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彝族圖片簡單版

彝族圖片簡單版

發布時間:2023-05-10 20:31:36

Ⅰ 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分別哪些 必須帶圖片的 有木有啊

55個少數民族名單

壯族 毛南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布依族 土家族 白族

蒙古族 畲族 哈尼族 高山族 土族 仡哪信族佬族 俄羅斯族

獨龍族 回族 朝鮮族 哈薩克族 拉祜族 達斡爾族 錫伯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藏族 滿族 傣族 水族 仫佬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赫坦猛哲族 維吾爾族 侗族 黎族 東鄉族 羌族

普米族 保安族 門巴族 苗族 瑤族 僳僳族

納西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裕固族 珞巴族 彝族 柯爾克孜族

佤族 景頗族 撒拉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圖片自己李弊找吧,太多了!

Ⅱ 貴州彝族圖騰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越南、寮國、緬甸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貴州彝族圖騰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貴州彝族圖騰

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久負盛名,其型體多樣獨特,紋飾艷麗奪目。扁圓形酒壺是彝族漆器的上佳之作。圖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表示空間四方和太陽紋,同心圓構圖則象徵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團結。彝族崇尚火, 傳統 節日 有火把節。由彝族漆器和火焰紋飾構成的圖案,象徵吉祥、庄嚴、生活美滿。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 歷史

關於彝族的族源,迄今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說、氐羌說為主。土著說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彝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彝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獻資料和神話 傳說 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氐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凳銷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此外還有“西方燃則外來人種說”,清末西方人帶著人類學的眼光來到彝族地區,調查的結果是:“從彝族在體質上表現出來的體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銅膚色等特點,認為彝族的血緣中應帶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緣特徵。尤其是當時的小涼山還處於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社會成員在等級劃分上與印度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帶入印度)有著相似性。並據此認為彝族是來源於西方或至少帶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統。

戴維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雲南——連續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一書中提到彝族:......我們越過4000英尺高的山巒抵達左曲倮倮村,村裡的倮倮人可說是我在南方所見過最優良的類型,個子長得很高,鼻子筆直,面貌清秀。 “呂達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種學研究》《建昌倮倮》一文中提到彝族“是一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 俄國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也提到:“他們身材高皮粗棚大......他們膚色一點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兒,呈現奶油巧克力色,他們大眼睛亮晶晶的,總是炯炯有神,他們的相貌鷹鉤鼻幾乎像羅馬人。他們頭發漆黑,稍微捲曲相當柔軟“。

“現代倮羅中,黑白兩個群體是有體質上的差別。黑倮羅體格高大,有人說比歐洲人還高些。他們有鷹鉤鼻,隆起的鼻脊與蒙古里亞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彝族”西方外來人種“的說法屬於無風不起浪。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分布於部分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等部族。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8世紀30年代,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國時期大部分彝族地區仍然處於奴隸制晚期或封建領主制社會。

彝族風俗習慣

“左腳舞”傳說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在綠汁鎮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龍格利等地,數百年來每到農歷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綠汁鎮各個彝族聚居地區的群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著鮮艷彝族服裝的彝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 舞蹈 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 禮儀 ,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 文化 。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 營養 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 故事 ,為紀念靈鳥,客人 飲茶 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 唱歌 ,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

Ⅲ 有沒有關於雲南楚雄彝族圖騰的圖片及資料謝謝

雲南彝族圖騰介紹 雲南彝族歷來有虎圖騰崇拜的習俗,還有許多衍生圖騰。彝族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縣桂花彝民婚嫁沖喜用的一種木雕圖騰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頗似懸掛面具的類型。我曾在雙柏縣考察過哀牢山彝區(倮倮支系)至今流傳的大鑼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種尚虎習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為圖騰,自認是"虎的民族"。
尚虎習俗至今在彝族的許多支系中都有遺存,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千姿百態。圖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鎮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攝於邱北縣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簡潔誇張,憨態可掬;黃泥作坯風干,無須燒制。

Ⅳ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4)彝族圖片簡單版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Ⅳ 彝族舞的手型基本手型就是初學的手型有哪些有,並且有圖片和名稱

1、掌型(大拇指和四個指頭使勁分開,手指向後勾)。

2、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

3、嘴型(模仿孔雀嘴)。

4、爪型(模仿孔雀爪)。

5、另一種嘴式手型,大拇指翹起,食指彎曲,其他手指翹起。


(5)彝族圖片簡單版擴展閱讀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是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斗雞」、「斗羊」,象徵戰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

Ⅵ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豎早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爛悉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圖騰並不是現實生活中某物的真實再現,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非生余歷雀物類,它們總是在經過原始人的想像、誇張、加工後,被賦予了神秘和神聖的色彩。原始人曾經對圖騰產生過三種認識:自己的血緣親屬、氏族群體的祖先、氏族群體的保護神。 學者們之所以能領悟到圖騰藝術中的這些隱喻意義,藉助的正是圖騰意象所飽含的象徵意義

Ⅶ 雲南有哪些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些有沒有漫畫版的少數民族圖片

25個,分別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納西族、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彝族、苗族、壯族、回族、藏族、瑤族、蒙古族、水族、滿族、布依族

其中15個為雲南特有,他們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納西族、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雲南民族眾多 根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 全國56各民族中 雲南就有25個 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 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6個 除了漢族以外 少數民族有25個
在雲南的25個少數民族中 有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 這15各民族分別是: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僳僳族 佤族 拉祜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布朗族 普米族 阿昌族 基諾族 怒族 德昂族 獨龍族 其中除白族佔全國白族總數的84%以上外 其他14個民族95%居住在雲南
雲南還是我國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在雲南的25分少數民族中 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 分別是 傣族 壯族 苗族 景頗族 瑤族 哈尼族 德昂族 佤族 拉祜族 彝族 阿昌族 僳僳族 布依族 怒族 布朗族 獨龍族 此外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在東南亞也有廣泛分布 這些跨境而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外越南 寮國 緬甸等地 有的甚至延伸至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國
傣族跨境人口最多 分布也最廣 延國境線北起騰沖向南 再向東至麻栗坡 22縣市都有千人以上的聚居地
壯族主題在廣西 雲南延邊地帶馬關 麻栗坡 福寧 金平 河口 勐臘都有聚居地
布依族主要集中在貴州 雲南沿邊僅有馬關 河口兩處有聚居地
哈尼族廣泛分布於雲南南部 沿邊一帶自金平西至瀾滄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瀾滄縣
彝族沿邊地帶自福貢向南再向東都有居住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耿馬以北沿邊10縣市
景頗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沿邊
怒族以福貢 貢山 兩縣為主要聚居地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德宏 梁河兩縣
獨龍族是雲南世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幾乎全部聚居在貢山獨龍江流域
苗族主要聚居在紅河 文山一帶
瑤族主要在雲南沿邊地帶中越邊境
佤族以滄源 西盟腹地為主聚居
布朗族對集中於勐海縣布朗山以及周圍山區
德昂族主要在潞西 鎮康兩縣

Ⅷ 民族服裝圖片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民族風格的服裝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藝術特徵,在中國有56個民族,下面是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民族服裝圖片1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服飾充分體現其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女飾追求輕盈、秀麗,服裝的色彩極為出色。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7、壯族 (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8、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10、納西族 (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著簡朴,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

14、鄂溫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

15、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滿族服飾的影響,赫哲族的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17、門巴族 (mén bā zú)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姑娘的頭飾非常有特點,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飾,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

2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

達斡爾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達斡爾服裝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著皮靴。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

23、東鄉族 (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一般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25、獨龍族 (dú lóng zú)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

26、俄羅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28、哈薩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29、基諾族 (jī nuò zú)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婦女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31、景頗族 (jǐng pō zú)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2、柯爾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頭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

36、滿族 (mǎn z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既具有東方色彩,又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美麗大方,經久耐用。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紅三色居多,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製成,美觀大方。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婦女服飾多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 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綉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少女則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綉制的圓形帽冠。

45、塔塔爾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圍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50、維吾爾族 (wéi wú ěr zú)

「維吾爾」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51、烏孜別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

52、錫伯族 (xī bó zú)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錫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綉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

53、瑤族 (yáo zú)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准,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綉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並代代相傳。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hàn z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民族服裝圖片2

民族風也可以穿出時髦感

1、民族風披肩+白色連衣裙

紅色印花圖案的披肩,上面滿滿的民族風元素散發著神秘的氣息,發搭配白色連衣裙,更加凸現披肩的艷麗色彩,走在人群中非常吸睛。

2、民族風刺綉風衣+牛仔褲

漢服的翻領加上領口的盤扣設計,增加了風衣的少數民族風韻。肩上的緞面刺綉讓整件風衣更加出彩。搭配牛仔褲穿,艷麗而時髦。

3、刺綉牛仔風衣+刺綉連衣裙

廓形的牛仔風衣給人粗獷不羈的感覺,肩上的中國風刺綉給風衣平添些許復古風韻。裡面搭配同樣緞面刺綉的連衣裙,鮮明的中國風色彩。

4、刺綉牛仔哈倫褲+民族風上衣

褲腿上的清代刺綉是亮點,讓牛仔褲色彩上更加靚麗,棉線刺綉怕你褲子更顯品質。上身搭配同樣民族風的上衣,風格統一。

5、碎花棉麻上衣+棉麻褲

民族風的碎花圖案,棉麻質地更顯衣服的獨特質感。下身搭配同樣棉麻質地的長褲,米白色給人復古的沉澱感,很有民族色彩。

6、民俗風長衛衣+網紗裙

誇張的花朵圖案給人鮮明的民族色彩,釘珠的設計又讓整件衣服更加光彩閃耀,搭配網紗裙一起,面料的混搭更有視覺沖擊力。

7、民族風刺綉長裙

V型領口的民族風刺綉讓紅色連衣裙多了一些清新脫俗的味道,裙擺的開叉設計又增添了一絲女人味,整條裙子性感中帶點民族風情。

8、民族風毛呢大衣

灰色的毛呢大衣上,立體提花的工藝增加了衣服的質感,下擺的手繪梅花圖案讓衣服多了一絲亮色,盡顯民族風韻。

9、民族風棒球帽

棒球帽上的民族風刺綉,讓整個帽子更加靈動美,民族風的艷麗色彩也讓簡單的棒球帽更加吸睛,戴上可以襯出皮膚的好氣色。

10、壓花手拿包

手拿包上面的手繪壓花栩栩如生,讓包包更顯質感,在黑色的皮質下更加富有色彩,拿在手上吸睛十足,艷麗花朵突顯女人味。

民族服裝圖片3

民族風衣服怎麼搭配好看

「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這幾年更是流行起了七十年代的復古風。而如今流行的民族風,不再是以前的那種純民族風,而是Boho Chic。Boho Chic其實就是Bohemian(波西米亞)+Hippie(嬉皮士),這兩種風格的糅合比起復古、陳舊感,更讓人一下子穿出隨行時髦feel。

Boho不只有波西米標志性的流蘇、褶皺和大裙擺,更加入了了刺綉、幾何圖、蕾絲、印花、鮮艷色彩、透視材質等等嬉皮士的元素,將浪漫與灑脫完美契合。

作為 Boho Chic最最重要的元素——印花,真的非常適合在度假的時候穿。出挑的顏色和獨特的印花一上身就能讓你彌漫濃濃Boho Chic味兒。寬松的款式很容易隱藏你的小蠻肉,不管你是海邊度假,還是平日穿搭也很搶鏡。

短上衣絕對是Boho Chic風格裡面不可或缺的神奇利器。無論是在沙灘上還是去參加音樂節,展露小蠻腰跳舞,都非常賞心悅目,自由奔放還能散熱。 如果穿印花長裙是高挑妹子的專利,那麼Crop Top對於嬌小的菇涼來說就是顯高利器,不管是搭配一條寬松的闊腿印花褲,還是高腰牛仔,都能在視覺上縮短上半身,打造逆天長腿。你的短上衣也可以放進Boho Chic的經典元素,像是蕾絲款、鉤花,或者印花。還可以挑選素色的蕾絲上衣搭配印花闊腿褲,這時候蕾絲這種時髦而又不會搶風頭的細節就很吸 精。

滿身印花太浮誇?適當加點Boho風當中的刺綉元素,可以輕松為整體造型加分。波西米亞風格的服飾,大多有刺綉的元素,因為波西米亞刺綉風格的服飾讓人覺得更加親近自然。所以Boho Chic中,刺綉也是個不可缺少的元素。

Ⅸ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信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甚至將其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信仰。

彝族的民間史詩《梅葛》記載,天神在創世之初,派他五個兒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後,便用雷電來試天,結果天裂了,用什麼補呢?天神們認為世界上的東西虎最威猛,於是天神又派五個兒子去將虎制服,然後他們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撐天柱,這樣天就穩定下來了。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彝族人稱虎為羅,許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農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結束。虎節期間,全族人共同歡樂,跳老虎笙、好悔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

許多彝族人認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還流傳著"人死一頭虎,虎死一隻花"的俗語。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男人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過去就通行火葬,他們認為遺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以虎稱呼的山崗、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襲旅方就應以虎來為其命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徵。由於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吉祥平安。他們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託在虎神的護佑之下。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圖騰並不是現實生活中某物的真實再現,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非生物類,它們總是在經拍襪凳過原始人的想像、誇張、加工後,被賦予了神秘和神聖的色彩。原始人曾經對圖騰產生過三種認識:自己的血緣親屬、氏族群體的祖先、氏族群體的保護神。 學者們之所以能領悟到圖騰藝術中的這些隱喻意義,藉助的正是圖騰意象所飽含的象徵意義
彝族的圖騰崇拜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

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

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

參考資料:ycwb/...28
彝族圖騰
我也不知道,我猜猜吧,中間的圓形的大概指「太陽歷法」這是一種古老的歷法,可與瑪雅文明媲美,底下的房子大概指建築文化,上面的應該是「三皇五帝」象徵著古老的歷史文化激兩邊的大概是指傳統節日火把節吧!(純屬個人觀點,蒙的!(*^__^*) 嘻嘻……)
彝族人的信仰是什麼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人們認為大自然中許多沒有生命的物質都附有精靈,一個家庭中凡是祖先遺留下的一切東西如衣服、首飾、銀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靈「吉爾」(含有「福氣」之意),認為它具有保護家人的魔力。另外還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著各種自然神靈。認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舉凡山川、雷電,都有神靈主宰著,如《勒俄特依》中塑造出恩體谷葯,使惹迭里等眾神,開天闢地,創造萬物,支配著宇宙中的一切。

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發展和深化。從彝族的家支家譜看,往往把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涼山彝族有姓「拉(虎)馬」、「吉媽(竹)」「切的(雕)」;雲南武定彝族至20世紀40年代尚保留圖騰制的殘余,有猴、虎、龍、獐、鼠、黃牛、水牛、鳥、鳳、蛇、蜂、梨、黑、砂、光明、地、山、歧路、酒壺等圖騰。

解放前,涼山彝族以祖先崇拜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為一體。圍繞這些信仰經常開展殺牲祭鬼,祈福禳災,招魂送魂以及占卜問卦、禁忌等活動。彝族信仰鬼魂,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人的靈魂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認為生時靈魂附體,死後靈魂浪盪在人間,彝語為「依拉」。「靈魂不滅」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在彝族的整個宗教意識中,祖先崇拜佔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點是為父母輩「馬都果」(「安靈」)和「撮畢」(「送靈」)。以此儀式求得死者的靈魂變成「吉爾」,庇護後世,而不致變成「尼此」作崇後世,就要對死者進行安靈儀式,請畢摩製作靈牌(馬都),供奉起來,以免死者的靈魂到處游盪。等上輩人(直系)都去世後,請來畢摩進行「撮畢」(超度送靈儀式)。把靈魂(馬都)送走,讓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過悠閑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過年過節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來一起過節。

「畢摩」和「蘇業」是彝族宗教活動的主持者,特別是畢摩,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而且是彝族文化的傳播者。畢摩屬世襲,傳男不傳女。他們一般都通彝文經典,熟知關於天文歷法、譜系、倫理、史詩、神話傳說等及彝文文獻,他們是彝族在人神之間的溝通者,舉凡生死、年節、 *** 、病災等都請畢摩到場念經作法。畢摩經書繁多。分為祭祀經、占卜經、驅鬼經、送鬼經、指路經、招魂經等幾大類數百種。除經書外,畢摩還有神扇、法帽、法鈴、簽筒等法具。畢摩除主持宗教活動外,還憑他的威望,協助家支頭人對因財產,盜竊、口角等糾紛進行神明的裁判。蘇業則專事跳神驅鬼,無經書,不世襲,男女皆可。

彝族社會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歷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傳入彝區,為有些地區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區彝族與漢族一樣出入於佛寺、觀音庵、關聖廟、老君廟等。有的地區彝族傳統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與道教、佛教已結合在一起,如巍山等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還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信觀音、信灶君等。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曾在涼山、雲南、貴州進行傳教,建教堂,辦教會學校。法國神甫保羅·維亞爾在雲南路南彝區傳教30餘年。因此,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求解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信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甚至將其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信仰。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彝族人稱虎為羅,許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農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結束。虎節期間,全族人共同歡樂,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

許多彝族人認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還流傳著"人死一頭虎,虎死一隻花"的俗語。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男人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過去就通行火葬,他們認為遺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以虎稱呼的山崗、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應以虎來為其命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徵。由於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吉祥平安。
有沒有關於雲南楚雄彝族圖騰的圖片及資料?謝謝
雲南彝族圖騰介紹 雲南彝族歷來有虎圖騰崇拜的習俗,還有許多衍生圖騰。彝族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縣桂花彝民婚嫁沖喜用的一種木雕圖騰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頗似懸掛面具的類型。我曾在雙柏縣考察過哀牢山彝區(倮倮支系)至今流傳的大鑼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種尚虎習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為圖騰,自認是"虎的民族&qu膽t;。

尚虎習俗至今在彝族的許多支系中都有遺存,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千姿百態。圖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鎮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攝於邱北縣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簡潔誇張,憨態可掬;黃泥作坯風乾,無須燒制。
中國各民族圖騰的含義
我國各民族的圖騰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含義:

1、龍

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其含義為中華人為「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

2、蒙古族

是由當時一個以蒼狼為圖騰的部落和一個以白鹿為圖騰的部落結合而產生的,所以他們便把狼與鹿作為丹先來崇 拜。相比較而言,狼比鹿更強悍,所以蒙古族便把狼作為本民族的圖騰,含義當然是要表達強悍勇敢了。

3、納西族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其含義牛給給予民族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

還有彝族的虎圖騰、葫蘆圖騰;苗族的楓樹圖騰、水牛圖騰;白族的虎圖騰、雞圖騰、魚圖騰;僳僳族的虎圖騰、熊圖騰;納西族的虎圖騰、豹圖騰和猴圖騰等等。
彝族為什麼會把黑虎作為圖騰崇拜
你去他們那裡問一下就知道了
滿族的圖騰是什麼?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麼,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

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寅日),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

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俯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遠古的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做「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綿羊神稱做「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漢族是古代訓養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狗可以御凶的記......>>

閱讀全文

與彝族圖片簡單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側臉高清圖片 瀏覽:540
動漫qq圖片男 瀏覽:878
男臉圓的適合什麼發型圖片 瀏覽:243
壁紙可愛小豬全屏圖片 瀏覽:810
紙盒怎麼做手工帆船製作大全圖片 瀏覽:86
可愛宅女跑步圖片 瀏覽:484
蔬菜拼盤圖片簡單好看火鍋 瀏覽:796
word文檔里圖片的水印 瀏覽:433
男生失戀絕望的圖片 瀏覽:808
簡單的名字游戲名字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917
熊出沒雪原森林圖片高清 瀏覽:443
簡單的手工燈籠圖片 瀏覽:989
遙不可及的文字圖片 瀏覽:974
短發圖片卡通女孩 瀏覽:914
手機霸氣手繪圖片女生頭像 瀏覽:613
李易峰年輕圖片高清 瀏覽:12
有什麼好看的衣服推薦嗎圖片 瀏覽:771
圖片列印像word一樣 瀏覽:997
網頁保存到word的圖片怎麼調整 瀏覽:898
美女帥哥睡覺親吻圖片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