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我感覺民國時候的衣服很好看很洋氣
你這人比較傳統吧。。。或者說是比較復古,比如我覺得石器時代那時候的草葉裙蠻好看的。。。
② 清朝的服飾(圖)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③ 民國時期服飾
北京百年之民國服飾:中山裝和改良旗袍(組圖)
發不起圖我把網站給你哈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1/25/content_9587108.htm
說明:服飾是市民心態的一個重要載體,它的變化直接體現著社會與習俗的變遷。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民國北京,看上去像個光怪陸離的服裝博覽大會。經過數十年的磨洗淘汰,北京人終於有了自己不同於沿海商埠,也不同於內陸城市的服飾風格:簡約、典雅、敦厚,略顯保守。
在清末民初的大變革時代,剪辮可不是個人的愛好習慣問題,而是不可逆轉的政治潮流。住在清宮里的遜帝溥儀,在17歲那年自己動手剪掉了辮子。1917年「辮帥」張勛復辟時的「辮子軍」也只是曇花一現。
辮子剪去了,封建服製取消了,多種服飾文化一時間紛然雜出。「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而傳統著裝習慣仍然具有一定的慣性力量,長袍馬褂還是民國初年北京街頭最常見的服飾。
中國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漸向世界開放的結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湧入,從洋槍、洋炮,直到洋煙、洋火和洋蔥。「洋貨旺銷,無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國工商業者也紛紛以「愛國」、「挽回利權」的名義,投資於新式機織業。光緒中葉,北京的布店就開始銷售洋布,由於洋布比國產土布便宜,布線密實且細,顏色艷麗,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並逐漸將土布擠出市場。民國以後,民族紡織業興起,布莊增加了國產的機織布。
縫紉機的問世,導致成衣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化服裝生產的標准模式,開始取代家庭手工制衣的壟斷地位。中山裝是基於外洋學生裝而加以改革的國產形制,因孫中山先生率先提倡並穿用而得名。它是傳統與時代的完美結合,從此成為一代中國男子的典型服裝。
民國初年,中國婦女的解放運動愈演愈烈,婦女們在兩個方面最先煥發出解放意識——婚姻和服飾。女子本身開化的程度和仍然存在的公共標准,使女服的變化也體現了中西結合的趨勢,旗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產物。知識階層的年輕女性,燙發,塗口紅,穿改良旗袍和高跟鞋,在她們身上明顯反映著古都服飾文化與外來服飾文化的雙重影響。
在多種文化激烈交匯的漩渦中,人們的服飾表現出多樣性和易變性。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但總體上說,作為思想相對保守的文化古城,北京市民的衣著打扮確實不像沿海城市那麼開放。
民國時期,北京社會財富的整體水平並不太高,勞動者的服裝消費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只求蔽體禦寒而已,風格上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一詞,指的是穿過的舊衣服,底層人家的衣服大多是從估衣攤兒買來的。貧家婦女手提竹籃,備些針線布片,走街串巷為窮苦的單身漢縫補破衣,聊以糊口。北京人稱之為「縫窮」的,這也曾是北京街頭的三百六十行之一。
不曉得這個是不是你要的哈,不是的話我盡量在幫你找找!因為民國那時不發達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哈,不好意思!
④ 民國人們穿什麼服裝
《民國服制》規定:「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黨禮服2種。
其中大禮服分書用、夜用2種,書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但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
常禮服也分2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衣料採用國產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則只有1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綉飾。
穿著禮服出席喪禮時,男子要在左腕纏上黑紗,女子則在胸前綴以黑紗結。
(4)民國時期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代表性服裝
1、中山裝
直立領,有四個貼袋,袋蓋倒山形筆蓋式,門襟五粒紐扣。這種服裝既是對西式服裝的模仿,吸收了西裝貼身、干練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新的中國元素,如立領、貼袋、及五粒紐扣的設計增添了對稱、莊重的風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⑤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5)民國時期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⑥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有:男子服飾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而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6)民國時期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⑦ 民國時期男人穿的什麼衣服
民國時期男人穿中山裝。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孫中山先生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 ,設計出的一種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被世人稱為中山裝。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7)民國時期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山裝起源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⑧ 民國的時候穿的那些衣服叫什麼裝
阿慶嫂的那套衣服.叫土布藍花繞紱衫.男裝叫長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