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的服飾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點,隨著朝代的更替,服裝不管各個方面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的。以前可能就是比較粗糙一些,後面的話慢慢的就開始變得精緻完美。
先看一下我們的夏朝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畢竟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那個時候可能也不是特別的發達,所以說在衣服的製作方面肯定是沒有後面的朝代做的好的。它的形狀,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到了民國時期,衣服漸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只不過顏色比較單調一些,現在我們的顏色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我覺得服飾和當時朝代的經濟發展開放程度是有一定關系的,唐朝的就最為明顯,自己也是比較喜歡唐裝的。
㈡ 古代服裝的明代服裝
明代服裝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
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高貴。
明代水田衣
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後的專用服式。
後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於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後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㈢ 明朝人們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㈣ 馬甲是什麼意思
穿在衣服外面的背心。現在很多人穿衣服的時候,在衣服外面會有一個比外套小的東西,這樣一件衣服,很多人稱之為馬甲。有的稱之為馬褂,在古代的時候,很多人穿在長袍外面的一個背心,或者是一個短褂。
有的方便騎馬,所以稱作為馬甲,又名背心兒。通常在古代的時候是穿在於襯衫外面的,古代的婦女所穿的,稱為長馬甲,發展到清代的時候,男女都可以穿著馬甲。
(4)古代馬甲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乾隆年間的時候,曾經流行毛朝外的皮馬褂,用的都是一些珍貴的動物皮毛,也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在那個時候,也都是一些有錢人才能穿的,後來過了很多年之後,政府曾經把馬褂,長袍定為禮服,長袍馬褂,一度與流行全國,40年代的時候逐漸就減少了。
很多人看電視或者電視劇的時候,都知道這樣一個東西叫做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一個東西,穿著黃馬褂的人,都算是有很高地位的一個人,或者是有很大功績的一個人。所穿的黃馬褂,稱為武功褂子,同時這些人還被載入史冊。
㈤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上古商周服飾--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
㈥ 古代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6)古代馬甲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㈦ 古代男子 服飾
「古代」這個跨度太大,專業點的說法應該是具體哪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服飾文化都不一樣,有其各自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男子寬衫大袖為這個時期服裝的主流;秦漢時期 男子的曲裾深衣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漢代男子的首服又分為冠、巾、幘等。隋唐五代頭戴軟角巾頭,身穿圓領長袍。頭戴烏紗帽.黃袍.窄袖.革靴。此為隋唐五代時期,皇帝.太子特定的服裝。頭戴軟角巾頭,身穿翻領的胡服。唐代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㈧ 古代服裝與現代服裝的區別
1、顏色不同
現代的衣服顏色多種多樣,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現代衣服分為上下兩件衣服,古代服裝大都為從上到下整體,一般為長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時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與之相對應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錯。到了現代人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衣服來進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為主,而現在則有各種各樣的布料來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漢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隋唐時期的服裝特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女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
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㈨ 馬甲的歷史淵源
在我國五千年華服羅衫、玉佩朱環的燦爛服飾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始至今,從內衣到外衣,馬甲服飾雖然形制簡單,但卻實用美觀,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洗禮,流傳至今。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對我國馬甲服飾形式的由來及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分析。
「馬甲」,在《漢語詞典》中,意指「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因此馬甲最初可謂之是
「馬的衣服」。後經世之演變,
漸漸流變為人類服用的一種服裝形式:馬甲,即背心,指的是不帶袖子和領子的上衣。有些地方亦稱坎肩,坎肩較之馬甲,
多指夾的、棉的、毛線織的。一、馬甲服飾形制的歷史演變
縱觀我國服裝發展歷史,馬甲服飾的變化基本遵循了
「無袖無領的上衣」的形制,只是在馬甲的長度、領形、袖長和開門襟方式四方面進行了變化,
如表1。由表1可知,現行「馬甲」服飾形制概念的變化,從秦漢開始至清朝,
基本與現代相同,以無袖的上衣為劃分的標准。雖然朝代不同,馬甲的具體形制和名稱有所不同,且半臂、褡護、罩甲為半袖,裲襠、裲襠鎧、褡護、罩甲和比甲為長款,但都是
㈩ 古代黃馬褂是榮譽的象徵,擁有黃馬褂會有什麼特權
大家都看過神醫喜來樂,裡面有一個片段讓大家印象深刻,喜來樂穿了一件黃色的馬甲,聲稱穿了這件馬夾,沒有人可以治他的罪,連皇帝也要禮讓他三分。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這裡面說這是黃馬褂,那麼事實上真的存在黃馬褂這個東西嘛,它的歷史作用真的有那麼強大嗎?
其實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見黃馬褂的出現。這些都是用來賞賜有強大軍功的官員。而且如果被上色了這些東西,那就說明他有一定的免罪效應,如果說是因為觸發了某條法律,但是,看在黃馬褂的面上也會給予一定的減輕或者赦免。因為我們要知道,對於這個衣服的賞賜只能是有險或軍工的高級官員,而普通的老百姓則沒有這樣的待遇。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這些東西的頒發並不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即便有人有軍功,但是也仍然得不到這樣的賞賜。但是黃馬甲的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所以有些人也不會對這種東西迷失了方向,就認定他一定能夠當做免死金牌救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