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上古彩陶和春秋時期的彩繪陶器有何不同
中國彩陶瓷文化藝術歷史悠久,精深博大。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即已形成,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彩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彩陶瓷的文化藝術、燒制工藝歷經了幾千年的持續傳承與發展,印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滄桑。
金代紅綠彩瓷開創了五彩瓷燒造歷史的先河,它與宋代磁州窯系的黑白藝術的輝煌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紅綠彩瓷的創燒,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彩瓷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它是多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合,孕育了元、明、清釉上彩繪瓷藝術的萌芽。尤其元代以後,對景德鎮釉上彩繪瓷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金代紅綠彩瓷是中國彩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自早期道家文化思想形成到宋明理學,中國早期彩陶、彩繪陶器、彩釉陶器和金代紅綠彩瓷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民族地區,不同的政教制度,不同的市場和社會需求,其彩陶瓷的器形、色釉、紋飾,都有著自身的明顯特徵。在各個歷史時期,彩陶、彩繪陶器、彩釉陶器和紅綠彩瓷所具有的精深博大的文化內涵,超凡的藝術魅力,給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本文以下著重探討中國早期文化與彩陶和紅綠彩瓷的關系、藝術風格,紅綠彩瓷的燒制工藝。
一、中國早期彩陶文化
圖一 仰韶文化彩陶 圖二 甘肅黃河彩陶
圖三 馬家窯文化彩陶
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就從宇宙和大自然的變化中,掌握了宏觀整體意識和形象思維模式,總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開創了中華文明,確立了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表現風格。(圖一)仰韶文化時期人面魚紋盆,中國七千多年前的半坡遺址出土,在盆的內壁描繪出一個半陰陽圓,圓頂繪有似茂密的山林,用兩根短線畫出兩條近似於眼睛,圓的兩側部位都畫著兩只小魚,圓的下部形似草原,盆的內壁中部位置也畫著稍大的兩條魚。兩魚與似人面紋相對稱,盆口有八個描黑留白的星點對稱圖形,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讓現在的人們不盡可以聯想到山川、河流、草原,日月星辰,期盼人和生物與大自然永遠和諧共存。整體圖案具有三維空間感和穿越時空的震撼,畫風自然、大氣磅礴、形象寫意,紋飾簡單明快、寓意深遠,充分體現了形而上的藝術境界和天人合一的主題意境。
在原始社會時期,彩陶創作者的高超技藝,是後期彩繪陶器、彩釉陶器和紅綠彩瓷大量生產的一般工匠的技藝是無法可比的,其一,早期彩陶藝術創作是沒有階級壓迫、政教制度等逐多不指乎良因素的影響,其二,是由極少數精通天文地理,掌握本部落人文、圖騰的高深彩陶藝術大師所創,其三、彩陶藝術大師們虔誠地置身於原始狀態的大自然環境中,在特定優越的歷史時期,清心自然、激情愉悅、傾其畢生的精力進行彩陶藝術創作,因此,其燒制的彩陶藝術品,具有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和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
圖四
山東龍山文化人體白陶人形鬶
圖四是四千五百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人體白陶人形鬶,正面繪有女性人體全裸紋,頭部貼塑在壺頸上,五官齊全,招風耳和張著的嘴特別突出;軀體上有突出的肚臍和雙乳,乳頭特意用黑彩描繪;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誇張地放在軀體正中央,是友配儲種豐產的象徵,也是出於對母神的崇拜。
彩繪陶器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通過聯合其他部族出現了由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社會,在戰國諸子百家,世界文化的軸心時代,匯集成為我國較為系統的道家、儒家、墨家等思想文化體系,形成了秦漢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的鼎盛期,例如:舉世矚目,彰顯秦人豪放的彩陶兵馬俑(圖五)。唐宋時期彩釉陶器,在繼承早期彩陶、彩繪文化藝術過程中,由於自漢代開始,中華文化也走出了國門,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唐宋海陸絲綢之路通商,在經濟貿易的交往過程中,促進了東西亞文化藝術的相互交流,由此產生了影響世界的彩釉陶器—唐三彩,也使彩陶釉器形、用色、紋飾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古代的道家文化是崇尚單色調的,老子總結的一句「五色使人盲」,似乎為中國傳統文化定下了一個色彩基調,從彩陶至宋代的青瓷,主要是單色調的;夏商周三代青銅器是單色調,從彩陶、彩繪陶器、彩釉陶器和金代紅綠彩瓷表面的顏色,我們就可以看到:原始社會時期彩陶絕大多數都是以黑為主色,另有白色和紅色,漢唐以後受佛教、西亞文化的影響,儒、道、釋三家互相消長隆替,彩釉陶器唯告悉的釉面顏色融入了黃、藍、綠等色,彩釉陶器的用色得到了豐富。如:多數漢代彩繪陶器繼續繼承紅、黑、白色(圖六),盛唐時代,受佛教盛行以崇尚黃色、藍色、綠色的影響,大量生產彩釉陶器典型代表器物(圖七)唐三彩彩釉陶器。
中國早期彩陶所體現的天人合一道家文化思想,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繼承和發展,到了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社會和春秋戰國時期以後,彩陶藝術的表現形式明顯發生了重大變 化。即由朝氣彩陶演變為夏商以後的彩繪陶器,由彩繪陶器演變為唐代的彩釉陶器,且持續傳承影響至今。
圖六 漢代彩陶
圖五
秦兵馬俑
圖七
唐三彩
圖八
宋汝窯天青釉盞博物院藏品
二、宋金時期的中國彩瓷
因受禪宗文化的影響,宋代中國理學文化思想發展到空前成熟期的時期,彩陶、彩繪陶器、彩陶釉器(唐三彩)到了逐漸被大量迅猛發展的瓷器生產所替代,在宋代文化、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下,瓷器的燒造工藝達到了顛峰,宋代人轉變為崇尚天青色和黑色(圖八)。在金代,二期儒家思想繼續統治人民的基本思想,此外,老莊之學、佛學,特別是法家刑名之學亦較廣泛流傳和應用,由此誕生了紅綠彩瓷(五彩瓷
圖九—圖二十九)
宋代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民間瓷窯中首先燒制釉下、釉上彩的重要瓷窯之一。據考古調查,河北以觀台和彭城為中心窯區,河南的鶴壁窯、禹縣扒村窯和登封窯、修武的當陽峪窯,山西介休窯等,都生產釉下黑彩瓷器。金代磁州窯系燒制釉上彩,以紅綠彩瓷為佳,紅綠彩瓷發現最早有年款的是大定二十四年,部分流傳國外的珍品紅綠彩瓷落記年款的還有:長谷部樂爾先生《磁州窯》、《宋代的陶瓷》和蓑豐先生《中國磁州窯系展覽》圖錄中,介紹有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款紅綠彩碗、金「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款紅綠彩碗。
三、金代紅綠彩瓷
金代北方女真族的姓氏,分為白號之姓和黑號之姓。女真族崇尚白色,以白為貴,黑色次之。自這一時期開始,我國北方地區的陶瓷造型藝術、用色、藝術風格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局面。大定年間,金遷都燕京後,紅綠彩瓷的生產也進入成熟期,現在存世的大部分紅綠彩瓷精品,幾乎全是這一時期的產品。
金代磁州窯系紅綠彩瓷與京杭大運河
唐宋時期,已經開通的隋唐京杭古運河北線永濟渠、南線通濟渠,其繁榮發達的漕運為金人建都北京創造了條件。從磁州等地博物館的窯址分布圖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漳衛南運河由漳河、衛河、衛運河、南運河和漳衛新河組成。它發源於太行山,流經晉、豫、冀、魯、津的13個地(市)、70多個縣(市),流域面積達37000km2,河繫上游的冀、晉、為山區,中下游的豫、魯、津為平原。北線永濟渠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治薊城,今北京)。並向南延伸,今德州以下與南運河大致相合,永濟渠經黃河、通濟渠、淮河、邗溝,過江經江南運河至杭州,構成了南北大運河。北宋時,又稱御河,金代仍利用它漕運。元代開京杭運河,御河(永濟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為京杭運河中南運河的一段。宋金時期燒制的紅綠彩瓷的大部分窯口,就多分布在晉、豫、冀、魯古運河、漳河、衛河的兩岸地區以及黃河流域。目前已知的有:河南省扒村窯、當陽峪窯、鶴壁窯,河北省磁州窯、山東省淄博窯和德州窯,山西省長治窯等十幾個窯場。所製作的紅綠彩瓷器,在造型、胎土、釉色、紋飾、製作等各方面,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著明顯的差別。據史料記載,金代大定年間,北方地區磁州窯系瓷器產品需求量激增,各地瓷窯規摸迅速擴大,至此,金代北方地區的制瓷中心開始轉向磁州窯系。而宋代的五大官窯自金代開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衰退。根據現有窯址考證和出土資料分析,紅綠彩瓷到了金代,磁州觀台、彭城窯也已不再是燒制釉上紅綠彩瓷大件精品彩瓷的中心窯場。現存邯鄲博物館的三件大件人物紅綠彩精品,從造型、釉色、紋飾上進行分析對比,其年代應該晚於金大定年間。
2.金代早期彩瓷
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顏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東北建立了金朝。大定以後,金朝文化在發展中已達到很高水平,金代前期的陶瓷,多利用宋、遼瓷舊窯燒造。因戰亂,其工藝水平較低,製品多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較明顯。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是金前期日用陶瓷產地,品種以黑、白、醬釉和茶綠色釉等為主,從黑龍江雙城縣出土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葉紋。這一特徵上可以證實,女真人宋代在東北地區燒造的瓷器,與同期北宋磁州窯系的瓷器相比,除器形以外,在用色、畫風、藝術風格方面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3.紅綠彩瓷的燒制工藝
宋代磁州窯系屬民間瓷窯,燒制工藝自由多於規矩,創新多於守成,也正和金人品格,這也是金代在北方地區,確定磁州窯系成為瓷器生產主窯場的又一重要原因,所燒制的拉坯工藝也基本繼承了磁州窯系的特點,紅綠彩瓷的制坯,除盤、碗等採用拉坯之外,人物、動物等擺件多採用在模坯上,經過工藝師壓坯、出模、粘合、晾乾後,施以化妝土,上好透明白釉,在1100-1300度的高溫下,燒成白釉或白地黑花瓷,再在白釉上用紅、綠、黑等釉色料,勾畫出各種不同的紋飾,再入窯以800℃左右的低溫燒成。因此也有稱其為「金加彩」。
B. 古典時期的紅繪風格陶器彩繪有哪些作品
古典時期的紅繪風格陶器彩繪,已達到古代希臘陶器彩繪的最高水平。這突出地表現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上。俄羅斯列寧格勒愛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畫有《春燕圖如租余》的雙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藝美術館收藏的畫有《送別出征戰型滾士》的雙耳陶瓶,可算作此期陶器彩繪中紅繪風格的代表作品。
《送別出征戰士》希臘地區《春燕圖》雙耳陶瓶,畫了3個不同年齡的人物: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一隻象徵春天來臨的正在飛翔的燕子身上。有趣的是,陶瓶上還刻著他們3人簡短的對話。最早發現燕子的青年人說「瞧,那是燕子!」成年人接著說:「我以赫克里斯的名義起誓,這是渣滾真的!」少年則以興高采烈的心情歡呼:「春天來到了!」從這一陶瓶的彩繪上可以看出,古典時期的陶器彩繪作者已經不再滿足於一般現象的描繪,而是力求通過人的活動,去表現某種特定的意境。
《送別出征戰士》希臘地區
彩繪《送別出征戰士》,是前5世紀下半期的作品。這一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送別出征戰士場面中的婦女形象。她給即將走上戰場的丈夫斟酒送行,丈夫端起酒杯將要一飲而盡,她則痛苦地低下了頭。表現出一種復雜的心情。整幅作品在線條的運用上熟練、簡潔、准確而流暢,使得所表現的希臘婦女更加優美動人。它充分體現了古典時期希臘繪畫藝術的高度技巧和典雅的藝術風格。
C. 古風時期的陶器彩繪有什麼代表作
古風時期的陶器彩繪,在擺脫了東方風格的影響後,公元前7世紀末至6世紀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雅典、科林斯成為最大的陶器生產中心,產品遠銷地中海沿岸的亞非各地。在這里的大批作坊中,製作器形和繪制圖畫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不少精美的陶瓶上刻有塑型師和畫師的名字。在公元前7世紀末至6世紀初,主要盛行「黑繪式」,它是在紅色的器壁上用黑色釉料繪制畫面,並以小刀刻出精美的線條。最著名的作品是由克里底亞繪制的《法蘭西斯科瓶》,(由於發現者為義大利人祥卜法蘭西斯科而得名),和埃克西吉亞斯繪制的《阿奚里斯與埃克甲斯的拈鬮》、前者在廣口雙耳瓶上分成4行,描繪《伊利亞特》故事,腹部兩行的主要畫面凱備是阿奚里斯的誕生和特洛伊之戰,布局勻稱,疏密適當,人物造型富有較強的裝飾性。後者構圖簡練,只在腹部的最凸部繪出希臘英雄阿奚里斯和埃克甲斯相對而坐,正彎腰伸手,以拈鬮的辦法決定比賽投矛的先後,人物的曲線和器形十分協調。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30年代,「紅繪式」開始流行,它是把形象留成紅色地子而將背景塗上黑釉,在紅地的形象上,可以用黑色線條自由地勾勒輪廓和衣紋,因而比黑繪式具有更強的繪畫性。如攸第米德斯所作的「出征的青年」、歐弗隆尼所作的「赫拉克列斯與安泰的搏鬥」、布里古斯的「特洛伊之戰」等等,均表現出對繪畫效果的追求而忽略了它的裝飾功能。兼具兩方面功能的優秀作品,可舉《酒神與麥丘利》,它通過線條的疏密,把重疊在一起的酒神、鹿和麥丘利的前後關系襯托得十分生動;還有《燕子喻春》,表現3個不同年齡的人物,看到一隻燕子的到來而感謹孫穗嘆春天的來臨,人物具有不同的個性,以不同的姿態表示這同一個意思,是十分精彩的作品。
D. 陶器圖片及製作流程
陶器,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將一些黏土或者是陶土捏制後,然後用高溫燒制而成的一種器具。陶器有著很悠長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粗糙的陶器發展成為今日精美的陶瓷,可以說是一件歷史的見證物。在古代,人們製作的陶器物品大旁旦態部分都是用做生活用品,而如今人們都把它當作古董工藝品去收藏。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陶器作品的製作流程。
八大製作流程
1.練泥
練泥,具體來說就是從礦區中把瓷石採取出來。第一步,人們必須用工具把瓷石敲碎,敲成大約5到6厘米左右的塊狀,第二步是利用水碓舂把它舂成粉狀,為了除去裡面的一些雜質,還要將它進行淘洗,然後經過沉澱之後,把它製作成一塊塊的泥塊。然後在泥塊中加入水,運源可以用人手或者其它方法泥塊中的空氣擠壓出去。
2.拉坯
拉坯,是製作陶瓷形狀的第一道工序。實際上就是把泥團放在一個轉盤中心,然後按照自己想要製作的陶瓷物件的隨手拉出大概的坯體。
3.印坯
印坯,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些半乾的坯作品,放在模種上,然後用手均勻的把坯體拍到模種的外壁,最後將胚體脫模。
4.利坯
利坯,也可以叫做修坯或旋坯,就是將坯體放在轆轤車的利桶上,然後轉動車盤,用刀具一邊旋轉一邊削胚,目的就是讓坯體的厚度變得一樣,讓表面變光潔。
5.曬坯
曬坯,就是把加工好坯體放置到木架上晾曬遲森。
6.刻花
刻花,就是使用一些竹片、骨或金屬制的工具,在晾曬乾的坯體上面刻上一些不同的花紋或圖案。
7.施釉
施釉,就是幫胚體上一層釉。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施釉的工藝是很難掌握的。因為施釉時要做到釉色均勻是比較難的。製作時,要注意釉的流動性,才能准確把握這道工序。
8.燒窯
燒窯,這是最後一道工序了,首先要把陶瓷胚體裝進一個匣缽中,因為匣缽可以保護胚體不受污染。燒窯的溫度要達到1300度左右,然後經過一天的燒窯,陶瓷作品就可以出窯了。
以上就是小編想要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陶器物品的製作方法流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一些可以製作陶瓷的作坊嘗試一下。雖然以上的步驟流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想要製作出一個好看、精美的陶器作品是沒有這么簡單的。就拿刻花來說吧,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在使用刻刀來刻畫一些細小的圖案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毀了整個胚體。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E. 彩陶的繪制
隨著技術的進步與人類審美意識的逐步增強,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逐漸開始對陶器進行刻意的裝飾,於是,便有了彩陶這種藝術品。繪彩,足製作彩陶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顏料繪出一幅幅稚拙、古樸、雅緻的裝飾圖案,使極為普通的陶器在陶工靈巧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珍貴的史前藝術精品。 我國最早的彩陶源於大地灣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紅彩;之後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主要以黑彩為主,並有少量的白彩;半山與馬廠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棕色復合彩。在有些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些礦物顏料。經過多年的綜合研究,採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學術界對多種顏料的礦物成分和著色劑,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斕絢麗的原理。
彩陶是先繪彩後燒制,因此,所選礦物顏色必須要耐高溫,在高溫下顯色卻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顏色。早在數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發現並開始利用大自然的賞賜: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紅色的赤鐵礦粉粒,用礦粉染紅各類裝飾品;大地灣二期的房址中,發現有當時的人們在居住面鋪撒的一層紅色赤鐵礦粉。由此可見,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及使用,經歷了數萬年的歷程,紅色早巳被視為吉祥美好的色彩。
紅彩:將大地灣一期陶缽以及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陶壺上的紅彩取樣,經檢驗測定,其顯色元素為鐵,顯前橘陸色物相為氧化鐵。出土的礦物顏料是赤鐵礦的風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有的地方還使用含鐵量很高的紅黏土作為紅色顏料。赤鐵礦在自然界較為多見,容易獲取,所以紅彩成了人們早期彩繪的主要選擇。他們用紅色表達著自己的激情,又用紅色象徵著對幸福的企盼。
黑彩:是甘肅彩陶中最常見的色彩。據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火燒溝文化、辛店文化采樣標本分析,結果表明顯色元素是鐵和錳,顯色物相為四氧化三鐵。其礦物以磁鐵礦與黑錳礦為主。馬清林博士還在馬家窯文化的黑彩中首次發現了鋅鐵尖晶石。這幾種礦物均屬尖晶石系礦物,其中,鋅鐵尖晶石伍鉛、黑錳礦燒成以後顏色較黑,磁鐵礦則偏藍,這正是馬家窯文化黑彩漆黑發亮的原因。甘肅省博物館和臨夏州博物館曾做過一些實驗,如果用純錳礦顏料繪制彩陶,在高溫下錳元素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錳赤鐵礦,在稀釋較淡的情況下,彩陶燒成後只顯紅色;較濃的情況下,則顯黑褐色。這一系列的實驗表明,史前陶工已認識到含錳赤鐵礦,即赤鐵礦與磁鐵礦的混合礦物顏料具有兩種不同的呈色性能,並且熟練掌握了濃淡的變化規律,使其滿足於繪彩的需要。
棕色:在半山、馬廠類型的部分彩陶中,出現了既不紅也不黑的棕色紋飾。李文傑先生認為:棕彩與黑彩的化學成分相同,但錳的含量低於黑彩,鐵的含量高於黑彩,可能是在顏料中攙和了紅黏土。馬清林博士對此有新的認識,他通過實驗分析認為:此時已使用了黑、紅兩種顏料的復合顏料。通過配色後,色調發生了變化,彩陶的色彩層次因此也更為豐富。
白色:仰韶中期開始,出現了個別白彩,至馬家窯類型時,白彩增多。大地灣三期出土的白彩,經X射線衍射分析,顯色物為較純的石英粉末。馬家窯類型的白彩,其主要成分為石膏或方解石。
採集到礦物顏料後,要經過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將顏料礦物砸碎,然後需研成細粉末,越細的顏料附著力越好。將研成的細末加水調和成顏料漿,或調成混合顏料。在甘肅出慧頃土文物中,因彩陶發達,顏料及其加工工:具常有出土。大地灣的先民們慣於使用石斧,用它將顏料礦物砸碎,因此,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顏料。出土的上百件研磨石、研磨盤,無疑是研磨顏料的成套工具。研磨石有圓形、圓錐形、橢圓柱形,均有一個光滑的研磨面;研磨盤形狀多樣,但都有一凹陷的磨坑。有的研磨盤非常精緻,磨面青黑光亮,呈一規整的圓形。在蘭州白道溝坪遺址窯場出土的兩件工具,一件為石質研磨盤,一件是高邊分格的陶盤,盤內留有鮮艷的紫紅顏色,當為調色盤。顏料調好後,最後的工序就是繪彩。
繪彩時究竟使用何種工具,因無實物出土,難以定論。但根據對甘肅彩陶的觀察,不難發現許多彩陶花紋在不經意間留有尖細的筆鋒,推測是用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不僅有硬毛製作的硬「筆」,還有用軟毛製作的軟「筆」,否則,半山、馬廠類型細密的網格紋、鋸齒紋等都無法完成。從細長流暢的線條中可以看出,當時繪彩的「筆」很可能是用狼、鹿之類的毛製成的長鋒硬筆,並具有較好的凝聚性。2.繪彩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彩陶是最早將圖案與器物造型完美結合的原始藝術作品。繪制彩陶時,先民們非常注重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系,並已注意到了圖案在不同視角下所產生的視覺效果,繪制設計出了無論從哪個角度,正平視還是俯視,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畫面,並力求達到圖案的構成與器形相協調。根據器形不同,確定設計其裝飾部位及圖案花紋。因史前社會並無桌案之類,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台上,與現代擺放位置截然不同;還有,史前先民多席地而坐,自然視角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因而,繪彩重點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下部位。如仰韶文化的盆缽等,視線局限於口沿與腹部,所以僅在視線所及部位繪彩;馬家窯類型的盆,大口淺腹,因俯視內壁更為清楚,因此多以內彩為主,簡練的外彩為輔;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長、腹部斜直、器體不大,整體一目瞭然均可納入視線,因而從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體施彩;半山類型的瓮、大圓鼓腹造型,因在置放於地面時下腹基本被遮擋,故在中部以—上繪彩。
工匠在繪彩時不可能是隨意塗抹的,依據器物的造型,對口沿、頸部、腹部的花紋及內彩,應該有事先的設計與構思。將圖案的位置確定之後,把器物的彩繪部位根據需要加以分隔劃分、定點,然後進行繪畫。繪畫時先繪主題圖案,再補充勾畫與主題協調且相輔相成的輔助紋飾。根據對彩陶圖案的觀察研究,推測具體繪彩過程如下: (1)等分或分隔
彩陶除個別器物外,均為圓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組紋飾構成橫向展開的彩繪帶,少數彩繪為縱向。所以,首先要設法將彩繪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後再分組繪畫紋飾。由於器形各異,等分的方法也不同,豎長型器物多以橫向平行線從上到下將彩繪部位分隔;橫寬型器物則以縱向平行線將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繪的圖案帶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題圖案紋飾而定。有些圖案較為簡單也易劃分,如魚紋盆,把圓周橫向分為二等分,繪兩組相同紋樣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線將器物腹部橫向二等分,之後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後繪成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些器物的彩繪部位為單數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稱之為「彩陶王」的彩繪瓮,它以平行線將彩繪部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之後再分部繪彩。等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作為各部位不同圖案的間隔線,又成為邊框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半山、馬廠類型的圖案繁密復雜,等分或分隔極為精細,如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連續重弧紋彩陶瓮,需將圓周等分為11份,可見當時此項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因此,當時也許已經有了用來等分的工具,否則,這11組弧線難以等分得如此精確。對於帶耳的器物,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點。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出現了大量的旋動連續性圖案,且極富整體性,又無法分隔,用等分法顯然已不能適應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此類圖案的特徵,首先要整體規劃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圓,並劃分彩繪部位。如隴西呂家坪採集的尖底瓶,需用三個渦紋的中心圓。點作為定位點,然後再以圓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線,構成連續的漩渦紋。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圈為主題花紋,於是圓圈便取代了圓點,演變為圓圈定位,如半山類型的彩繪,要先繪出幾個大圓圈、葫蘆紋等,再繪其他周邊補充輔助的鋸齒紋等圖案。馬廠類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繪出四大圓圈的輪廓,其後填充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邊空當的細碎紋飾。
(3)先主後次,由繁至簡
彩陶圖案一般可分為主題紋飾及非主題紋飾。主題紋飾繪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或作為陪襯、補空,或飾在口頸部、下腹部,起輔助裝飾的作用。繪彩時,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繪顯要位置的主題圖案,後繪邊角的附屬紋飾,以便整體達到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為三格,由三部分圖案構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先繪作為主題的旋渦紋,之後再於周邊空白之處填畫小同心圓,上下腹部的其他紋飾最後完成。半山類型彩陶,圖案繁密精緻,繪畫難度大,但仔細觀察分析,雖然黑彩圖案占據主要空間,仍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彩為骨幹,紅色的線條還起著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鋸齒紋或條帶、條塊間隔於紅色線條之中,黑紅相間彼此輝映,形成完美的畫面。因此,看來半山類型彩繪的繪畫程序應是先用紅彩勾畫出主幹紋飾之後,再繪制黑彩圖案。總而言之,先繪主題圖案、骨幹線條,就能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為合理美觀。
(4)先勾輪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較多的網格紋,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回形條帶等等,而且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亦越來越密集精細。對於這類器物進行分析,應是先繪外輪廓,其後再填充輪廓內的網格紋、菱形方塊紋等紋飾。如鯢魚紋彩陶瓶,應是先勾勒鯢魚的身軀之後再繪其軀體內的網格紋及肢體。半山類型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馬廠類型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當時畫工精湛嫻熟的技巧以此可見一斑。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無論何種器形、何種圖案,也無論什麼文化類型,任其千變萬化,繪彩時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原則與程序,即從上到下、由點到面、先主體後其他和從整體布局到局部結構,這些規律開創了後世繪畫藝術的一般規則之先河。在甘肅彩陶的鼎盛時期,圖案依然是繁而不亂、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繪彩的基本規則。
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乾燥時進行描繪的。坯體繪彩後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復打磨,這樣可使器表質地斂密而變得光潔細膩。繪上去的彩料也會經過滾壓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成為器表的有機組成部分,牢固地附著在坯體上不至脫落,且燒成後器表光亮色澤美觀。半山類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為精細,圖案明麗、光彩奪目,達到了極致。蘭州市牟家坪半山類型的彩陶壺,頸肩交界處留有利用圓棍縱向滾壓而產生的凹痕。經李文傑先生實驗,內彩可用硬而光的圓球進行滾壓,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圓棍滾壓。滾壓時要注意用力的方向與器表基本垂直,這樣彩料才不會移位,圖案則保持原狀。3.陶衣
繪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層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後各類—型彩陶文化中常見的做法。施陶衣之後,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層華麗的綵衣,再用其他顏色繪彩。如在紅色陶衣上繪黑彩,色彩對比強烈且穩重,更加絢麗奪目。有的陶器加陶衣後即使不再繪彩,如大地灣四期陶鼎,通體飾紫紅陶衣,仍顯得華美耀眼)。陶衣原料一般為仔細淘洗過的細陶土泥漿,有時也調入其他顏料。加施陶衣時,將泥漿塗刷在器表或將器物置放於泥漿中蘸泡而成。馬廠類型,以及火燒溝、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紅陶衣;仰韶、馬家窯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經鑒定,紅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鐵量高的紅黏土,白陶衣多為白堊土。 彩繪陶是指陶器燒成後再繪彩紋的陶器,這類陶器的繪彩顏料中加有膠質物,藉以使彩料貼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脫落。大地灣一期發現一片白色彩繪陶片,白彩繪在罐形器內壁,顏料質地較粗,明顯高於器表。經X射線衍射分析,顏料為方解石,成分為碳酸鈣及二氧化硅。當地隨處可見的「料姜石」中含有較高的方解石,估計是將「料姜石」燒熟後研磨成白色顏料。
在大地灣四期出土了較多的彩繪陶,一類是繪在灰泥質陶上的紅色彩繪,因彩料脫落而圖案不清;另一類是繪在泥質瓶、壺上的白色彩繪,脫落現象不如紅彩嚴重。紅色彩料經鑒定為硃砂,白色彩料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及少量的石膏。這時的白彩料成分與一期基本相同,但質地較細,在陶器上的黏附性能強於一期,工藝明顯有了進來,可能是採用了較好的膠質材料。
F. 陶器的製作
陶器的製作過程:
1、練泥。
2、拉坯。
3、印坯。
4、利坯。
5、曬坯。
6、刻花。
7、施釉。緩橡
8、燒窯。
9、彩繪。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含哪寬,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
G. 中國陶器的彩繪陶器
商代以後,出現了用高嶺土燒制的原始青瓷,由於瓷器在質量及使用壽命上均優於陶器,春老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至南北朝時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特別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現代,由於技術的提高,瓷器更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主要門類。在這種情況下,陶器已漸失去了以往的規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上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遠。唯戰國的暗紋陶,秦漢的釉陶和作為明器用的陶制建築、舟車,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紋飾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藝術特徵和生活風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種巧薯施掛彩釉的低溫鉛釉陶器,多用黃、綠、褐等色彩,故稱三彩;其品種有器皿及人物、動物俑等,其中器皿種類繁多,造型新穎別致,設計巧妙,加扒寬升之絢麗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為中國陶器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直到現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產。另外,戰國、秦漢、唐等朝代的瓦當、磚、陶俑以及近現代江蘇宜興、廣東石灣、四川榮昌等地的民間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紋飾、生動的造型和清新質朴的風格,在中國工藝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H. 陶器彩繪的背景是什麼
古典時期的陶器與同指裂時期的燃伍建築和雕塑一樣,也達到了它的發展高峰。在這一時期紅繪風格的瓶畫已經完全取代了上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黑繪風格陶器,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又出現了「白底彩繪風格」。
此期的紅繪風格陶器彩繪,已達到古代希臘陶器彩繪的最高水平。這突出地表現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上。俄羅斯列寧格勒愛爾米皮逗或塔什博物館收藏的畫有《春燕圖》的雙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藝美術館收藏的畫有《送別出征戰士》的雙耳陶瓶,可算作此期陶器彩繪中紅繪風格的代表作品。
I. 古埃及早期的彩繪陶器是什麼樣子的
早山春期的這種彩陶呈現赤紅色,表面裝飾由於受西亞風格的影響,而多繪以圖案化、程式化、幾何形化的動物形象以及交叉逗肢耐白線所飢襲組成的網格紋。
J. 陶器有哪些紋樣
紋樣有弦紋、鋸齒紋散液仿、山形紋、螺旋紋及S紋等,彩繪陶不同於原始社會的彩陶沖纖,埋薯區別在於彩繪陶則在燒成了的陶坯上畫花,色料附著性差,易於脫落。彩繪陶的造型,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生活器皿,紋樣有幾何紋(弦紋、三角紋、菱形紋、圓圈紋、方格紋、鋸齒紋、三角紋等)、雲紋、花瓣紋(柿蒂紋、卷草紋等)、鳥獸紋(鳳、龍、鋪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