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它不僅是對每次實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科學論文寫作的基礎。
因此,參加實驗的每位學生,均應及時認真地書寫實驗報告。要求內容實事求是,分析全面具體,文字簡練通順,謄寫清楚整潔。
1、實驗名稱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分析×××。
學生姓名、學號、及合作者
實驗日期和地點(年、月、日)
2、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設備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調試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性實驗還是設計性實驗,是創新性實驗還是綜合性實驗。
實驗設備(環境)及要求
在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實驗用物,葯品以及對環境的要求。
3、實驗原理
在此闡述實驗相關的主要原理。
4、實驗內容
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演算法、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詳細理論計算過程。
5、實驗步驟
只寫主要操作步驟,不要照抄實習指導,要簡明扼要。還應該畫出實驗流程圖(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1)實驗背景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科技實驗報告是描述、記錄某個科研課題過程和結果的一種科技應用文體。撰寫實驗報告是科技實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雖然實驗報告與科技論文一樣都以文字形式闡明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但二者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仍有所差別。
科技論文一般是把成功的實驗結果作為論證科學觀點的根據。實驗報告則客觀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著重告知一項科學事實,不夾帶實驗者的主觀看法。
❷ 宇宙微波背景圖的發現歷史
自從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被發現後,地面上的微波儀器很長時間中無法發現這個背景輻射的不均勻性。但這只是因為當時地面上的儀器受到的干擾太大,儀器的精確度和解析度太低。
第一個發現宇宙微波背景的不均勻性的儀器是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衛星繪制的全天性的宇宙微波背景圖最顯眼的地方是宇宙微波背景有兩個極。這兩個極可以被理解為地球相對於宇宙微波背景的運動造成的多普勒效應。但即使這個多普勒效應被忽略,COBE的宇宙微波背景圖還是反映出宇宙微波背景是不均勻的。其不均勻性小於±0.002K。COBE的解析度在大約7度左右。
90年代末地面的儀器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98年BOOMERANG實驗在南極洲獲得了一張局部的宇宙微波背景圖。其解析度高於COBE並顯示出,COBE的解析度的確太低了。宇宙微波背景的不均勻性比COBE測量到的還要細密。
目前最好的宇宙微波背景圖是2001年發射的WMAP衛星(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獲得的。其解析度可以達到0.7度。使用WMAP衛星的宇宙微波背景圖人們可以精確地確定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同時WMAP的宇宙微波背景圖為宇宙學和物理學提供了許多實驗數據。
❸ 要一張空氣對流實驗的照片
一、空氣對流實驗是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氣層」中的氣體對流實驗。原實驗採用大燒杯、橡皮泥、線香等實驗器材,裝置如圖所示。
這是我專門從知網上下的,希望採納!!
我這還有下的論文《空 氣 對 流 實 驗 的 改 進》,要的話發給你。。
❹ 在組態界面設計里的,背景圖片怎麼弄啊
很簡單的 比如我用的是紫金橋組態軟體 1.建立一個畫面 2.選擇 屬性 樣式 紋理就可以看到了 很多
組態王應該也類似吧
❺ 在騰訊扣叮創意實驗中怎麼循環背景
循環背景是不斷地進行背景圖的裁切與接合,然後顯示在窗口上所產生的一種背景畫面循環滾動的效果.在製作循環背景的過程中,是把超出窗口的部分貼到左邊空出的窗口區域中.1,裁取原始背景圖右邊部分進行貼圖操作到另一DC中,設目前要裁取的右邊部分的寬為X:2,裁取原始背景圖左部分進行貼圖操作到另一DC中。這樣就完成了向右滾動接合後的新背景圖。3,將接合後的背景圖顯示在窗口中,之後遞增X值。重復步驟1,2,3來產生背景圖慢慢向右滾動的效果。當X值遞增到大於或等於背景圖的大小是,則將X的值重設為0,這樣就會產生背景循環的效果。
❻ 簡單的科學實驗
帶電的報紙 思考:不用膠水、膠布等粘合的東西,報紙就能貼在牆上掉不下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材料:1支鉛筆;1張報紙。 步驟: 1. 展開報紙,把報紙平鋪在牆上。 2. 用鉛筆的側面迅速地在報紙上摩擦幾下後,報紙就像粘在牆上一樣掉不下來了。 3. 掀起報紙的一角,然後鬆手,被掀起的角會被牆壁吸回去。 4. 把報紙慢慢地從牆上揭下來,注意傾聽靜電的聲音。 說明: 1. 摩擦鉛筆,使報紙帶電。 2. 帶電的報紙被吸到了牆。 3. 當屋子裡的空氣乾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報紙從牆上揭下來,就會聽到靜電的劈啪聲。 創造:請試一試,還有什麼物品能不用粘和劑,而用靜電粘在牆上 胡椒粉與鹽巴的分離 思考:不小心將廚房的佐料:胡椒粉與鹽巴混在了一起,用什麼方法將他們分離開呢? 材料:胡椒粉、鹽巴、塑料湯勺、小盤子 操作: 1、將鹽巴與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攪拌均勻。 3、塑料湯勺在衣服上摩擦後放在鹽巴與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湯勺上。 5、將塑料湯勺稍微向下移動一下。 6、鹽巴後粘附在湯勺上。 講解: 胡椒粉比鹽巴早被靜電吸附的原因,是因為它的重量比鹽巴輕。 創造: 你能用這種方法將其他混合的原料分離嗎? 帶電的氣球 思考:兩個氣球什麼情況下會相互吸引, 什麼情況下會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氣的氣球2個、線繩1根、硬紙板1張 操作: 1 將兩個氣球分別充氣並在口上打結。 2 用線將兩個氣球連接起來。 3 用氣球在頭發(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線繩的中間部位,兩個氣球立刻分開了。 5 將硬紙板放在兩個氣球之間,氣球上的電使它們被吸引到紙板上。 講解: 1 一個氣球上的電排斥另一個氣球上的電。 2 兩個氣球上的電使它們被吸引到紙板上。 創造:你能用其它小實驗說明氣球帶電嗎? 可愛的浮水印 思考:宣紙上漂亮的圖案不是畫出來的,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材料:臉盆1個、宣紙1—2張、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約半盆) 操作: 1、在臉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輕輕碰觸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擴展成一個圓形。 2、拿棉花棒在頭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後輕碰墨汁圓形圖案的圓心處,看看有什麼現象。 4、把書法用紙輕輕覆蓋在水面上,然後緩緩拿起,紙上印出什麼圖案呢? 講解: 1、棉花棒碰觸時,墨汁會被擴展成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圖形。 2、棉花棒在頭皮上摩擦所塗上的少量油,就會影響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會呈現不規則的同心圓圖形。 創造: 試試其他的方法,改變水面上墨汁的圖形。
❼ 10個家庭科學小實驗,讓孩子玩水的同時,學到滿滿的科學知識
前幾天,有個提問:
作為一個陪娃玩水6年的寶媽,我想說,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多找一些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在家陪玩,不失為一個集學與玩為一體的好機會。既能滿足孩子自由玩水的願望,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將來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先來貢獻一些我和可愛多在生活中玩過的科學小實驗供大家參考。
所謂的人工降雨實驗,就是在不斷沸騰的熱水壺上方放一個盛滿冰塊的碗。冷熱交鋒之下,水蒸氣會快速凝結成小水滴滴落,形成人工降雨。
這個實驗所需要的原材料非常簡單:透明敞口瓶或杯子、可食用色素、泡沫洗手液、水。
先往透明瓶子中加入大半杯水,再擠入一些泡沫洗手液,覆蓋住整個水面。再將色素滴入,就能看到色素成柱狀從水面降落。
這個效果與降雨類似。泡沫類似雲朵的效果,色素類似灰塵或水滴的效果,只有色素在泡沫中積累到一定量了,才會穿透泡沫降落到水裡。
這個實驗的效果特別直觀好看,孩子可喜歡玩啦!
冰塊實驗也是孩子特別愛玩的,盛夏的時候玩冰塊可太爽了!可愛多經常會主動要求我倒一碗水放冰箱冷凍室結冰,供他觀察和玩耍。
玩冰塊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下。
①為什麼冰塊里既有白色的,又有透明的,還有一些小氣泡?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什麼?
冰塊里有白色是因為水裡的空氣被封印在裡面了。冰塊里的小氣泡就是水裡的空氣。
②冰塊為什麼會融化,融化速度跟什麼有關系?
當水的溫度低於0℃時,水才會凍結,成為固態的水。當水的溫度處於0~100℃時,水會變成液體,冰塊會融化,是因為周圍的溫度變高了。溫度越高,冰塊融化得越快。除了環境溫度以外,冰塊的融化速度還與空氣流通速度相關,空氣流通速度越快,冰塊融化速度越快。
③冰塊為什麼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在水底?
水在4℃時密度最大,高於或低於4℃,密度都會變小。冰塊的密度比水低,所以會飄在水面上。
虹吸實驗的材料也非常簡單,只需要一根吸管,兩個水杯即可。
具體操作詳見這項圖片。首先,把吸管放入水中,排出吸管中所有的空氣。接著摁住吸管的一端,將吸管緩緩移出水杯,你將會看到水從吸管里緩緩流淌的「奇跡」。
除此以外,我們最近看了幾本與水相關的科普童書,發現了更多有意思,適合在家實操的科學小實驗。
《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水的旅行》屬於科普性比較強的知識類童書,能給予我們學科知識上的有力補充;《神奇校車之水的故事》屬於故事性比較強的科普書,以孩子們變身進入水的世界去親自冒險的模式去探索水的奧秘,讀起來有身臨其境的效果;《水的世界》、《向上爬的水》、《製造彩虹》屬於實操性比較強的科普書,將現象與本質相結合,一步一步指導孩子做實驗,進而拆解科學原理。其中,《水的世界》配備了非常多實驗會用到的器材和道具,家長可以直接拿來主義,不需要費勁去自個准備實驗材料,超方便。
下面再來講一講,這幾套書里分別有哪些好玩的與水相關的科學小實驗。
《製造彩虹》這本書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詳細介紹了製造彩虹的方法:
①要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讓陽光照在水滴或水霧上。
②由於彩虹只在背對陽光的時候能看見,所以要背對陽光,向與太陽相反的方向看。
③當彩虹出現時,背景昏暗的地方,彩虹更加清晰。
除此以外,當我們裝有水的塑料盒放在陽光下時,也能看到彩虹。
這是因為太陽照射過來的白色光里有不僅有我們肉眼可見的紅色、藍色、黃色光,還有彩虹里的其他光。當光線從空氣進入水中,或者從水中進入空氣中時,會出現彎折,白色的光線變會呈現出各種各樣七彩的顏色。
這個實驗與虹吸實驗有些類似,但可玩性更強。主要利用的是面巾紙的吸水性。
做這個實驗之前,可以問問孩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哪些是吸水材料,哪些是不吸水的材料。
吸水材料有抹布、紙巾、毛筆等,不吸水的材料有塑料、鋼鐵等。
實驗一:測試紙巾的吸水能力
提出問題:紙巾能把水吸引到多高的位置?
A.無論多高都可以爬上去。
B.可以爬10cm高。
C.爬不到5cm。
讓孩子預測答案,選一個選項。
實驗結果是,水爬到5cm以上時,爬行速度會變慢。超過8cm基本停止爬行,最高能到達10cm。
實驗二:紙巾引流實驗
將紙巾反復折疊四次成細條狀,用訂書機固定。
將紙巾放入水杯中進行測試,當露在水杯外的紙條高於、低於和持平於水杯內的水位時,水能不能順利滴落?
答案:浸濕過的紙巾導流速度比較快。當紙巾的A端高於水杯水面B端或者AB持平時,水不能流下來。只有A端低於B端,水才可以流下來。
實驗三:毛細實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杯子里的水。通常來說,水杯兩端總是比中間高。
我一直挺好奇,這是啥原因。
《向上爬的水》中有解釋:液體在細長的玻璃管中向上爬的現象叫毛細現象。玻璃管越細,水受到吸引爬得越好。
大家可以拿幾根粗細不同的透明管倒入水,讓孩子觀察比較下,驗證科學的時刻到啦!
雪花挺常見的。尤其是冬天,每天早晨出門時,總能看到車上、草坪上、玻璃上有一層白白的霜裝物質。用肉眼湊近了細看,我們可以看到部分雪花的形狀。
玻璃窗的觀察效果尤其明顯。
看到了雪花,孩子肯定會問:「雪花為什麼是白色的?雪花是什麼形狀的呢?」
關於這兩個問題,《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上有明確答案:雪花呈現白色是由於光的反射形成的。可見光中有各種波長的光線,不同波長的光線所呈現出的顏色也不相同。由於雪是由很多個小冰晶組成,這些小冰晶有各種凹凸不平的表面,足以把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全部反射掉,因此,我們看到的雪花就是白色的。
水蒸氣凝華結晶,屬於六方晶系。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兩萬多種雪花的形狀,無論形狀細節如何,整體外觀都是六角形的。
在《水的旅行》上,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探究雪花形狀之美耗盡一生的「雪花人」——威爾遜·本特利拍攝的各種形狀的雪花,特別細致真實地展現了雪花之美。
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曾經在車玻璃上看到的雪花。雖拍得不及本特利拍攝得那麼唯美,卻也能看到雪花的大致雛形,讓我一度感到得意和開心。
特別清晰的這張是在車燈上拍到的,大家也可以試試帶孩子觀察車燈上的雪花呦!
我和可愛多最早知道水的凈化過程,是通過閱讀《神奇校車》了解的。
大自然中的水要輸送到每家每戶需要經過很多環節:經過混合池,讓明礬吸附灰塵和泥土;經過沉澱池,明礬會沉到水底;經過沙子和礫石組成的過濾池,將殘留在水中的雜質過濾掉;在通往儲水罐的水管里,加入了強化牙齒的氟化物和能殺滅病菌的氯;干凈的水通過地下輸水管送到各種建築物里。
《水的世界》是與水相關的實驗套裝,裡面恰好就包含了凈水實驗的材料,和我們所學的知識點匹配度極高。很適合家庭自製凈水裝置,觀察水的凈化過程。
《水的世界》除了配備基礎的實驗材料,還有10堂精彩的科學網課供我們同步學習。第二堂課《誰拿了小驢子的鹽》教了可愛多溶質、溶劑和溶液的區別,還讓我們用鹽、白糖、油、石頭與水攪拌,看看哪些是可溶性物質,哪些是不可溶性物質。
同時,水不能無限容納某種溶質,加得多了,會達到飽和狀態,無法再溶解溶質。
以鹽為例,當你把鹽往水裡加到一定程度,無論你如何攪拌,都無法溶解。這樣的水叫飽和鹽水。
當你用飽和鹽水在黑色卡紙上作畫時,在濕潤的時候,看不出什麼明顯效果。
當水分蒸發掉以後,結晶鹽就會呈現在黑色卡紙上,效果特別明顯。想要畫面幹得快一些,也可以藉助吹風機的力量吹乾。
把橘子放進水杯里,橘子會漂浮在水面上。
把橘子皮剝掉,再丟進水裡,橘子就會沉到水底。
這是因為橘子在水中的浮力大於自身的重力,所以會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剝掉橘子皮,重量雖然減輕了,但橘子的密度變大了,浮力減小了,且重力大於浮力,所以會沉入水底。
今天,我把這10個與水相關的科學小實驗送給大家,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玩水的同時,學到多多的科學小知識喲!
❽ 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的實驗背景
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當a線圈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在b線圈附近的小磁針突然跳動,說明在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b線圈中有電流感生出來。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曾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未找到電與磁的聯系,把電與磁現象作為兩個並行的課題分別進行研究。直至1820年7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後,才不再把電與磁的研究看作相互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奧斯特的論文發表後,在歐洲科學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電磁現象進行研究。既然電與磁有密切關系,電能產生磁,那麼很自然地會想到它的逆效應;「磁能產生電」嗎?為此科學家們開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探索。自1820年至1831年的十多年間中,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學家都投身於探索磁與電的關系之中,他們用很強的各種磁場試圖產生電流,但均無結果,究其原因是抱住穩態條件不放,而沒有考慮暫態效應,因此十多年中研究進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