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披龍袍,臣子配官服,百姓穿麻衣,這種衣著階級是怎樣形成的呢
皇帝披龍袍,臣子配官服,百姓穿麻衣,這種衣著階級的形成是因為按照不同的官職而定的。
「朱福」和「吳儀」都與官職有關「朱」的意思是紅色「福」是指古代皇帝和王子在長裙前縫制的、蓋住膝蓋的衣服(也指絲帶)。古人以朱為本色,故以「朱福」為身份等級的象徵,象徵著地位的崇高「朱甫」往往是皇帝的封臣之尊,所以晚唐詩人魏庄曾說:「朱甫是大夫,又是子壽禧將軍。」
2. 為什麼在漢代服飾色彩略顯「暗沉」,不會覺得晦嗎
不會呀,漢代的衣服還是很好看的,只是顏色比較暗沉,但是這個也是因為以前的技術和皇室的律法而已。
當時的顏色單中凱一其實也是有技術不成熟的原因,隨賣或喚著現在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的衣服顏色越來越好看,顏色也越來越多樣,所以其實當時的衣服顏色暗沉的話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現在我們的衣服顏色復雜,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也是因為社會的需要,所以其實都是正常的。
3. 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臟嗎是為了時尚嗎
在關於歷史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人們穿著寬大且長的衣服,有的甚至都拖到地上了,穿寬大且長到拖到地上的衣服,是當時的時尚嗎?難道他們不怕弄臟衣服嗎?
首先古代的人都是分等級的,這些特長的衣服只有皇室和宗親們或是公卿大夫們才能穿到,普通百姓是穿不到的,隨便亂穿,都是僭越,輕則入獄,重則殺頭,老百姓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肯定不會亂穿。
既然是皇室和宗親和公卿大夫們才能穿,就不會擔心弄臟的問題,一是身邊有眾多丫鬟幫忙照料衣服,而且主子要經過的地方,都是經過打掃的,弄臟的幾率還是較小的。即便是不小心弄臟的話,也還有很多衣服,主要不是珍貴材質所做的,弄臟的衣服就直接丟掉了。還有皇室以及宗室們所穿的衣服,有些衣服的面料都是比較好洗的,加上穿這些衣服的人,不需要親自進行洗衣,這些事情自然是不用操心的,因此他們是不怕弄臟衣服的。
其次,雖然在影視劇中經常見到古人穿的寬大且長到拖地的衣服,但是不代表古人們時時刻刻都穿,一般只在重要場合穿,例如祭祀和當時國家的重大典禮,以及年節的時候會穿,一般時候古人的衣服還是以舒適日常貼身為主。
老百姓們一般穿的衣服都是材質較為粗陋的短衣,主要是為了便於勞作,百姓們都是要靠勞作掙錢的,穿太長的衣服,實在是太過影響幹活的效率,短的衣服弄臟的概率並不是太高,因此他們不擔心弄臟。
最後,並不是每個朝代的衣服,都是那麼的長,在古代的所有朝代中,漢朝,唐朝和宋朝時期的衣服長度是最長的,接下來我們為大家說說的古代衣服的歷史演變。
在商朝時期,男女的衣服不論尊卑,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式,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後人叫衣服為衣裳,也是來源於此,衣服的整體設計是較為緊窄的形式,長度到膝蓋的位置,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於活動,雖然在商朝時期穿著的服飾形式是一樣的,但是相對高級的,還是只有奴隸主才能穿著,另外在顏色上也有著相應的規定,貴族們所穿的上衣顏色,多是採用紅色和黃色等純正之色,下衣一般選用間色,例如紅褐色和綠色等經過多次浸染的顏色,並且衣領處還有鑲邊,而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沒有那麼多的顏色了。
到了周朝的時候,衣服的形式沿用商朝時期,只不過穿衣服同時要用冠帽巾束發,還有著相應的等級,只有天子和諸侯王才能穿冕服,女子穿翟衣,從周朝開始,之後的各個朝代的男子們,都進行了束發。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衣服改為了上下相連的形式,衣服的長度並不是很長,在這個時期胡服也開始風靡,胡服的上衣較窄,下身穿著長褲和長靴,胡服的上衣和褲子如此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騎射。
到了秦朝時期,衣服的形式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形式相同,秦朝時期,因為秦始皇崇尚黑色,使得黑色成為了最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是以黑色為主要顏色。
而漢朝時期,衣服的形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由於衣服的領子較大,因此需要在裡面加上內襯,內襯的顏色以白色為主,這個時候的衣服的長度普遍很長,長到拖地那種,這些較長的衣服,都是漢朝皇室和宗親以及公卿大夫們才穿的,進行體力勞動的百姓們,女的是上身穿著短衣,下身穿著長裙,在膝上裝飾著長長的腰帶,男子上身穿的是短衣,下身穿的是犢鼻褲,男子的上衣外圍著罩布裙,這種裝束不管是百姓勞作的百姓們穿,商賈和士人們都是這么穿。
到了唐朝時期,唐代的男子們穿的衣服是一種開衩的長袍,這種長袍被叫做缺袍,而唐代的女子們所穿的衣服,由裙、衫、帔組成,唐代的女子們在穿的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而帔是作為披肩的作用。
宋朝在衣服形式大體上沿襲唐朝時期的形式,不過也略有不同,宋朝時期的女子有時也穿裙子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因為裙子較窄,宋朝女子的衣服樣式相對來說較少,宋朝男子們的衣服則豐富多樣,其中襦和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一般這種衣服的長度不會太長,但也不是很短,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這種衣服一般是都是生活貧苦的人來穿,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這個一般穿著比較廣泛,適用於各個層級。
元朝時期,衣服的長度有了改變,比起唐朝和宋朝時期要短得多,而明朝時期衣服形式,綜合了漢朝和唐朝以及宋朝時期的衣服形式,衣服的長度跟與漢朝時期和唐朝時期以及宋朝的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時期,馬褂和旗袍成為了清朝時期較為常見的服飾,馬褂長度較短,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騎馬,而旗袍雖然長度較長,但是並沒有到拖地的地步。
由此可見,衣服的長度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革,長到拖地不管了為了時尚也好,還是比較容易弄臟也罷,既然那些人能穿,自然就不會怕弄臟。
4. 人常說「出五服」,什麼是「五服」
「五服」實際上是一種喪服制度,講的是在同一凳汪凳宗族中依據需要穿喪服的人與死者的親疏關系來確定喪服的類型。
要講清楚為何會有「出五服」這種說法,還是要先講一下我國古代的宗族制度與皇權的關系,總的來說宗族制度依附於皇權,宗族制度為皇權服務,皇權為宗族制度的發展提供法律、文化保障。
在古代就有「皇權不下縣,縣陵拍下唯宗族的說法」,充分證明了宗族在古代皇權社會中力量的強大。那麼在宗族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威脅到皇權的統治,皇權就要想辦法來制衡宗族勢力,所以提出了象徵宗親關系遠近的制度「五服制」,出了五服以後。
家裡即使死了人,也不用披麻戴孝了,有了喜事也不會專門去請,長時間的不聯系,必然會導致關系的疏遠,宗族關系疏遠以後,不管怎樣去發展,也不會威脅到皇權的統治。
「五服」分別指的是斬哀、齊哀、大功、小功、緦麻,這就是古代親戚等級的計量單位,它們也指的是五種不同種類的孝服。「五服」的計算原則是「同父則齊,同祖則功、同曾祖則小功、同高祖則緦麻」,最親的就是斬哀了,「父親、夫君、祖父母」都在裡面。
一旦出了五服,即使是同一宗族,家裡出了喪事,也不用去穿喪服了,穿正常衣服就可以,也不用忌諱過年不能貼紅對聯。當然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能夠看到所有的一代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出五服」看似是一種宗族現象,但實際上包含了很多古代統治者所灌入的政治統治因素,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中國人的行為習慣,這或許就是古代中國人可以跪著和君主講那麼久話的原因了。
現代棗旅社會中有很多人已經不重視服制、宗族、宗法、族譜的管理發展了,應該對於這方面內容引起足夠的重視,畢竟是屬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4)宗親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五服」有4種含義:
1.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_侯服_綏服(一曰賓服)_要服_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書·益稷》:「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_甸_綏_要_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里。」又周稱侯_甸_男_采_衛為五服。見《書·康誥》。
2.古代天子_諸侯_卿_大夫_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
4.謂高祖父_曾祖父_祖父_父親_自身五代。
5. 「族」和「宗」,族親和宗親之間有什麼區別怎麼正確理解
文 | 讀書君
「族」和「宗」,「族親」、「宗親」,這幾個詞,很多人都不太能分清它們的區別。
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這幾個詞怎麼理解。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宗法制的國家,它始建於西周,時至今日,這種宗法觀念仍然存在。
什麼是宗法制呢?就是指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而「家族」正是一群具有血緣關系共同聚在一起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