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元明清服裝資料和圖片
我們給你的資料不可能十分全面,但你可以自己通過網路等搜尋網站找,而且這里也無法插進圖片
② 古代佩玉的十大種類分別是什麼
古人喜歡佩玉,甚至還延伸出了紛繁復雜的玉佩文化,小編搜集了一些古代佩玉的種類,今天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玉簪
玉簪是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古代男女都會用到。多為圓錐狀,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形狀繁多,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可以雕琢,製作精美。
玉劍飾
玉劍飾是用於劍上的裝飾品,包括玉劍首、玉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四種。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到了西漢就成了王公貴族佩劍上的重要裝飾品,也成為身份的象徵。
古代人對玉的喜愛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狀態,現代人也欣賞人玉的品性,將玉器加入時尚的元素,使得它更貼近生活,卻也有其它配飾不可及的闌珊遠意。
③ 為何古人衣服旁邊都會掛有一個玉佩呢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是個愛好玉和瓷器的國度。瓷器不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文人雅士喜歡把玩的雅物。而玉器則是一個上到天子朝臣,下到黎明百姓都離不開的東西了。除了因為孔子說玉代表了很多種美德,其中最重要的是仁義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剛剛成為了古代人衣物上不可或缺的一件裝飾。
三、表示一種身份其實就像現在手上戴的戒指一樣,它的材質也表示了自己家事背景。比如說金戒指和銀戒指相比就高貴一些,但有些上好的翡翠又比金戒指要高貴。在古代,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玉的形態和材質就成為了身份的一種象徵,所以說在很多故事裡,一些人在外面流落的後代都是通過一塊玉來證明自己身份的。最後,無論古人佩戴玉是用於壓襟還是尊敬,抑或是表示一種身份,它都如同一個謙謙的君子一般陪伴在那個車馬牛羊都很慢的古代人身邊。
④ 明代官服:一品文官的衣服圖案是什麼我就知道武官是獅子,帶飾是玉
明制,文一品是仙鶴
就像這樣:
⑤ 你知道古代玉首飾的主要品種有哪些嗎
玉瓔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玉瓔珞
玉鎖片。玉鎖起源於漢代的「長命鎖」。因此多為金銀和玉石製成。
玉鎖片
玉花片。玉製作的花形玉片。
玉花片
玉系璧。是小型的璧、環、瑗的總稱,最早系璧作為連接幾個器物的媒介,大多無紋飾,春秋時隨著青銅器物輕型化的趨向,系璧也成為單獨的佩飾而多施紋飾。但作為璧的圓形是保留著的,一般在圓形周圍附加裝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雙鳳紐座白玉系璧,是極其瑰麗的藝術珍品。
玉系璧
玉連環。套在一起的玉環。
玉連環
玉指環。也就是玉戒指。
玉指環
玉帶鉤。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准。
玉帶鉤
玉帶扣。帶扣要比帶鉤出現的晚,在漢代出現,宋以後開始流行。兩牌相扣的玉帶扣最早見於宋代實物,元明清時傳世不少。宋代帶扣以鉤扣環,鉤體、扣環體為對稱的素麵方牌形,背有扣隼,或為兩塊方形或橢圓形玉板,或浮雕或鏤雕而成,兩板相扣處各有一個窄環,中間以套筒套接,板上各有孔、環可與其它的鉤、扣相連屬。
玉帶扣
珠落索。串珠的纓絡,常作女子的頭飾、頸飾。宋張元?幀讀俳?奢庇懈小反剩捍浯┲槁淥鰨?惴河窳魈K。
珠落索
玉耳墜。耳墜指耳飾的一種,也叫玉珥擋。指帶有下垂飾物的耳飾(耳環)。有時耳墜等同於耳環,又稱耳墜子,是耳朵飾品的代稱。
玉耳墜
(完)
⑥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⑦ 穿在褲腰帶上的玉叫什麼
在褲腰帶上的玉叫玉佩。
明清是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
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
但由於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自古以來,人們對玉的喜愛有增無減,玉佩飾盛行於明清兩代,清代玉佩尺寸較明代更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橢圓狀或方形,圖案琢磨細致規整。清代中後期,牌形佩顯得日益厚重粗笨,圖案內容除繼承明代傳統外,還出現了戲劇人物、小說故事等。
玉石裝飾品較多,品種比較齊全,有璧、環、璇璣、柄形器、管、珠、璜,以及大型結構復雜的組佩,是裝飾品的新品種。而動物玉、玉飾有牛、鹿、虎、兔、熊、馬、羊、魚、鴿、鳥、鷹、蠶、龜、蟬、貝、龍、鳳、龍鳳合體、獸面和饕餮等。
鹿是西周動物形玉雕中最具特色的形象,主要見於陝西寶雞國墓地、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等處,絕大部分為浮雕,也有少量圓雕作品,一般放置於死者胸、腹部。玉鹿有雌雄、大小之分。
⑧ 明代內臣特有的配飾是什麼
玉飾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品種:
玉鐲:主要是女性的配飾,在新石器時期,就有玉鐲,當時的形制比較簡單,春秋時期為扁圓形,唐朝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專門為楊貴妃設計並製作出貴妃鐲,明清時期以花紋玉鐲為主。
玉簪:古代男女都會用到玉簪,大部分是圓錐狀,有簪首和簪柄兩部分。
玉人佩:新石器時期就有此類飾品,除了佩戴外,還可作為裝飾的陳設品,有祭祀的作用。
玉牌,多是長方形,有孔能夠穿繩,在明朝非常流行,清代的玉牌多是偽作。
玉玦:形狀小巧的耳飾,起於新石器時期,但沒有任何裝飾、花紋,商代起有了造型,至戰國後玉玦不再流行,也十分少見。
玉帶板:由數塊甚至更多玉板鑲嵌連接而成的腰帶,象徵官位,官位越高,製作得越是大氣,北周時對玉帶板進行雕刻,一直沿用帶明代,清代廢除了玉帶制度。
玉扳指:起於商朝是作為射箭時鉤弦的工具,圓筒狀,套在大拇指上,後多作為裝飾品。清朝仿古玉製品中多見玉扳指。
玉劍飾:劍上的飾品,佩於劍首的稱為玉劍首,佩於劍身和劍柄之間稱為玉劍格,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
明代制玉工藝很發達,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南方以蘇州為代表,玉匠雲集。宋應星《天工開物》中雲:「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特別是蘇州專諸巷,有許多玉匠高手,這其中以陸子剛為代表,堪稱琢玉大師,是明嘉、萬時期琢玉高手,他創造了碾磨法,制玉頗精,也擅仿古。據載,他琢制的作品有玉簪、玉辟邪、印池、水注、玉杯等,他的作品款識有「子岡」、「子剛」、「子岡制」等。死後,「技亦不傳」。傳說他當時雕琢一玉簪,價值五六十金。
都是美美的。請欣賞吧!
1龍紋玉帶
明,最長9.5cm,寬4cm,厚0.6cm。
⑨ 明代和清代玉佩區別
明代和清代玉佩區別是:
明代琢玉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玉雕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了真正的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明晚期因道教盛行,玉雕工藝受到影響,出現了較多的帶有雲鶴、松鶴、卦卜之類道教標志器物。明代的器物穩重得體,設計新穎,琢工精細。
這個時期的鏤空方法是用釺砣雙面鏤孔。同時,明代玉器是平整磨面,琢出的器物的邊框和里邊的花紋一樣平整。與明代琢工精細不相稱的是治玉後的一道工序——碾磨細工比較粗糙。
清代中期是玉雕工藝發展的一個新的高峰時期,乾隆時期北京成為全國的治玉中心,並由此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琢玉派別——京工。此時對玉材的選用,加工等工序要求更為嚴格。
出現了巧做(俏色做法),半浮雕等多種琢玉技法。清代玉器雕琢大都玲瓏精緻,形象逼真。這一時期的紋飾圖案更加豐富多彩,除了仿古銅器紋飾盛行外,吉祥如意的紋飾、字樣是當時的主要題材。明清時期是祥瑞祈福玉器的大量出現時期。
明清時期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系日臻密切,爐、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層出不窮。玉質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用玉來做筆洗、水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器裝飾陳設。
由於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明清時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點是:與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工藝雕刻緊密聯系,全面繼承了前代玉器多種碾工和技巧。
並有顯著的發展與提高,碾法突出體量感,並追求工筆畫功力。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
清代碾法,要求嚴格,規矩方圓,線如直尺、圓似滿月,姿角圓潤光滑,無論是器物的內膛、側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絲不苟,里外均話費大力氣,做工十分講究,鏤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亂真,俏色玉各種色澤組合天衣無縫。
⑩ 館藏的金縷玉衣不只一套,較為完整的有十幾套,「金縷玉衣」是做什麼用的
金縷玉衣,又稱「玉衣」、「玉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彷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總之,現在的科學事實告訴我們,金縷玉衣非但不能保存人的屍身不化,反而讓人逝後不能長眠,給盜墓者送去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