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中山裝。
中國五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五十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中山裝的歷史價值
中山裝的誕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袍服制一統天下的局面,顛覆了中國人原有關於傳統服裝與身體空間的觀念。中山裝的流行,也代表著服裝平等化觀念的出現,是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一場震撼性的革命。
中山裝對於引導人們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與情感認同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山裝的推廣與流行,促成了中國傳統袍式服裝向西方短式服裝的轉型,改變了中國人「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飾習慣,也改變了中國人對服裝的審美習慣與實用標准。
中山裝不僅作為一種政治服裝而流行全國,而且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裝而深受國人喜愛。中山裝是愛國、進步、文明的象徵,更是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象徵,滿足了近代中國人意欲表達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鳴,這是中山裝能夠流行的真正社會思想基礎。
B. 古代普通的農民是如何製作服裝的呢
他們有一個紡車有多普遍?
像這樣的大輪子是在中世紀末期引入歐洲的
在1280年到1350年間,也就是非常接近中世紀末期的時候,紡車來到歐洲,這是非常罕見的。這些本質上是巨大的輪子,也就是機械化的主軸。飛行輪(通常仍然沒有踏板)在幾個世紀後出現。踏板甚至在後來才被引入。
與流行的形象不同的是,中世紀的人們也喜歡給衣服染色,以保護它們不受損壞,一些染料非常昂貴(如靛藍),一些非常便宜,如洋蔥皮
做一件衣服要花一年中最好的時間,羊要完成一件衣服。因此,人們在用刺綉和裝飾品裝飾它們上並不吝嗇。有些可以加固衣服關鍵部位(比如脖子或袖口),有些還可以用來掩蓋污漬或眼淚。衣服通常也很寬敞,這樣就能適應體重增加的情況,也更容易修復(甚至可能剪掉損壞的部分,然後把斷口縫好)。通常,一件新衣服是星期天最好的,用在特殊場合。當它穿在身上的時候,就變成了一件日常的衣服,然後就變成了用於清潔的破布。
C. 有沒有穿著旗袍或中國式衣服的動漫人物圖片
有。比如 高達00裡面的 王留美,魔卡少女櫻裡面的:小狼(男的,道袍) 和莓玲 ,櫻花大戰裡面也有個女的 李 紅蘭 還有通靈王 道蓮的姐姐道潤 和她的僵屍 李白龍 也是中國式的。等等等吧。我就記得這么幾個。
圖片就自己網路下吧。
D. 幾十年前農民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論一個好好臉型的重要性,牙齒影響嘴形,嘴形影響臉型,臉型影響給別人的感觀。
錐子臉
是倒三角臉型的一種,也是很受歡迎的臉型之一。錐子臉臉型光滑無稜角,從顴骨到下巴呈現錐形,下巴尖看去來給人嫵媚冷艷之感。
E. 誰能給我一些農民(老頭子)的卡通圖片要面目蹉跎、歷經滄桑的那種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7-11/15/xin_3831104190847656065013.jpg
F. 古代農民穿什麼
古代農民穿的衣服叫便服。
漢服其實分便服、常服、禮服等種類,期中便服顧名思義就是舒適且便於運動的服飾,古時候普通百姓一般穿著的就是便服,搭配比較靈活多變,以便利為主,一般採用舒適素雅的布料和顏料製作,居家出行幹活等等都穿這一類衣服。
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農民穿的都是農業工作服,其款式是依據日常生活需要,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基本固定樣式。部分農民不再從事農業後還習慣於穿曾長期穿的勞動服。
慢慢的它就演化成了整個民族的穿衣習慣,這衣服就成了民族的符號。如現在的藏服,阿拉伯人的頭巾……常住沙漠里的人需要頭巾,可是後來演變成住皇宮里的人也戴頭巾,於是演化成整個民族的穿戴符號。
G. 百年前北方農村老照片:房屋破敗道路泥濘,農民穿粗布衣服嗎
山西一座村莊的景象。民國初年,農村的狀況就是從清朝延續下來的爛攤子,民生凋敝。大總統袁世凱接手後在建設農村方面也沒有多少作為,農民仍然是靠天吃飯。再加上華北受白朗起義影響,農民生活更加艱難。
山西蒲州一村莊泥濘的道路。舊社會的農村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家家戶戶都腌一缸蘿卜,一年到頭吃腌蘿卜,用這種齁鹹的鹹菜佐餐,咽下粗糲的主食。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經歷過,不能體會那種磨喉嚨的感覺,但是應該聽爺爺奶奶講述過。
山西一村莊的村民正在進行民俗活動。
山西陽平,一個小鎮的集市,看上去並不怎麼熱鬧。
河北興隆一戶人家的茅草房。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一書中這樣描寫河北中部農民的生活:“吃飯的時候,沒見過誰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葷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蔥、蘿卜、鹹菜,是他們經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連鹹菜也捨不得吃。只臨時泡點鹹水吃。麥熟的時候,才有一兩家吃麥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麵等雜糧。”
H. 明朝平民百姓穿的是什麼衣服明朝民間男女服飾有哪幾種
女性服飾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常見的女性服飾比較簡單,主要有汝裙、後背、夾克、雲肩、浴衣等。明代平民男子的一般服裝有護膝(屬於半臂的服裝)、直身(與道家服裝相似的寬長服裝)、程子怡、褶褲、裙子等。婦女的服裝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明朝統治者對平民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他們違反或超過了該制度,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除了官員和人民之間的界限之外,商品和廉價之間也存在差異。明代認為商人劣等,這也反映在服飾制度上。農民的房子可以使用絲線和絲織物,而企業家只能使用絲布,不能使用絲綢和紗線。
自由派學者董進(音譯)參與了中國古代服裝的研究。他們的服裝只能是淺色的,如紫色、綠色和紅色的桃子,而不是鮮紅、綠色和黃色的烏鴉和藍色的絲綢。其基本形式與宋代大致相同。普通女性休閑服的後背款式為右領、對盤、小袖。「普通人在冬天通常穿著黑布長袍、獨特的春夏長袍、雙秋長袍和棉衣,他們只能選擇一年四季更換黑白衣服。因此,明代普通人的衣服大多是白布長褲、藍褲和棉衣綠布夾克。
I.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從古裝影視劇當中了解。但是,影視劇為了藝術效果,並不能把古代的歷史面貌完全展現出來。尤其是,古人最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電視劇誤導。很多人估計還認為古人都穿綾羅綢緞,住高大上的房子,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隨時可以大魚大肉。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節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古人織布
除了飯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還提到食鹽的使用數量:「終月(一個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大女食鹽三升少半,吾子食鹽二升少半。」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食用鹽的使用也有規定。雖然說一個月吃不了幾升鹽,朝廷限制食鹽的用量,主要是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錢,到玄宗時一斗米值13錢,糧食在那時比較穩定。而鹽呢,唐玄宗以前,鹽由戶部經營,每斗鹽10錢。安史之亂後,朝廷財政緊縮,每斗出售價達到了111錢,是原來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鹽增加到了310錢,30年間,鹽價上漲30倍,可見鹽巴在古代是搶手貨。據說,黃巢就是鹽販子,他能聚集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為很多農民需要鹽這種生活必需品。人民買不起鹽,吃不起飯,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後,要說的是,古人吃飯時,還要喝酒,當然指的是有錢人吃飯時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國某些朝代還禁止私人買賣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買賣酒,由政府自設店專賣,「收利以助軍費」。唐朝時期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開始徵收茶稅,並分三等征稅。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販茶葉滿了300斤,皆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