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服飾(要圖和介紹)
苗族服飾簡介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服飾詳細介紹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上衣前擺平直,後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近年來,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台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後擺均平直。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 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 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 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紐扣,以布帶束腰。苗族女便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綉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綉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綉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台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綉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綉花或挑花圍裙。「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苗族服飾分類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綉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綵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的頭飾苗族男子頭飾除從江縣岜沙和劍河縣久敢擺尾等小部分地區部分成年人蓄發挽髻於頭頂外,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青年留分頭,部分地區所包的頭帕直徑40厘米。近年來,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兒童頭飾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根小辮或紮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 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於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發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鍾、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 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發浸濕,挽成高髻於頭頂。用毛線等物將頭發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起。 編輯本段苗族銀飾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苗族銀梳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苗族銀鐲苗語稱「尼秋把」。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苗族銀項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3.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常用的"旋渦紋"是什麼啊有圖片么
是不是對襟處的紋飾?一般是回字型的
4. 誰知道貴州哪裡有做苗族服飾的服裝廠啊或者賣苗族服飾的地方,圖片上的這種服裝,知道的麻煩告訴我,
中國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凱里市貴州省凱里市金泉路68號
5. 貴州黔東南苗族服飾與圖騰傳說
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fm=ala1&lm=-1&sf=2&fmq=1325746884796_R_D&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3%E7%D7%E5
傳說: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 美麗淳樸的苗家姑娘(黔東南支)
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現在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後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花山節」、「四月八」、「龍舟節」等。 苗族民歌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五種。飛歌在田間地頭演唱,也稱「順絡 歌」、「吼歌」、「喊歌」、「山歌」,是流行於黔東南的一種特別的民歌演唱形式。遊方歌是苗族民歌的專稱,因地域不同稱謂有別,包括「野外情歌」、「坐花坡」、「坐姑娘」、「玩表」、「採花」、「走月亮」等。 苗族曾經自稱 Hmub(諧音:牡)、Hmongb(諧音:蒙)、Hmaob(諧音:摸)、maob(諧音:毛),有的地區自稱「ghab nus(諧音:嘎腦)、ghab Xongb (諧音:仡熊)、deb songb(諧音:帶叟)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英文寫作:MIAO 和 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葯草,善於運用草葯治病救人。 血型分Rh陰陽性(Rh+, Rh-)。中國Rh-陰性血人的比例僅為0.3%。恆河猴Rh-陰性比例為零。西方白人Rh-比例是15%。苗族是中國Rh-陰性血比例最多的民族,達13%。
6. 求土家族的風俗,還有服裝圖片!
住房多依山建築,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築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牆,茅草為頂。
飲食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綉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
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
喪葬:行土葬。
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
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逢年過節到土家族人家裡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裡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後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節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7.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8. 民族服裝圖片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民族風格的服裝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藝術特徵,在中國有56個民族,下面是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服飾充分體現其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女飾追求輕盈、秀麗,服裝的色彩極為出色。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7、壯族 (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8、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10、納西族 (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著簡朴,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
14、鄂溫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
15、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滿族服飾的影響,赫哲族的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17、門巴族 (mén bā zú)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姑娘的頭飾非常有特點,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飾,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
2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
達斡爾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達斡爾服裝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著皮靴。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
23、東鄉族 (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一般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25、獨龍族 (dú lóng zú)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
26、俄羅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28、哈薩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29、基諾族 (jī nuò zú)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婦女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31、景頗族 (jǐng pō zú)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2、柯爾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頭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
36、滿族 (mǎn z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既具有東方色彩,又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美麗大方,經久耐用。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紅三色居多,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製成,美觀大方。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婦女服飾多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 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綉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少女則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綉制的圓形帽冠。
45、塔塔爾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圍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50、維吾爾族 (wéi wú ěr zú)
「維吾爾」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51、烏孜別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
52、錫伯族 (xī bó zú)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錫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綉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
53、瑤族 (yáo zú)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准,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綉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並代代相傳。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hàn z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民族風也可以穿出時髦感
1、民族風披肩+白色連衣裙
紅色印花圖案的披肩,上面滿滿的民族風元素散發著神秘的氣息,發搭配白色連衣裙,更加凸現披肩的艷麗色彩,走在人群中非常吸睛。
2、民族風刺綉風衣+牛仔褲
漢服的翻領加上領口的盤扣設計,增加了風衣的少數民族風韻。肩上的緞面刺綉讓整件風衣更加出彩。搭配牛仔褲穿,艷麗而時髦。
3、刺綉牛仔風衣+刺綉連衣裙
廓形的牛仔風衣給人粗獷不羈的感覺,肩上的中國風刺綉給風衣平添些許復古風韻。裡面搭配同樣緞面刺綉的連衣裙,鮮明的中國風色彩。
4、刺綉牛仔哈倫褲+民族風上衣
褲腿上的清代刺綉是亮點,讓牛仔褲色彩上更加靚麗,棉線刺綉怕你褲子更顯品質。上身搭配同樣民族風的上衣,風格統一。
5、碎花棉麻上衣+棉麻褲
民族風的碎花圖案,棉麻質地更顯衣服的獨特質感。下身搭配同樣棉麻質地的長褲,米白色給人復古的沉澱感,很有民族色彩。
6、民俗風長衛衣+網紗裙
誇張的花朵圖案給人鮮明的民族色彩,釘珠的設計又讓整件衣服更加光彩閃耀,搭配網紗裙一起,面料的混搭更有視覺沖擊力。
7、民族風刺綉長裙
V型領口的民族風刺綉讓紅色連衣裙多了一些清新脫俗的味道,裙擺的開叉設計又增添了一絲女人味,整條裙子性感中帶點民族風情。
8、民族風毛呢大衣
灰色的毛呢大衣上,立體提花的工藝增加了衣服的質感,下擺的手繪梅花圖案讓衣服多了一絲亮色,盡顯民族風韻。
9、民族風棒球帽
棒球帽上的民族風刺綉,讓整個帽子更加靈動美,民族風的艷麗色彩也讓簡單的棒球帽更加吸睛,戴上可以襯出皮膚的好氣色。
10、壓花手拿包
手拿包上面的手繪壓花栩栩如生,讓包包更顯質感,在黑色的皮質下更加富有色彩,拿在手上吸睛十足,艷麗花朵突顯女人味。
民族風衣服怎麼搭配好看
「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這幾年更是流行起了七十年代的復古風。而如今流行的民族風,不再是以前的那種純民族風,而是Boho Chic。Boho Chic其實就是Bohemian(波西米亞)+Hippie(嬉皮士),這兩種風格的糅合比起復古、陳舊感,更讓人一下子穿出隨行時髦feel。
Boho不只有波西米標志性的流蘇、褶皺和大裙擺,更加入了了刺綉、幾何圖、蕾絲、印花、鮮艷色彩、透視材質等等嬉皮士的元素,將浪漫與灑脫完美契合。
作為 Boho Chic最最重要的元素——印花,真的非常適合在度假的時候穿。出挑的顏色和獨特的印花一上身就能讓你彌漫濃濃Boho Chic味兒。寬松的款式很容易隱藏你的小蠻肉,不管你是海邊度假,還是平日穿搭也很搶鏡。
短上衣絕對是Boho Chic風格裡面不可或缺的神奇利器。無論是在沙灘上還是去參加音樂節,展露小蠻腰跳舞,都非常賞心悅目,自由奔放還能散熱。 如果穿印花長裙是高挑妹子的專利,那麼Crop Top對於嬌小的菇涼來說就是顯高利器,不管是搭配一條寬松的闊腿印花褲,還是高腰牛仔,都能在視覺上縮短上半身,打造逆天長腿。你的短上衣也可以放進Boho Chic的經典元素,像是蕾絲款、鉤花,或者印花。還可以挑選素色的蕾絲上衣搭配印花闊腿褲,這時候蕾絲這種時髦而又不會搶風頭的細節就很吸 精。
滿身印花太浮誇?適當加點Boho風當中的刺綉元素,可以輕松為整體造型加分。波西米亞風格的服飾,大多有刺綉的元素,因為波西米亞刺綉風格的服飾讓人覺得更加親近自然。所以Boho Chic中,刺綉也是個不可缺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