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女子衣著穿戴
三國時期女子穿戴的是漢服。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漢服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1)白衣服元宵節圖片擴展閱讀:
東漢男女服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女子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東漢服飾一改西漢孝文帝提出的女子襦裙不能拖地的規定,拖地之風始於西漢昭宣時期,發展於西漢末期成平之朝,盛極於東漢。也就是說漢文帝的曾孫漢昭帝時期西漢女性貴婦的裙擺已經有非常誇張的拖尾了,之後一直有增無減,東漢更是力求奢華,連平民女裝也有拖地後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服飾
2. 元宵節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動/習俗
我們這里元宵節,正元十五大家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塊兒一起吃個團圓飯,但是光吃飯可不行呢,大家也知道十五的月亮圓又圓,我們一家人都會吃好飯去陽台上,幹嘛呢,就是給月亮攝影,那天的月亮可以說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對於我們一家人團圓也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們家呢就有這么一個攝影比賽,專門比誰的月亮拍的最大,最圓,有半小時的時間,大家不管老老少少都喜歡去琢磨怎麼拍,其實是因為選出最好的就有一個新年最大的紅包,也是最後一個紅包,你說誰會不喜歡呢!給大家看看我拍的把,就一般,但也是我認認真真拍的。
3. 正月十五能洗衣服嗎
可以洗衣服的,衣服什麼時候洗都可以。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亦是道教上元天官大帝聖誕,為天官賜福之辰,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
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3)白衣服元宵節圖片擴展閱讀: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
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著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4. 元宵最全賞燈和賞月地圖發布,出門看燈會應該怎麼穿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而且大多數都意味著團圓以及喜慶。想要過好傳統節日,那也是十分的有講究的,就好比過年要貼對聯。牛年已到,大自然送給了我們一份特別的禮物,那就是大部分省都有雨雪,壞的天氣正好撞上了元宵節,不過政府也及時發布了元宵節最全賞燈和賞月地圖,所以出門看燈會不要著涼了,要根據當地的天氣情況適當的增減衣服。
傳統的節日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傳承,而且我國的節日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如果不加以保護就會被別國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