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軟筆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不少學校有開設書法課程,目的就是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練習書法寫字。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學生毛筆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學生毛筆書法作品圖片5
毛筆書法臨帖的四字秘訣和十大臨帖技巧
在選好自己喜歡的字帖後,接下來就是照著字帖去臨帖,那麼,究竟如何臨帖呢?怎樣臨帖才是正確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臨帖的技巧可以幫大家樹立一個正確的臨帖認知以及培養良好的臨帖習慣。
1、靜
包括人靜心靜,臨帖前,須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與肩同寬,身離桌一拳頭,這樣血脈通暢,清氣上升,濁氣下沉,精神飽滿,神閑氣定,心無雜念。這是練習書法第一要領,也許書法有健身功效也與此有關。
2、近
是指把字帖盡量放到離下筆處最近的位置,這樣才能看清筆畫輕重及位置,還便於臨寫的字與字帖對照,及時發現問題,初學者應強調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臨得不似而強說自己是意臨。
3、慢
就是臨寫速度要慢,這個慢是相對而言的,寫得慢才能寫得似,初學者應放慢速度臨寫,但要注意慢而不滯,等熟練之後再適當加快速度。
4、准
即筆畫粗細、位置准確。這點須在前面三個條件下才能做到的,初學者須先達到形似之後逐步掌握書家書體特點,掌握規律,每個筆畫的輕重長短、結構疏密的比例應與字帖一致。(建議臨寫的字與字帖中的字大小接近)
一、臨帖是在臨什麼
我們入門學古人的時候,就是把古人的規矩擺在了桌面上,臨帖就是學規矩,而不是別的。
在臨帖中你要弄點輕重、虛實、濃淡、正欹出來,這些都是微觀變化,是情緒化的東西,而宏觀的東西不能沒有,這是關鍵,否則就沒有從理上去處理它,讓人一看就不合規矩。因此外形的東西從理,也就是說,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的位置等從理,從字理,即中國漢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規則和法度;而筆則從書,反映的是趣和味。
這是兩個原則。外部形態的東西是一目瞭然的,合不合規矩一看便知;用筆則是書法本體的東西,粗細,放收,快慢,墨的濃淡,都是書法本身要求,決定字的味道,用筆不同決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結構是理性要求,是中國漢字的形體美要求,必須嚴謹,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這是書法的基礎,這是兩個不同的原則,臨帖就是在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二、目前的訓練你要干什麼
如何去臨。無論哪種帖子,拿來後你不管如何取捨,訓練時要針對你所取的東西,形成一種科學的訓練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復實驗、繼承與鞏固。筆畫不能單一化,簡單化,不能單薄乾枯,要立體圓潤生動,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筆畫無數種不同寫法,加以對比模仿融合提煉,在對比中找出共性與個性,找出同一筆畫的不同形態與表現手法。創作時把碑上的字形拿過來,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現,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創作中手法決定風格,手法變了風格也就變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張遷、鮮於潢相類是一種,禮器是一種,而曹全又是一種,創作時把它們用於同一張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訓練時像這樣有目的的去一個個的解決問題,那麼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沒人能追得上你。因此,訓練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進行取捨。
要想比別人取得更大的成績,你必須有不同於別人的思想,在這種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選一個不同於別人的方法,確定一個科學的訓練模式,然後你才會有不同於別人的結果。也就是在用腦子寫字而不是用手。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分析自己的症結所在,頭痛治頭,但如果是由腳氣引起的頭痛,就應先把腳氣治好,對症下葯,比如說你們學草書的,應該先學行書,通過行書練技法,使轉、提按、收放、筆畫之間呼應、上下字的連帶關系等等,練好之後,草書就只是個草法問題了。草書嚴格講不是學來的,因為從它生成的原始狀態看就是一種極度情緒化的東西,由行書提練字形、用筆和手法,是一條正路,這是個方法問題。
三、寫字不在於多而在於對,不在於法而在於理,要過單字關,不能只抄帖。
行書的技法是上一筆管著下一筆,下一筆接著上一筆,你的寫法是這個不管那個,那個不管這個。行書的上一筆是下一筆的起筆,下一筆是上一筆的收筆,行書在筆畫上已經把楷書一筆一畫的概念破壞了,可能是三個或五個筆畫變成了一個筆畫,每一個筆畫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相互管著,因此,寫字不在於多而在於對,不在於法而在於理,你寫得行書理不對,法上才出了問題。
草書更是如此,比如這幅《書譜》的臨作,他的臨帖的思路、觀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練,學草書時要注意草法,特別是一些典型符號的練習,一定要強化練習,專門練習,一個符號半個小時應能解決、吃透,能用後半生,何樂而不為,但書寫時要注意變得自然而不是疆硬。
還有一個現象,臨帖者往往追求數量,對一個帖,不停的重復臨摹,而不去動腦筋想,形成抄帖,這樣很難進步。一些誇張的用筆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個性所在,像這種誇張顯得很空,不學。每一個字要熟練,先向象里寫,再往熟練寫,再背臨,要學會過單字關,不能只抄帖。你現在要換一種方式,一個字寫五、六遍即可,照著寫兩遍,一定要往像里寫,然後找感覺,比如背著寫,看能否記住,再進行用筆的動作訓練,從速度、虛實、比例等方面提煉著去寫,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去訓練,把每一個字都寫透它,也就是從生到熟到背到各種轉換,不斷提煉,最後放開去怎麼寫都高級。
四、核心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
書法核心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字再怎麼寫,關鍵的部位要控制住,關鍵部位之外的誇張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間部分來決定中國方塊字,任何一個都是這樣。凡是誇張的筆畫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規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變化是哪兒來的,實際上是允許誇張的筆畫誇張程度的不同引領了風格的不同,同樣是在方塊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結構是死的,而只有細微地方的變化,這是一個原則,方塊內的不動,而決定字的風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細微變化的地方誇張的不同,這是一個基本規律。
有的字為什麼老寫不好,就是內在的筆畫沒有寫好,內在的部位可以粗細不一樣,大小不一樣,但都必須擺勻它,你可以誇大或縮小比例,但必須寫勻,要求趣味和變化,必須先有這個理,掌握了這個理再去變化,比如這個“張”字,我們畫一個方塊,方塊內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變的,把“弓”和“長”的某些筆畫在方塊內部變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變成張遷或是鮮於潢了嗎,如果“弓”的第二筆橫畫和第三筆的彎鉤向左誇張一些,再把“長”的橫畫和捺向右誇張舒展一些,這不就成了禮器或者是曹全了嗎,以此類推,其它字也是這個道理。因此,臨帖方法要變,觀察的方法要變,思路要變,訓練的模式也要變。
五、要學會意臨。創作時要活學活用
寫對聯字寫得這么大,筆畫要加粗,原帖上的筆畫粗細是如此,但你把字誇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筆畫誇大了兩倍甚至不變,這不行,搞創作要活學活用,創作時要有一些調整,比如這個“畫”字,上邊輕,中間加粗,然後下邊要突出禮器碑的風格,這樣才行。
你的臨帖中缺少一個意臨的過程,照著寫要往像里寫,背著寫要往熟里寫,然後再照著寫時往不像里寫,雖然不像但怎麼看還都像,然後再怎麼看還都不像,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在消化古人的時候,這種像與不像就不是一個表面的像與不像,而是一個精神和原則的像與不像。也就是說你缺乏一個環節,臨帖時沒去進行意臨消化,當然,這個消化也有個方法,比如說這個“膠”字,臨熟了之後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虛實、濃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寫完了,像么,絕對不像,不像它具體的每一個筆畫,但是美感還是它,不管你如何去變,只要這里用點去處理了,都還是它。這種不像是微觀的,像是宏觀的。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沒用,照搬古人是沒腦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行,你得是古人的腦子才行。要站在古人的基礎上去把古人的原則借鑒過來,原則、方法、標准、規律、基本技法等借鑒過來以後,你自己要做一個加工廠,要思索、研究、試驗,而科學的試驗、合理的試驗,才能是有效的試驗,這樣用在創作上才行。
六、不要把字工藝化、模式化,要恢復它的自然狀態
古人寫字不是在搞創作,傳統文化是按儒家學說走的,儒家推崇禮,說話辦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勢,干什麼都要行個禮、講個法,那叫一種制約,封建統治就是由統治者確定的那種制約太多,而且中國書法的發展從來就沒離開過統治者的意識,所以南北朝統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門,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來人們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這都是以統治者的意識為轉移的,那麼,它追求的美是什麼美呢,不是追求怪異的美,而是端莊的、和諧的美,端莊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嚴、肅穆,和諧的美就是虛實輕重等書法的所有變化都在陰陽的學說當中,和諧來自陰陽的協調。所以,陰陽的協調是書法的味道,而端莊、嚴謹是正大氣象,是書法核心的東西。
為什麼很多人搞書法不能成家,就是他們認為搞書法是自己的事,“我就這么寫,只要我覺得好願意咋寫就咋寫”,其實,人寫字如果寫到沒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書法是個大文化。張遷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筆畫位置的錯落上的變化,不是筆勢上的變化,而是字形結構上的變化,是比例上的破壞和筆畫位置上的破壞,而不是筆勢上的事,曹全是筆勢上的而張遷不是。弄清這點,在寫的時候就要把這種自然狀態還原。
曹全碑
另外,隸書本來修飾美感就強,沒有必要再去增強這種形式美感,不然就會把字工藝化、模式化。隸書的高級程度應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強化這種形式美感,要完全變成一種自然的書寫狀態,增加用筆在紙上的平緩,在平緩的同時增加彈性,就像音樂一樣,有快慢、緩急、輕重、強弱。當今書家多是在用一種模式書寫,這最麻煩,可能一時出彩,但這種出彩三年也維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鮮於潢,碑陰變化變得越來越純朴,越來越單純,什麼是朴實,就是直來直去,就是簡單,簡單得沒想法,這種朴實咋一看沒想法,而你如果去聯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藝術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成熟狀態,成熟狀態完全是理性的、規則的、法度的;另一種就是非理性的,藝術發展到沒成熟,有法式但不嚴謹,就像小孩走路,他還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幾步特可愛。
我們現在就追求藝術的理性的、嚴謹的、規則的東西,他作為一種規范性,規定著本體的屬性,像正大、端莊、肅穆。但藝術半生不熟的勁和不加修飾這種勁,是藝術的趣味、境界、味道。兩歲的小孩做一個動作成熟嗎,不成熟,他說話,主次混亂說不清楚,但你就覺得他那個動作和說得話有味道,好玩,可愛,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氣所反映出的一種東西。我們的眼不能老盯著當代書家,而應多臨帖,從碑帖中去尋找和恢復其自然狀態,像高密出土的《孫仲隱碑》,雖然說規模小一些,但內容朴實以及它那可愛勁,在漢碑當中是高級的。
高密出土的《孫仲隱墓誌》
清人隸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碑的刻字變成了墨跡,把刻出來的字變成寫出來的字了,書寫性本身就是一種還原途徑,這是清人唯一的東西,再一個,像鄭谷口的機靈勁、陳洪授的放浪勁、鄧石如的平和勁,趙之謙的結實勁,俞曲園的溫潤勁等趣味性的東西都可學,但真正的法則還要學漢,字法還是得從漢碑中來,也就是最終的原則把握還是要學古。
七、碑陰與碑陽-趣味與法度的互補
漢碑分碑陽和碑陰,其背景知識對我們讀帖和臨帖有很大幫助,帖上的東西你要會看,碑陽是正文,是給別人看的,碑陰則是說明,古代人刻碑永遠都是正面規范、嚴謹,而背面隨意、沒那麼多限制,對外的碑陽是規矩的,到陰面時就不講究。
東漢《鮮於璜碑》的碑陽
碑陽面寫正文,碑陰面則是一種說明,比如誰出的錢,誰刻的字等;還一種是正文寫不下就往碑陰寫,像禮器碑,字太多連碑的側面也用上了。碑陰一般都是韻文,四字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對刻工來說也是一種體例,漢印從刀法上有兩種,一是嚴謹的,還有一種是急就的,如將軍印,臨時定的,必須馬上鑿出來,不加修飾,形成急就印。
碑陽的正文講究,刻工刻得也講究,到了碑陰,寫得不講究,他刻得也不講究,寫得隨意刻得也隨意,這種講究與隨意也反映的是一種刀法。因此,要把碑陽的東西方當成規范、法度,把碑陰的奇趣當成變化的手法,研究學習碑陽時是為了取法學成規矩,其筆法的嚴謹、講究、細膩,起筆、行筆、收筆等規范度都是碑的極致,而學趣味一般學碑陰。前邊法度嚴、趣味差,死板,後邊法度差、趣味妙,兩者正好互補。碑陽的規則法度雖然死板,但他也告訴你一種變化意識,這種意識雖然不如碑陰顯得活潑、輕靈,卻可用碑陰的起收筆的狀態去改變碑陽里的那種狀態,用後面意的東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而一味的誇張,一味的加粗,其實不是變化,只是讓人看到我們思路上的一種混亂和模糊。當你理解了這些,就會在臨帖時學到碑陽的嚴謹法度,規范技法,又會學到碑陰的率性個性,藝術趣味,兩者結合使作品莊重而不呆板,輕靈而不輕浮。
八、臨帖上不能出問題,創作上永遠都保持一種向上的狀態
繼承與創作,臨帖就是在繼承,能消化的去臨,有目的、有思想的去臨,臨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創作。有點成就的那些中青年書家,為什麼三年、五年就沒了,他用功的時候,夾著尾巴做人,開始投稿的時候,甚至能找八百個人看,請教,好歹上了一次、兩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時也不找人看了,然後自己的習慣手法也出來了,按自己的習慣去寫,古法就少了,再寫古法更少了,習慣更多了,再寫古法基本上沒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後怎麼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開始罵街了。書法界連續五年獲獎的,連續五年站在創作前頭的這樣的人相當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沒了,能堅持十年,創作上每次都上,這樣的人極少。
二十多年以來,八十年代成名的書家留到現在創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幾個?一巴掌也不夠;九十年代成名的書家留到現在的,你能數上十個算不錯了,為什麼?都是在臨帖上出了問題。中國歷史上的藝術家,先不說藝術大師,只要是在歷史上能留下的藝術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從出道開始一直到死在創作上永遠都是一種向上的狀態;二是他所有的創作,包括個性的張揚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上的一種升華,而不是破壞了傳統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體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為大師,那還是要有見地的,有身份的,在書法界、藝術界始終都是最活躍的,而且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師,而且從一出道開始一直到老始終處在藝術發展的風頭浪尖上,他是風雲人物,引領著創作一輩子,再加上社會地位,獨到的理論,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遠在別人前頭,像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陸嚴少、黃賓虹,哪個大師不是這樣。因此,要用規則武裝頭腦,要用一種信念去科學的分析、科學的訓練和總結,該取的取,該舍的舍,要有目標。別人弄過的咱會了,別人沒弄過的咱永遠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個別人沒弄過的,讓他老跟著你跑才行。
九、通過學習去理解法和意的東西,從而獲得一種原則
對米芾的臨習,看米芾的這個“奉”字,從方向上,第一筆稍微往上去,第二筆往下來,第三筆又往上去,這三個筆畫的運行正好是三個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這是筆的運動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單純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還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時還有點往下闔和感覺,是裹著筆的,三個筆畫都是如此,所以它把這三個運動方向裡面又增加了內在的東西,總體往上還往下,總體往下還有點往上,每一筆都較著勁,就像我拉你過來,你不得不過來但還不想過來,綳著勁,這就是由筆畫的限形產生的彈性,一種力度。
前者往哪個方向行筆反映的是方向知識,而後者“綳或擰”的裹筆反映的是內在的一種勁,什麼叫作合理,一個是把筆的方向寫出來了,一是把這種勁寫出來了,彈力和勢寫出來了,也就把意寫出來了,至於長短寬窄不是主要因素。因此,這是一種技法要求,而這種技法告訴你的不僅是一種運動狀態,更是一種生命狀態,所以,要把字寫活,寫出一種生命狀態,是一種活的東西,喘氣的東西。如是,只要把這種筆勢寫出來了,怎麼寫都是米芾,為什麼,就是它用筆和習慣、用筆的手法、曲直的控制、還有這種筆勢,整個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換一種手法,比如這個地方是誇張的,這個地方也是裹著的,這就不是米而是顏了,即便是顏,那麼它與米有沒有關系?只不過顏這種裹著筆的東西多,而米裹的東西少而已。
顏的風格是圓轉筆法、篆籀筆法多於米,而米的圓轉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種霹靂啪啦的折筆和切筆等,所以顏的字內含、圓潤得多,而米則是勁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藝術的風格是靠筆法決定的,在某一方面稍微一誇張就成了顏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強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種筆勢的改變,我們應特別關注這個勢字,就能把意表達出來,也就是把它的結構原則用上,又在你筆下得到一種強化。
我們在學習真正關注的不是技法,而是關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則,我們臨帖不是拿起筆就抄,甚至於還哼著小曲,這樣你能寫好嗎?我們所有人寫字上的差距是怎麼產生的,那就是寫得特別好的人他絕對是研究它的專家,不斷的進行研究、分析、試驗、歸納,再試驗、再總結,是在通過字形結構,包括筆勢、字勢等的研究去獲得一個原則,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臨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謂的臨帖只是抄了一遍內容,其它的要素與帖一點關系也沒有。所以,現在臨帖的點不對,感覺寫得像的時候老師不一定說好,寫得不像的時候老師不一定說不好,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好壞關鍵不在於像與不橡,而在於合不合理。
十、神采為上的關鍵--由動態的勢去把握字的生命狀態
對勢的重要性,臨帖不是要你臨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態勢與內在的品格,技法告訴你的不僅是運動狀態,而且是一種生命狀態。對於書法,明眼人特別注重勢,也就是運動狀態的把握,民間寫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結構,而從專業上講,則不是關注其字形結構而主要是關注字勢和筆勢。
王羲之《蘭亭序》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蛇”勢,主要是說一種勁或架勢,一定是一種運動狀態,人有某種勁或架勢,它反映了人的某種心態,字有某種勁或架勢則反映了這個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種運動狀態,卻告訴你一個內心的東西,同時也就給某一筆畫或某一個字賦予了一種品格。這也就是要把字寫活,寫出一種生命狀態,喘著氣動起來,比如米芾的這個:“勝”字,左低右高,這三個豎著的筆畫,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點,總體有種上躥的感覺,而且還帶著橫勢,只要把這個意思寫出來了,字勢掌握了,運動狀態掌握了,就可以放開寫了,怎麼寫都行,只要字勢出來了,別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於營造一種險勢,每一個筆畫都動起來,還較著勁,特別有味道。因此要通過這種字勢和筆勢的關注,去把握字的運動狀態和生命狀態,表現出特有的神采。
十一、王羲之的貢獻-給中國人用毛筆寫字提供了一個審美空間
王羲之行書的臨寫,書寫用的毛筆筆鋒太長太硬,古人在明以前無長毫,經典的帖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前,宋以前第一無長鋒,第二無羊毫。寫王羲之,一是筆要硬,再就是寫出來要溫潤、典雅,也就是含蓄勁。王羲之的主要貢獻,是給中國人用毛筆寫字提供了一個審美空間,就是注入了一種文化氣息,也就是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都帶著一種文化理念在裡面。受限制的書寫,都是一種理性的書寫,都是一種有思想的書寫,所以,王羲之的貢獻是這個而說不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蘭亭序》或是其他碑帖,他不是一門技術,它是一門理論。因此,學王羲之,首先要把握他的書法特徵、書法理論、書法法則,這也是所有學書法的人你都不能繞過他的原因,不管什麼情況你都要從王羲之那走走,因為你不學王羲之,最終得不到字的典雅,得不到文氣。
2. 書法幾種字體的圖片
書法字體的圖片如下: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刻,隸書。
書法的意義和魅力:
1、書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書法是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進的,早期的甲骨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等,它以漢字為載體,與文學悔櫻、歷史、美學等藝術相結合,承載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2、書法能夠培養人的道德素質、審美能力。書法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有審美價值。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能夠反映書寫者的性格特徵和當時的思想感情。練習書法的過程也是書寫者發現美、領悟美、創造美的過程。
3、書法可以調節心理素質、規范作為。學習書法,必須心平氣和、堅持不懈,在學習的過程中,書寫者可以調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養成專注耐心的好習慣。
3. 一到十的立體怎麼寫
寫法如下:
1、先把1、2、3、4、5、6、7、8、9、10寫成雙線數字。
2、再從投影的不同角度沿投影方畫線,交點處一一連接,這樣就成立體字了。
3、在所寫的立體字上上相適應的色彩就更逼真了。
4. 20格硬筆書法作品
硬筆書法是書法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書寫工具包括鋼筆、圓珠筆、蘸筆、鉛筆、塑頭筆、竹筆、木筆、鐵筆等,以墨水為主要載體,來表現漢字書寫技巧。以簡單,便捷,身為大家喜愛。近幾年更是出現不少的好作品。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20格硬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20格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20格硬筆書法作品圖片4
硬筆書法怎能不練靈飛經?
靈飛經
道教經名。主要闡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漢武內傳》謂此經用於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策眾靈、役使鬼神。《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鍾紹京書。鍾紹京,字可大,虔州贛人。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書家,時號“小鍾”,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作品信息
《靈飛經》又名《六甲靈飛經》,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右下筆潭》中稱其:“如新鶯歌白囀之聲”,楊守敬評:“靈飛經一冊,最為精勁,為世所重”。《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於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靈飛經》以其秀媚舒展,沉著遵正,風姿不凡的藝術特色為歷代書家所鍾愛。明董其昌說:“趙文敏一生學鍾紹京終十得三、四耳”。近代大書家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益於《靈飛經》。可見《靈飛經》有著超凡脫俗的藝術感染力。
5. 學生硬筆書法優秀作品欣賞
欣賞,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如何賞析優秀的肆者硬筆書法作品?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硬筆書法作品賞析,希望你們喜歡。
硬筆書法作品賞析圖片5
硬筆書法線條的類型
如果說線條性質是它的“內涵”,那麼線條類型則是它的外延。硬筆書法線條的種類也隨著其發生、發展、繁榮而逐步豐富起來,真是千姿百態。“但按線條衍生的源頭對其邏輯劃分,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流暢的線條、流暢澀重合一的線條及刻寫之間的線條。”
(一)、偏重發鋼筆特性的“流暢的線條”。這種線條產生緣於鋼筆書寫流利便捷的實用性。提倡這種線條的有八十年代的龐中華、顧仲安等。龐中華在平動基礎上又注意了用力輕重變化,其線條光滑且有粗細之變,由起收筆簡約、實用而美感;顧仲安楷書線條注意了對起收筆的適當強化,然中間用力較均勻,其線條端莊而單一。後來人們開始注意了線條全程書寫,既抓兩頭又重視中間變化,形成了這類線條的規范,這類線條實用美觀,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實用派硬筆書家所喜愛。
(二)、借鑒毛筆書法線條——“流暢澀重合一”的線條。早期涉足硬筆書法的書家,大都是毛筆書法家,如鄧散木,他十分強調仿效毛筆線條的特徵,但這僅僅是起步,卻是可喜的。“到八十年代的硬筆書法熱,硬筆書界開始注意了毛筆線條用硬筆技法的詮釋,這樣便出現了‘流暢澀重合一’的線條。它的出現是硬筆書法發展的必然,是書法傳統鋼筆化的時代的結晶。澀重的線條採用的是逆鋒運筆或勻或非勻用力的筆法,而流暢澀重合一的線條往往採用‘小巧靈活的調鋒’,使順峰變為逆鋒或反之而實現。”(5)顯然,這種線條具有傳統性與藝術性,頗有“帖味”,為書界所青睞。
(三)、借鑒篆刻單刀法的“刻寫之間”的線條。“以刀代筆”的甲骨文、單刀法的篆刻、篆刻的邊款、浩瀚的碑林,對以硬質材料為筆的鋼筆書法影響很大。“謝非墨由此提出‘將硬筆書法本質界定在寫與刻之間’‘並咬定青山不放鬆’。這種線條不僅留有墨跡,而且笑滑還有深深的劃痕,作品背面粗糙不平。其筆法筆先沖入紙面,行筆間用力下壓‘其穎如錐’,深入進紙,或停或回收筆。其線條具有‘簡潔、剛健、稜角分明’的韻味;”。這種線條頗有“金石氣”,有時還有濃烈的“碑味”,為書界所喜愛。
硬筆書法的線條美
硬筆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線是書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線在我國造型藝術中,又是最簡潔、最概括、最單純而又最深刻的,是人類生命的象徵。“日本近代畫家村上華岳說過‘線是貫穿整個宇宙的最根本的東西’”。線條是書法家表情達意、精神、氣質、學養得以流露的媒介。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映入欣賞著眼目的也是線條,也是欣賞者溝通書家的橋梁,通過線條欣賞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靈上得以慰藉、凈化和震撼。線條是硬筆書法藝術的主旋律,是靈魂,作為純藝術的尋繹,書法家可以緊緊抓住線條反復“錘煉”反復“謳歌”。如果說,毛筆的線條能充分自由的在點、線之間快速變幻身形的話,硬筆的線條唯有可憐的拖著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筆在表現形態上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點、線方面。
然而在近年來硬筆書法熱潮的興起,在硬壇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卻佳作紛呈,風格迥異,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強,或生挫……這些都充分證明了硬筆的線條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特殊的美學價值。那麼,硬筆書法線條的美學價值具體體現在哪裡呢?“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有論毛筆書法的名句‘書法貴瘦硬方通神’,正好為硬筆書法的線條題寫了具有前瞻性的絕妙評語。與毛筆書法相比,硬筆書法的基本形態特徵是“瘦”,工具的本質使其特點體現為“硬”這硬非生硬,而是使觀者有綿里藏針般的感受。用風格化的名詞來提煉它的理想??剛健。剛者,堅強也,如千仞鐵塔,穩定壓倒一切,充滿力度裂升薯美;健者,挺勁也,是彈性的張力與紙面接觸時耕下的軌跡。它決不是拖泥帶水,又非蜻蜓點水。其實,比其毛筆書法來,硬筆要達到筆筆中鋒的程度要快得多。“晉衛夫人的《筆陣圖》中提到:‘善筆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謂之筋書’”。“米芾在《自述學書帖》中論述的更為深刻:‘要得筆,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如一佳士也。又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又,得筆則雖細如鬢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櫞,亦褊。此雖心得,亦可學’”。因此,剛為骨,健為肉,硬筆書法線條的本體基調大致可定。
基調一定下,線條在作品中的表現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筆書法作品的鑒賞跟其它藝術品一樣,首先關注的當屬整體美。而組成整體的正、負空間的分割,黑白色塊對比的節律,都是線條的長短、粗細、方圓、正側、疏密等諸因素有機調和的結果。抽象地看,是點線在一定時空中按某種一定的節奏所構成的造型。經過對整體的掃描之後,基本的點線品質則是我們要進一步加以賞析的重心。傳統的毛筆書法對點線的追求歷來是擺在一個很高的層次,甚至在評價一位書法家作品時,往往先看點線功力如何,崇尚無一筆無來歷。對硬筆書法來說,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筆書法式的標准稱為不太實際的參照系統,但如果作品的點線任其自編自演,一點也不參照前人的寶貴經驗,恐怕作品的耐看程度要大打折扣了。畢竟,歷史證明:缺乏對線條的理性錘煉將無法產生真正完美的作品,其風格或許能流行一時,但決不會墨澤千秋。二王、顏真卿、米芾、王鐸等歷代書法大師的傑作可以為證。因此,提高一幅書法作品線條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即是提高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在剛健的基調規范下,高品質的硬筆書法線條應具有的審美標准可分為:
(一)力量美力量感是書寫著力度的運用在觀賞者心理的投射。此力量並非可簡單地理解為物理學上的概念,雖說只要寫字,就肯定要注入力量,但這種所謂的力量,是書法中的一種巧力,是手、指、腕的運作技巧在意識高度協調、控制下且化合了書寫者本身審美觀念、書寫經驗的自然運動。體現的感覺一般是“勁挺”。古代書法術語在這方面有很多強調,如力透紙背、萬毫齊力、全身力到、筆力千鈞。“中國書法在很早的時候就強調筆力,但也有一個過程。在甲骨文時代,筆力表現是無意識的,它受工具的限制,要拿刀刻,當然不會想到筆力有力與否。到漢代隸書的時代,線條應該說表現得比較充分了,但線條的力量感還沒有被絕對重視,線條還是依附於文字而存在。真正主動追求線條力量感,要到漢末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後,其標志是蔡浥《九勢》的提出。”硬筆書法雖使用的工具不同,但二者同為書法,就必然有內在的相同的聯系。我覺得硬筆在表現力美方面還要優於毛筆,硬不是生硬,硬是力的象徵。這種力跟自然力是沒有關系的,它完全是一種感覺,是書家在長期書法實踐中功力的積累,力是訓練有素的筆墨技巧的體現。離開了筆力,整幅作品就會顯得毫無生氣。這種“力”賦予了硬筆書法作品的生命意義,“生命來源於運動,有力才能有運動,一運動起來便會對線條直接產生效果:有粗有細,有枯有潤,有長有短,有變化,有生氣,有動感,有質感。”硬筆書法作品力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剛勁之力如鐵畫銀鉤,柔和之力似綿里裹鐵。盡管有風格的不同,然而都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共性的力度美。富有力度感的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能使觀賞者在這種凝固而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風采、心靈的律動。如果筆力弱薄,書法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二)節奏美節奏感的存在就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活潑的存在。我們從節奏感裡面發現了一種活力,然後在活力裡面體驗到了生命的價值。毛筆書法能夠表現出很多書法家的個性,硬筆書法也如此,在硬筆書法線條裡面熔鑄了每一位書家的獨特的生命價值,龐中華是龐中華,王正良是王正良。再進而言之,每位書家生命的活力都體現了線條節奏感的審美價值。如: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空白節奏、方向節奏等。“硬筆雖然筆尖的彈性較小,不能像毛筆‘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但要表現線條輕重變化的節奏感,必須重視筆下的提按、起收、行筆變化,即古人謂‘一波常過三折’,否則線條便顯得蒼白無力,狀若死蛇,”無一派生機活力。
(三)立體美這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因為線條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維空間長、寬、高的物理標准,可缺乏立體感,線條就單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體感應是沉著、渾厚的並能讓人感受到線條中蘊藏的豐富信息。其實,硬筆工具不像毛筆那樣由“萬毫”製成,它的筆頭構造也就由薄薄的二片鋼片組構;簡單的說,書法所強調的立體感是一種抽象地經過提煉的空間。在創作具體的硬筆書法作品中,又因書體不同、書者的審美趣味各異而自具形態。如寫謝繼東的行書運筆流利,以露鋒為主,線條清勁有力,作者似乎偏愛流暢的力度美。王正良的長篇力作《文心雕龍》則帶有較濃的毛筆位,此作點線內斂,典雅含蓄,秀潤清朗,作者憑借深厚的毛筆書法功底,使觀者領略到了硬筆線條的另一種風采。
綜上所述,如沈鵬所說:“線條是單純的,也是最豐富的;難以單純,所以其豐富更可貴,也更難得。”在層層探索了硬筆書法線條的物質形態、審美標准後,再就深層挖掘的話,勢必觸及線條的本體。應為,線條是作者內在意蘊的外在狀態。“美國藝術家羅伯特.亨利認為:‘每一部真正藝術品的背面,是存在狀態的到達。即比尋常的存在瞬間更長的時刻,無論這種活動性是依賴於毛筆、鋼筆、鑿刀,還是藉助語言,其結果不過是這種狀態的副產品。概括而言,每幅硬筆書法作品都稱得上是書寫者的一篇“心情故事”,是每一個人生片段的濃縮記錄。對硬筆書法而言,作品是硬筆線條由形到神的美學展露,是對生活當下這一片刻的詩性體驗通過筆尖凝聚在紙上的留痕。因此,每位書家保存的等身作品,既是他書風的演變史,又是一輩子的藝術人生記錄。
作為線條化的硬筆書法更需要藝術線條無窮的魅力,作為逐步走向獨立的硬筆書法藝術更需要硬筆書法線條的獨立。作為硬筆書法愛好者,我們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如何把握線條的本體基調並巧妙運用,以及怎樣准確表現書寫內容的深層內涵,使之和諧結合,並豐富線條的形態趣味,將是我們長期探索的課題。
6. 如何手寫立體字
書法是一種陶冶情操的生活愛好,知道怎麼寫立體字嗎?7. 書法立體字:四季,你最愛哪個季節
[四季,你輪冊最愛哪個季節]幾個字
立體字寫粗桐賀法範例。
如岩派圖所書:
8. 簡單的書法作品
簡單的書法作品如下:
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全詩的意思是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游原。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
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9. 如何用筆寫出立體字的感覺
1:首先,你要准備一支筆,越粗越好,根據光線從一個方向照射的原理,去掉光線能照射到的線條,過實驗,選擇光線從左上角照射立體效果最佳。
4:一定要先想像出立體空心交叉,所以一遇到交叉就先把線條斷開分段,而閉合形狀又是由線條組成的,這樣就可以寫出立體感的字了。
10. 立體字怎麼寫
步驟如下:
1.先寫出一個字,如下。
(10)立體書法圖片大全簡單擴展閱讀:
立體漢字
立體漢字也稱漢字立體構成,以長、寬、高即三維空間形狀呈現的漢字。
立體漢字按部件的形狀可分為:線狀立體漢字構成、面狀立體漢字構成、塊狀立體漢字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