就能把別人的嘴給堵上。 《余冬序錄摘抄》則說,沈家聚寶盆一到別人手上就會失去靈驗,朱元璋不信,把聚寶盆借入宮里,果然不靈,只好把它還給了沈家。不過,後來沈家被抄,聚寶盆最終還是落入朱元璋手裡。 關於朱元璋和沈萬三的關系,民間有很多傳說。這些傳說中,沈萬三總是吃虧上當的那一個。《碧里雜存》記載,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為了打倒沈萬三的金融帝國,某月初一,他把沈萬三叫來,說:「我給你一文錢,你幫我生點利息,我只以一個月為限,初二開始計息,月底結算,每天double一下就行。」沈萬三當時並不在意,事後一核計,「始知當該錢五億三千六百八十七萬九百一十二文」。 傳說沈萬三和朱元璋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雞叫頭遍時朱元璋出生,成了天下最貴的人;雞叫二遍時沈萬三出生,成了天下最富的人;雞叫三遍時乞丐道人出生,成了天下最窮的人。據清代《白下瑣言》,過去南京定淮門外有座小廟,中塑明太祖,左塑沈萬三,右塑乞丐道人,俗稱三人同時不同命。 城牆完工後,據說朱元璋為了表彰沈萬三的貢獻,曾賜給沈萬三御制銅錢一枚。沈萬三一出門就碰上乞丐道人,恰好身上沒帶銀兩,只好將此錢施捨出去。此事被朱元璋察知,怒其輕己,下令抄沒其家,將沈萬三充軍雲南。另說沈萬三本想做點公益事業,在蘇州街鋪了一層茅山石,結果朱元璋以茅、謀同音為由,誣其謀反,「遂收殺之,血流出盡白。以兵圍其家,盡抄謫之,家財入官」。 財神爺聲名卓著 種種傳說,招招指向朱元璋的胸襟窄小、與民爭利、心狠手辣。如果我們把沈萬三的故事與朱元璋的其他故事放在一起,很容易就會發現,許多沈萬三故事只不過是明清百姓用來編排朱元璋流氓本性的一種口頭傳統。故事中沈萬三總是富而仁,而朱元璋則是奸而狠。 但據顧誠先生考證,上的沈萬三根本不是明代人,而是元代末期蘇州一個大地主,從來就沒有和朱元璋打過交道。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既未出仕,無政績可言,又算不上文人雅士,不足以躋身儒林,所以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多田翁」。明朝以降,沈家一分為四,財富越積越多,在朱元璋推行的糧長制度下,沈家子孫日漸出頭露面,甚至入朝為官,加上同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名氣越來越大,沈萬三也就成了沈家財富的代名詞,逐漸神化為箭垛式的財神爺。 沈萬三真名沈富,字仲榮。明初多以「萬」字稱呼鄉里巨富,「三」字則是沈富在兄弟中的排行,沈富弟弟沈貴就叫沈萬四。據說洪武初年每縣分人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秀最上,所以,明清筆記中的沈富、沈萬、沈萬三秀、沈秀、萬三秀、三秀,指的都是同一個人,而在口頭傳統中,一般喚做「沈萬三」,也有些年畫寫成「沈萬山」。 >
❸ 《聚寶盆》中的演員
主要演員:
張衛健飾沈萬三
張庭飾陸春香
范冰冰飾趙雪娥
梁冠華飾蘇半城
寇振海飾陸得源
彭丹飾蘇麗娘
梗概:電視劇《聚寶盆》描寫的是明朝首富沈萬三傳奇性的致洞槐富故事。沈萬三來自水鄉周庄,祖輩都是窮苦農民,年年為溫飽發愁,自幼聰明過人的沈萬三不甘心再過這樣沒有希望的日子,在人們重農經商的陳舊觀念中,毅然開始了他的經商之路,並創下一個個商業神話,最終納亂友成為大明第一富豪。本劇講的是沈萬三從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成長為巨商的經歷,張衛健扮演的沈萬三性格特點鮮明,聰明而不奸詐,為人善良,雖在商場,卻不忘窮人和弱陪歷者。
❹ 一個女的在鋼釘板上滾是什麼電視劇 中國 古代
電視亂羨配劇的名字叫做《聚寶盆》。「陸春香為救沈萬三,滾釘板闖皇宮派改」這個情節出自第36集。
第36集劇情簡介:因聚寶盆變不出銅錢,沈萬三遭到抄家,春香和劉伯溫到大牢探監。萬三看透一切將聚寶盆摔碎。萬三在獄中向獄卒傳授經商之道,春香為了救萬三組織蘇州百姓寫萬字書,蘇半城也來幫忙。在劉伯溫和馬大腳的多次勸說下,朱元璋決定再給沈嘩指萬三一次機會,可萬三不顧個人安危,再次進言要求皇上改變抑商政策,卻惹惱皇帝要將他問斬。
(4)沈萬三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聚寶盆》描寫的是明朝首富沈萬三傳奇性的致富故事,於2003年12月1日在武漢電視台二套首播,並於2004年6月23日在上海東方衛視上星首播。
幕後花絮
1、該劇是香港演員張衛健首部與內地合作的真正意義上的電視劇,張衛健的表演風格也有了很大變化。
2、陸春香這個角色原來初定的是蔣勤勤,開拍前由於蔣勤勤不能來所以才臨時換人。所以劇組趕在張庭接戲前把她簽了下來。
❺ 這就是豪門與土豪的區別,韓雪式炫富吊打了哪些土豪女明星
豪門和土豪這兩個詞有一定的相似度,可在本質上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倘若韓雪真的出身於“豪門”的話,那麼可以說當今娛樂圈中99.99%的女明星和她完全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韓雪式炫富吊打了哪些女明星?
說完了豪門和土豪之間的距離之後,也就能夠理解韓雪式炫富究竟吊打了哪些女明星了。
倘若韓雪真出身於豪門的話,那麼所有出身一般卻一夜成名的女明星,不管有多出名,片酬有多高,都和韓雪沒有可比性。
❻ 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萬三,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呢
❼ 中國古代有哪些營銷鬼才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已經發展了有幾千年了。而這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有很多特別優秀的人。就是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的人。而我們現今對這些人也十分的敬佩。雖然說現在也有很多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假如沒有古代這些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貢獻的人就沒有現在了。而古代有哪些營銷鬼才呢?
我想鬼穀子這個名字大家也很熟悉的。也是在一些武俠小說中出現的人名。但是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野史說他教導出來的弟子很多都是精英。比如像商鞅、白起這些人。
❽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大腳皇後,她是誰的皇後
馬皇後
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一個元霄燈節之夜,明太祖朱元璋與謀士劉伯溫微服私訪京城的燈會,在一家大商號門前,彩燈高懸,上面貼著很多燈謎,圖文並茂,引來無數人圍觀猜射。朱元璋也湊過去看熱鬧,偶然注意到一則有趣的圖畫迷面,圖上畫著一婦人,觸目的是一雙天然大足,懷抱一個大西瓜,眉開眼笑,模樣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於是問博學多才的劉伯溫:「此謎何意?」劉伯溫沉吟片刻答道:「此為『淮西大腳婦人,也!」朱元津仍不知「淮西大腳女人」指誰,繼續追問,劉伯溫則詭笑著說:「可回宮問皇後娘娘。」
當晚回宮後,朱元津急不可待地向他的馬皇後提起此事,馬皇後訕然一笑,說:「妾乃淮西人氏,且為天足,此謎謎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津一聽大怒,心想:「小小街民竟敢制謎嘲諷堂堂天後,豈有此理!」於是傳旨捕拿制謎者。馬皇後見狀,大度地勸解道:「佳節吉日,與民同樂,又有何妨?何況妾本是天足,說又何錯?不必小題大作,貽笑大方!」此事方才作罷。
區區一件小事,足以見馬皇後的仁慈與大度,可為何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後,卻沒依古制裹成「寸金蓮」,留著一雙天然大足呢?只因為這個馬皇後出身微賤,原本是一個孤女,年輕時正值戰火連天,無暇顧及纏足之事,便成了一個罕見的大足皇後。
馬皇後的仿核汪故鄉是淮西宿州新豐里,馬家原本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戶,母親鄭氏生下她這個獨生女兒後不久就病逝了,父親生性豪爽,仗義疏財,結交了許多生死兄弟,為替一位朋友討回公道而出手殺死了一個當地的豪紳,自己為了避仇只好逃亡異鄉,臨行前,把未滿周歲的女兒託付給好友郭子興撫養。
郭子興也是一方義士,受朋友之託自然不敢怠慢,與妻子張氏把馬姑娘視為己出,精心地撫養她長大。稍大時,郭子興親自教馬姑娘讀書寫字,張氏則授以針線女工,馬姑娘也聰慧過人,無論學什麼,稍一指點,便能精通無遺。及笄之年的馬姑娘,出落得一副好模樣,面貌端莊,神情秀逸,一舉一動都透露出大家風范,郭子興夫婦十氏凱分鍾愛。一個相面先生曾對郭子興說:「此女天相,不可等閑視之!」郭子興將信將疑,而在為馬姑娘挑選女婿時不由地十分謹慎。尋尋覓覓,始終沒找到中意的人選。正在這時,因朝廷黑暗,各地義軍蜂起,天下大亂,素有大志,又頗具一定聲望的郭子興,也於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初春,在境州聚眾起義,反對元朝廷。起事之初,事多如麻,馬姑娘的婚事也就暫時擱置下來了。
郭子興起兵不久,年方二十五歲的朱元璋投奔到他的旗下,任「十夫長」。朱元璋作戰十分勇猛,而且頗有智略,數次出戰,都立下了大功,深受郭子興的賞識。一次打了個大勝仗之後,郭子興設酒宴犒勞眾將士,高級將領的席位設在郭子興的帥帳中,朱元璋官職雖低,但因功高也被特請在其中。這次盛會,除慶功外,郭子興夫婦在暗中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趁備仔此機會,在將領中間為馬姑娘擇一乘龍快婿。
酒宴開始後,郭夫人張氏拉著馬姑娘躲在幕帳後暗暗觀察。這時帳中的各位將領都酒興正酣,神彩飛揚,劃拳喝令,觥盤交錯,臉上滿溢著勝利後的喜悅。馬姑娘面含羞澀地將目光—一掃過,最後落在最外一席的一個年輕軍官身上,他身材魁梧,面容黑粗,雙眼深陷,臉長嘴闊,長相雖嫌粗陋,但眉目軒昂,英氣逼人;這時獨有他不隨眾人笑嚷,端著酒杯安坐如塔,略顯沉思狀,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才吸引了馬姑娘的眼光。馬姑娘向養母張氏表明了自己的選擇,張氏也是個有眼光的女人,她早聽丈夫說起過這位年輕軍官的事跡,也深覺這人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因此對養女的選擇贊賞不已。而這位年輕軍官正是朱元璋。
如此以來,由郭子興夫婦作主,馬姑娘的婚姻大事就定了下來,擇了一吉日,為兩位年輕人在軍營中舉辦了熱熱鬧鬧的婚禮,從此,在軍中剛剛嶄露頭角的朱元璋與元帥郭子興以翁婿相稱,羨煞了不少英雄豪傑。
朱元璋當初在郭子興軍中屢屢建功獲賞時,就曾惹得一些追隨郭子興起兵的親信人物眼紅,現在他又成了元帥的乘龍快婿,更令他們平生妒火,於是總想尋機會拆他的台。
這時國內群雄並起,很多支起義的隊伍都漸漸壯大開來,影響較大的有張士誠和陳友諒部;這樣,義軍作戰的形勢變得錯綜復雜了,不但要對付元朝廷,而且還要提防義軍之間的吞噬。在這種情形之下,朱元璋對戰機、戰略產生了一些與郭子興不同的意見,他生性直率,又仗著與郭子興有親密的翁婿關系,所以常常直陳自己的觀點,這不免引起性情剛愎的郭子興產生一些不快。那些平日里嫉妒朱元璋的郭子興親信乘機大進讒言,說朱元璋如何驕恣,如何專擅,一定是懷有異心,圖謀不軌,請郭帥小心防範!郭子興心起微瀾。
這一天,郭子興召集高級將領商議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眾部將對郭帥的主張唯唯諾諾,連連稱是;唯有朱元璋發生了異議,他毫無顧忌地懇談自己的看法,使郭子興甚覺反感,令他放棄自己的意見,朱元璋卻據理力爭,堅決不肯退讓,最後翁婿兩人竟大聲爭執起來。郭子興大感臉上無光,一怒之下下令將朱元璋幽禁起來思過。
本來郭子興幽禁朱元璋是為了發泄一時之怒,也不曾想致他於死地,畢竟他還是一名得力的干將,又是自己的女婿。可郭子興手下那批別有用心的親信,卻瞞著郭子興,暗中下令看守人員斷絕了朱元璋的飲食供給,把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系的朱元璋暗暗推向死亡。
朱元璋的妻子馬氏見丈夫無端被幽禁後,心中十分焦慮,她想方設法接近關押丈夫的別室,終於發現只要穿過一小片野墳地,就能靠近那間房子的後窗,而那後面是看守人員沒有注意到的,這樣,朱元璋斷食的事情自然被馬氏知道了。可那時糧食供應相當緊張,每人每天都只配給一定量的食品,即使元帥的女兒馬氏也不例外;馬氏又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發現了那條通向別室的通道,於是,她每次吃飯時都佯裝身體不適,把食物要到卧室中。其實,她每次都只吃上幾口,然後把大部分省下來,待到傍晚時,一個人壯著膽子穿過那片墳地,把一天來省下的食物偷偷從別室的後窗上遞給丈夫,得以勉強維持了朱元璋的生命。
可從馬氏嘴中省下來的這點食物,畢竟填不飽朱元璋的肚子,為了能使丈夫吃飽,端莊高雅的馬氏只好使出下策——到廚房行竊。這天,她看準了廚房中的饃饃剛蒸熟,廚子又離開了廚房,便悄悄地溜進去,掀開籠蓋,也顧不得燙手,抓起幾個熱氣騰騰的饃饃,連忙揣進懷里。不料剛一跑出廚房,就與養母張氏撞了個滿懷,張氏見她神色慌張,不免大起疑心,關切地問道:「女兒何故如此慌張?」馬氏以為自己的行為已被發現,頓時羞紅了臉,兩行淚也忍不住地淌下來,垂首站在養母面前,半天不說話。張氏見她似有難言之隱,就把她帶到自己房中,仔細尋問,馬氏忍不住滿腔的委屈,伏地大哭,然後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稟明了養母。張氏聽了大感震驚,不由地也陪她落了不少淚,等到解開衣襟掏出藏在懷里的饃饃時,發現馬氏的乳頭已被熱氣燙得又紅又腫。
張氏當即就對郭子興說明了情況,並替朱元璋說情。郭子興聽說自己的親信竟敢背著自己干如此勾當,心中大為惱怒,馬上下令放出朱元璋並恢復其原職,而把那幾個玩弄陰謀的人又關進了別室。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投到郭子興門下還不滿三年時間,卻因屢立戰功,不斷地得到提拔榮升,已成為郭子興的副帥,總管兵符,節制諸將,建立起很高的威望。不久,郭子興病死,朱元璋順理成章地頂替其位,成了義軍元帥,繼續抗元興漢的大業。
第二年,朱元璋率軍攻克了重鎮集慶,將之改名應天府,自立為吳王,馬氏也隨之成了吳王妃。當時吳王除對抗元軍外,還與自稱漢帝的陳友諒互相爭奪地盤,戰事頻繁,無安寧之日。馬氏王妃為了助丈夫一臂之力,親自帶領將士的妻女為部隊制衣做鞋,使得前方士氣大振,不久,朱元璋就擊敗了陳友諒。
朱元璋一鼓作氣,率軍南征北戰,掃平了其他起義軍,又回過頭攻下了不堪一擊的元都,恢復了漢族的天下,統一了中國。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建立明朝,自己成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水漲般高,同時馬氏被冊立為皇後。
攻下元都北京後,朱元璋的部下搜羅來元宮中大批的珍寶玩物,運到應天府,晉獻給明太祖。明太祖想自己從一個不名一文的窮小子開始,十多年時間就成了富擁天下的皇帝,眼下又擁有如此眾多的寶物,自是喜不勝收,忙叫來馬皇後一同玩賞。誰知馬皇後見了,卻不屑一顧地說:「元朝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而不能保住國家,陛下不是自有寶物,要這些做什麼呢?」明太祖聞言一怔,喃喃道:「朕知皇後說的是以賢士為寶物啊!」馬皇後見皇夫醒悟,忙拜賀道:「陛下有此寶物可得天下,臣妾恭賀陛下!妾與陛下起於貧賤,今貴為帝後,最怕生出驕縱奢侈,危亡起於細微,願陛下以賢士為寶物!」此後,性情自負而多疑的明太祖,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後還能任用賢臣,不能不說與馬皇後的勸導有關。
馬皇後不但勸皇夫以賢德治國,自己也以賢德勤治後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倡導後宮嬪妃節儉仁慈的風尚。馬皇後喜讀古代史書,也常用古訓來教導別人,她認為宋代多賢後,因此命女史官摘錄她們的言行家法,用來傳示後宮眾嬪妃,有人感慨道:「宋代的皇後也太過於仁厚了!」馬皇後正色道:「過於仁厚,不比刻薄好么?」眾人無話可說。
明太祖的衣履飲食,馬皇後都親自料理省視,而她自己則布衣淡食,極其儉朴,衣服穿破了也捨不得丟棄,常要補好再穿,雖然位居極貴,但她決不忘記貧賤時和戰爭年代養成的好習慣。對妃嬪宮人的子女,她卻一點也不小器,都派給了豐厚的生活待遇;對宮中下人她也關心備致,常送些衣物食品,以示體恤;每逢文武官員夫人入朝,她都不忘了送些禮品,並與她們寒喧交談,就象對待家人。這樣一來,宮廷內外的人對馬皇後都十分尊敬。明太祖也盛贊她道:「賢後可與當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後相比,毫不遜色!」馬皇後回答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同貧賤的妾身,願也勿忘同艱難的群臣。妾只求無愧於心,哪裡敢與賢德的長孫皇後相比呀!」她不但自己謙和崇賢,而且時時不忘提醒大功告成的皇夫,真不愧為一個精心佐夫治國的好皇後。
馬皇後深知忠臣賢士對朝廷的重要性,因而十分注意以一個女性的細心來關心他們。每日早朝議事,若事情較多就常常要延續至晌午,這時奏事官吏按慣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馬皇後命宦官取來奏事官吏午餐的菜餚品嘗,她覺得味道欠佳,隨即向明太祖建議:「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否則怎能籠絡賢德之士!」明太祖深以為然,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祿寺卿改善官員們工作午餐的品質。雖是一樁小事,卻使官員們十分感激馬皇後對他們的重視和關心,當然也就更加盡力於朝廷。
一次,明太祖巡視太學回官後,馬皇後關切地問:「太學有多少生徒?」太祖說有數千。馬皇後又問道:「人才可謂眾多,可他們有朝延供給食用,而他們的妻子兒女誰來供養呢?」大學生是朝廷培養的一批有才之士,他們在太學中學習期間,一應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給,但沒有另外的俸銀,他們的家人由誰供養,這問題過去倒是沒有哪個朝廷顧及過。經由馬皇後一提起,也引起了明太祖的重視,於是詔令特設「紅板倉」,貯積糧食,賜給文學生家屬,太學生從此無後顧之憂,一心治學,成為日後的棟梁之材。
馬皇後不但有賢德,而且有才能,她廣讀經史,學問淵博,太祖所有的札記,都由她親自執筆記下。每當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論,她都仔細地記錄下來,無論事態如何復雜,均能排布得條理分明,毫無疏漏之處。
明太祖為了報答馬皇後的美德與佐治之功,數次提議賜予皇後族人以高官厚祿,馬皇後總是堅決謝絕,她說:「外戚干政,易亂朝綱,官職恩賜外家,實非遵法!」因此,明代外戚雖然也享受高爵厚賜,但一般不授以高職,嚴禁干預政事,這規矩就是馬皇後訂下來的。
鑒於漢、唐兩代的禍亂,多由宦官參政而引起,善於以史為鏡的馬皇後特別在這方面給明太祖出了主意。因此,明朝廷嚴格規定,內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職,不得著外臣冠服,不得與外廷諸司有文書往來,並在宮門前豎下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如此一來,杜絕了宦官亂政之弊。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貧賤,生世坎坷,因而,表面上雖然睿智英明,豁達神武,但骨子裡卻藏著猜忌和苛刻。幸而身旁有一個仁慈寬厚的馬皇後,常常遇事勸諫,減少了不少刑戮,挽救了無數的無辜受疑者,赦免大學士宋謙就是一個典型。
宋謙是元末明初的著明文人學士,明代開國時的許多典章制度、禮樂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筆,被明太祖尊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他曾經輔佐明太祖十九年,於洪武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八歲時告者還鄉,回到青蘿山中隱居。
三年以後,朝中大臣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誅,宋謙的孫子宋慎因與胡惟庸關系密切而受株連被殺,宋謙因曾經教授胡惟庸經書也遭到明太祖的懷疑,七十二歲高齡的他被逮捕押到京城,命在旦夕。馬皇後聞訊後,向太祖進言道:「宋先生曾經講學宮中,一字為師,終身不移。民家為子延師,尚以禮全終始,何況天子呢?況且他隱居青蘿山中,還能有什麼施展?」太祖自負地說:「這個你不知道,此老兒不甘寂寞,雖隱居青蘿山,但四方前去求教者絡繹不絕,受業者遍及天下,倘有異志,如何得了!」他拒絕了馬皇後的說情,馬皇後沉默不語。
第二天,馬皇後侍奉太祖午膳,擺出的全是素食,不見酒肉,太祖問是何故,馬皇後垂淚答稱:「妾為宋先生作福事啊!」明太祖不由得側然心動,於是赦令宋廉不死,而流放茂州。
馬皇後的仁慈不但保護了重臣,同時也蔭及了平民百姓。吳興有一巨富叫沈萬三,據說他家有一個奇妙的「聚寶盆」,能呼金喚銀,因而家中金銀堆積如山,沈萬三性情豪爽浮躁,很喜歡顯示自家的財力。在明朝開國之初修築京城城牆時,他主動要求替朝廷分擔一半的工程,因當時朝廷財力不足,就批准了他的請求。誰知,沈萬三仗著財物富足,又調用方便,竟然比朝廷組織的工程還先完成,使得明太祖深感臉上無光。
明太祖正想找借口懲治一下沈萬三的時候,好大喜功的沈萬三又申請犒勞皇家軍隊,明太祖聞言大怒,叱道:「何等匹夫,意想犒賞天子之軍,居心不正,實為亂民,誅!」
馬皇後卻認為,雖然沈萬三性過狂妄,但不至於獲死罪,於是進諫道:「妾聞國法是用來誅殺不守法的人,並不是用來懲罰國君不賞識的人。沈萬三雖然狂妄,卻未犯法,不當誅之。」明太祖覺得言語有理,也就沒有誅殺沈萬三,只是利用他的財力,派他去戍守雲南邊區。
據說浦江有一個鄭謙,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名傳道還,當地人都稱他家是「義門」,郡守也表彰他們家族的融洽和樂,賜予一塊「天下第一家」的匾額。明祖聽說此事後,頗感興趣,特意把鄭謙召到京城相見,問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鄭謙回答說:「一千有餘。」明太祖贊嘆說:「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確實是天下第一家啊!」於是賜給了他豐厚的禮品讓他回去。
馬皇後在屏後聽了他們的對話,心有不安,連忙傳話給明太祖:「陛下當初一人舉事,尚得天下;鄭謙家千餘人,倘若舉事,不是太容易了嗎!」明太祖不免為之一驚,急命中官再召鄭謙,問他道:「你治理家族,也有什麼方法可循么?」鄭謙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是不聽妻子的話罷了。」明太祖聽了釋然一笑,不再追究,安心地放他回家了。這一次,明太祖雖然沒有完全接受馬皇後的意見,卻又恰恰表現出他對馬里後的重視,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妻子的輔佐,既然鄭謙從不聽從妻子的話,便認定他成不了大氣候。
洪武十五年八月,歷盡磨難,也殫盡心力的馬皇後染上了重病,試治無效後,她堅持不肯再服葯,明太祖苦苦勸求,她則說:「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葯何用!」躺在病榻上,她念念不忘地反復叮囑皇夫:「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宜賢,臣民得所!」然後,又把諸位王子公主叫到身邊來,囑咐說:「生長富貴之中,當知蠶桑耕作之不易,當為天地惜物,且為生民惜福!」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仍然不忘以她的賢德影響著她的丈夫和子女,為著國家操心不已。不久,馬皇後憤然長逝,享年五十一歲,匆匆走完了她從孤女到母儀天下的滄桑一生。
明太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結發妻子,也失去了他得力的助手,悲痛之情,無以言表。為了永遠追念可敬可愛的馬皇後,明太祖竟然決定不再立後。後宮宮人也十分感念馬皇後的賢德,特地作了一首歌來紀念這位賢淑仁慈的皇後,歌詞是這樣的:
我後聖慈,化行家邦;
撫我育我,懷德難忘。
懷德難忘,於萬斯年;
毖彼泉下,悠悠蒼天。
❾ 你知道山東曾經富可敵國的袁紫蘭嗎有什麼歷史故事
在我國 歷史 上,有三大富可敵國的家族,分別是河南康百萬、江南沈萬三、山東袁紫蘭。
康百萬不是人名,是康姓家族的統稱,因為康家延續了明、清、民國三個朝代12世,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詛咒。
沈萬三是明朝初年的全國首富,據說他有一個聚寶盆,有取之不盡的金銀財寶,但後來他本人和其家族得罪了朱元璋,家族八十多人被殺,沈萬三也被流放雲南。
而袁紫蘭本名袁景芳,號紫蘭,是清朝時期山東的一個大富豪,他發跡的原因沒有人知曉,民間傳說他是一位大富豪投胎而來。
在明朝洪武年時,袁家搬遷到了長山縣焦橋鎮,並在此地繁衍生息。後來家族中出了一個叫袁雲蒸的人,此時的袁家非常貧窮,袁雲蒸30多歲了還是單身漢。
有一次到徐財主家買米時,因為天氣太熱了,乾脆脫掉了衣服運米,這一幕恰好被徐財主看到。
只見袁雲蒸胸口上有7個呈北斗團宴狀排列的硃砂痣,徐財主立馬想起了曾經在相書中看到的一句話:「懷揣北斗,必得貴子」,將來的孩子肯定能大富大貴。
於是徐財主就對袁雲蒸說,要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袁雲蒸正好缺個媳婦,求之不得,兩人就這樣成親了。
一年後,徐氏生下了一個男孩,因為是在東邊的敞棚內出生的,乳名就叫做東棚子。當袁雲蒸去自己後院埋胎衣時,挖出了三個大缸,裡面裝滿了金銀珠寶,其中一口大缸有一個一尺長的豁口。
一個月後,一位老人來到了袁雲蒸家中,老人問到:「近日貴府可喜得貴子?」,袁雲蒸開心的答道:「是啊」,老人又繼續問:「乳名可叫東棚子?」,「先生何以為知?」
袁雲蒸就納悶了,自己與老人素未相識,他怎麼知道自己孩子的信息的呢?
原來這位老人是山西康財主家的老管家,一個月前,康財主去世前曾對他說,自己會投胎到山東長山縣焦橋鎮的袁家,乳名叫東棚子。
而那三大缸金銀珠寶,是康財主死去後第二日早上,府上的人騰雲駕霧抬到袁家後院埋下的。一老頭看見他們能飛,死命拽缸,拽下了一個缸沿。老管家拿出那個缸沿,正好和與缸的豁口吻合。
袁雲蒸還能說什麼,兒子是富豪轉世,又帶來了三缸珠寶,開心的不得了,給兒子取名為袁景芳。
袁雲蒸用這些錢買了幾百畝田地,等袁景芳長大後買官去了國子監學習,後來出任柳州知府,把柳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都說富不過三代,不過袁景芳在第三代的時候出了個大人物。袁景芳的孫子袁守侗是乾如悉隆九年的舉人,與紀曉嵐、和珅等人同朝為官,因為袁守侗政績出色,歷任戶部尚書、刑部尚書,最後官至直隸總督。
袁守侗這一代,是袁家最輝煌的時期,焦橋鎮都是袁家的。而且焦橋鎮有「小燕京」之稱,燕京有的,焦橋鎮大部分都有,像紀曉嵐、劉墉等名人題字遍地都是。可惜袁家後來沒有出現過很出色的人物,再加上地盤大,人口也大,入不敷出,袁家逐漸沒落了。
在這天空晴朗陽光明媚美好的一天,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清末民初,在我們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河南康百萬,江蘇沈萬三,山東袁紫蘭」,傳說這三個人是財神爺趙公明轉世,這三個人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沈萬三大家都比較熟悉,而康百萬和袁紫蘭大家卻比較陌生。
鄒平縣焦橋鎮的袁氏家族,當年富有到什麼程度呢?野史記載:從焦橋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從焦橋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個店,這個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從焦橋到北京,不用住別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別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裡的水。
他們家裡面,在清朝期間掛了三次「千頃牌」,「頃」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積,一頃相當於一百畝,一千傾就是十萬畝,三次掛「千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積就超過了三十萬畝。附近的原來的長山縣、鄒平縣、齊東縣、高青縣,後來淄博的桓台縣、臨淄區,一直到膠東的壽光縣,都有袁家的土地。
袁紫蘭的出生就帶有非常濃厚的神秘色彩。話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我們長山縣焦橋鎮北門外住著一家姓袁的人家,這一家人家是明朝洪武年間,從河北棗強遷到這里來的,來到這里之後,世代以種地為生,日子過得很平淡。後來這個家裡面出了一個人叫袁雲蒸,這個人身強力壯,忠厚老實,農閑的時候就販賣糧食,做一點小生意,補貼家計。
有一天春天,他到一個姓徐的財主家裡去買糧食,在門口排隊,天氣很熱,他就敞開了自己的衣服,袒胸露乳。這位徐財主,渣或乎走到門口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年輕人,發現這個人的胸膛上有七顆硃砂痣,排列的形狀非常的奇特,像我們天文學上的「大熊 星座 」,就是我們中國說的「北斗七星」。
這個姓徐的財主是讀過相書的,他知道這個人「懷揣北斗,必得貴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呀,他看了這個小青年之後,暗自稱奇,就把他叫到家裡面去,問明了家裡的情況,最後決定把我家的小女許配與你,你答應不答應?這個袁雲蒸已經三十多歲了,家裡面日子過得又很窮,財主把閨女送給他,當然求之不得了,這門親事就這樣成了。
事情過了一年,這個徐財主的女兒,就身懷六甲,懷孕了,要生孩子,袁雲蒸一家高興的也不得了。這一天門口來了一個老頭,身上背著一個褳褡,來要飯,袁雲蒸就把他叫到家裡去,給他飯給他水,這個老頭水足飯飽,就說:「你們家要得貴子」,袁雲蒸一聽非常高興,這不應了他岳父說的那話了嗎?馬上擺上酒席,讓老人坐上座。
席間老人說:「你這個孩子不僅是個貴子,他還給你們家帶來了財富。」袁雲蒸就問了:「財富在哪裡呀?」老人說:「從你們家的上房東邊的窗戶底下,往南走三尺,往下挖三尺,就是你這個孩子帶來的財富。」袁雲蒸馬上派人按照老人說的話,挖開了,挖著挖著出現了一個大水缸,說缸裡面盛的什麼呢?金銀財寶,珍珠瑪瑙!袁雲蒸一輩子也沒見過這么多的財富,連忙對著老人說:「哎呀,這么多東西我們家擔不起,我們留下一點,其餘的你帶走就可以了。」老人說:「這個孩子是財神爺轉世,是前世河南的財神沈萬三轉世轉到你家裡來了。這個袁雲蒸,想答謝這個老人,可是這個老人借口方便一下,然後就不見了,就沒有找到。
雲蒸給這個兒子起名,叫袁景芳,號紫蘭,這就是後來的袁紫蘭。袁家發了這個外來之財,就廣置田產,修繕房舍。大家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就知道,這是民間的傳說,肯定不是真的,為什麼?一個水缸,裝上金銀財寶,隨著水從河南漂到山東來,那是很不實際的。
有人說,袁家致富是後來袁紫蘭做官之後,他在柳州做知府的時候,知府的衙門就是原來清朝平西王吳三桂藏寶的地方,有一次在挖鼠洞的時候,發現了吳三桂的藏寶洞。吳三桂在清朝 歷史 上是個很有名的藩王,他在西南囤積財富,擁兵自重,跟朝廷分庭抗禮。到後來呢,想自立為王,後來事情敗落,沒有做成,被清朝政府給剿滅了。所以呢,他的財富,就無人知曉,據說,袁紫蘭發現了他的財寶,然後就秘密地把它運到了家中來。
關於袁氏家族第一筆資金的來源眾說紛紛,具體怎麼回事已經不得考究。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在這珍貴時間,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袁景芳故事,袁紫蘭出生之後,這個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記載,說他「自幼聰慧,內行純篤」。說他從小很聰明,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歲的時候,就被補為縣學的生員。
等到長大之後,因為他家裡已經很有錢了,就直接捐納,進入了國子監去學習,國子監在北京,是皇家的學校,專門為清政府培養各級官吏的。在國子監學習期間,他非常的勤奮,表現非常突出,三年之後,被授為內閣中書。
內閣中書,就相當於「國務院的秘書」,在這個期間,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懇懇,謹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然後先後被任命為戶部浙江司的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後把他提拔到廣西柳州的知府。
柳州的知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這一級的。在清朝的時候,叫從四品,相當於四品。在柳州執政期間,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為柳州這個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著瑤族、侗族好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來的時候都是不服從清朝管理。
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後,他恩威並用,把這個地方治理得非常好。舉個例子吧,比方說,向官府交稅,原來的時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來,但是每次都因為這個得罪了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
袁景芳去了之後,就下令少數民族,很多苛捐雜稅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給誰呢,交給當地的土司,交給當地的首領,然後你拿著這些錢,去辦你們自己族內的一些事情。這有點像現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這個首領當然就高興了,說剛來的這個袁知府會辦事。當他們不聽招呼,惹出亂子的時候,他也會給他們顏色看。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里,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首先糾正一下,不是袁紫蘭,是阮子蘭。是民間公認的三大活財神之一,傳聞是清朝時山東鹽商。背景來歷非常神秘,生平已不可考
另外兩位就是如雷貫耳的沈萬三和康百萬。事跡就不說了。康百萬的府邸在河南鞏義,康百萬庄園保存完好,後代能人輩出。大概在2000年左右,康百萬的嫡系子孫,把康百萬庄園的地圖獻給了政府,進行了部分挖掘,找到了藏寶洞等
袁紫蘭本名袁景芳
生於1678年去世1735年,字蘭馥,號紫蘭。山東省長山縣焦橋村人(今鄒平縣焦橋鎮)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貢授中書,改戶部員外、工部郎中,出守廣西柳州,擢授陝西平慶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蘭出生之後,這個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記載,說他「自幼聰慧,內行純篤」。說他從小很聰明,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歲的時候,就被補為縣學的生員。等到長大之後,因為他家裡已經很有錢了,就直接捐納,進入了國子監去學習,國子監在北京,是皇家的學校,專門為清政府培養各級官吏的。在國子監學習期間,他非常的勤奮,表現非常突出,三年之後,被授為內閣中書。內閣中書,就相當於「國務院的秘書」,在這個期間,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懇懇,謹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然後先後被任命為戶部浙江司的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後把他提拔到廣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這一級的。在清朝的時候,叫從四品,相當於四品。在柳州執政期間,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為柳州這個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著瑤族、侗族好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來的時候都是不服從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後,他恩威並用,把這個地方治理得非常好。舉個例子吧,比方說,向官府交稅,原來的時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來,但是每次都因為這個得罪了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袁景芳去了之後,就下令少數民族,很多苛捐雜稅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給誰呢,交給當地的土司,交給當地的首領,然後你拿著這些錢,去辦你們自己族內的一些事情。這有點像現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這個首領當然就高興了,說剛來的這個袁知府會辦事。當他們不聽招呼,惹出亂子的時候,他也會給他們顏色看。當地有一個姓韋的一個巡檢死了,按照他們少數民族的這個傳統,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他這個職位,可是兒子還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這個位子,就聯絡當地的幾個小頭目,想殺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這風聲就傳到袁景芳那裡去了,袁景芳馬上帶兵趕到那個地方,把姓韋的這個弟弟搜集起來的一幫游兵散勇,全部給剿滅了。然後把所有的頭目,就召集起來曉之利害,說你們這樣做,只能導致你們族內相互殘殺,削弱你們自己的勢力,誰也沒有什麼好處可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少數民族頭領們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間,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因為他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後,提拔到了陝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當於什麼職務呢,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過了一年,國家發生戰事了,又讓他以這個副使的身份,去負責督運糧草,上前線去運糧草,任務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這個期間,因為他來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腳疼得沒法辦,就向皇帝告老還鄉。回到老家,最後死於雍正十二年,享年64歲。袁景芳的主要政績,除了剛才所說的,在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民族團結之外,回到家鄉之後,還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簡介
清末民初,我們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河南康百萬,江南沈萬三,山東袁紫蘭」,傳說這三個人是財神爺趙公明轉世,這三個人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什麼叫富可敵國,就是他家裡的財富,可以和國家相匹敵。焦橋的袁氏家族,當年富有到什麼程度呢?在長山民間有很多的傳說。說從焦橋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從焦橋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個店,這個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從焦橋到北京,不用住別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別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裡的水。他們家裡面,在清朝期間掛了三次「千頃牌」,「頃」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積,一頃相當於一百畝,一千傾就是十萬畝,三次掛「千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積就超過了三十萬畝。附近的原來的長山縣、鄒平縣、齊東縣、高青縣,後來淄博的桓台縣、臨淄區,一直到膠東的壽光縣,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莊稼地裡面,看坡的那個屋子,老百姓俗稱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現在山東各地,包括在膠東,老百姓習慣上的叫法還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韓店鎮還有一個村,這個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給袁家看坡護地,最後人口聚集,形成一個村莊了。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袁紫蘭本名袁景芳
生於1678年去世1735年,字蘭馥,號紫蘭。山東省長山縣焦橋村人(今鄒平縣焦橋鎮)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貢授中書,改戶部員外、工部郎中,出守廣西柳州,擢授陝西平慶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蘭出生之後,這個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記載,說他「自幼聰慧,內行純篤」。說他從小很聰明,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歲的時候,就被補為縣學的生員。等到長大之後,因為他家裡已經很有錢了,就直接捐納,進入了國子監去學習,國子監在北京,是皇家的學校,專門為清政府培養各級官吏的。在國子監學習期間,他非常的勤奮,表現非常突出,三年之後,被授為內閣中書。內閣中書,就相當於「國務院的秘書」,在這個期間,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懇懇,謹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然後先後被任命為戶部浙江司的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後把他提拔到廣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這一級的。在清朝的時候,叫從四品,相當於四品。在柳州執政期間,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為柳州這個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著瑤族、侗族好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來的時候都是不服從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後,他恩威並用,把這個地方治理得非常好。舉個例子吧,比方說,向官府交稅,原來的時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來,但是每次都因為這個得罪了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袁景芳去了之後,就下令少數民族,很多苛捐雜稅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給誰呢,交給當地的土司,交給當地的首領,然後你拿著這些錢,去辦你們自己族內的一些事情。這有點像現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這個首領當然就高興了,說剛來的這個袁知府會辦事。當他們不聽招呼,惹出亂子的時候,他也會給他們顏色看。當地有一個姓韋的一個巡檢死了,按照他們少數民族的這個傳統,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他這個職位,可是兒子還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這個位子,就聯絡當地的幾個小頭目,想殺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這風聲就傳到袁景芳那裡去了,袁景芳馬上帶兵趕到那個地方,把姓韋的這個弟弟搜集起來的一幫游兵散勇,全部給剿滅了。然後把所有的頭目,就召集起來曉之利害,說你們這樣做,只能導致你們族內相互殘殺,削弱你們自己的勢力,誰也沒有什麼好處可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少數民族頭領們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間,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因為他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後,提拔到了陝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當於什麼職務呢,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過了一年,國家發生戰事了,又讓他以這個副使的身份,去負責督運糧草,上前線去運糧草,任務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這個期間,因為他來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腳疼得沒法辦,就向皇帝告老還鄉。回到老家,最後死於雍正十二年,享年64歲。袁景芳的主要政績,除了剛才所說的,在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民族團結之外,回到家鄉之後,還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簡介
清末民初,我們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河南康百萬,江南沈萬三,山東袁紫蘭」,傳說這三個人是財神爺趙公明轉世,這三個人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什麼叫富可敵國,就是他家裡的財富,可以和國家相匹敵。焦橋的袁氏家族,當年富有到什麼程度呢?在長山民間有很多的傳說。說從焦橋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從焦橋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個店,這個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從焦橋到北京,不用住別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別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裡的水。他們家裡面,在清朝期間掛了三次「千頃牌」,「頃」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積,一頃相當於一百畝,一千傾就是十萬畝,三次掛「千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積就超過了三十萬畝。附近的原來的長山縣、鄒平縣、齊東縣、高青縣,後來淄博的桓台縣、臨淄區,一直到膠東的壽光縣,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莊稼地裡面,看坡的那個屋子,老百姓俗稱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現在山東各地,包括在膠東,老百姓習慣上的叫法還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韓店鎮還有一個村,這個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給袁家看坡護地,最後人口聚集,形成一個村莊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不知道,我老家是沂蒙山區,國家安定出老農民,國家亂了,我們哪裡就出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