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尚和尼姑衣服的區別
和尚和尼姑的衣服沒有區別。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穿的,不分男女。
首先要要明白,出家人在思想觀念上,理應視作為男女無別,皆為大丈夫。只因肉身所在、世俗民風、戒律清規而分場所修行。故而,在佛制上,儀、律是大同而小異。
和尚和尼姑穿的衣服也稱僧服,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
(1)僧字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
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三衣、五條衣、七條衣、大衣、五衣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海青、衫褂、帽冠、鞋襪
B. 為什麼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麼意義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2)僧字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即五條衣)、郁多羅僧(即七條衣)、僧伽梨(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製法一定。有關顏色,雖有諸說,大抵不拘顏色,而以質素為要。然後世流於華美,至用黃、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
又搭袈裟,由於印度屬熱帶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襯著其身,故印度僧團唯擁有三衣。而在中國、日本等地,則將袈裟被著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與衣,合稱袈裟衣。
尤其在日本安陀會出現種種變形,衍生五條袈裟、小五條、三緒五條袈裟、種子袈裟(或輪袈裟)、疊五條(或折五條)、絡子、威儀細、鈴懸之別。
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遠山袈裟等種別。相傳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經卷十三、賢愚經卷十二等記其事緣,然不見於諸律。
C. 僧人身上穿的不同顏色的僧袍有什麼區別
僧人身上穿的不同顏色的僧袍其實就是身份派別不同的區別。
在佛教裡面對於僧服的顏色始有嚴格的區別的,首先僧服不能使用純色,也不允許直接上色,像紅黃白黑這樣的顏色都是不允許使用的。其次新的僧衣上面也需要點上一點別的顏色,這個顏色在佛教裡面叫做壞色。
比如在西藏的佛教裡面就有黃教、紅教、花教以及白教的區別,他們穿的僧袍就跟自己教的顏色是一樣的。其實佛教裡面也是有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只有達到一定的等級才能穿什麼樣子的衣服,這個是不能隨便穿的。一般只有等級很高的僧人才有資格穿袈裟,一般都要做到住持級別才可以。
當然僧人並沒有規定固定的僧袍顏色,有的地方還會穿灰色的僧袍,這個還是要根據每個寺廟的規定來確定。
D. 如何區分居士服與僧服
居士服與僧服區別:
居士能穿的,只有海青和縵衣,而居士這兩種服飾的顏色也只有兩個顏色,棕色和黑色。海青和縵衣只能作為外衣披在外面,
僧服除了袈裟、縵衣、海青外,還有常服,也就是日常穿著的衣服。紅色和黃色是僧服專用,居士不得穿著。
(4)僧字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1、《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2、《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3、《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4、《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E. 喇嘛僧裙穿法
穿法:先穿背心、然後穿裙子、裙子要打八個褶、前面三個褶、後面三個褶、左右各二個褶。然後扎腰帶、穿袈衣、在穿袈裟、袈裟穿時右肩在外、左肩披上斜達身上。
西藏僧人常穿服裝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著紅色僧裙,肩頭披單是一條比身體長的紅色袈裟。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坎肩),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製的喇嘛靴,普通喇伍前罩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
無論式樣、顏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喇嘛穿衣服露半個肩膀: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悔肆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為『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腔鬧幟。
F. 中國僧人的服裝為什麼多是黃色和灰色
從北朝的周武帝時期開始,僧人們基本就只穿灰、黃、赤色僧衣了,其中,普通僧人穿灰色和黃色的納衣,納同衲,納衣指的是粗布衣裳,可以看作是掃地僧穿的法衣;高級一點的僧人穿黃色的方袍;而高級僧人穿的就是黃色方袍,再加一件紫紅色的袈裟,這都是影視劇里方丈的標配了。
唐宋之時的僧衣多以黃、褐、灰等色,紫色是最高等級的顏色,但當時的僧衣顏色並不遵守佛教戒律,而是隨意選用,不拘是納衣、方袍還是袈裟,都是如此。不過,大體而言,從北朝周武帝開始,僧人們基本上保留這樣的僧服顏色:普通僧人灰色、黃色納衣,中級僧人黃色方袍,高級僧人黃色方袍及紫紅色袈裟。
G. 黑袈裟是什麼級別的和尚,和尚僧衣的顏色與等級介紹
相信我們不少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一些和尚、僧侶之類的修行者在著裝上都會有一些些許的不同,例如穿著的袈裟會有幾種顏色,就拿我們不管是平時在身邊或者是在電視里看見過的一些和尚們穿的袈裟通常都是橙黃色或者黃帶紅色之類的,但是據說還有一些和尚身著的是黑色袈裟,因此有些朋友才得知原來和尚也是分級別的,據說不同級別的和尚是有著不同顏色的僧衣,那穿黑袈裟的是什麼級別的和尚呢?和尚僧衣的顏色與等級又是怎樣劃分的?讓芹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H. 灰色的僧衣和黃色的僧衣有啥區別
袈裟的顏色一般代表不同的工作類別,袈裟之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說,多數以青、泥(皂、黑)、茜(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舍利弗問經等不同,而以青(化地部)、黃(大眾部)、赤(法藏部)、黑(說一切有部)、木蘭(飲光部)五種為如法色。
(8)僧字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制。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袈裟 (僧眾身上法衣)
I. 古代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