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

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3-05-15 02:14:41

❶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那現在的哪些服裝是以前很火的款式

適合自己風格的就是最流行的!很多人喜歡追趕流行,街上流行什麼跟風買什麼,但流行的穿在合適的人身上就是風景,而穿在不適合的身上就是災難,所以,找到自己的氣質所在,選擇合適風格的衣服,遠比追逐流行更美要說今年春夏最最流行的服飾、元素,泡泡袖絕對首當其沖。從今年緊跟流行的快時尚品牌如zara,HM,UR等推出的一系列春夏新品來看,大量的泡泡袖單品搶占眼球。

❷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4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之後,讓「喇叭褲」「紅裙子」「健美褲」等風行一時。從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紋飾圖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花團錦簇、光彩靚麗。

從長袍、馬褂、大襟、鑲滾襖裙、瓜皮帽到西裝、T恤,從灰藍白到色彩繽紛,從呆板到個性,從閉塞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自家出產到網上淘寶,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的衣著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那些衣、衫、褲、裙是過往的歷史,更是當代的時尚。

從這些人們的衣著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了嶄新的、開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國。真心祝願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安康。

(2)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❸ 80、90年代的服裝特點

80年代:80年代改革開放,港台的服裝進入內地,年輕人開始引領新潮流,勇於追求時髦,緊身衣、牛仔褲、紅裙子、超短裙、長絲襪及高跟鞋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老百姓服飾的春天開始於1978年改革開放。

90年代:到了90年代後期,時裝就花樣翻新地抖出各種賣點:閃亮,斜肩,花卉以及荷葉邊。那其中軟軟垂下的荷葉邊幾乎無處不在,似乎成了女人心愛之物。而那些穿著荷葉邊的女子,也好像平添了一份溫柔,一份嫵媚。

1993年至1994年夏季流行過一陣貝貝裙,無領無袖,腰節線以下有一圈細密的折襇,腰帶束於身後,在女裝中女性化元素流行了幾年之後,貝貝裙在1998年夏季成了女性裙子的首選,哈韓族,迷你,松糕鞋等詞開始流行。

(3)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服裝行業現狀:

總體來說我國服裝行業呈上升趨勢,而隨著一些電商的加入,使得競爭更加激烈。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為用戶謀取了更多優惠和便捷。

清明小長假期間,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通知顯示,目標價格政策是在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支持政策。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後,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

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國家不發放補貼。具體補貼發放辦法由試點地區制定並向社會公布。

衣服穿著打扮:

西方學者雅波特教授認為,在人與人的互動行為中,別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是注意你的談話內容,有38%是觀察你的表達方式和溝通技巧,但卻有55%是判斷你的外表是否和你的表現相稱,也就是你看起來像不像你所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

因此,踏入職場之後,那些慵懶隨意的學生形象或者嬌嬌女般的夢幻風格都要主動迴避。隨著年齡的增加、職位的改變,你的穿著打扮應該與之相稱,記住,衣著是你的第一張名片。

❹ 中國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是第一個階段,服飾的主要特點是中西結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為了八個字:中西合璧,土洋並存。男裝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裝,女裝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8年以後,這一時期,服飾受到港台歐美的影響,從服飾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與之前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轉變。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追求品牌的效應。衣著的變化不僅說明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還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國力在增強。

❺ 改革開放前的服裝特徵

新中國成立之初,服飾新風尚主要通過勞動模範進行傳播。共和國首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就是列寧裝的模特。1950年8月創刊的《人民畫報》,將梁軍選為首期封面人物。

梁軍圓潤的臉龐、齊耳的短發,加上灰色的列寧裝構成了1950年代農場女工的經典形象。簡朴的列寧裝體現了當時人們裝扮的實用價值取向——方便勞動。後來,梁軍的形象還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幣上。

而同樣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則給女性們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潑的氣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服裝款式是中山裝,而最受人們歡迎的則是軍裝。而一般民眾,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藍和軍綠幾種顏色,這樣的流行延續十多年。

(5)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裝樣式大都保留民國風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機織「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產物,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消失。由於受蘇聯影響較大,「列寧裝」和「布拉吉」開始流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成為服裝潮流的引領者。「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無數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套軍裝為榮。60年代初,隨著中國橡膠工業的起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穿布鞋轉變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為那一代人的時尚。

服裝潮流的背後體現著國家的生產能力。數據顯示,1950年國內市場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萬匹,到195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一億三千多萬匹,但棉布生產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國民消費的需求。

為了穩定物價,國家結合當時的供應能力,於1953年發行「布票」。而由於布匹憑票供應,為盡可能地節約,民眾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因此黑、灰、藍、軍綠成為中國街頭服裝的主打色。

❻ 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一、穿著的變化

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二、飲食的變化

度過困難關瓜菜半年糧的日子,進入七十年代,生活雖好一點。但糧食仍是不夠,家家省著吃。在農村,口糧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麥和黃谷。

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三、住房的變化

由於工農業產能薄弱,國家要進行基礎建設。在七十年代之前,人們的住房是無多大改變的。農村除了生產隊新修少量簡易公房,學校、醫院修少數簡易平房,人們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時的狀況。

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4、行路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6)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❼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7)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❽ 改革開放以來衣著有何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8)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和西方服飾的比較: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之後衣服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色老電影圖片高清 瀏覽:514
素描畫女孩畫畫圖片 瀏覽:179
石鐵隕石價格圖片 瀏覽:488
動漫男生襲胸圖片 瀏覽:582
中黑色頭發圖片女生 瀏覽:434
喪系病嬌圖片男生 瀏覽:397
海賊王穿現代衣服新年圖片高清 瀏覽:919
ppt清新可愛的圖片 瀏覽:732
搞笑動漫圖片頭像 瀏覽:224
鉤拖鞋的簡單花朵圖案圖片 瀏覽:864
饕餮圖片可愛女 瀏覽:116
國慶節女孩背景圖片 瀏覽:246
怎麼把相冊圖片傳到抖音櫥窗上去 瀏覽:231
動漫初音的圖片大全 瀏覽:170
短發女孩圖片手繪 瀏覽:143
2016斗雞價格和圖片 瀏覽:977
臉平的人發型圖片 瀏覽:110
女生抱膝傷感圖片 瀏覽:952
美女射箭的圖片 瀏覽:38
word圖片改大小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