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萬里長城是什麼樣子的
萬里長城的樣子是:
萬里長城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乎脊築得比較高。
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燃搏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
萬里長城的影響: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
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皮頃祥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❷ 北京萬里長城簡介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中文名稱
長城
外文名稱
The Great Wall
地理位置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佔地面積
全長約12600里
景點級別
AAAAA
總長度
21196.18千米
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
介紹
長城(The Great Wall)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12600里,稱作「萬里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公里。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
共55張
八達嶺古長城
主要關隘
長城關口有: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代表景觀
山海關、金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大境門長城 、角山長城、青山關水門、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 、古北口長城 、箭扣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 、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居庸關、雁門關長城
❸ 萬里長城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塌基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萬里長城的圖片和簡單介紹擴展閱讀: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液卜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公里。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團埋謹、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❹ 長城是什麼樣子的
長城是用青磚砌成的牆和城樓。
長城簡介: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
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0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圖片
❺ 萬里長城的簡介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人卻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地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3、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4、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5、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使中華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國人居住,這城鎮就是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❻ 長城簡單介紹
你說的是我國的萬里長城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名稱變化: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主要關隘
萬里長城景色
長城關口有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❼ 長城的資料和圖片以及介紹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❽ 長城的介紹
長城的介紹具體如下:
長城,別稱萬里長城,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用以限隔敵騎行動的長城,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總長度。仔兄伍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長城有多長
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❾ 萬里長城介紹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 *** ,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舉凳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
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兩千多年來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正含旅,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
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
長城之稱始於長城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漢書·地老簡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
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
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
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接著司馬遷又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
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
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9)萬里長城的圖片和簡單介紹擴展閱讀 :
30年前,我國參加並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隨後萬里長城便成為我國首批、頭名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
30年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已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長城圖像也印在每個中國人的身份證背面。
但作為我國的一張閃亮名片,不少人對長城了解其實並不深,一些常識中也存在認知誤區。
❿ 請簡潔介紹一下長城
長城的面積約65700000平方米,長城的長約7300千米。長大城的握和薯寬約8-10米。長棚彎城的高度平段者均7.8米。長城建於公元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