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走近傳統民居三年級上冊簡單圖片

走近傳統民居三年級上冊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2023-02-10 08:15:08

⑴ 三年級上冊語文思維導圖怎麼

三年級上冊語文思維導圖應該如以下回答去畫: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是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安排編寫,提供給小學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學習語文使用的。這本書包括了2篇習作範文,27篇課文,4篇口語交際,7篇語文園地。

二是打開MindMaster里導圖社區這一板塊,搜索關鍵詞「三年級上冊語文」,搜索相應內容,點擊右上角的「克隆」按鈕,就能進行保存和使用,「克隆」後,可以進行修改編輯、列印、導出圖片等等,最終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

⑵ 那些對於傳統民居了解的學者請幫我看下這個正門該如何介紹呢

網路你的 [[[[[??地方的傳統民居院子的正面大門建築式樣 風俗文化底蘊簡介]]]]]]]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人民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於世,自古以來就善於騎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達斡爾語稱「貝闊」,是達斡爾族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

屋如其人。達斡爾族的村莊大都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齊。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給人一種大方粗獷的印象。家家戶戶都圍著紅柳條編織的帶有各種花紋的籬笆。院落布局嚴謹,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築在離院子較遠的地方,保持干凈清潔。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卧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傳統民居的形態構成
我國傳統建築遺產十分豐富,不僅有雄偉庄嚴的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等官式建築 ,還有住宅、祠堂、會館、書院等民間建築。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建築類型。為了區別於現在新住宅 ,我們把它稱為傳統民居或民居建築。民居形態包括社會形態和居住形態。社會形態指民居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和觀念等社會因素所形成的特徵。居住形態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和內外建築形象所形成的特徵。傳統民居的特徵在建築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徵。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
2)結構和外形特徵。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築的影響。
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徵 。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築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
中國傳統民居根植於流傳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代表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極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瑰麗多姿的民居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遺產 中的一份寶貴財富,也是當今建造新民居時可資借鑒的源泉。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社會、文化、習俗等有關,又受到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由於各地氣候懸殊,地理條件不同,材料資源又有很大差別,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造成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立面外觀和內外空間處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國民居建築具有鮮明、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會,血緣、親緣、家族體系和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漢族人的家庭組織及其生活方式,在傳統民居中就出現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國漢族民居大多屬於此類布局方式。但是由於南北氣候的懸殊,東西地理的差異,在北方干寒地區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濕熱地區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黃土地帶形成的是窯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風和內陸多地震地區則形成穿斗式民居 。
人們在實踐中所創造的技術和藝術處理經驗,如民居建築的通風、防熱、防寒、防水、防潮、防颱風、防蟲、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築結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築裝飾裝修處理等,在今天仍有實用和參考價值,值得探索。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與社會、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有關,與儒禮、道學、陰陽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關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農村,聚族而居的現象非常普遍,民居與家廟、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觀、家族觀、等級觀和陰陽五行思想,對民居的選址、擇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築的正面、大門、山牆、牆尖屋脊、裝飾裝修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目前,我國傳統民居研究大致從文化角度和社會角度人手。前者是從文化特徵以及集合體人手進行研究,後者是從社會關系及結構人手進行研究。長期以來我國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於從文化角度進行,而從社會角度的研究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強從社會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在深入調查了大量民居單體建築資料之後,我們應該嘗試去把握民居建築整體的研究。例如在福建傳統民居研究方面,不能僅限於某個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綜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廟、學堂、戲台、商鋪等各類建築,結合歷史、地理、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討它們與傳統民居之間的互動關系。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人,
「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
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
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 35米,以石片
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向上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
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
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
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據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報》載杜林、李彬林文章稱:在現存的古羌寨中,
理縣桃坪羌寨最為典型,有史書記載,該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歷史。桃坪羌寨外設8個寨門,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條通道,四通
八達,連結各家,各處都有對外射擊的暗孔,為舊時防敵爭戰而備。寨中目前僅
存石碉樓2座,均9層30餘米。因被聯合國教科文官員稱贊,目前已開始啟動申報
人類文化遺產的准備工作。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
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
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
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
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創造了索橋(繩橋)。兩
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繩,多則數十
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
壁懸崖,緣岩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閑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
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該州位於橫斷山脈的南端,地勢西北
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2300米。坐落於中部的點蒼山,將本區分割成東西
兩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西部山高谷深,東部地勢較為平緩。洱海位於蒼山東,
風景秀麗,素有「銀蒼玉洱」之譽。大理白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四季
如春,年平均溫度16℃。

白族民居形式因地而異,壩區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高寒山區則為「垛木房」,
即以圓木壘牆為房。

為適應當地地形特點,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多背靠蒼山,面向洱海。根據當
地風大的特點,屋頂外出檐用青石板封檐,以防窩風吹壞屋檐。外牆也不開窗,
營造出「風不進屋」的舒適環境。院內則為木構架的大出檐,以適應多雨的氣候。大理地震多,房屋結構的防震措施極為嚴密,木構架本身和相互間設置縱橫穿坊數道,形成較為完善的縱橫拉結連成整體的建築結構。

白族民居大都呈內院式,房屋為兩層,樓上存糧食和雜物,樓下住人。有的
前帶廈廊成重檐式。前牆多為木質,雕花門窗。瓦頂,兩端木構架生起較大,形
成優美柔和的屋脊曲線,這是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三房一照壁民居是深得群眾喜愛的形式。布局常見的有「一正兩耳」、「三
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式。「一正兩耳」是一幢兩層樓邊上再掛兩間
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兩層樓房,和一面照壁的結合,
大門開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兩層樓房的垂直配合,圍出一個大天
井,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又圍出一個小天井,並附一個樓閣,合計為五個天井。房
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穩固牢實。門樓多以木雕和彩畫來裝飾,形象優美,技藝精
湛。堂屋門由六扇格子門組成,每扇格子門分上下兩段,用2-5層透刻法,刻有
人物、飛禽走獸和花卉的浮雕圖案,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門多用木頭、
泥土、大理石、青磚等材料,建成斗拱花坊,飛檐翹角,對稱和諧,十分的富麗
氣派。建築物牆面多用石灰粉刷。天井內多砌有花壇,種植花木。照壁飛檐出角,
周圍鑲有角磚,頂上蓋青瓦或琉璃瓦,大方得體,比例勻稱。照壁中間粉刷成白
色,上寫「萬紫千紅」、「彩雲南現」、「龍鳳呈祥」、「福壽安康」等吉祥語,或只寫「福」、「壽」、「祿」、「喜」等獨個大字,或在照壁上繪畫,題詩賦詞,各具風格。

大理還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條石砌牆,堅固耐用;還有用蒼山十八溪中卵石砌
牆的,「大理有三寶,卵石砌牆不會倒」的民間諺語即由此而來。深淺不一,大
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卵石房,古樸大方,穩固堅實,獨具一格,充分表現了白族
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
干欄式民居
壯族,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現有人口154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
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貴州省黔東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壯族的住房以干欄式樓房為主。高山族以社為本
高山族是台灣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說是土著民族。「社」是台灣高山族的基層
社會組織單位。最初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以血緣為紐
帶,兼以地緣為組合,包括一個或幾個氏族成員聚居的社會組織。

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居也被賦予了高山族所特有的色彩。 德昂族是我國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許多民族一樣,德昂族人
喜歡居住於干欄式竹樓。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樓板、
曬台、圍壁、門、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則覆蓋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樓多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制。比
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區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這種竹樓分主
樓和附房兩部分。主樓呈正方形,樓上住人,一般分為卧室和客廳兩部分,供全
家人起居、會客和存放糧食、雜物之用;樓下圈養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
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這種竹樓外形別致,美觀大方,據說很像古代
中原地區儒生的巾帽。關於它的來源,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諸葛亮當年率兵南征,來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襲擊,受傷遇險,幸得勇敢
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才得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二人
產生了感情。當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帽子留
給阿諾作為信物。痴情的阿諾苦盼18年,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死訊。從此,心碎
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頭,望著心上人東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
電交加,大雨傾盆。雨過天睛之後,阿諾不見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了同諸
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就是德昂人後來居住的竹樓。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我國的第55個民族。
基諾族聚居的基諾山,屬熱帶山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到處都是茂密的原始
森林。這里盛產茶葉,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椏」的寶地,這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京族三島」——巫頭、萬尾、山心。在這里,繁衍生息著純朴善良的京族人民。

京族的傳統住房是草廬茅舍,京族人稱之為「欄柵屋」。其牆壁是用木條和竹片編織,有的再糊上一層泥巴,或用竹篾夾茅草、稻草等作牆壁。屋頂蓋上茅草、樹枝葉或稻草。為防風吹,屋頂還壓以磚塊、石塊。屋內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頭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橫直交叉地架以木條和粗竹片,上鋪竹席或草墊。屋內用竹片隔成三個小間。老人住正間,子女住左右側間。「欄柵屋」保留了百越「干闌」式建築的遺風。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京族的起居條件發生了根本的改善和變化。其明顯標志就是「石條瓦房」的普遍出現。這種房子是用長方形灰白色石條砌的牆。每塊石條約75厘米長,25厘米寬,高20厘米。從地面到檐首之間砌石條23塊;從檐首向上到封山頂之間砌石條10塊。在屋頂脊和瓦行之間壓著一塊連一塊的小石條。屋內分左、中、右三個單間,單間前都留出一條寬敞的過道,貫通全屋。農具、工具放在過道牆腳邊。左右兩間為寢室。正中一間即「正廳」。正壁上安置神龕,稱「祖公棚」。正廳除節日用以祭神外,平時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飯、飲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廳」。

這種房子堅固耐用而又抗風耐濕,非常適合沿海地區的氣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傑出發明與創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習慣。一座座石條房四周,冬青、劍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蘿、木瓜、木黃麻樹錯落交織,鬱郁蔥蔥,似海濱公園,秀麗迷人。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一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怒族都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飲之用。內間為卧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於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這種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如今,隨著怒族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著多樣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於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間距離很近,可以炊煙相望,雞犬相聞。各家又自成院落,互為鄰里。

房屋多為木結構。正房一般長6.5米、寬3米許,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稱「三瑪娃」),被認為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梁,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牆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子」或「木壘子」。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堆放雜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門朝東,靠門右方為火塘,用土石砌成,圍以木板,稱上火塘。兩邊搭寬約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對屋門的後牆下砌一與房屋等寬的大床,高約70厘米,上鋪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燒水做飯之用,習慣上稱下火塘。周圍設鋪位,左為男鋪,右為女鋪,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動的主要場所。平時可坐在旁邊烤火、聊天、唱歌、睡覺。吃飯時全家人也圍坐在它的周圍,由主婦分給飯菜,或大家邊吃邊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紅彤彤的火映照著全家人的臉龐。每遇親友來訪,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將客人導入火塘邊的上座,然後便奉茶獻酒,端上熱騰騰的牛羊肉、豬膘肉和一碗拌有蔥、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湯,熱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飯飽,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門外都懸掛著牛羊的骨頭,據說這是家庭財富的象徵,同時也具有驅邪鎮鬼的作用。
窯洞與四合院都是漢民族有特色的民居建築。

據古建築學家考證,4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漢族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區,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分為土窯、磚窯和石窯三種類型。土窯較為原始。它是根據地勢或在自然垂直的斷崖上,或在陡坡上先人工削一段崖壁,再掏挖而成,內呈拱型,有門洞、過道、住房等。土窯也很堅固。當年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就開山挖洞,住進窯洞堅持了抗日。毛澤東主席曾在延安的窯洞里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光輝著作,並領導了8年抗戰。今天窯洞依在,它們向無數中外遊客、來賓述說著那段震驚中外的傳奇歷史。

磚窯,一般先用泥土燒製成磚,然後在松軟的黃土地帶上砌製成窯洞。石窯,大都是根據當地圈窯石料的質地、紋理和色澤而製作。一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石窯上往往雕、鑿、刻出多種圖案。窯洞不佔耕地,不破壞地形地貌,又有利於生態平衡,窯洞還有冬暖夏涼的優勢,它是北方漢民族就地取材的民居建築。

四合院是我國北方城市漢民族的民居建築。漢代時已漸成熟,唐代時廣泛使用。中間有院,院周圍按四面蓋房形成「四合院」。四合院大小規模不等,大型的四合院有二進、三進和東西跨院,或內有花園亭閣。不論大小都以中軸線為中心,建造大屋頂,磚瓦料的對稱房屋。四合院大都為封閉式格局,布局嚴謹,幽雅美觀,屋內冬暖夏涼。北京的四合院基本上都隨大街小巷胡同方向興建。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家、春、秋》中各大家族住的就是這種建築。而有名的恭王府大觀園等都是四合院建築藝術中的精華。
過去,貴州地區有句諺語:「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旯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居住特點。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依山傍水,十戶或一二百戶為一寨,大的寨子也有千戶以上的。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但以平房和樓房為主。其中尤以「吊腳樓」最富特色,也最為普遍。

吊腳樓是一種典型的干欄式建築。建於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建造時,順坡面開挖成兩級台階式屋基,上層立較矮的柱子,下層立較高的柱子。這樣房子建成後,就可使前半間的樓板與後半間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層屋基處的柱子,則構成托舉支撐前半間房屋的吊腳柱,「吊腳樓」即因此而得名。

吊腳樓一般三層,下層多為關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農具之所。二層為全家飲食起居的主要場所,外設走廊,中間安有涼台狀的長長的曲欄坐椅。三層可作卧室,亦可存放雜物。

吊腳樓的材料以杉木為主。按傳統的標准,一棟三層三開間的吊腳樓,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檁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塊枋子和600塊木板,以及1萬5千塊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稱奇的是,偌大一座樓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許鐵釘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構築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苗族建房有很多禮儀和講究,絲毫馬虎不得。「踩新房」便是其中之一。即當新房落成後,本寨或外寨的親友都要攜帶禮物前來祝賀。外寨的客人進寨時,要鳴放鞭炮,主人聽到後出門迎接,將客人請進新房,並置酒擺宴,歡聚一堂。大家把酒問盞,高唱立房歌,慶賀新房立成,並祝願主人家今後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始於清代。「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來,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又有新的發展。有些地區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築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a1777 前期答案 參考給你|。。。。。。。。。。。。。。。還有

779704646|的 參考 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孕育了五十六個古老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千差萬別的居住環境形成了各具風情的人文精神,織就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名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窯洞這一最天然的休憩之所……
中國民居建築是傳統建築中的一種類型,在傳統建築中,民居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式也最豐富。正是因為民居分布於全國各地,同時由於各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審美愛好以及各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結構方式、造型裝飾等也就各不相同,呈現出淳樸自然的各自特色。
中國民居五大類型的特點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客家「圍龍屋」。

⑶ 各色各樣民居的特點

1、蒙古包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土家族吊腳樓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4、西北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5、傣族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⑷ 小練筆三年級上冊78頁最後一道題怎麼寫語文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過故人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律詩,全詩白話文意思是: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朴實的田家。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4)走近傳統民居三年級上冊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全文十分押韻。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朴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開門見山,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朴。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裡,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並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裡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

⑸ 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怎麼寫

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可以寫些班級里發生的事情,難忘的或者搞笑的或者你的夢想都可以。

例文二:

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當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專門為孩子們寫作。我要寫出一本本書,讓孩子們都愛上我寫的作品,讓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們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書,愛上閱讀。如果我成為一個作家,我不會按照傳統的思維來創作。我會打開想像的空間,把故事的情節塑造得天馬行空一般,幫助孩子們拓展想像的空間。

我有一個計劃,要創作出一本全新的《睡前十分鍾》,寫出一個個優美動聽的小故事,讓所有的父母都在睡前把這些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幫助孩子們進入美妙的夢境。此外,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想法,要編寫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書,幫助孩子們明辨是非,健康成長。

總之,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要實現,而這些歸根結底,都要靠我的筆來書寫,讓我的文字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成才服務。同時,我也知道,夢想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的,空談是永遠不會有所作為的,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澆灌出燦爛的夢想之花。

⑹ 中秋節手抄報簡單漂亮不寫字三年級上冊

三年級上冊簡單漂亮不寫字的中秋節手抄報。

中秋節相關知識分享。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民俗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閱讀全文

與走近傳統民居三年級上冊簡單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穿帆布鞋圖片 瀏覽:389
空間全屏圖片大全男生 瀏覽:793
善惡兩極男生圖片 瀏覽:749
彩棉小衣服的圖片 瀏覽:620
女生劉松的圖片 瀏覽:281
大王是怎麼拼拼圖片 瀏覽:917
手機相冊的圖片怎麼去水印 瀏覽:168
lisa同一件衣服圖片 瀏覽:384
男生上班穿搭圖片 瀏覽:40
如何把圖片添加到附件里 瀏覽:711
怎麼放大圖片中單個文字 瀏覽:724
香港美女鼻子圖片 瀏覽:359
畫簡單的花瓶圖片大全 瀏覽:372
沒發育女孩的胸圖片 瀏覽:303
冰雪造型男生圖片 瀏覽:504
清朝筆筒價格圖片 瀏覽:868
小仙女動漫圖片 瀏覽:44
煤氣罐罐圖片可愛卡通圖片 瀏覽:650
圖片內存是怎麼變大的 瀏覽:112
美女被調戲圖片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