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版畫素描有哪些形態
在素描表現教學中,構成作為一個近代造型概念,具有「形成」和「造成」兩個層面內容,是從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純粹的形態要素來加以研究,是以形態或媒介材料為素材,按照特定的視覺效果。
素描是一種繪畫方式,廣義上指使用單一色彩表現明度變化的繪畫,狹義上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過程。素描是繪畫的基礎,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注重線條表現方式,以線條的粗細輕重來描述物體的明暗深淺,並且不須顧慮物體細節的色調色值,畫面藉由明暗光影的襯托來突顯主題。大多數畫家在從事一幅油畫或壁畫之前,會先繪畫雛型,而這個簡單幾筆的雛型畫,便是素描。
國畫就是中國畫,用毛筆與宣紙做畫,版畫是用刀子雕刻的一種畫,一般在木板上,速寫是所有繪畫藝術的基礎包括雕塑,素描是比較寫實的一種繪畫方式。
B. 簡單黑白木刻版畫風景素材
很簡單
C. 版畫誰的作品
張大千年譜記載,上個世紀70年代,張大千在美國做了兩場版畫展,作品被搶購一空。展出的版畫有:《白荷》《紅柿圖》《山中訪客》《山村圖》《深山古寺》各印122套;《朱荷》《芍葯》《晚歸》《秋澗猿戲》《紅葉小鳥》《山寺飛瀑》則各印170套。方騰(W. B. Fountain)與舊金山藝術基金會的推波助瀾,1975年在舊金山的Walton畫廊做了石版畫展,大受好評,作品為世界各地的藏家及各大博物館收藏。張大千在海外傳播、弘揚中國文化藝術,攜彩色石版畫進入西方藝術界,讓五洲知大千!
石版畫之所以特殊,因為製作過程不僅要有藝術家自身的藝術想像,更是耗時費力,是一種極精緻的藝術創作。除了方騰(W. B. Fountain)與藝術基金會的鼓勵,張大千投入版畫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畢加索(Pablo Picasso)。1956年,他受邀至巴黎的羅浮宮與東方博物館展出敦煌臨摹作品,在畢加索家中與其會晤。畢加索以自己的石版畫《西班牙牧神》為見面禮,張大千則回贈他《雙竹圖》。
張大千版畫作品《西藏名犬》
版畫因反復耗時的手工過程而具有獨特價值,石版畫更因藝術家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而價值更高。創作型版畫是藝術家自己復制自己的作品,但此復制並非廉價的機械復制,而是手工勞動下的藝術品。所以,藝術家會在每一張版畫上簽名標號,證明這是他或她的手工版畫、創作版畫、原創版畫。張大千的版畫更具特殊性,因為他製作版畫時的年齡已高,並且其創作是轉西方版畫技術為中國書畫服務,利用西方的技術來表現中國文化中的意境美。就此而言,他的版畫就不只有版畫原有的價值,更因獨特的藝術理念而增益其價。
這些石版畫讓人驚艷,而最迷人之處是:石版畫竟有著中國書畫技法,展現溫婉、自在、悠遠的意境美。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不論是木版畫、網版畫或石版畫,西方版畫源自有固定技術要求的印刷術,更與中國水墨完全無關,則張大千是如何用這套西方技法展現了中國書畫傳統的水墨筆法及文化傳統中的意境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需深入理解石版畫的製作方式。石版畫指在石灰岩板上作畫,再以手工壓印出版面上畫作的復製品。此即石版印刷術,來自德國作家塞尼菲爾德(Alois Senefielder)在1796年的發明。石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油水分離,能完整翻印出精緻的原圖,翻印出來的每張圖像都幾近相同。石版印刷術原本用來印製曲譜與劇本,但其特性為藝術家所發現而用於繪畫創作上,至19世紀後,畢加索、羅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慕夏(Alfonso Mucha)等更創作出精緻的彩色石版畫,石版印刷術因此成為創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當代藝術家選擇挑戰石版畫這一藝術門類,主因是石版畫的繪制其實與一般繪畫相同,但卻有個高度要求藝術家專注力的製作過程。石版畫製作過程大抵如下:畫家用黑色油墨直接在打磨平整的石灰板上作畫,完成後進行版面腐蝕,之後上色,再經手工壓印出單色版畫。石版印刷每次只能印一種顏色,若要印製彩色石版畫,則需精準復制底板,並且要思考顏色需求與位置,製作相應數量的副版,每塊副版印一色。所以,顏色越多,副版就越多,製版與印刷的過程就愈復雜耗時。不論是印刷單色或彩色印刷,石版畫是創意與勞力需求度極大的創作,也正因特殊且復雜的手工製作條件,加上翻印出的作品完全等同於石板上的手繪原作,石版畫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現當代藝術家以石版作為創作媒介,還因為製作石版畫是個結合石匠技術、化學實驗及藝術創意的特殊過程。石版畫用的石灰石板有獨特需求,並非什麼石塊都能用,所以石板都重復使用。每次新創作都要先磨除舊圖像,磨除的過程更要確保石板的表面平整,壓印時才不會碎裂,印製效果才精準。打磨方法是用兩塊石板互摩,加入不同等級的金剛砂增加摩擦力,再以清水洗版。由於石灰岩會同時吸收水與油,手部因有油脂而不可接觸打磨完成的版面,所以作畫過程或懸腕,或墊紙以避免手部接觸。同樣道理,版面上作畫只能用油性墨。油性墨通常為蠟筆、液態或鉛筆形式,繪畫過程中還可用刮擦工具來表現精緻的細節。液態油性墨還可用蒸餾水或松節油稀釋,可創造如水彩畫、潑墨、書法等效果。由於畫面隨作者心意而出,繪畫過程實與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在畫紙、畫布上的創作相同,也可創造出濃淡相間的層次效果。從繪畫方式、材料性質與油墨使用方式來看,不難理解張大千的石版畫何以能展現出中國書畫的筆法與水墨效果。
石板版面上的繪畫完成後,要先在畫面上均勻塗抹滑石粉,吸去多餘的油墨,接著塗上松香粉保護非油墨區域,之後再塗阿拉伯膠鎖住表面圖像,讓非畫面區域只接受水而拒絕印墨。接著用酸性阿拉伯膠或硝酸溶劑腐蝕版面,讓油墨滲入石版中,再塗上石版畫專用松節油與瀝青油,讓畫面區域只接受油性印墨而拒絕水。這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圖像也僅剩下輪廓。之後再塗上印墨,並以海綿沾清水洗去版面上的酸性膠。版面腐蝕完成後,印刷面需一段時間乾燥,今仍用傳統的扇風方法,即:手持單面扇頁的扇子,不斷旋轉扇面來加速畫面乾燥。
製版完成後,要以滾筒沾油墨重復上色,同時以海綿沾水濕潤版面。油性印刷顏料有各種顏色,也可稀釋、調色。一次上墨,就要一次濕潤,不斷重復直到圖像吃墨而重新顯現出來,隨即進行單色印刷。上色過程中仍可對畫面做出改動,如用刮擦製造特殊的紋理效果,或用阿拉伯膠與硝酸調和的溶劑來淡化某區塊的顏色。上色過程非常耗費體力、時間,且若是要做多色套印,還需對整體作品的色彩布局做非常明確精準的安排。多色套印會有許多塊副版,每一塊版在印刷前都要進行重復上色與濕潤的過程。這是石版畫的最大缺點,但同時也是最大特殊性。石版畫的另一個獨特性是:一旦石板磨平了,原版就不可能復原,除非原版上的畫作有做圖像復制。因此,石版畫的價值遠比其他版畫來得更高。
1972年美國《華府報導》專訪張大千,在訪談中他娓娓道出藝術人生中的態度與理想。對他而言,藝術是「最高」的表現。他說的「最高」,那是一種哲學態度,更是一種生命美的追求。這種美來自文化傳統,它在人的身上種下一個理想的典型,而他只是順著這個理想典型來揮灑創作。即因文化傳統的引導,他尊法,但不為法所拘,在得了法後隨性發揮,筆下所造自呼應文化傳統中的理想典型。
這典型是怎麼來的?就是「學」,學從前的大家作品。經過自發而深刻的內化,自能用學來的東西表現自己的見解與胸襟。此言不正呼應儒家傳統嗎?不更見張大千的儒人氣質嗎?從服裝到為人,他整個人不正如此嗎?那是中國文化傳統之精華,也因此其創作自與古人相應。他因天生自然的藝術興趣,加上「學」理念,更認為藝術真諦不受語言文化的限制,所以能出入西方技法並轉為己用,從而展現心中的那個「最高」境界。此境界,他說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不過司空圖接著說了「持之匪強,來之無窮」,所言之意,即:很多東西都是要學的,但學到了後更要以自己的胸襟、情懷來靈活運用,而不是被所學之物所拘束;也唯有不為物所拘,創作時自能從法而破法,即如他用了西方技法創作出具有中國水墨意境的版畫。
借董其昌論東坡之語,可說張大千的作品達到了那「最高」的「藝道」。「藝道」之內涵頗復雜而難說,但張大千版畫的內容、技法、情感、境界早已說明了此道內容。簡言之,張大千的版畫並不只是藝術家復制自己的作品那般簡單,而是不可輕忽的藝術珍品,值得大家細細品賞。
性價比高的張大千版畫,可關注【博索藝術】公號。博索藝術包含大師簽名版畫 +藝術網路+藝術家推宣作品交易+藝術品收藏級國禮。藝術家作品推宣合作+公號互推合作,請聯系【博索藝術】微信號:bj46885
D. 有版畫素材無水印資源嘛,高清免費謝謝!!
https://photo..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PlLPcSIPEW?from=zdBHSC
點擊資源-可查看全部原圖,免費下載,加入相冊不定期更新
高清大圖都放到一起啦,直接就能看到下載~超方便滴,求採納啦
E. 兒童版畫技法
兒童版畫技法大全
引導語:版畫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以下是我整理的兒童版畫技法大全,歡迎參考閱讀!
一、工具材料
吹塑紙、圓珠筆、電烙鐵、水粉畫顏料(或濃縮廣告畫顏料)、橡膠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製)、油畫棒、毛筆等。
吹塑紙質地較軟,用圓珠筆用力在吹塑紙上劃過,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寬窄不同的點、線、面,可製作出豐富多彩的版畫效果,水粉顏料(或濃縮廣告包)代替油墨便於兒童獨立操作及課後清洗。
二、基本製作方法
1.畫稿: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寫生)畫出稿子(如:校園生活,鄉村風情等)。在畫稿時,教師應結合范圖,講構成畫面線條的疏密關系:畫面中,哪些地方線條最密集,哪些地方線條最稀,哪些地方線條不稀不密(即構成畫面的黑白灰關系),在小學中低年級,不直直接講構成畫面的「黑」『它」「灰」。
2.刻版:
將畫好的稿子用泡沫水彩筆直接畫在吹塑紙上,畫得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用濕布輕輕擦去。畫好後用圓珠筆(成竹簽、鐵釘等)用力刻畫,由於吹塑紙質地較軟,圓珠筆劃後成凹痕,線條密集的地方,用力凹下去形成凹塊,線條稀疏的地方就形成灰色。
3.印製:
用膠磙將水粉畫顏料(或濃縮廣告畫顏料)在平板上來回滾動,使膠磙表面均勻受墨,(顏料中不能加水太多,應使之有較高的濃度),磙在刻好的板子上(根據需要,可隨意調整各種顏色),使吹塑紙版畫上均勻受色(吹塑紙上的色不能太少),然後用圖畫紙或宣紙覆蓋在吹塑紙上,稍用力壓印,完成作業。還有一種印製方法:用毛筆調水粉色填在吹塑紙上,然後將事先作了底色的圖畫紙壓印在吹塑紙上,填一種色印一種色,逐一將畫印完,這種方法印的版畫叫粉印版畫,該方法基本上已被廣泛採用。其缺點就是印一張畫需要較長的時間。以上製作方法,用吹塑紙代替木板,用圓珠筆代替木刻刀,用濃縮廣告畫顏料代替油墨,降低了製作的難度,縮短了兒童版圖製作時間,使學生在課堂、課外及家裡均能進行版畫創作。
三、幾種版畫特殊效果的表現技法
兒童作畫本無定法,但教師指導兒童作畫是應有一定方法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表現出利用吹塑紙版製作的多種版畫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兒童吹塑紙版畫的表現力和兒童對版畫的興趣。
1.岩畫、壁畫、蠟染效果的表現方法
①按吹塑紙版畫的表現方法,將版子刻好,並根據畫面需要,將版子用手撕成不規則的外形。
②將製作好的吹塑紙用力探成一團(根據畫面需要可局部搓柔)揉破了的地方在吹塑紙的背面用膠帶粘牢。
③按吹塑紙版的基本表現方法,印製版畫,可印成單色的,也可以局部填塗油畫律,形成彩色(在塗油畫律時用力稍輕,且不能把原來刻的線塗住)。該方法印製的版國隨意性較強,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年代的久遠感和濃厚的鄉土味,指導學生創作這類作品時可提供壁畫、蠟染等給學生欣賞,方可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2.木刻效果的表現
①將稿子用泡沫水彩筆在吹塑紙上畫好。
②在上好稿的吹塑紙版上少量細長的線用圓珠筆或其它硬筆刻。
③根據吹塑紙受熱熔化的特點,畫面中大面積的空白和密集的點、線部分,用電烙鐵在吹塑紙板畫上局部受熱t可事先將電烙鐵尖部磨成不同的形狀)電烙鐵的尖部有的成方形有的成圓形,製作出的版面具有較強的刀味。若畫面需要自然形邊框,則可用刀子我去。
④印製方法與前相同,可以印成單色也可以印成彩色,作品具有較強的刀味,具有木刻效果。
此種方法製作的`版畫,刻畫對象細膩,具有較強的木刻效果,克服了小學生用木刻刀刻木板的困難,適宜在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生中普及。在電烙鐵製版時,應注意控制電烙鐵接觸吹塑紙時間的長短及快慢,該方法適於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普及。
3.磚刻、石刻拓印畫效果的表現
①將要表現的物體畫在吹塑紙上(或表面較粗糙的紙塊上),畫圖時應盡量概括一些。
②剪下畫好的圖形,並用乳膠粘貼在紙塊(或吹塑紙上)。
③待乳膠於後,印製作品(印法同前)
這種效果的製作方法,主要是利用吹塑紙和紙塊吸墨性能的差異性,紙塊部分吸墨差,印出的墨(色)淺,B出現斑駁的肌理效果,吹塑紙部分吸墨強,印出的墨(色)深,畫面虛實對比強烈,具有較強的磚刻、石刻拓印畫效果。
4.填彩版畫
①按吹塑紙版畫的基本方法封好版於用較深的水粉色在圖畫紙上印出畫面的大致輪廓,待於(圖畫紙和版子用夾子固定)。
②揭開圖畫紙的一端,在畫面輪廓內空白處填上不同的水粉色。(水粉色應稍淡一點)
③再在吹塑紙版L磙上較深的水粉色壓印圖畫紙,這樣一張彩色底紋的版畫就印成了。
還有一種印製方法:先按單色版畫的印法印製一張版畫,待色於後,將局部(背景)用毛筆直接填成彩色
該種方法製作的版畫,整個畫面具有豐富的色彩感覺,易於兒童學習和掌握。
兒童版畫製作具有游線性。需要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在引導兒童學版畫的過程中,決}能像成人作版畫那樣,嚴格遵循各細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尤為重要,以上版畫的製作過程,工具材料簡單,製作方法簡便,適合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幾種特殊效果的表現方法也極大地滿足廠兒童的好奇;動和求知慾、獨特的作品效果增強f兒童版問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對版畫保持了持久的興趣。
F. 有版畫素材自取資源嘛,高清免費謝謝!!
https://photo..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FaYVFPQrzc?from=zdzdBHSC
點擊資源-可查看全部原圖,免費下載,加入相冊不定期更新
內容比較多~我放到相冊中啦,都可以直接下載~求採納。謝謝~
G. 請問怎麼製作版畫,需要哪些材料(小學二年級)簡單一點就行
1.粉印吹塑紙版畫:
在吹塑紙或吹塑板上用磨圓的鉛筆畫出線描畫形式的作品,然後用小夾子固定宣紙,用大號水粉筆在制好的版刷上水粉顏料(水分可以稍微多一點,比例大約是1:1或者水再多一點),最後印製即可。注意:水粉顏料易干,可以印一部分揭開,再重復步驟印下一部分。工具:吹塑紙或吹塑板、比板子略大的宣紙(或白報紙、卡紙、彩色紙,不同材料會產生不同效果)、水粉顏料、大號水粉筆、小夾子2個。
2.油印吹塑紙版畫:
方法與粉印吹塑紙版畫類似,不過油墨不易干,可以用油墨滾一次性上色印製。可以用木蘑菇壓制後再揭開作品。工具:吹塑紙或吹塑板、比板子略大的宣紙(或白報紙、卡紙、彩色紙,不同材料會產生不同效果)、可清洗油墨、油墨滾、木蘑菇(可以用小勺代替)、小夾子2個。
還有一些方法,比如拓印:在實物(如菜葉、紙板、瓷磚、布、樹皮等物體)上覆蓋紙張,用油畫棒輕輕平塗,就能得到簡單的拓印版畫,可以用這些紋理組織出有趣的畫面來。
H. 迅速!幫我找黑白抽象的版畫
這里有一些版畫,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如果你只想要黑白的畫只需要在phtoshop里把彩色畫去色就可以了。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word=%B0%E6%BB%AD&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3%E9%CF%F3%BB%AD&z=0
如果你會用phtoshop的話,也可以在phtoshop里打開你所喜歡的相片、圖片,經處理也可得到需要的版畫,只不過不是抽象的。方法很簡單,具體步驟如下:
1.圖象-調整-去色
2.濾鏡-藝術效果-木刻,具體的效果可根據個人需要,在色階數、邊緣簡化度、邊緣逼真度中自己設置數據來定
3.設定完成後,不要僅「保存」,「另存為」其它名字就行了,因為直接點「保存」的話,原畫就沒有了。
祝你成功!
I. 美術藏書票圖片和黑白版畫圖片,要用一支鉛筆就能畫出來的簡單線條的畫
最簡單的藏書票,一支軟質鉛筆就能畫出來——
你還可以在上面以一隻畢加索的和平鴿為主圖。
J. 如何做版畫
先在紙上畫.然後撻在塑紙上.用刀按線條刻.不要太深.刷上油墨.倒印在畫紙上
木刻版畫
首先要有一塊很好的板,然後在一張紙上打好稿子,把要刻掉的部分塗黑.之後用膠條之類的東西把畫固定在木板要刻的那面上(板和紙之間要有一層復寫紙).用筆重重的把畫描一遍,這樣輪廓就可以印在板上了...然後就開始刻...
至於印,要有一個滾刷,油墨.把一張白紙放在木版上固定好(如果有把握,可以用手扶穩),用滾刷蘸取適量油墨在紙上來回滾幾便就可以了...然後把畫晾乾 就完成了.
版畫藝術
版畫,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版畫起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
(德)丟勒《四騎士》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
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
(中)趙瑞春《梳妝女》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
綜合版版畫
鄧耀明 《金色池塘系列》
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
另-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