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早的苗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每一個不同的民族,它的代表東西還有衣服也都是不一樣的。有很多的人都覺得苗族的服飾比較好看,因為頭頂上帶著比較富麗堂皇的裝飾品,而且衣服也給人一種很華貴的感覺,這也就獲得了不少人的喜歡。大家也都覺得苗族的衣服非常的有代表性,他也給人一種非常富貴的感覺,這也就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大家也都特別喜歡這種獨特造型的衣服,這樣也給人一種不錯的感覺,還讓很多的人看起來比較舒心。
苗族的衣服比較好看希望每一個網友都能夠很好地看待這種情況,畢竟每一個不同的民族,她的服裝還有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人們特別喜歡苗族的衣服,那麼也是可以去苗族進行旅遊的。因為苗族的風土人情非常的好,再加上那裡的環境也特別的優美,這也就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大家也都覺得苗族的衣服和裝飾真的是非常的獨特。
⑵ 苗族有哪些超美的傳統服飾
苗族亮布蠟染刺綉方領左衽大襟服飾可能是我覺得最具民風民俗特色的苗族服飾了,特點是美觀大方,穿在身上盡顯苗寨風情。
⑶ 苗族穿的是什麼
嘔欠。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3)苗裝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
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
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⑷ 苗族人的服飾,飲食,民居。
服飾特色
苗族少女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族房屋
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製桿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苗族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西江千戶苗寨
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統計,在清朝咸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為1115戶。據2005年的最新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佔99.5%。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游地區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里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一。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淀,這里的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里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盡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在清雍正開辟「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於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系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眾、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是世襲的,而其他自然領袖一般是群眾選舉出來的。「議榔」是苗族社會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織的群眾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一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西江的議榔一般是分頭在各寨子的風景林中舉行。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坡腳寨
坡腳寨位於都勻市東部壩固鎮境內,距市區36公里,全寨300多戶1000多人均為苗族。坡腳寨因位於坡腳寨
坡腳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採用「平欄式」建築——吊腳樓樣式,房屋沿著山坡地勢自下而上排列,層層迭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走進坡腳寨,首先要過一道「山門」。過了山門,放眼遠望,頓覺眼睛不夠用。原來作家描寫的「世外桃園」!群山環抱,萬木蔥籠,寨後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機勃勃。清風吹來,山下的竹海隨風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腳以如此獨特的禮節歡迎著遠方的客人。坡腳寨仍保留古樸濃郁的苗族風情。熱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響鐵炮迎賓,用自家釀造的米酒敬攔門酒,奉送迎賓彩蛋和花帶,客人進寨前,有三道「攔門酒」迎客;進寨後,可領略蘆笙舞、銅鼓舞、情侶對歌等民族歌舞,其間穿插充滿情趣的打花臉游戲。可品嘗原法原味的苗族農家飯菜,還可購買「連心帶」、背帶、圍腰、鞋墊、毪子、銀飾等做工精美、風格獨特的苗族工藝品。在坡腳寨,有兩樣東西是可以讓攝影人動心的,一個是傍山而居冒著縷縷炊煙青瓦迭交的吊腳樓群;一個是當地苗族同胞保留的較為豐富淳樸的苗族文化活動。每當有遊客光臨這塊土地,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會身著盛裝夾道歡迎,苗族姑娘分別站在三道攔門寨口,手持自家釀造的米酒,唱起美妙動聽的敬酒歌一位一位敬獻,讓遊客和攝影人一道一道「過關」,以示隆重。苗家漢子則吹響大號、牛角號、芒筒,吹奏歡快的蘆笙,敲起振憾人的銅鼓,同時鳴放12響禮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後,苗家人會獻上傳統民族文化活動。有歡快的苗家舞蹈,蘆笙、銅鼓表演等:遊客可參與饒有興趣的打糍粑活動,蘸著黃豆面品嘗熱乎香糯的糍粑;活動中,苗家小伙還將表演民間絕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噴烈火、鋼針穿喉等驚險刺激的技藝;隨後,苗家人會為每一位遊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遊客一起做打花臉游戲。活動場外,勤勞智能的苗家姑娘還將現場演示苗族刺綉、紡紗、織布。都勻市壩固鎮坡腳寨自1995年定為黔南州民族旅遊村以來,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中外來客和中央電視台各欄目組、香港鳳凰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國內外廣為傳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於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地處美麗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聞名。南花苗寨
南花,苗語稱NANGLHFIB,意為歐花河下方。苗語稱烏燒河為歐花,南花因處於烏燒河下游,即歐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凱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為巴拉河鄉村旅遊八個村寨之一。山寨東依山,西與老鴉寨隔河相望,南距展遠1.3公里,北為巴拉河,可謂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參天,木房瓦頂,分上下兩點聚落呈點狀,寨前有爐(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過。昔日靠劃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橋跨河入寨,實際上成了一座嶄新的苗族花橋,從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將順巴拉河而來的「金銀財寶」、沿爐榕公路運至的「金銀財寶」,均「載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間傳統習俗再現。更為苗寨風光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苗族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更為遊客到南花觀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著九十二大簸箕苗寨
戶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紡車悠悠,歲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這里傳唱了幾百年,無論現代文明如何點綴這個古老的村寨,這里依然上演著,男耕女織安詳平靜的田園生活。吊腳樓是苗家人的傑作,在大簸箕寨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後婆家要挑著穀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里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後就會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腳有一條清清河水流過,下游就是美麗的清水江。格多寨分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間現只是幾塊田相隔。寨中現有230多戶人家,總人口1200人。格多苗寨
格多寨幾百年來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民族傳統,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里,生活著一個勤勞的民族、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一個倔強而不屈的民族。伴隨著時代的足跡,在不同的時代里格多苗寨涌現出多個苗王,在黔南頗有名氣。格多寨祖先原為江西朱家巷,後遷徙入貴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後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來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來.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開始建立,以後雖歷經滄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獨特的木質結構吊腳樓。現寨子日常交流語言還是苗語。寨子里是單一的姓氏--盧姓,這與別的苗寨比很有個性。民居多為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風格。寨頂有兩棵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樹」,鬱郁蔥蔥,氣概不凡。來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東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這是真誠的表現,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羨慕。如果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格多寨的苗族同胞們常常還會在寨門前擺上一道攔路酒,讓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給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這是最隆重的禮儀,也是在苗家最高規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節。格多寨苗族節日甚多,最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還有吃新節、」七月半」.過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格多寨還有一個最有個性的苗族活動:「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個特徵:一是程序性特徵:事前一個月請祭師,關田魚,烤酒封壇;事前准備各種祭品、食品及長壽竹;祭器在室內、室外放置;祭祀開始,祭祀按程序進行,結束後主人忌三天錢、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後歸還。二是傳承性特徵:祭師為世代相傳.程序為世代流傳;咒語(祭語)全部先人編寫,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徵:貴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祭天神活動,僅在都勻王司格多苗寨這一支苗族有。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嚴整、過程完整、行為規范、氣氛莊重、色彩神秘、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學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歷史的紀錄和再現。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州府都勻市每次舉辦大型活動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興。
⑸ 苗族穿什麼衣服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5)苗裝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復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歷法、咒語、草葯。
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復,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
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盡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葯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⑹ 求一張《一人之下》陳朵穿苗疆衣服的高清圖片
你好,你所提問的問題:
求一張《一人之下》陳朵穿苗疆衣服的高清圖片
答案:
高清圖片,只有同人圖。
如下:
不懂的話,歡迎追問。如果滿意,請點擊我的回答左下角「…」,這個點開,有個採納,
請採納下,謝謝。
⑺ 很多人都說苗族的衣服很好看,苗族的服飾到底長什麼樣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7)苗裝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⑻ 苗族的服飾資料
苗族服飾簡介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伐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飾 網路搜下很多。
苗族的簡介,民居、食物、服飾、節日特色等 你也是六年級吧........是寫作文需要麼?我寫過了,幫你吧!
民居: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製桿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服飾: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
苗族服裝圖片
苗族服飾(要圖和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它還有很高的製作工藝水平。苗族的蠟染和刺綉藝術就代表了苗族服裝的製作藝術。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一般的苗族蠟染是先在整塊的布上繪制各種圖案,然後再進行染制。苗族刺綉技法多樣,圖案豐富。據統計,苗綉技法多達十二種,有平綉、挑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釘線綉、辮綉、縐綉、錫綉、馬尾綉等;色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紅色調,一種是紫色調,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圖案也是極為豐富的,有各種花卉、稻穀、魚、鳥、龍、鳳,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來作為圖案綉在衣服上,還有很多刺綉圖案把傳說故事都用在里邊。苗族刺綉的使用主要是作為苗族服裝中頭巾、衣領、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裝飾。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
苗族資料(分布、小吃、服裝……手抄報) 苗族資料(分布、小吃、服裝……手抄報)
苗族小吃
苗族的服飾特色是什麼 咋都是復制的啊,其實苗族服飾最主要的特點一個就是銀飾,二個就功蠟染錦織。其實我之前去湘西,專門有導游介紹,而且還放肆推薦我買,當時說的很系統,很全面,我建議你有機會去那邊,你一定能全面了解
苗族服飾圖片 男子服飾為黑色無領,肥身對襟衣,紐扣為金屬製品,下裝已改著漢族裝。剃光頭或以長頭巾纏頭
苗族服裝與漢族服裝有什麼不同 苗族服裝與漢族服裝的不同:
苗族的服裝有很強的地區性,服裝的主要材料是麻,自己種植麻,經過幾道手工活,最後自己紡織的成布料。每一個過程都是純手工製作. 總體來看,苗族服飾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而最大的特點就是刺綉,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通過刺綉來記載他們民族歷史上最重要的事。在苗族服裝上你看上去最耀眼的就是他們的刺綉,絢麗多姿的刺綉表現了多彩的苗族文化和風情。在苗族服裝中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它還有很高的製作工藝水平。在苗族服裝的每一幅刺綉都代表著一個重要的歷史記載,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匯集。其次這么多技法都是並行的,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裝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而漢族的服裝相對苗族而言就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單從服飾的色彩上來講,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而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除此以外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艷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綉、書花四大類。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象、規范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練、概括,抽象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直接采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⑼ 苗族的服裝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