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臘子口戰役的介紹
1935年9 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臘子口地區,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迴包抄的戰術,經過浴血奮戰,一舉攻破了魯大昌部和鄧秀廷部據險扼守的天險臘子口天險,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進入陝甘的通道。聶榮臻元帥曾對此評論說:「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
② 臘子口犧牲了多少人(臘子口)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臘子口犧牲了多少人,臘子口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臘子口戰役遺址位於迭部縣東北...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臘子口犧牲了多少人,臘子口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臘子口戰役遺址位於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鄉,西距迭部縣城105公里,北距岷縣72公里。
2、臘子口是川西北進入甘肅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3、整個隘口長約30米,寬僅8米,兩邊是百丈懸崖陡壁,周圍是崇山峻嶺,抬頭只見一線青天。
4、水流湍急的臘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自古就有 「天險門戶」之稱。
③ 臘子口戰役簡介 臘子口戰役介紹
1、1935年9月13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從甘肅省俄界地區出發,繼續長征北上。16日,先頭部隊紅4團在前進中擊潰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6團的阻截,當日下午逼近甘肅省南部要隘臘子口。臘子口素稱「天險」,口子寬約30米,兩邊絕壁峭立,中間是臘子溝,溝上有座木橋,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在橋頭和山崖上築有碉堡,以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紅4團決定,以第6連從正面強攻,奪取木橋;第1、第2連迂迴到隘口守軍側後,兩面夾擊,奪占隘口。入夜,攻擊開始。團政治委員楊成武指揮第6連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橋頭猛沖,國民黨軍居高臨下,憑借險要地形和堅固工事,固守橋頭堡,第6連幾次猛攻均未奏效。
2、17日凌晨,第6連又由15名戰士組成3個突擊小組輪番向橋頭突擊。此時團長黃開湘率領的第1、第2連,從守軍左側攀上峭壁懸崖,迂迴到隘口守軍側後,突然發起攻擊。守軍腹背受擊,一部被殲,其餘潰逃。拂曉,紅4團佔領臘子口,為紅軍陝甘支隊北上打開了通路。
④ 紅軍長征中的「臘子口」在哪裡
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更是因紅軍長征突破敵軍尾追堵截的最後一道天險而永載史冊。
⑤ 臘子口戰役的簡介
臘子口在迭部縣東北,是迭部通往漢族地區的門戶和重要交通孔道。臘子口系藏語之轉音,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實如其名,臘子口周圍群山聳列,峽口如刀劈斧削,臘子口河從峽口奔涌而出,兩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天險臘子口」是舉世聞名的臘子口戰役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