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活躍於當代京劇的青年青衣有哪些各是什麼流派
李勝素 史依弘 董圓圓(梅派)
張火丁 劉桂娟 李佩紅(程派)
管波 耿巧雲(荀派)
王艷 (尚派和梅派)
王蓉蓉 薛亞平 儲蘭蘭 姜亦珊(張派)
『貳』 京劇青衣和花旦的區別(性質,頭飾,服飾)
區別
1、性質不同
青衣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
花旦,是中國戲曲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北方劇種多稱「青衣」)、武旦和老旦。
2、服飾不同
著長衫(戲里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於兩腿中間的飾物)。
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3、
花旦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盪,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頭飾未有記載。
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他們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他們的優秀藝術,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於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以區別曹錕內閣程克四大金剛。
1927年6月20日,聽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五大名伶魔力對決」,劉喜奎奪魁,鮮靈芝次之;在"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順天時報》還將梅蘭芳選為"伶界大王",又捧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四位傑出的旦角表演藝術家。
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起在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明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面,創造了京劇舞台爭奇斗艷、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
『叄』 京劇衣服常用的幾種顏色是什麼
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徵,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潔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服色的服裝上,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的。以長靠為例,紅靠一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衷冬《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一種性格的人是急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天子,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扎明黃靠。玄色靠一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預備的,比如《長坂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扎玄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製。綠色靠一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一般也是要特製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扎綠靠的扮相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坂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一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坂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岳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一些老年武將,比如《鳳叫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盡燕令》的定燕同等等。上五色一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藍靠的一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扎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扎綠靠,也可以扎藍靠。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AA、《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一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假如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台只有一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麼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扎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戲中有小生已經扎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灘》一劇中,楊四郎必須扎皎月靠,楊八郎必須扎粉靠。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作者:涉川蟒袍在京劇舞台上屬於常用服裝,男蟒主要是劇中的王侯將相等高級官員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劇中的後妃、誥命夫人所穿,還有一種旗蟒,是少數民族婦女所穿的。蟒的服裝形式主要脫胎於明代高級官員的官服,上面的圖案一般都為龍,在古代有五足為龍,四足為蟒的說法,所以將這種服裝統稱為蟒。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長靠基本一樣,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區別。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時注重整體的舞台美觀。使用范圍最廣的是紅蟒,按刺綉圖案可基天職為紅行龍蟒和紅團龍蟒兩大類,行龍蟒一般為花臉所用,劇中的宰相(尤其?***臣)一般均穿紅蟒,如《楊家將》的潘洪、《長坂坡》的曹操、《宇宙鋒》的趙高、《逍遠津》的司馬師等等,均屬此列。團龍蟒主要為須生所用,劇中的英雄武將,如《戰太平》的花雲;不能稱為天子的番王諸侯,如《珠簾寨》的李克用、《定軍山》的劉備;所謂的嬌客,如《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打金枝》的郭曖、《鍘美案》的陳世美;還有位列宰相而比較年輕的,如《贈綈袍》的范雎穿紅蟒。在《天官賜福》中,天官也穿紅蟒。黃蟒一般均為明黃色,為帝王所專用,劇中的天子在表演處理政事的時候,一般都穿黃蟒。如《打龍袍》的宋真宗、《上天台》的劉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紅蟒的,但是可穿紅蟒的人物一般都屬於不應該做天子的,比如《沙橋餞別》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貴、《賀後罵殿》的趙光義等等,這類角色也可以穿黃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紅蟒。綠蟒也是須生常用的服色,劇中任武職的文官一般都穿綠蟒,比如《大保國》的楊波(兵部侍郎)、《審頭刺湯》的陸炳(錦衣衛指揮)等等,也屬於常用服色。舊時舞台上一般在開正戲前都有跳財神的活動,財神也是綠蟒的,假如劇中的二路唱工須生飾演的角色為官員時,如《洪羊洞》的八賢王、《戰樊城》的伍尚等一般都穿綠蟒。劇中人為所謂儒將的,如《轅門斬子》的楊延昭、《鎮潭州》的岳飛等等人物穿白蟒,以體現他的文質彬彬,還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趙雲等等英俊武將。包括擔任職位較高的將領,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還有一種意義是指掛孝,如《哭靈牌》中的劉備,理論上講《大·探·二》中的李艷妃、楊波、徐彥昭都可以穿白蟒,由於是國喪期間,但是不能三個人同時穿。《別宮祭江》的孫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一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級官員,如《探陰山》的包拯,《秦香蓮》的王延齡,《賀後罵殿》的楊繼業也穿白蟒。須生在舞台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為花臉使用,都是性格剛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蓮》的包拯、《回荊州》的張飛、《霸王別姬》的項羽等等。一般在舞台上扎黑靠的人物在著便裝的時候就穿黑蟒。基本上同一個人物扎靠和穿蟒的服色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蟒沒有杏黃色的,所以扎杏黃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楊家將》的楊繼業,或者穿香色蟒,如《定軍山》的黃忠等等。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三)蟒袍服色(下)作者:涉川在傳統戲中主角一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鬍子的所謂老頭戲,如《龍鳳呈祥》的喬玄按傳統定製應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一般為猛將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張郃,扎紫靠,斜紫蟒。紫須生蟒很少用,只有譚富英先生在《龍鳳呈祥》中飾演劉備時曾穿用。藍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後中國京劇院改編《九江口》,由袁世海飾演張定邊,根據張定邊的耿直、忠義的性格設計位穿藍蟒。 粉蟒為小生專用,以體現小生的瀟灑英武,如周瑜、呂布等等少年將帥。倘若沒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給年高的官員穿用,比如王延齡、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一樣,都為小生專用色,皎月色可襯托出劇中人的儒雅氣質。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劇目《玉門關》中飾演班
『肆』 京劇里的青衣指什麼
青衣還有一個名詞叫正旦。這跟前邊說的正生,及後邊的正凈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行當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扒消粗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橋納念韻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青衣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二進宮》的李艷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這些戲基本上都是坐著唱,沒有什麼繁重的表演,是比較典型的、標準的青衣戲。當然有些青衣戲也是唱、念、做並重的,比如像《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三擊掌》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寶蓮燈》里的王桂英等。這些雖然也是青衣戲,但是卻要求唱、念、做並重。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有的青衣,雖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宮衣,不管穿什麼,除了蟒和宮衣是固定的式樣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較素雅。在京戲里,像《紅鬃烈馬》的王寶釧,《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灣》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竇娥,《五龍詐》(即《井台會》)的李三娘,《二進宮》和《大保國》的李艷妃,《鍘美案》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別宮·祭江》的孫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蓮,《罵殿》的賀後,《法門寺》的宋巧姣,《浣紗記》的浣紗女等,都是屬於青衣范疇的角色。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祥,所以過去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另春鎮外由於青衣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屬於命運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裝也非常樸素,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作苦條子旦角,這跟前面說的苦條子老生是一個意思。
『伍』 什麼是青衣
青衣
漢語詞語
共9個含義
青衣,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戲曲腳色行當,「正旦」的別稱。[1]
中文名
青衣
拼音
qingyi
類 別
詞語釋義
詞語釋義
基本解釋
戲曲腳色行當。「正旦」的別稱。
分解解釋
●青qīng
◎深綠色或淺藍色:青綠。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蔥。青山綠水。青雲直上。萬古長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遠不衰)。
◎綠色的東西:踏青。青黃不接。
◎靛藍色:靛青。青紫。青出於藍,勝於藍。
◎黑色:青布。青線。青衫。青衣。
◎喻年輕:青年。青春。青工。
◎竹簡:青簡。青史(原指寫在竹簡上的記事,後指史書,如「永垂青史」)。
●衣yī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的東西:衣服。衣著(zhuó)塵老咐。衣冠。衣架。衣錦還(huān)鄉。
◎披或包在物體外面的東西:炮衣。糖衣。腸衣。
◎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胞衣」。
◎姓。
使用示例
1. 飲罷一杯酒雄黃,聞得青衣粽子香。敢問何人賽龍舟,忽然夢回汨羅江。又是一年五月五,端午佳節祛病災。門前艾葉嵩草在,自有安福護吉宅。
2. 穿著青衣打埋伏,不時假裝成葉子的朋友前來串門,與葉子開開玩笑,以遮人耳目。
3.青衣是詩,是散文,是含和那枚幽眼宛轉的紅月亮,潮濕,帶著三月煙花的味道,淡淡的,卻又是青青的,是一段說過不清的情愫。
4.葵青區內共派純有三間天後廟,位於青衣的天後廟每逢天後誕都吸引不少遊人及善信前來參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5. 離鄉路腳步染塵土,青衣顧留一抹楚楚,山河暮眼模糊,可曾依稀記來路,老樹枯只剩鴉聲話如故。[2]
相關搜索
青衣小說在線閱讀
青衣行
臉譜
《青衣》朗誦稿全文
戲曲青衣
花旦
京劇花旦青衣圖片唯美
花旦圖片
『陸』 求京劇好看的圖片,真人的,或者手繪的都好,最好是青衣花旦的
分別是《鎖麟囊》的薛湘靈
《春閨夢》里的張氏。
《四郎探母》里的鐵鏡公主。
『柒』 京劇旦角服飾特點
1、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胡遲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花旦
2、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刀馬旦
3、刀馬旦: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
4、武旦: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花衫
5、花衫:是本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
老旦
6、老旦: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褲談李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侍巧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捌』 京劇中的旦角和青衣有什麼區別
你好,青衣多半扮演千金小姐、侯門公主,是養尊處優的女子;而花旦則往往是她們的跟班,丫環之類的角色,但兩者親密無間,很有默契。這一點從兩蛇言語、表情的默契可以得出。最明顯的是,青衣有水袖,而花旦沒有。青衣的衣服多是長衫,簡潔但是高貴大方,令人一看就覺得是斯文的小姐,即使落魄了,也樸素大方;而花旦服飾色彩艷麗,以短衫、褲子或裙子、小襖配以圍裙為或坎肩為主。青衣的動作幅度是很小的,動起來是很慢的。常常是緩緩地在舞台上輕移腳步,慢慢揮動水袖表達感情,十分委婉含蓄。她們通常都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祥,所以過去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而花旦喜怒哀樂都十分明顯,她們的表情、動作、言語都毫無掩飾的告訴觀眾她們此刻的心情。《白蛇傳》中,白蛇表達悲痛時一圈一圈的轉動,揮舞著水袖;而青蛇表達情緒則充分利用其表情和動作——開心時,就拍著手、雙腳直跳;惱怒時,就嘴翹的老高,頭擺向一邊,甚至手一甩,腳一跺,十分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