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劍齒虎長什麼樣
絕對絕對原創!!!!!
前腿長,後腿短,犬齒很長,露出嘴外,身體古怪的像老虎和鬣狗的混合體,但身高力猛,異常強壯,劍齒虎分很多種,一類是劍齒又薄又長,前後緣都很鋒利,像雙刃劍,身體非常強壯,體重至少也是現代大型貓科動物的兩倍,甚至三,四倍,因此體型外觀上更趨近於熊,力大無窮,但稍微笨拙,專門捕殺猛獁象這類體型巨大的獵物,長長長的劍齒專門用來刺穿它們厚厚的皮毛,但劍齒過長,容易折斷,一般提起的劍齒虎的話,都是指它們。
另一類的劍齒沒有那麼長,但也會露在嘴外,犬齒短而結實,厚重,只有後緣稍微鋒利,且帶有可怕的鋸齒,像單邊開刃的馬刀,所以也被稱作馬刀齒,這類劍齒很結實,不易折斷。這類劍齒虎一般捕捉稍小一點的獵物,如果說長的劍齒是用來像劍那樣的刺擊,是獵物死於流血過多,那這類厚短不易折斷的馬刀齒則更適合於咬碎獵物的頭骨,這類劍齒虎大多身體稍微纖細,-----但大多數也比現代大型貓科動物要強壯得多,至少也是持平-----比較靈活敏捷,善於奔跑跳躍攀爬。但其中的鋸齒虎是個例外,它既有粗短的馬刀齒,同時體格四肢又非常的粗壯。大多數馬刀齒劍齒虎,可能都是擅長獵殺古猿(人類的祖先)的可怕獵手.
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天氣變暖,厚皮食草獸怕熱而北遷,但有因北方沒有植物作為食物而紛紛滅絕,而以厚皮食草獸為獵物的劍齒虎類也沒有了食物來源,而其早已進化至死胡同且已經固定下來的巨大體型也阻礙其捕捉小巧靈活速度快的獵物----即使是體型稍微纖細的馬刀齒家族的適應性也是十分的有限。——————因此,劍齒虎一族就此滅絕,最晚只不過距今幾千年-----------如果它們能夠再堅持一下,或許人類會在動物園里見到它們!--------而古人類,則也很可能是當年劍齒虎滅絕的因素之一,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智慧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其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會用火燒烤,吃熟肉,因而體質日益強健,且供應了發達的大腦,會製造石矛或骨矛最為自己犀利的爪牙,而且會投擲以加長自己的攻擊距離以脫離與猛獸的身體對抗,且會剝掉獸皮以為己用------褪掉皮毛的皮膚能夠更好的散發熱量-------而如果披上獸皮,又可以不畏嚴寒!!人類的長途奔跑的能力已經進化出來---雖然速度不快,但可以堅持很長的時間!!而良好的營養和禦寒的皮毛又使這種能力加強-------更何況,人類可以把食物和水待在身上,在行進中補充能量,營養和水分------而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必須停下來吃喝-------靠著這種可怕的長途機動能力,人類獲得的更廣闊的活動范圍和開拓了更廣大的能過生活的范圍。---------而且,在人類的長途奔襲消耗式追殺下,所有高大威猛的冰川期巨獸都敗下陣來,死在了冰冷的燧石克羅維斯槍頭之下。而人類在其良好的營養,禦寒手段等積極環境下產生的自信,加上高度的智慧,以及團體協作能力的條件下,使用火進行威嚇,投擲石頭與矛槍,喊叫,敲打石塊木根和地面發出巨大嘈雜的恐嚇聲,團體數量的優勢等戰術手段,不僅成功的抵禦了劍齒虎類的獵殺,甚至成為了其有力的競爭者---------把劍齒虎從它們辛辛苦苦捕捉到的獵物旁邊趕開並奪走它們的獵物-------甚至反過來成為了劍齒虎類的強大的獵手!!!本已在冰河期結束苟延殘喘的劍齒虎類就此滅絕了!!!
而現代貓科動物也開始崛起,其相對小巧的靈活體型能夠捕捉更多種類的獵物,無論大型還是小型速度快的獵物,其適應性更強,是為貓科進化樹上的主流!!貓科下的古老的貓亞科,其中又進化出了較為年輕的豹亞科!!老虎,獅子,美洲獅,豹,著名的現代四大貓位列豹亞科其中!!其身為貓科進化樹上的主流中的主流!!!即保存了身體的速度,靈活性,敏捷,同時,隨著被捕食者體型的增大而增大!!!(被捕食者為了抵禦捕食者的掠殺,進化出大的體型----比如象,鯨等) 因而兼具的力量敏捷速度靈活與一身,牙齒也放棄了易於折斷的劍齒和易於磨損的馬刀齒這兩種略微扁平的犬齒,而採用了相對粗短的圓錐狀犬齒,雖然犬齒較短且圓錐狀無刃,但技術和經驗彌補了不足,採用高超的技巧和力量,速度和敏捷與獵物搏殺,在加上爆發力良好的利爪進行輔助,可以輕易的用圓錐犬齒和強大的頜部肌肉切斷獵物的喉管,分離脊椎或切斷四肢的肌肉和骨頭,或者咬住氣管,口鼻,使其窒息,而且不易折斷或磨損,即使如美洲虎那樣從耳部兩側咬穿西猯的頭骨或者甲魚的硬殼也不在話下,再加上用爆發力良好的前爪可以擊斷獵物的頸椎或脊椎,因而,今天,現代貓科動物依然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完美的獵殺機器,較之它們遠古冰河世界的遠方親戚劍齒虎而言,它們才是地球進化史上的勝利者!!!
Ⅱ 怎樣畫一隻劍齒虎
可以找一張劍齒虎的照片,進行繪畫。新手推薦找一張別人畫的劍齒虎,進行臨摹。
臨摹:按照原作者的作品進行仿製的過程。臨即照著別人的作品繪畫;摹是用薄紙(練字用的硫酸紙也不錯)蒙在原作上面畫畫。
1、找劍齒虎的圖片,進行觀察。看它的結構大小,特點等。
3、對於有經驗的畫者,可以對照劍齒虎照片,進行創作,著眼整體的同時還要突出劍齒虎的特點。
Ⅲ 劍齒虎怎麼畫
劍齒虎並不是虎,他們是在劍齒虎亞科,老虎獅子豹子在豹亞科下,所以是不同的,只是都在貓科下,當然劍齒虎是最有名的史前貓科動物,他們的最大特點可能是有長長的牙齒,專捕捉大型動物,尾巴比較短,四肢比現在的老虎獅子相對來說要短些,但是很強壯。
Ⅳ 劍齒虎圖片怎麼畫
網路一下,有網路圖,自己再多看看多研究,慢慢畫別著急
Ⅳ 十大最強的劍齒虎
1、劍齒虎(短劍劍齒虎),由副劍齒虎進化而來。生活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的非洲,歐洲,亞洲,也有少數進入過北美洲;
2、似劍齒虎(鋸齒虎),舊稱似劍齒虎,由劍齒虎進化而來,生活在上新世末到更新世末的亞歐非南北美五大洲,是分布最廣泛的劍齒虎亞科成員;
3、異劍齒虎(異刃虎),舊稱異劍齒虎,生活在早中更新世的北美洲,化石數量稀少,只在美國部分地區發現過;
4、後貓,體型與美洲獅相仿,身材較為細長,劍齒扁而短,不是特別發達,相對其他劍齒虎長相更類似普通貓科動物;
5、恐貓,由後貓進化而來,生活在上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洲,因在BBC《與古獸同行》中出場而著名,和後貓一樣劍齒不發達。擅於捕食靈長動物;
6、巨頦虎(巨劍齒虎),舊稱巨劍齒虎,其實體型並不巨大,只有豹子般大小;
7、刃齒虎(美洲劍齒虎),最大的劍齒虎屬共為最大劍齒虎亞科,劍齒長度也是劍齒虎家族之最,體型是貓科中最粗壯的,擅長搏擊制服獵物並以劍齒攻擊獵物脖頸咽喉一擊斃命;
8、副劍齒虎,又稱擬劍齒虎,是已知最古老的劍齒虎亞科動物,生活在中新世,肩高約58厘米,與豹相似;
9、巴博劍齒虎;
10、迅劍虎。排名是歷史時間越遠越靠後。
Ⅵ 求有關劍齒虎的詳細資料與圖片~~~
劍齒虎 Smilodon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屬: 劍齒虎屬 Smilodon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說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生存地點:北美洲、南美洲
劍齒虎
sabre-toothed cat
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從漸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至上新世末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南美洲。
最有名的劍齒虎是更新世斯劍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公分,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斯劍虎屬的祖先Hoplophoneus屬,是北美漸新世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劍齒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貓科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其分別列為真劍齒亞科、假劍齒亞科(Nimravinae)或貓亞科(Felinae)。其中之一,北美洲漸新世的Dinictis屬有相當發達的劍形齒,但沒有真劍齒亞科的其他特化性狀。有人認為Dinictis屬動物屬於發展至貓亞科的進化系
Ⅶ 怎樣畫一隻劍齒虎
准備工具:畫筆、畫紙
1、首先畫出耳朵和臉部輪廓,如下圖所示:
Ⅷ 劍齒虎是哪個種類的
劍齒王朝
引言:劍齒之誘惑
牙齒,是食肉獸的標志符。即便是人類手中再馴良的猛獸,那張開嘴時露出的滿口尖牙也會令人膽戰心驚。特別是上頜門牙兩側的一對上犬齒,更是利器中之利器。
當上犬齒加大加粗,就成為我們所說的劍齒,牙齒中之極品。在哺乳動物2億多年的演化歷程中,曾經有一些食肉猛獸擁有這種可怕的捕食工具。它們雖然屬於不同的家族,但我們可以用一個不很正式的名字稱呼它們:劍齒動物。從原始的鬣齒獸類和有袋類,到食肉類的貓科和獵貓科動物中間,都可以找到它們的魅影。當然,本文所指的「劍齒動物」只包括這些驕傲的獵手,而不是所有上犬齒較長的動物都配得上這個光榮稱號,比如野豬和海象。今天的科學家對劍齒的功用仍然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劍齒必然有其超乎尋常之處,否則絕不會有那麼多不同類型的食肉動物抵制不住誘惑,在演化中長出了這種壯觀的武器。
在《劍齒王朝》中,本文作者將帶您跟隨這些遠古掠食者的足跡,一覽它們如何出現、繁榮和消亡的歷程。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5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劍齒王朝
一、劍齒顯形
劍齒前傳
在2.5億年以前的中生代三疊紀,哺乳動物、鳥類甚至恐龍都還沒有出現,統治地球陸地的是一大群各式各樣的奇異動物,它們身上兼有哺乳類與爬行類的特徵,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正式名稱是獸孔類。在它們中間有一些是積極的捕食者,其中有的種類便生有顯著的長牙——看起來很像劍齒虎身上的劍齒,然而也有人它們可能是毒牙(這個假設看來更恐怖一些)。然而很可惜,隨著2.2億年前的一次大滅絕,幾乎所有的獸孔類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僅有一小支演化成了真正的哺乳動物,在恐龍的陰影下熬過了漫長的1.5億年。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6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劍齒王朝
長有「劍齒」的獸孔類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6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劍齒王朝
恐龍滅絕之後,新的生命在廢墟上崛起。在新生代的第一個時期——第三紀古新世,哺乳動物還不夠強大,占據食物鏈頂端的是某些巨大的、不會飛的鳥類。它們沒有牙齒,而是以鉗子一樣的喙作為武器。又過了1000多萬年,大片的熱帶森林被草原所代替,哺乳動物才真正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隨著食草動物變得更大、更敏捷,食肉動物也在進化中不斷增強。最先接過鳥類王位的是被稱為古食肉類的原始食肉動物,其中尤以鬣齒獸類(Hyaenodon)最為強大,涌現出了不少在當時力冠群雄的成員。比如在德國古新世中期的沃爾貝克(Walbeck)動物群發現的劍鬣獸(Mentoclaenodon),它們的頭骨只有15厘米長,但已經是本動物群中體形最大的了。劍鬣獸的牙齒還很原始,不過其上犬齒已經變成了較顯著的、後端帶刃的劍齒,下頜也有向下擴張的跡象。而在另一類更強大的鬣齒獸亞目成員、生活在晚古新世到早始新世、分布於北美的遠齒鬣獸(Anacoton)身上,其下頜已經向下伸出了巨大的片狀物,可以像刀鞘一樣保護發達的劍齒。
實際上,鬣齒獸類在發展的後期上犬齒普遍增大,很可能是為了捕食越長越大的食草動物。雖然絕大部分種類的「劍齒」都還沒有後來那些食肉目、有袋目劍齒動物的那麼誇張,但它們畢竟是哺乳類中率先長出劍齒的一支,它們的暫時成功預示著今後的幾千萬年將是劍齒動物們的天下。在始新世晚期,絕大部分鬣齒獸類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然而「劍齒時代」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6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劍齒王朝
遠齒鬣獸復原圖,除生有劍齒外,看起來像是虎和袋狼的混合物(注意該圖沒有畫出下頜的護葉)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6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劍齒王朝
凶暴先驅——古飆(Dinictis)
大約5500萬年前,有一支食肉動物從它們和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中分離出來,人們稱其為獵貓科(Nimravidae,也有人認為它們是貓科下面的一個亞科Nimravinae)。早期的獵貓科成員都是行動敏捷、善於奔跑的掠食動物,體形比家貓大不了多少,牙齒也沒有貓科動物那麼特化。當時它們的發展非常成功,種類繁多,呈輻射狀演化,先於貓科動物蓬勃發展起來。
古飆(又稱恐齒貓)生活在4000~2250萬年前的早、中漸新世,是獵貓科的先驅之一。它們只有大約1.5米長、0.6米高,整個體形介於貓類與靈貓類之間:身軀和尾部細長、四肢短小,腳爪不能完全收回,像靈貓;而頭部則很接近真正的貓科動物,並且可能和貓科動物一樣有三重眼瞼。它們的雙頜強勁,上犬齒不如後來的劍齒動物那麼發達,與其下犬齒的比例也不那麼懸殊,但與身體相比已經顯得很大,而且非常鋒利,是有效的捕食武器。正因為此,很多人認為它們是食肉目中的第一種「劍齒動物」。與現在的貓科動物不同,它們是以腳掌而不是腳趾行走,這影響了它們的行動速度。因而就整體而言,古飆身體結構上原始的成分較為明顯。它們曾經廣泛生活在北美大草原上,以各種食草動物為食,主要是高達1.8米,大如非洲野牛的巨豬類(Archaeotherium),而它們只有現代非洲獅的一半大。古飆的兇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部分學者認為,它們是獵虎(Nimravus)和假貓(Psudaelurus)的共同祖先。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7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劍齒王朝
身形小巧的古飆居然能捕殺巨豬,此後向強者挑戰成為「劍齒派」的一貫作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7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劍齒王朝
巨牙獵者——始劍齒虎(Eusmilus,又稱古劍齒虎)
和下文介紹的偽劍齒虎、巴博劍齒虎一樣,始劍齒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劍齒虎」,更不是劍齒虎的祖先,而是獵貓科的成員。它們最早出現在始新世晚期(約40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在此後的漸新世進入北美洲。實際上,目前只在法國和美國的一些地區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始劍齒虎是最早的「匕首牙」(dirk-tooth)類型,上犬齒顯得很大,又長又彎,並有伸長的、像刀鞘一樣的下頜保護;下犬齒退化得和門牙類似,嘴巴能張開90度以上,這兩點使它們能有效地使用劍齒進行致命一擊,也成為此後劍齒動物的標准特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只有26顆牙,比貓科動物的30顆要少。最大型的始劍齒虎體大如豹,從頭到尾長約2~2.5米,身形矮而長,尾巴也長,又與豹子的體型類似。有些種甚至只有家貓的1.5倍大小,劍齒長度卻可達到8厘米。盡管體型較小,但它們動作靈活、奔跑迅速,甚至有人還推測它們會以集群捕食的方式獵取大型動物。在2000萬年的歲月中,它們積極打拚著自己的一方天地——包括和自己的同類們展開生存之戰,比如與身材更加矮小但可能同樣兇悍的獵虎(Nimravus,有意思的是一個著名刀具品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8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劍齒王朝
始劍齒虎大戰獵虎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8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劍齒王朝
始劍齒虎頭骨,注意其巨大的劍齒和向下伸出的下頜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8 回復此發言
--------------------------------------------------------------------------------
11 回復:劍齒王朝
二、群雄紛爭
一時顯貴——偽劍齒虎(Hoplophoneus)
在古飆、始劍齒虎出現400萬年後,漸新世的大地上開始游盪著另一些捕食者,它們就是著名的偽劍齒虎類。這是一類頗為成功的食肉動物,分布遍及歐亞非和北美,演化出了多個不同的物種。其中有些種類比古飈還要小得多,但也有的幾乎與美洲虎一樣大。但從身體結構上說,偽劍齒虎與古飆其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與真正的貓科動物相比仍顯得原始。另外,作為更強有力的殺手,偽劍齒虎的劍齒也更加發達,呈長而扁的馬刀狀,下頜伸長的護葉不是很顯著。據推測,它們主要以在這一時期正蓬勃興起的各種原始馬科動物為食。
在與當時其他食肉動物的較量中,偽劍齒虎始終占據優勢,是除鬣齒獸之外最強大的頂極掠食者。但它們的風光也沒能持續太久,到了305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就再也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了。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8 回復此發言
--------------------------------------------------------------------------------
12 回復:劍齒王朝
霸氣凌人——巴博劍齒虎(Barbourofelis)
中新世初期,上述各種獵貓科動物已經全部滅絕,但此時獵貓家族的光彩卻更加奪目——可怕的巴博劍齒虎於1500萬年前開始席捲歐亞大陸和北美。有幾種巴博劍齒虎只有豹子般大,但一個晚期出現的種弗氏巴博劍齒虎(Barbourofelis fricki)體長可達3.5米,體重超過400千克,毫不遜於劍齒貓科動物中的驕傲、1000多萬年後才出現的「一般劍齒虎」。弗氏巴博劍齒虎體型碩大粗壯,像熊一樣肌肉發達,尤其是前肢很有力量。與絕大多數貓科、獵貓科動物不同,它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而不是接近正面,耳朵位置更低,口鼻部也更寬闊。這些特徵極有可能是為了更方便地使用劍齒、減輕嘴巴張大時對其他器官的壓力(不信拚命張大嘴試試?)。事實上,它們的劍齒(屬「匕首牙」類型)在所有獵貓科動物中是最發達的,甚至超過了晚輩表親美洲劍齒虎,下頜則有巨大的護葉防護。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劍齒不僅用於獵食,恐怕更主要還是作為同類間炫耀或打鬥的工具。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9 回復此發言
--------------------------------------------------------------------------------
13 回復:劍齒王朝
身材偉岸的巴博劍齒虎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9 回復此發言
--------------------------------------------------------------------------------
14 回復:劍齒王朝
神秘小鬼——擬劍齒虎(Paramachairos,又稱副劍齒虎)
剛才說完了獵貓科動物,下面開始介紹劍齒貓科動物,也就是正宗的「劍齒虎」。這其實是個被用濫了的名字,幾乎所有的劍齒動物都配得上這一稱號;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劍齒虎」僅僅包括其中的貓科成員。雖名為「虎」,但它們根本不是老虎,與現在的老虎親緣關系比較遠。通常的分類方法把所有的劍齒貓科動物歸入貓科下面的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而把除獵豹外的所有現存貓科動物歸入貓亞科(Felinae)。也就是說,幾乎從一開始劍齒虎家族就和其他貓科成員分道揚鑣了。
劍齒虎亞科的起源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課題,而大約出現在2000~1500萬年前、滅絕於900萬年前的擬劍齒虎是否為這個家族的最早成員也存在很大爭議。盡管通常把它們看作巨劍齒虎-美洲劍齒虎這個演化系列的更上一環,但與它們相似的一些物種都被歸入獵貓類中。實際上,科學家對它們並沒有太多了解,因為至今只發現了少量的零碎化石,代表本屬的兩個種。據推算,它們的體形與雲豹相仿,幾乎是劍齒動物中個體最小的一類,與稍晚出現的短劍劍齒虎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29 回復此發言
--------------------------------------------------------------------------------
15 回復:劍齒王朝
天之驕子——短劍劍齒虎(Machairos)
從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開始,劍齒貓科動物終於迎來了本家族的第一位重要成員,由原小熊貓(Proailurus)演化而來的短劍劍齒虎,其拉丁文名的含義是「刀子牙」。它們曾在亞歐大陸、非洲和北美廣泛分布(其中相當一部分化石發現在岩洞中),種類繁多。短劍劍齒虎的體型與獅子、老虎差不多,肩高超過1米,有修長的四肢和較短的尾巴,但整個身體仍給人一種粗壯感。和它們的名字一樣,短劍劍齒虎的劍齒是相對短小的「彎刀牙」(scimitar-tooth),不過長度依然遠超出所有現存的貓科動物,可達10厘米以上。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它們在用餐的時候很可能是從嘴的一側進食,用側面的裂齒進行撕咬,這樣過長的劍齒就不會造成妨礙了。另外,它們的下頜並沒有刀鞘一樣的護葉,這也是真正的「劍齒虎」與獵貓科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據推測,它們有可能是像獅子一樣的集群捕食者,足以對付絕大部分的食草動物和其他食肉的競爭對手。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0 回復此發言
--------------------------------------------------------------------------------
16 回復:劍齒王朝
短劍劍齒虎頭骨,即便是「短劍」也不容輕視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0 回復此發言
--------------------------------------------------------------------------------
17 回復:劍齒王朝
事實上,很可能正是短劍劍齒虎的出現大大加速了獵貓科動物的最後滅亡。它們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續了1300萬年,長期占據各大洲食物鏈的頂端,堪稱最成功的劍齒貓科動物。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0 回復此發言
--------------------------------------------------------------------------------
18 回復:劍齒王朝
林中精靈——後貓(Metailurus)
在亞歐大陸上,還有一類被稱為後貓的中型食肉獸幾乎與巴博劍齒虎同時出現,又同時消失。以前曾有人把它們當作獵貓科的殘存後裔,但現在一般認為它們是不折不扣的貓科動物,也是劍齒虎家族的一員。上世紀20年代由師丹斯基根據中國甘肅的化石種「大型後貓」(Metailurus major)對其最早定名,目前已在亞洲和歐洲發現了好幾個種的後貓化石,其中我國就出土了不少。後貓在許多方面與貓亞科動物並沒有太大不同,它們的體型與美洲獅相仿,身材較為細長,劍齒扁而短,不是特別發達。後貓可能和現在的豹子一樣是森林中潛伏的隱秘殺手,捕食毫無防備的各種中型食草動物;然而和大個子的短劍劍齒虎相比,它們自然是弱者。同樣出土於甘肅的一具化石顯示了後貓可能被短劍劍齒虎直接獵殺的證據,後者也許會像獅子偶爾捕殺鬣狗一樣清除自己的競爭對手。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0 回復此發言
--------------------------------------------------------------------------------
19 回復:劍齒王朝
後貓頭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1 回復此發言
--------------------------------------------------------------------------------
20 回復:劍齒王朝
從第三紀的始新世晚期到上新世,各種長有劍齒的貓科和獵貓科動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舊大陸和北美洲上演了一幕幕劍氣縱橫、持續長達3000多萬年的生存大戲。然而現在我們要將目光暫時轉到這一時期的南美大陸,去看看那裡一種從原始有袋類動物演化出來的奇異獵手——袋劍齒虎。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1 回復此發言
--------------------------------------------------------------------------------
21 回復:劍齒王朝
三、向巨鳥挑戰
這就是恐鶴,它們可沒有丹頂鶴那麼優雅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1 回復此發言
--------------------------------------------------------------------------------
22 回復:劍齒王朝
大草原上,成群的袋鼠跳來跳去,樹上的考拉懶洋洋地啃著桉樹葉……這就是許多人對澳洲的印象。其實,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並不是有袋類動物的唯一避難所。在現存的250多種有袋類動物中,中南美的負鼠佔了70多種。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袋類在南美的演化進程與澳洲相比也毫不遜色。
自恐龍時代後期以來,南美洲一直與北方的各個大陸隔絕,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地方早已被淘汰殆盡的有袋類動物也在這個相對安定、競爭不很激烈的地方繼續繁衍生息。然而這里的王者並不是哺乳動物,而是巨大的鳥類。先是高達2.5米、像食肉恐龍一樣可怕的巨型不飛鳥(Diatryma gigantea),然後是不那麼粗壯但同樣高大兇猛的恐鶴(Phorusrhacos longissimus),它們占據著當地食物鏈的頂端,而哺乳動物——各種有袋目、貧齒目、靈長目和南方有蹄類的成員,都只能作為尖利鳥喙下的犧牲品。但事實證明哺乳類不會甘於永遠被統治的命運,即便是常被人們認為「低劣」、「落後」的有袋類——沒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也不例外。
袋劍齒虎頭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2 回復此發言
--------------------------------------------------------------------------------
25 回復:劍齒王朝
中新世早期,從原始的樹棲有袋類演化出了一群地棲的、善於奔跑的食肉動物,被稱為南美袋犬(Borhyaena)。它們有龐大粗重的頭和善於壓碎食物的牙齒,有點像鬣狗的樣子,有的種類甚至長到熊一樣大。這個類群很快分化出了許多不同成員,有的類似狼和狐狸,也有一支逐漸長出了劍齒,成為奇特而可怕的捕食者,它們就是袋劍齒虎(Thylacosmilus)。袋劍齒虎最早出現在800萬年前的上新世早期,它們和當時北美洲的劍齒貓科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平行進化。
袋劍齒虎的體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 atrox)身長約1.5米,體重頂多隻有110公斤多一些,相當於豹子甚至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也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5厘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其發達程度也是當年的獵貓科動物所望塵莫及的。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作為有袋目的成員,它們與袋鼠一樣長有4對臼齒,而大多數哺乳動物,也就是「真獸類」一般有3對。另外,雌袋劍齒虎很可能像袋狼一樣長著向後開的育兒袋。和所有早已滅絕的生物一樣,人類對它們的顏色一無所知,有的復原認為它們像獅子一樣渾身土黃,也有的復原賦予它們袋狼的漂亮條紋或袋獾的黑底白斑。但不管怎樣,它們在活著時肯定是最令人驚嘆的動物之一。
袋劍齒虎無疑是當時南美食肉獸中的最強者,發達的劍齒和強勁的身體使它們能夠捕食當地的絕大多數食草動物,甚至包括大型的南方有蹄類和貧齒類。由於雙頜缺乏力量,它們 很可能用頸部幫助完成咬擊和進食的動作,這點使它們更增添了幾分古怪色彩。很奇怪的是,袋劍齒虎和其他南美袋犬類動物並沒有把昔日霸主恐鶴擠到滅絕的邊緣,而是兩者在數百萬年間達成了一種和諧共處的境況。相比之下,和巨型不飛鳥類似、曾在古新世的舊大陸煊赫一時的戈氏鳥在食肉的真獸類崛起之後很快便銷聲匿跡。或許正如著名古生物學家古爾德所說,哺乳類的統治地位並不是天經地義的,只是環境變化促進了它們的崛起——而在南美這樣的地方,鳥類成功地壓制了哺乳類長達數千萬年之久。作為強有力的食肉動物,袋劍齒虎與鳥類分享了統治地位,但卻始終沒能惟我獨尊。
到了200萬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洲被連接起來,北美的各種哺乳類——包括美洲豹和美洲劍齒虎開始氣勢洶洶地向南方挺進。由於北美洲和舊大陸一樣在數千萬年間歷盡滄桑變化和物種間的激烈競爭,久經考驗的北美動物也使得「天堂」中的南美動物看起來像是溫室中的花朵。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有袋類自然難以與這些強大的入侵者相抗衡。於是,很快地,袋劍齒虎就和眾多南美土生動物一起被扔進了生物史的垃圾堆。也許更應該令袋劍齒虎汗顏的是,它們始終沒能鬥倒的老對手恐鶴卻成功地繼續生存下來,不僅一度移民北美,而且一直堅持到了大約1.5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在這項生存實驗中,鳥類至少比這些高度特化的劍齒有袋動物更具備競爭力,恐鶴可能完成了從頂極掠食者到食腐動物或森林隱士的成功轉型。
順便補充一下,袋劍齒虎並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這頂王冠屬於澳大利亞的袋獅(Thylacoleo)。這種5萬年前才滅絕的有袋食肉獸雖沒有長出可怕的劍齒,但體型卻要略大一號且更加壯實,據估計其最大體重可達164千克!不愧為有袋類中的獅子。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3 回復此發言
--------------------------------------------------------------------------------
26 回復:劍齒王朝
袋劍齒虎的兩張復原像,大家覺得哪一個更漂亮呢?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4 回復此發言
--------------------------------------------------------------------------------
27 回復:劍齒王朝
四、人類祖先的夢魘
雖然名字里有個「巨」字,但巨劍齒虎其實是劍齒家族中的小個子,比短劍劍齒虎和下文介紹的似劍齒虎要矮小得多,身長不過1.2米,和豹差不多大。之所以稱「巨」,主要是因為它們的頭和劍齒與身體相比顯得很大。它們也是一類很成功的劍齒動物,最早出現在大約600萬年前的早上新世,然後其領地很快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擴展到了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的廣大地區,部分種類一直堅持到了1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在非洲,盡管它們先後遭遇比自己更強大的短劍劍齒虎、恐貓和似劍齒虎,但它們仍然在這里生存了很長時間。巨劍齒虎是個「匕首牙」,劍齒長而扁,銳利無比,但脆弱易斷。有些人因此懷疑它們不是人類祖先的天敵,因為這樣的劍齒很難與靈長類堅實的頭蓋骨硬碰硬,還不如用來割開大型食草動物的喉嚨。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使用了高科技——碳同位素測量的方法,發現巨劍齒虎牙齒中所含的C13含量比大多數食肉動物要少——而古猿和古人類正是以C13含量較少的樹葉、水果為食,不像食草動物只吃C13含量較高的各種草本植物。另外,它們的體形只有獅子的一半大,由它們來占據靈長類殺手的生態位、而把食草動物留給大型猛獸似乎更為合理。當然情況也不絕對,因為現存的各種食肉動物都可以隨環境而調整自己的食譜,早已滅絕的巨劍齒虎應該也不會例外。
巨劍齒虎頭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5 回復此發言
--------------------------------------------------------------------------------
28 回復:劍齒王朝
巨劍齒虎與似劍齒虎體型比較,可見前者一點也不「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5 回復此發言
--------------------------------------------------------------------------------
29 回復:劍齒王朝
在歐亞大陸的巨劍齒虎並沒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然而它們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可是劍齒虎家族的一大盛事,因為在這塊大陸上它們後來演化出了本家族的驕傲,最強大也最著名的劍齒貓科動物——美洲劍齒虎(Similodon),在此先按下不表。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劍齒虎大戰巨虎 2006-2-14 20:35 回復此發言
--------------------------------------------------------------------------------
30 回復:劍齒王朝
恐齒殺手——恐貓(Dinofelis)
與巨劍齒虎相比,科學家相信同時同地的另一種劍齒貓科動物更有可能是沾滿人類祖先鮮血的殺手,它就是恐貓
恐貓和花豹、美洲豹一樣擅長爬樹,但似乎不夠快速敏捷。它們的捕獵方式很可能也是夜間偷襲為主,而不是靠追擊和肉搏。在南非的一些洞穴中曾發現過食肉獸吃剩
Ⅸ 什麼是 劍齒雷虎
劍齒虎 Smilodon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屬: 劍齒虎屬 Smilodon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說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生存地點:北美洲、南美洲
演化
在距今3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古劍齒虎,後來的劍齒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它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 生活在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與進化中的人類祖先共同渡過了近300 萬年的時間。劍齒虎的體形大約與現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齒卻比起現代虎的犬齒大得多,甚至比野豬雄獸的獠牙還要大,如同兩柄倒插的短劍一般。食肉類動物的犬齒作為捕食獵物的一種殺傷武器,正常的情況應該是上下犬齒平均發展,在攻擊時能夠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獵物。但是劍齒虎的上犬齒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齒又相對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專門用來對付象類等大型的厚皮食草類動物的。如此特殊而長大的犬齒,只需一對就可戮入獵物身體的深處,並且可以盡量地擴大傷口,造成獵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與此相適應,劍齒虎的頭骨和頭部的某些肌肉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以便口可以張得更大,使下頜與頭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這樣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這對劍齒的作用。但是,這種極端特化的發展,顯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縮小對環境和獵物的適應面,隨著更新世時期各種大型厚皮食草動物的絕滅,使得不善於快速奔跑的劍齒虎也逐漸無所用其長,競爭不過那些比較靈活的並且全面發展的一般食肉類動物,也隨著它的獵物走向了滅絕。代之而興的就是後來出現的現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
劍齒虎的體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 atrox)肩高約1.5米,體重相當於4個成年男子,相當於獅子的兩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8厘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
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厘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在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這個地方雖然並不大,但卻已經出土了400多萬件標本,小到嚙齒動物,大到長毛象。不過,拉布里亞以發掘一種特定動物———劍齒虎而聞名。目前,這里已先後復原了兩千多隻,使劍齒虎成為最為人所知的史前貓科動物。
劍齒虎笨重身軀表明,它是個孤獨的伏擊殺手。劍齒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對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們捕殺獵物的,對此,人們卻知之甚少。要想找到答案必須觀察它的肌肉結構。通過比較附著在美洲豹頭骨上的咬合肌,得知劍齒虎的撕咬能力相當驚人。
一百多萬年前,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劍齒虎突然卻不得不面對滅絕的危險。拉布里亞瀝青坑的化石顯示,那場災難威脅到了許多物種。許多動物都和劍齒虎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碳-14年代測定結果顯示,當時剛好是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期。在漫長的10萬年裡,地球上的氣溫要比現在低5到10攝氏度。但是一萬一千年前,全球氣候卻開始變暖。 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古植物學家朱利奧·貝坦科找到了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劍齒虎統治時期的氣候狀況,以及導致災難發生的巨大變化。
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從漸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至上新世末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南美洲。
最有名的劍齒虎是更新世斯劍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公分,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斯劍虎屬的祖先Hoplophoneus屬,是北美漸新世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劍齒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貓科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其分別列為真劍齒亞科、假劍齒亞科(Nimravinae)或貓亞科(Felinae)。其中之一,北美洲漸新世的Dinictis屬有相當發達的劍形齒,但沒有真劍齒亞科的其他特化性狀。有人認為Dinictis屬動物屬於發展至貓亞科的進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