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民間美術陶藝碗繪畫圖片簡單

民間美術陶藝碗繪畫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2023-03-14 07:31:14

Ⅰ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陶藝作品有哪些

陶藝是中國的傳統古老文化。中國的英文名稱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國是陶瓷古國,說起陶瓷,外國人就想到中國。
陶藝是一種人工形態。陶瓷形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變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燒結規律,才能促成陶藝形態的產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產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們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捕捉並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韌美以及表現活力,這樣就出現了全新陶藝形態,為智慧的人所掌握、發展、創新。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完整的技巧。
目前國外陶藝發展非常快,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這樣即能很好地發展陶藝事業,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製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餘放鬆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閑方式。
中國陶藝正處於發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陶藝是一種文化,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拉胚的製作方法:如果你是新手就把機器調慢點,下面說正題,先把一塊泥放在機器中央(放好後開始轉機器)用大母手指按住泥的中央,慢慢按出個洞,之後用兩只手把泥按成一個筆筒狀,如果乾的話手沾點水.之後就是你隨意創作的時候了.
中國現代的藝人,可以造出直徑1.8米的大青花泥金盆,可以燒出比前人更薄的直徑更大的薄胎瓷瓶,但卻無力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現代陶藝作品。長長100年的時光在中國陶藝史上是一塊寂寞的空白,時代在呼喚大師的出現。
當邢良坤以一匹黑馬的姿態出現在中國陶藝界前台,他便迅速聚焦了眾多的目光。前所未有的作品展示著前所未有的創造,12項專利明白無誤地告訴歷史,陶藝史上新的一頁翻開了。
台灣權威性專業雜志稱他為「天下第一陶」,海內外陶藝界認為,他的出現將改寫中國現代陶藝史,中國因他而在陶藝領域跨越日本,從而打破了當今世界陶藝大國的格局。
陶是神秘莫測的,人工努力,現代科技都無法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秘,同樣的配方,火候結果可能卻大不一樣,當成型的土胚關進窯里,人便成了造化的助手,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人的目光無法觸及的高溫地域,火,泥土和某種靈性旋騰、翻滾,最後合為一體,這是人類文化中至今水月霧花的世界。
「窯變」是陶藝最根本的環節,由於火在陶藝製作中必然地間離了人與物的直接關系,陶藝家因此在燒造環節上失去了他在一般美術創作過程上那種絕對的控制力。最終的作品在偶然和必然的作用下誕生。窯變的過程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種期待的心情,是發現而不是尋求,技術與藝術乃至人生的關系在這里完全溶合了。
邢良坤陶藝的獨創性首先是他在「窯變」這一環節上的突破,幾千年來人們難以控制的窯火在邢良坤面前變得溫順,馴服。
陶藝界將他的作品大致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脫胎於傳統的茶
茶道碗;一類是脫胎於傳統鼎爐結構的轉心瓶,吊球等作品;一類是面具,人體,樹葉等雕塑型作品。三類作品在陶瓷工藝、造型、釉色等方面體現了作者的探索與追求。
茶道碗是邢良坤作品中數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12項專利最集中地體現在茶道碗上。
茶道碗的誕生和中國古老的茶文化緊緊相聯,尤其在茶文化傳到東瀛日本以後,日本人結合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著名的茶道文化。日本傳統的陶藝大師無一不把茶道碗的製作看成是競爭技藝高下的標尺。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閑適情趣,觀空如色,觀色如空的禪理機趣在形體素樸、沉靜的茶道碗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種文化背景的存在使邢良坤選擇茶道碗作為自己陶藝創作的主要品類和突破口。這一選擇也使他的創作找到溝通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契機。
某種意義上講,邢良坤茶道碗的成功主要是釉彩的成功。立體開片釉;紅天目釉;網紋系列釉;珍珠套彩釉等特殊工藝的創制是邢良坤陶藝風格的重要環節。
立體開片釉曾獲國家專利,這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所謂開片指陶瓷釉面的自然裂紋,是利用內胎與釉層兩者之間不同的膨脹系數形成「冰裂紋」似的開片。自古以來,這種冰裂紋即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時尚而為人所重,開片的花紋、色澤是評價作品藝術品位的重要標准。但近千年來這種開片幾乎都是自然形成的,不能按人的意志設定開片的紋式,而且傳統開片無一例外是白底上顯現黑紋。邢良坤的立體開片卻打破了這一自古以來的定式:他不但成功地燒出了黑釉白紋得及其它色釉的開片,並能讓這些細微的開片變成立體的突起紋絡,猶如哈密瓜上凸起的紋絡一樣。千古不變的陶瓷釉彩裝飾工藝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觀。
他的立體開片釉千姿百態,參差縱橫,如天工鬼斧,美不勝收。更為重要的是,開片紋脈走向,形狀可以根據作者的要求加以控制,或縱或橫,或倚或正,或同心放射或直來直去皆可隨心所欲,出神入化。「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古語被邢良坤改為「七分人工,三分天成。」
網紋釉是邢良坤獨創的另一系列的高溫釉彩作品。在立體開片基礎上產生的網紋釉大多顯褐色或深褐色,網紋隱約其中。單層雙層交錯的網紋,有的細如游絲,有的狀若蟒紋,飄飄渺渺,神出鬼沒。
紅天目釉陶及其生產方法是邢良坤獲得國家專利的一項。天目釉為宋代鐵黑結晶釉的通稱。歷史上的天目釉多為黑褐色,也曾燒出過黃天目釉,而紅天目釉是從邢良坤才開始出現的。
在物慾世界裡,現代人追求那種失落已久的自然情趣和天性,邢良坤的茶道碗借古開新,傳達給人們土的溫暖,仁和與至真,一個手印,一道指紋無一不記錄著創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和泥土本身的曠遠、深沉。
溫潤如玉,青白似雪,紅艷似火的釉彩上飛舞著幽峭,躍動的花紋,如水塘里的波紋漣漪,崇山中的溝壑流泉,明月下的斑駁樹影,春河上的青冰乍裂……明亮者如晴空盪雲,令人頓起悠然天外之想,暗沉者如山林夕照,彷彿是要逸出紅塵的心緒。
而以轉心瓶、吊球、葫蘆形器、香爐等為一系列的作品又顯示了邢良坤在對於中國傳統器物陶藝繼承和創新方面的精彩把握。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層轉心瓶,鏤空的瓶體中套著十層球,在上下球部兩側各置雙耳,雙耳下吊著可以轉動的空心球。
吊球,是一種內有類似鍾擺吊掛結構的鼎爐式陶器,內部層層吊掛著一至五個球。吊球多取傳統鼎、爐樣式為基本造型,有的則類似中國青銅器中的壺。吊球內動外靜,妙不可言。
除了這些作品造型的奇妙之外,令人稱奇的是這種層層相轉的空心瓶結構是作者在制陶工藝上的又一大突破。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邢良坤的第三類作品,估且把這些面具、人體、樹葉、動物等作品稱為雕塑型作品。也許你會感到驚訝:這樣一些幾乎風格,特點差異極大的作品難道是出於同一個人之手嗎?是的,而且這只是他在幾年陶藝創作中的一小部分作品。如果說茶道碗系列作品更多展現了邢良坤在陶藝釉彩上的突破,人們會發現其作品的造型,風格還規范在傳統文體的影響之下;如果說轉心瓶,吊球表現了邢良坤獨具的匠心和鬼才,那麼人們更多地會為作品巧妙的構思和高難度的技藝喝彩!如果僅此而已的話,邢良坤的思維和創造力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可能被掩蓋,而那正是他作為現代陶藝家最重要的一點。
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最本質的不同在於優秀作品與一般作品的區別不完全在於技術,而在於強烈的個人品格和生命意蘊。一件好的陶藝作品必定是一件技術精湛的作品,而技術精湛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這種兩難的要求正是陶藝較之其它造型藝術更為復雜,也更為艱難的地方。陶藝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將狂熱的情感,激盪的心靈通過技術完整地轉化到作品之中再傳達出來。那是一種「大匠不雕」「大象無形」的自由境界,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所追求的理想狀態只有陶藝創作的過程才最名副其實。
如果沒有了這一類作品,或者說邢良坤的作品整體上如果不具備這種噴薄洶涌的生命激情的話,那麼他也許只是一個離現代陶藝大師的位置有一步之遙的陶藝家。
這只叫瀑布紅的瓶狀作品上端湧出的紅色釉彩象噴流的血液,暗示著生命力的豪情和狀美,一種驚世駭俗的壯美,在追求典雅,合和的傳統陶藝史上,你能找到一件這樣驚心動魄的作品嗎?
邢良坤喜歡用粗礪的沙土創作,這也許暗示著作者在追求一種粗壯,健朗的生命形態;紅與黑像征著生命中正氣與邪惡的糾纏與搏鬥,人類命運之河在無際的曠野上奔騰、流淌,盪滌泥沙,撞擊岩石,真實的生命無所遮蔽地坦露在天地之間。千百年來優雅,靜謚的陶藝空間里響起了邢良坤一聲響亮的霹壢和呼喊!
邢良坤前期的作品中,這些造型怪誕而奇特的動物、人面臉譜的作品就體現了邢良坤奇異的想像力。
貫穿著生命和死亡這一主題的變形人體作品交織著種種復雜的文化觀念,文化傳統與藝術靈性之間的撞擊。神性與人性,理想與幻覺的聚合之間,山水、鳥獸、草木、人間的英雄與聖徒、搏殺與游戲、都定影在那裡,鬼怪與神祗、天堂與地獄同在一身,它們挾帶著窯爐里烈焰的雄雄,照亮了觀者的面龐、眼睛和胸膛,照射著人們肺腑里潛藏著的悲苦與歡喜,把辛酸燃燒起來,把歡樂燃燒起來,這是陶的歌唱!這是大自由的贊歌。
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多是些在自然界根本找不到出處的形體,那些非人非獸,亦人亦獸的作品更象是夢中出現的幻形。
這只葫蘆人形作品,以一種溫馨的幽默感讓人聯想起種種民間傳說與民間信仰,童話般善良美好的願望象是來自夢中的精靈。
作者的創作心境是輕松的,手隨心轉,如水銀瀉地般的靈感千奇百巧,隨心所欲地讓泥土賦有了靈性,有了呼吸。
人體是邢良坤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類,也是邢良坤最感到愜意和自由的創作。這些稚拙的人體造型,誇張,抽象卻又合情合理,沒有學院派的嚴謹、理性,卻散放著來自民間泥土中浪漫,天真的熱情。彷彿霍去病墓前的石馬、石獸,渾淪不雕中通體洋溢著粗朴,憨重的生命力。
誇張的臀部和乳房,極力扭轉的腰、腿,局部上刻意和偶然造成的肌理,釉彩的對比,讓我們無法把它們歸類,也許他的作品本身就無法理喻也無法按理性的邏輯來區分,造型的神秘、怪詭、獰厲、詼諧讓人們感聞到了神秘荒古的原始意象;粗獷深朴的鄉土古風,又使人想起非洲文明,瑪雅文化以及楚文化的神韻,他們象是渺杳處一聲低沉的呼喚或遠方一個意蘊模糊的手勢,體現著一種驚人的遙遠,逸散出天機與心機、物性和靈性渾融合一的穎異情調。
沒有絲毫的偽飾、做作和猶疑,任由激情和創造力在泥土中爆炸,大概只有真正的東方人,真正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才能誕生出這樣的作品。
有人從邢良坤的作品中隱約看到了畢家索等現代派大師的影子。事實上,僅有小學六年文化的邢良坤在製作這些作品之前根本不了解畢加索是何許人。但人們這種下意識的感覺似乎又從一個角度觸及到了邢良坤作品的精髓。畢加索曾在其藝術生涯中廣泛吸收了亞洲、非洲民間藝術,原始文化的素養,兼容並蓄地形成了他本人開創性的陶藝創作。但就象是貢布里希看到了畢加索陶藝上的破綻一樣,畢加索作為畫家是偉大的,而他的陶藝更多地表現了探索,吸收的過程。換句話說,邢良坤的作品畢加索是創造不出來的。但出身平民,來自民間的邢良坤天性中對於民間藝術超人的領悟力和天才的表現力,使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一種驚人的世界性,並與不同民族的文化面貌產生了暗合。也許這又是一個值得歷史學家,藝術理論學家們大大探討的一個現象。與生命相連接的創造永遠有一種神秘感。
沒有師承關系,沒有家學淵源,這些棱空出世的作品幾乎讓所有的評論家都一時語塞,陶的神秘在於變化莫測。這和人的命運又多麼相似,走進他的作品也就走進了他的人生。邢良坤的人生旅程布滿了苦難和荊棘,這些磨難恰恰成就了他今天的藝術,從社會最底層走到今天,他經歷的傳奇與曲折遠不是一本書所能容納的。我們只能寄希望有心的讀者從他的作品中有所領會,我們也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有一本作品真實全面地將他的思想、他的經歷,他的藝術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可以預言,那將不僅是一部極為精彩的傳記,也是中國社會近幾十年來社會演進,人文思潮變遷的側影,因為這一切和他的作品有著血肉難分的關連。
被歲月蝕光了的岩壁化成陶的圖案,一行行的點綴,是人生跋涉的記憶。
是平靜的海,卻保留了海的波浪,象沉睡的風,卻留下了風運行過的形狀。
瀑布紅是血的喧嘩,珍珠釉是淚的晶瑩,當這團泥土被作者賦予了溫暖,它就變成了火中燒成的詩篇。
秋風里枝頭的葉片無可挽回地飄落,它奔向生命之源的泥土和根而去,在陶藝家的眼裡,秋葉不是青春流逝的悲哀,也不是生命毀滅的沮喪,它是宇宙間生命輪回的標點,青春涅磐的輝煌。
怪獸和裸女誕生自泥土,火又給了他們魂靈,一雙手把上帝的秘密悄悄揉進了陶土,火中就爆炸出力與美的交響!
從一千年前走來,從一萬年前走來,這是一個流光溢彩,一片琳琅的色彩世界,陶土、火焰和手的世界。那些失落已久的精靈就在這夢境中幽幽飛來,它們在泥土和火焰之中微笑著涅磐!
希望採納......

Ⅱ 陶藝製作過程步驟有哪些

陶藝製作過程步驟如下:

1、准備好材料,進行拉坯成型。

(2)民間美術陶藝碗繪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素坯彩繪等等。

1,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

1,泥板成型,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

3,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

4,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

5,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

6,素坯彩繪,是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Ⅲ 手工陶藝的製作過程_如何對陶藝進行製作

陶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它的製作過程復雜又有趣。那麼,如何對一個陶藝進行製作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製作過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製作工藝流程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這一環節在古窯里我沒有見到,深感遺憾,於是我在前往三寶村途中仔細尋覓,有幸親眼目睹。這種瓷石加工方法歷史悠久,應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同步。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景德鎮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除當地“天賜”的優質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藝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變成了人類的“寵物”。由此,真正被“神靈”護佑著的正是這制瓷技藝的不斷分工、進化和傳承。這千年相傳的技藝造就和組成了人類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環,這光環讓人炫目,也讓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內外修坯是景德鎮制瓷工藝中一個極為重要並優於其他窯系的成型技術,是形成景德鎮陶瓷風格的一個獨特的技術保障。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利坯時對於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和確保利坯質量的關鍵。按一般經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撫摸並輕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坯體較厚者,彈之發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出“卟卟”的脆聲。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陶藝的製作方法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繪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跡。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復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 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 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

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陶藝的製作技法

(一)尼條盤築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後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乾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製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乾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合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缺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製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乾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Ⅳ 一個老人拿著碗的美術作品叫什麼 名字

作者:羅中立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路走來的父親》,揭秘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創作《父親》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為《父親》的油畫感動了整個中國,今天再看這幅畫的背後,原來還經歷許多不為人知的坎坷——與其說羅中立創作了《父親》,還不如說是那個年代選擇了父親。

含辛茹苦的父親一路走來,他那張布滿皺紋的臉見證了中華民族滄桑的歷史,他養育了羅中立,養育了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今天,當我們再次面對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父親》時,仍能領略一種逼人的燒灼感。「農民是這個國家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羅中立說。《父親》原型是大巴山一老農民羅中立出生於重慶市一個工人家庭,他承襲了父親在美術方面的愛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級時,他來到離家200多公里遠的四川達縣。羅中立說:「我們學校那個時候因為整個教學的方針就是為政治服務,為要生活,深入火熱的工農兵群眾當中去教學,學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學。」他至今還清楚的記得,三十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熱情的村民里三層、外三層,將羅中立等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們圍在新村小學的空場里,村長喊著學生的名字,喊到一個就被一戶村民領走。
羅中立那天被一個叫鄧開選的老人領到了他家的土屋裡,羅中立覺得那天的蛙鳴特別響,星星特別亮。後來和鄧大爺一家的關系也處得非常好。那時沒有電視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羅中立的課上完了,會也開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覺,睡前就跟老頭聊天,老頭一邊聊他的一些過去,一邊抽煙。那個老頭習慣抽長的旱煙,羅中立坐在這頭給他點煙,「他在那頭吸煙,那個煙味讓我到現在都聞不了煙味。我一直不吸煙,但是那個時候都非常喜歡,都聞慣了。」羅中立說。在一個十分陌生的環境里,羅中立很快與自己的房東大爺搞好了關系,夜裡就和老人睡在一個床上,鄧開選老人也就是後來油畫《父親》的創作原型。再到大巴山離《父親》越來越近擅長用毛筆畫連環畫的羅中立確實有著同學羨慕的技術。
1968年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羅中立又選擇去達縣,在達州鋼鐵廠當了一名鉗工,後成為廠里專門畫批判專欄的宣傳幹事,畫過不少連環畫,還為廠子里的宣傳欄畫過主席像。羅中立說:「那是一些很大的牆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還有一些大的頭像。」1977年9月,國家恢復高考。羅中立報考了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說:「我是一心想著考國畫的心思過來的,但那一年剛好不考國畫,沒有國畫招生,只有油畫、版畫、雕塑,我想以前畫那個粉畫,跟油畫差不多,我就選了油畫,反正四年下來,我還是干我的國畫。」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畫連環畫,四年下來畫了300多幅。難道羅中立真的就要在連環畫中找到成就感嗎,他離自己第一幅《父親》有多遠?這時,又一個機會出現了。
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始研究生考試,羅中立就報考了國畫研究生。專業考試排名第一,但他卻沒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學不及格。國畫系教授還說,幸好羅中立的古典文學不及格,不然就不會有後來的《父親》了。沒有考取研究生的羅中立只好回來繼續畫油畫。這時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的消息傳來,羅中立決定為自己的油畫生涯作最後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尋找創作靈感,這時的他離《父親》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終於畫出《我的父親》在四川美術學院第二年,快到農歷大年三十時,羅中立在路邊公共廁所看到一個收糞的農民,這個場面觸動了羅中立。「看到他的時候天已經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氣陰雨綿綿,非常濕、非常冷,當時我看他還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經是大年三十這樣一個感覺,所以當時一下子很震動,然後回去馬上畫了很多關於收糞農民這樣一個場面。」他認為是又臟又臭的農民支撐著國家,農民才是支撐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樑。
當時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通知下來了。羅中立准備用《收糞的老人》創作一幅作品,他對朋友說要畫一張大的大頭像,原話是「像毛主席像一樣大的畫」。說完後就大跳,又跳又舞很興奮。正式創作以前,羅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鄧開選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來,能畫的都畫了出來,然後把這些綜合出來構成一個老年農民的形象。期間差不多半年時間里,一稿一稿地變化著。等他從大巴山回到學校,畫的題目也從《收糞的農民》變成了《我的父親》。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學們都在為即將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作準備,學院也非常支持,改變了以前過點熄燈的做法,宿舍的燈整夜不熄。加支圓珠筆表明是新社會的父親當時有人看了《我的父親》說,你這個是舊社會新社會,你這么搞也看不出來。於是提議加一支圓珠筆,這個圓珠筆放在耳朵上頭。只有解放以後才有圓珠筆,舊社會解放前是沒有圓珠筆。羅中立說:「加一個圓珠筆的話,就表示他是一個新社會有文化的一個農民,就不像現在苦巴巴看到一個舊社會的老頭。我很快把這個圓珠筆畫上去。
為了縮小這個圓珠筆視覺上的強度,所以我把透視畫得特別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視的一支用竹桿套的那種帶圓芯的筆,那個時代很常用的一個圓珠筆的形象。」 羅中立加上的這支圓珠筆如果不仔細看的話幾乎不容易發現,可是就是這小小的一筆改動就決定了父親這一具有歷史性的作品和羅中立的未來命運。農民形象的草圖幾經變化變成了一幅巨形圖像,這件作品在最後時間終於通過了當時的四川省美協的審查,同意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取掉兩個字引發對《父親》的爭論作品送到了北京,羅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各方面的一些壓力,一些估計,對它都覺得挺懸。」羅中立說。1980年12月,參展作品全部到達北京中國美術館。《我的父親》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評委的目光。
這是中國油畫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頭像。看著眼前滿是皺紋蒼老的面孔,幾乎所有的評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動了。據說,這一天評委們在畫像前站了很久,細細品味著畫像的每一個細節。就在這時,評委吳冠中認為,作品表現的人物完全是我們上一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概括,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就代表父親那一代。盡管吳冠中的建議只是去掉了兩個字,但這恰恰引發了新的爭論,新中國成立以後,勞動者被定義為國家的主人,在幾乎所有文藝作品中,他們都被描繪成積極、樂觀、高大的正面形象,臉上更是洋溢著當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親》這樣一個忍辱負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國的農民嗎?觀眾來投票《父親》一舉奪金獎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終於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序幕,參展作品543件。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中立的《父親》再次成為觀眾矚目的對象。由於評委們一開始就對參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見,所以如何給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評價也就成了難題。最後評委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評判權交給觀眾,讓他們來給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國性展覽讓觀眾來打分還是第一次,觀眾們會選擇哪一幅畫呢?當青年美展在北京廣受關注的時候,羅中立正在達縣陪伴著即將臨產的妻子。
一天早晨,廣播里突然傳來了令他難以置信的消息:羅中立的《父親》獲得當時標志中國美術界的最高榮譽——金獎。熱情的觀眾給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一時間,關於《父親》的美譽之詞不脛而走。但是,更讓他驚訝的還在後面,獲獎之後,一場圍繞《父親》的更大爭論正在悄悄醞釀,而且批評的矛頭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議的指向了父親耳朵上的圓珠筆。很多人認為圓珠筆多餘,也有的認為這支圓珠筆加得好。1981年的6月,關於圓珠筆的爭議仍然沒有結論。
這一年,羅中立作為參加青年美展的優秀藝術家受邀赴北京參加藝術研討會。這是羅中立第一次以藝術家的身份有機會向專家和老師們解釋自己的創作思路。在研討會上,羅中立終於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Ⅳ 想把陶瓷碗變花盆,如何打洞

1、將鑽頭安裝起來,捏住橡膠鑽的葫蘆口, 反向旋轉後,就可以完成鑽頭拆卸。再正向旋轉,就可以給手電筒鑽換上新的鑽頭。

閱讀全文

與民間美術陶藝碗繪畫圖片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家好我是你的小可愛的圖片 瀏覽:912
真可愛萌萌的圖片 瀏覽:900
如何復制word圖片保持大小 瀏覽:144
word2010怎麼設置背景圖片 瀏覽:894
動漫捧花圖片女孩 瀏覽:161
證件照怎麼批量改圖片大小 瀏覽:280
古代幣圖片及價格表 瀏覽:109
新春襯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813
女生高跟鞋鞋子圖片大全 瀏覽:724
紫色樹圖動漫女孩圖片 瀏覽:409
卡通兒童男生圖片大全 瀏覽:882
卸下厚厚的衣服圖片 瀏覽:598
卡通可愛蘋果圖片大全大圖片大全 瀏覽:921
眼睛的圖片簡筆畫簡單 瀏覽:208
只有圖片怎麼上傳寶貝 瀏覽:501
十字綉簡單圖片可愛 瀏覽:246
最近很流行的發型圖片 瀏覽:645
動漫白圖片帶字圖片 瀏覽:369
簡單春節窗花剪紙圖片 瀏覽:113
搜索可愛的圖片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