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京劇的服裝和臉譜的知識,你們都知道哪些呢
京劇的服裝稱大體可以分為莽、帔、褶、靠和衣五類。
② 求京劇的所有服裝資料!!十萬火急!!
告訴你個最好最管用,也是京劇服裝資料最全的地方,就是時代國粹網,本來想給你粘過來的,結果太多粘補全,所以你自己去看看吧
http://www.shidaiguocui.com/class_list.php?more=1&sort=20
很不錯的地方,很多其他關於京劇的問題都可以找到很准確的答案,推薦推薦!!!
③ 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知識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凄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臉譜的構圖大體有這樣幾種:
整臉,基本上以一種顏色為主體把臉塗滿,然後再用一種顏色勾畫出五官。
三塊瓦臉,用線條勾出眉、眼窩和鼻窩,在額部和兩頰呈現出三塊明顯的主色。
十字門臉,這種畫法大都是從鼻樑向上畫一條色柱並與左右眼窩相連,在臉部中間形成十字形。
碎花臉,正額有一完整主色,其餘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種類豐富,構圖形式多樣,線條復雜而細碎。
象形臉,這種臉譜大部分是神話中的精靈神怪,它是用額頭案勾出裝飾性的鳥、獸、魚、蟲等圖案,表明它是由什麼動物化為人形的。
歪臉,一般表現心術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過傷的人,所以五官歪曲變形。
京劇劇目中,還有不少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這些戲中的角色多為神妖,他們臉譜的門類,屬於「神仙臉」或「象形臉」。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是一隻從石頭中迸出的猴子,後得道成精,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磨難,終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臉譜屬「象形臉」,圖案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但他後來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臉」的特徵,即眼窩處塗成金色。額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門弟子。
除以上例舉的臉譜門類外,還有「太監臉」、「英雄臉」、「小妖臉」等。
關於京劇臉譜,還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臉譜,但也不盡然,鍾離春就是一例。此女傳說為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又稱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劇中採用了勾畫臉譜的處理方法。而無鹽畢竟是位女傑,故額上繪有蓮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④ 京劇的服飾
京劇服飾
[大衣]: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 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為此服裝的分行對表演起到了保證作用,為藝術的完整,達到預期效果,發揮著集資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當在技藝處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圍和特點。
(1) 范圍及作用: 大衣類中的服裝名稱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大衣類中各種服裝名稱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圍,如:表現宮廷帝王將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員則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屬於朝服及禮服。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劉秀、《金水橋》中的唐太宗等。身為親王的有《轅門斬子》中的趙德芳,身為大將的廉頗,官居首相的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為朝中大臣,在面見皇上時必須穿蟒。另在各歷史時期被朝廷稱之為"草寇"和敢與朝廷分庭抗禮者,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敢穿著蟒服或自稱皇帝或佔山為王。如:晁蓋、宋江等。
表現地方官員的知府、知縣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詞"相府門前七品官",也說明相當與這種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縣,《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劉秉義等。
表現帝王、官宦紳士在休閑之時常用服裝有:帔,開氅,褶子。如:《上天台》中的劉秀,《斬黃袍》的趙匡胤則穿帔。《碧波潭》中的金寵,《文昭關》中的東皋公,《打漁殺家》中的丁員外也穿帔。又如《鎖五龍》中的唐王,《將相和》中的廉頗、藺相如均穿開氅。
為塑造女性的朝廷命官,皇後、嬪妃等的主要服飾有:女蟒,女官衣,宮裝等。如《打龍袍》中的李後,《打孟良》中的佘太君,《大保國》中的李艷妃,均穿蟒;《樊江關》中的柳迎春穿官衣;又如《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上天台》中的娘娘則穿宮裝。
為塑造女性中的夫人、小姐、女僕以及家貧婦女的主要服飾有:女帔,女褶子,裙,褲,襖等。女帔是夫人、小姐的主要服飾,如:《碧波潭》中的金夫人及小姐金牡丹,《春草闖堂》中的相府小姐,《賣水》中小姐。女褶子在旦行中分為兩種樣式,其一是老旦行當穿著的,其二是青衣行當穿著的。在青衣行當穿著的女褶子類中又分花、素兩種,女花褶子多為小姐穿著的,主要為穿帔時的一種襯衣。素褶子又名為青衣或青褶子,專為貧困中年婦女穿著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武家坡》中的王寶釧,《汾河灣》中的柳迎春。老旦女褶子也多為家境貧寒的老年婦女所穿著的,如《釣金龜》中的康氏,《遇後》中的李後,《清風亭》中賀氏等。 裙、褲、襖類分為花、素兩類,而在穿著時可做裙襖,也可以為褲襖。裙褲的穿著者大多為富貴之家的小姐們,如《三不願意》中的大小姐、二小姐,《孔雀東南飛》中小姑子。褲襖可以塑造兩方面人物,其一時表現家境不佳的少女,如《拾玉鐲》中孫玉姣,《豆汁記》中的年金玉奴,其二是表現丫鬟身份穿著的,如《三擊掌》中跟隨王寶釧的丫鬟,《棒打薄情郎》中跟隨金玉奴的丫鬟。
為塑女性的另一件新穎的服飾樣式——古裝,它的產生突破了傳統京劇服裝的衣箱制以及表演的程式化,古裝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在籌劃排練《天女散花》時的創新之作,梅先生借鑒了古代繪畫作品中的神仙服飾,一改寬大平直的傳統服裝造型,形成了梅氏古裝系列,至今已成為新編歷史劇中的女性主要服飾。
大衣行當內,除以上涉及到的主要名稱和使用外,其它還有許多為塑造各類人物在裝束上的配件和裝飾物,它起著區別穿著相同服裝的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物形象,如:斗篷、飯單、四喜帶、絲絛、腰巾等,它可以互相搭配,去改變人物形象。在大衣行當中為塑造比較典型而有在人們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專用服,如《霸王別姬》中虞姬,《四郎探母》中的蕭太後、公主德國內,這些專用服很少有其它人物穿著。
(2) 大衣行當的特點: 根據大衣行當的范圍及作用所涉及的有關問題,明顯可以看出她塑造人物大都氏文職官 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僕人等范疇的人物,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蟒、帔、褶子、開氅、宮裝、八卦衣、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均有水袖,這正是區別於二衣、三衣之間的不同。
[二衣]:根據大衣行當所分工的范圍,二衣的范圍也就自然形成,它們之間在技藝處理上有著共同之處,但在其它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它的名稱范圍、作用及特點如下。
(1) 范圍及作用 二衣的服裝名稱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誇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配件。
二衣類中的各種服裝, 在使用上的范圍,如: 靠,是元帥、大將在出征前點將或戰役中防身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這些人物需要全身披掛——扎靠,如《挑滑車》中嶽飛及高寵、張奎等,《長坂坡》中的趙雲及曹八將等。根據劇情發展需要,某一人物在某一折中或全劇的某一場中,可能不扎靠,這種不扎靠的情節可以表達某一人物所處的環境產生了變化,如戰敗丟盔卸甲,表現狼狽逃竄之態的有《雁盪山》中的賀天龍、《碰碑》中的楊繼業,戰役中被戰火或其它易燃物燒毀鎧甲的,如《竹林記》中的余洪,《穆柯寨》中的焦贊、孟良,喬裝改變其大將身份的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身居內室或休閑的有《將相和》中的廉頗等。每個人物的處境不同,它的裝束會隨之改變。
改良靠,顧名思義是改良,這種服裝樣式在京劇舞台上,一來不失大將風度,二來減輕了演員的表演負擔,增強了表演的技藝難度,改良靠是"海派"的一大創舉,在京劇舞台上成為男、女武將的輕便鎧甲,更成為新編歷史劇武將的主要服飾,如《火燒裴元慶》中的裴元慶,《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在二衣類中,箭衣的使用率較高,它塑造的人物范圍極廣,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現人物范圍廣,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種配件,互相搭配,改變了不同類型人物的形象,如:帝王一般騎馬行走時,要穿龍箭衣、腰系大帶,配以黃龍或黑龍馬褂,肩搭三肩,如:《長坂坡》、《回荊州》中的劉備,《武家坡》中的薛平貴。英雄豪傑、綠林好漢則通常穿花箭衣,披絛子,系大帶,如《惡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虯,《時遷偷雞》中的楊雄、石秀則穿黑素箭衣,系大帶。而旗牌、中軍可穿花箭衣,系大帶,外罩花馬褂,如《夜審潘洪》中的旗牌就是如此。《法門寺》、《伊立搜府》中的校尉則穿素緞箭衣,外罩黃素馬褂,肩搭苫肩;劊子手、刀斧手可穿素緞箭衣,系大帶,披黃素馬褂,肩搭苫肩;衙役、解差、報子、更夫、車夫等均穿藍步箭衣,系大帶(報子、更夫可外罩卒坎,如《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野豬林》中的董超、薛霸)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漢,綠林豪傑,兵卒,以及行走方便,動作靈活人物的主要服飾。在京劇舞台上常為武打演員所穿著,如《三打祝家莊》中 燕青、楊林,《惡虎村》中的黃天霸、李伍,《艷陽樓》中的花逢春、徐世英等。
誇衣:在使用上類似抱衣,但它塑造的人物,顯得在武藝及行動上略高於其他人物,如《時遷偷雞》中的時遷,《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銅網陣》中蔣平等。
卒坎:是交戰雙方士兵的一種裝飾在服裝上的標志,如《三打祝家莊》中的祝家莊丁、扈家莊的庄丁,通常卒坎,只有卒字字樣,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
茶衣:通常只是為塑造小孩形象而使用,如:《小放牛》中的牧童,《秦香蓮》中的冬哥、春妹等。
大袖:主要為店家、酒保、禁卒、騾夫所穿著,而且這種服飾則成為醜行的主要裝束,如《蘇三起解》、《武松打店》中的禁卒,《十三妹》中的騾夫等。
二衣行當內,除以上主要名稱和使用外,同時還有其他許多配件和裝飾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絛子,大帶等,它可以配以其他服裝,去改變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物形象。在二衣行當中為塑造比較典型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專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孫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誇衣等,另有神話戲的神將服,《鬧龍宮》中的龜帥、蝦將、魚精等服裝,《四郎探母》、《洪母罵疇》中的打國舅、二國舅、洪承疇的旗裝,這些服裝很少有其他人物穿著。
(2) 二衣行的特點:根據二衣行業的范圍及作用所涉及的有關問題,明顯看出二衣行當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 元帥、大將或武藝高強的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范疇的人物,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所有服裝的袖口、褲腿均為緊縮型,同時不論穿著任何樣式服裝,腰間均要系大帶或其它束帶。大衣、二衣明顯的區分為文、武之別,通過各自的服裝的穿著處理,可以清楚看到它是類型化的具體體現。它是依據文、武分類,但又依據表演行當去進行分類的方法來塑造人物的。
【三衣】:這個行當,俗稱靴箱,它所含括的物品名稱及作用,大多為人物穿著的靴鞋及內衣裝束, 其行當中的物品名稱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軟片類,俗稱軟硬兩類。
(1) 軟片類:水衣子:為演員化妝前提供的工作服,並為保護大衣、二衣服裝在表演時不受損害(由 於天氣炎熱或演員出汗過多)。
胖襖:主要為塑造不同人物有一個健魄的身軀,其作用類似墊肩,但胖襖是根據表現行當和演員條件而定,通常有小胖襖,適用於生行(老生、小生、武生),另外一種為圓肩胖襖,它適用於武凈及武打演員,其次是折肩胖襖,主要是為銅錘(文凈)行當使用。有時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在舞台上直接穿胖襖,如《悅來店》中的騾夫、黃傻狗便是。
彩褲:彩褲大致分為三類叫法,即紅彩褲,黑彩褲,雜色彩褲(其中含白,香色,淡青,彩色,同時含素和綉花、花邊三種,在樣式上又分為散腿和緊腿兩種),紅、黑彩褲大都為男性所穿著,雜色除個別小生行當,大都為女性穿著。
護領:由於大、二衣的服裝樣式大多為圓領,為使人物造型完美,在演出中不露脖子,為此在穿服裝前,演員要搭護領於脖頸上。
大襪:(布襪)其中有兩種樣式,其一為高腰大襪,專為穿福字履、皂鞋的人物穿著,其二為矮腰大襪,專為旦角穿彩鞋使用。
(2) 硬類:厚底:它是劇中男性人物普遍穿著的高腰厚底靴,它的底厚是根據演員身材高矮或演員 表演水平而定,底厚通常有二寸,二寸五、三寸、三寸五(市寸)。
朝方:它是文醜行當專用的一種高腰靴,靴底厚為一寸。
福字履:老年層平民所常用的鞋類,矮幫底厚一寸。
登雲履:男性神仙人物常用,矮幫底厚為二寸,二寸五。
皂鞋:皂隸、差人之用。
薄底:是男性武打演員通用之物。
彩鞋:是女性通用之用物。
彩薄底:是女性武打演員通用之物。
在三衣行當中還有一部分專用靴鞋及特殊靴鞋,如虎頭靴,魚鱗灑,黑白道打鞋,小孩靴,僧靴,旗靴等。
三衣在技藝處理上沒有像大衣、二衣那樣具體,但三衣的有些物品在使用上,一般要依據大衣、二衣的人物穿著,最後要達到統一調和,使用合理。
從京劇服裝的目前現狀來看,它與表演已經形成一對孿生兄弟。京劇在藝術上已臻於完善,而服裝也達到了比較完善的境界。要想使京劇前進一步,使京劇服裝適應當代審美觀點,創出新路,困難是極大的。京劇服裝畢竟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的,但當務之急是從客上促使京劇內部產生革命,曾記得中國戲曲學校排練《玉笛恨》時,李紫貴導演時就曾對服裝設計提出要求,服裝要大膽設想,迫使表演創造出新的表演語匯,這就是說從音樂、舞美,導演多方位的向程式化尋求突破口,這樣才能在原傳統基礎上前進一步。
⑤ 京劇的服裝有哪些
京劇服飾分為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
二衣根據大衣行當所分工的范圍,二衣的范圍也就自然形成,它們之間在技藝處理上有著共同之處,但在其它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它的名稱范圍、作用及特點如下。
三衣這個行當,俗稱靴箱,它所含括的物品名稱及作用,大多為人物穿著的靴鞋及內衣裝束, 其行當中的物品名稱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軟片類,俗稱軟硬兩類。
雲肩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綉制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稱之謂:雲肩。
雲肩,在漢族服飾文化中,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雲肩,又是漢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入化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
⑥ 京劇裡面的服飾有什麼種類,都包含了什麼講究呢
京劇服飾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
大衣大衣屬於京劇服飾內部分工的服飾之一,根據其用途的不同,可以細分為很多種,如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等。
二衣二衣的種類也很多,主要包括靠、改良靠、箭衣、馬褂、抱衣、誇衣、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他配件和裝飾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絛子、大帶等,對於比較有特色的人物,還需要專門為他們製作專用服。
三衣三衣又被稱為“靴箱”,主要包括人物的靴鞋和內衣裝飾,具體又細分為軟片類和硬類兩大類,軟片類指的是水衣子、胖襖、彩褲、護領、大襪等,水衣子是一種工作服,主要是為了保護大衣、二衣在表演時不受到損傷;硬類主要指的是厚底、朝方、福字履、登雲履、皂鞋、薄底、彩薄底等,厚底是男性人物經常穿著的高腰厚底靴,鞋底的厚度通常根據演員的高矮或者表演水平而有所不同。
雲肩雲肩也被稱為“披肩”,是漢民族對外來服飾文化的融會貫通,是一種獨特的京劇服飾款式,常以彩錦綉制而成,用四方四合雲紋進行裝飾。
⑦ 京劇的服裝有哪些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其傳統服飾也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京劇服飾也被稱為「行頭」,給人以豪華絢爛之感,刺綉精美、圖案誇張、色彩鮮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京劇的服飾整體上以明代服飾為基準,同時還吸收了宋、元、清代服飾的一些特點,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樣式。
如果說京劇服飾最大的特徵,莫過於它的不分季節性和朝代性了。它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不論春夏秋冬,不論哪朝哪代,都遵循固定的著裝套路,一般的情況下,不分紗、絲綢、棉、皮、夾的、單的,等等。即便是在嚴寒的冬天,其服飾也沒有比夏天穿得厚,只是在表現下雪的場景時,在衣服外搭一件斗篷罷了。京劇服飾雖然不講究季節性和朝代性,但是在具體的穿戴時,卻十分考究,必須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進行穿戴,不容有絲毫差錯,所以素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總的來說,京劇服飾被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一)大衣。大衣是京劇服飾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根據不同的用途,用可以細分為很多小分類,如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他服飾配件。大衣類服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即便同一種衣服,在不同的場合、由於穿衣人身份地位的不同,也會有很多細微的、不同的講究和規矩。如:表現宮廷帝王將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員則穿官衣。雖然帝王將相和朝廷命官等人都穿「蟒」,然而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他們所穿的「蟒」有著很大的不同。
⑧ 京劇有哪些服裝-京劇服裝
京劇有哪些服裝-京劇服裝大全
京劇的服裝有哪些大家知道嗎?了解嗎?下面,我為大家講講京劇的服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盔帽類:
盔帽就是戴的帽子,可分為盔、冠、帽、巾,總稱為盔頭。
靴鞋類:
只有靴鞋兩種。
輔助服裝類:
包括水袖、翎子、靠旗以及穿在裡面的胖襖和系在身上的腰帶等。
長袍類:
也可叫袍服類,包括蟒,帔,褶子,開氅,箭衣,以至斗篷,長背心,旗袍等。
短衣類:
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
鎧甲類:
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叫做靠,可分為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蟒袍:
在戲中是帝王將相的官服。
樣子是圓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子,手工綉花,圖案是團龍或虎,下擺綉海水、江涯。
皇帝穿正黃色,王爵、太子穿杏黃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紅色,此外還有藍色、紫色、綠色、黑色的。
服裝的基色,除身份、地位,和人物的性格,臉色也有關系:
如正直的人常穿紅色或綠色。粗魯的人或姦猾的人,則穿黑色:
像《霸王別姬》的項羽,《宇宙峰》中的趙高都穿黑蟒。
前者表現他的性情粗豪,後者表現他的陰險姦猾。
女子穿蟒的,有皇後、公主、將相的夫人等。
樣式與男蟒相同,圖案用飛鳳、團鳳。
但尺寸稍短,只過膝蓋,上身加“雲肩”,下面系裙。
梅蘭芳在《醉酒》中扮楊貴妃第一場里就穿紅蟒,第二場改穿宮衣。
宮衣一般也用緞地綉飛鳳,色彩都較復雜,周身綴有五色綉花飄帶,用金銀線及五色絲線綉成。這種服裝特別容易發揮舞蹈的性能。
鎧靠:
軍中最庄嚴的戰斗服裝,作戰時用,惟當朝賀、及閱兵、凱旋等典禮時,外邊須穿蟒,即成為武將的大禮服。
有功老將穿黃鎧,青年將官穿白鎧或粉紅鎧,粗魯人穿黑鎧。
鎧靠的樣式是仿照中國古代鎧甲製成,緞地綉圖案,腹部和兩肩多綉虎頭。
女鎧式樣與男鎧相同,惟下身全綴飄帶,圖案花樣亦較為絢麗。
官衣:
中級官員的禮服,式樣與蟒相同,但用素色緞製成,胸前綴方形補子,從顏色上區別官級的高低,紅最高,藍次之,黑最低。
玉帶:
穿蟒或官衣時,腰間圍玉帶,男女都一樣,這是明代以前就流行的服制。
製作方法用硬帶鑲玉若干塊,與真的玉帶差不多。
帔:
常禮服性質的服裝,男女都用,式樣是大領、對襟帶水袖,緞地綉各種圖案,如團龍、團鶴、團鳳、花鳥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藍色,中年人穿紅色、藍色,少年人穿紅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過膝而已,《奇雙會》的趙寵、桂枝均穿帔。
開氅:
武官的常禮服,有時大臣也穿,其顏色的區別與鎧靠大致相同。
式樣是大領、大襟帶水袖,緞地綉圖案,《將相和》廉頗,《宇宙峰》趙高均穿開氅。
箭衣:
輕便的戰斗服裝,有時皇帝或武將在行軍中也穿。樣式是小領、大襟、紐絆、窄袖帶馬蹄袖,有緞地綉花,也有素色。常外加馬褂,這和古代所謂'胡服騎射'的服裝有淵源關系。
靠旗:
將官身背之令旗。
古代軍事長官在陣上傳令,即用一面令旗,作為憑證,因此在作戰時都腰插幾面令旗,以備應用。
現在劇中將官背上所扎之靠旗,亦有此意,惟每背四面,即已誇張加大成為裝飾品了。
靠旗系三尖式,緞地綉花,顏色與鎧靠相同。
《挑滑車》的高寵,《雁盪山》的孟海公均扎男靠。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抗金兵》中的梁紅玉均扎女靠。
茶衣和老斗衣:
古代勞動人民所穿的衣服,前者是短衣,後者是長衣。
樣子是大領、大襟帶水袖。
質料用布質或綢質,不綉花,茶衣一般顏色是藍色、褐色、米色,腰裡系腰包。
老斗衣是米黃色,別有一種淳樸、簡潔之美。
襖褲:
原是清代中葉流行的服裝,這種服裝很適合花旦這門角色的表演,就被採用做戲裝。
立領、大襟、紐絆、禿袖(無水袖露手),顏色圖案各種都有區別也不甚嚴格。
式樣常常因時代變化,吸收當時社會婦女服裝,予以加工,《拾玉鐲》中孫玉姣穿襖褲。
古裝:
是梅蘭芳編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別姬》、《太真外傳》等新戲時,參考古代繪畫、雕塑中適合上述各劇中人的身份和特點來創制的,當時稱它做古裝,以別於一般通用的戲裝。
這種古裝與其他戲裝的區別是,頭上的發髻在頭頂,不在腦後。
上衣較短,略如褶子,有時亦加雲肩,有有水袖及無水袖兩種,水袖也比普通戲衣較長。
裙子系在上衣的'外面,有時加飄帶。
這種古裝是為了在舞台上發揮古代歌舞特點設計的。
褶子:
一般男女的便服,有綉花或素色的區別,大領、大襟帶水袖。
《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穿素褶,《游園驚夢》的杜麗娘穿花褶,《拾玉鐲》的傅朋穿花褶,《金山寺》的許仙則穿素褶子。
斗篷:
在軍中或行路時禦寒用的服裝,小領,繞身一圍,無袖,男子多用大紅素緞,女子則可用各種顏色,上綉圖案,如《別姬》中虞姬,《游園驚夢》的杜麗娘所穿。
八卦衣:
是道教中的服裝,和古代文人所穿的鶴氅也相近。
黑緞底上面綉太極圖、八卦,周圍鑲寬邊,腰間圍有綉帶,且有兩根綉帶下垂。
這種衣服是象徵著穿的人具有法術,又為諸葛亮專用的服裝。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輔佐蜀主劉備的丞相,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分析事理,有遠見,又懂得天文,地理和各種學問,在作戰時善於用心理戰術,因此小說中把他描寫成為有道術的人,戲里也把他打扮成為有道術的人,他無論在任何場合都穿八卦衣。
以後凡戲里屬軍師(即高級參謀人物)出場,都穿八卦衣。
;⑨ 京劇衣服常用的顏色
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徵,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潔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服色的服裝上,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的。以長靠為例,紅靠一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衷冬《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一種性格的人是急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天子,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扎明黃靠。玄色靠一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預備的,比如《長坂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扎玄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製。綠色靠一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一般也是要特製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扎綠靠的扮相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坂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一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坂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岳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一些老年武將,比如《鳳叫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盡燕令》的定燕同等等。上五色一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藍靠的一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扎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扎綠靠,也可以扎藍靠。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AA、《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一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假如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台只有一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麼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扎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戲中有小生已經扎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灘》一劇中,楊四郎必須扎皎月靠,楊八郎必須扎粉靠。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作者:涉川蟒袍在京劇舞台上屬於常用服裝,男蟒主要是劇中的王侯將相等高級官員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劇中的後妃、誥命夫人所穿,還有一種旗蟒,是少數民族婦女所穿的。蟒的服裝形式主要脫胎於明代高級官員的官服,上面的圖案一般都為龍,在古代有五足為龍,四足為蟒的說法,所以將這種服裝統稱為蟒。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長靠基本一樣,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區別。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時注重整體的舞台美觀。使用范圍最廣的是紅蟒,按刺綉圖案可基天職為紅行龍蟒和紅團龍蟒兩大類,行龍蟒一般為花臉所用,劇中的宰相(尤其?***臣)一般均穿紅蟒,如《楊家將》的潘洪、《長坂坡》的曹操、《宇宙鋒》的趙高、《逍遠津》的司馬師等等,均屬此列。團龍蟒主要為須生所用,劇中的英雄武將,如《戰太平》的花雲;不能稱為天子的番王諸侯,如《珠簾寨》的李克用、《定軍山》的劉備;所謂的嬌客,如《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打金枝》的郭曖、《鍘美案》的陳世美;還有位列宰相而比較年輕的,如《贈綈袍》的范雎穿紅蟒。在《天官賜福》中,天官也穿紅蟒。黃蟒一般均為明黃色,為帝王所專用,劇中的天子在表演處理政事的時候,一般都穿黃蟒。如《打龍袍》的宋真宗、《上天台》的劉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紅蟒的,但是可穿紅蟒的人物一般都屬於不應該做天子的,比如《沙橋餞別》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貴、《賀後罵殿》的趙光義等等,這類角色也可以穿黃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紅蟒。綠蟒也是須生常用的服色,劇中任武職的文官一般都穿綠蟒,比如《大保國》的楊波(兵部侍郎)、《審頭刺湯》的陸炳(錦衣衛指揮)等等,也屬於常用服色。舊時舞台上一般在開正戲前都有跳財神的活動,財神也是綠蟒的,假如劇中的二路唱工須生飾演的角色為官員時,如《洪羊洞》的八賢王、《戰樊城》的伍尚等一般都穿綠蟒。劇中人為所謂儒將的,如《轅門斬子》的楊延昭、《鎮潭州》的岳飛等等人物穿白蟒,以體現他的文質彬彬,還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趙雲等等英俊武將。包括擔任職位較高的將領,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還有一種意義是指掛孝,如《哭靈牌》中的劉備,理論上講《大·探·二》中的李艷妃、楊波、徐彥昭都可以穿白蟒,由於是國喪期間,但是不能三個人同時穿。《別宮祭江》的孫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一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級官員,如《探陰山》的包拯,《秦香蓮》的王延齡,《賀後罵殿》的楊繼業也穿白蟒。須生在舞台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為花臉使用,都是性格剛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蓮》的包拯、《回荊州》的張飛、《霸王別姬》的項羽等等。一般在舞台上扎黑靠的人物在著便裝的時候就穿黑蟒。基本上同一個人物扎靠和穿蟒的服色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蟒沒有杏黃色的,所以扎杏黃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楊家將》的楊繼業,或者穿香色蟒,如《定軍山》的黃忠等等。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三)蟒袍服色(下)作者:涉川在傳統戲中主角一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鬍子的所謂老頭戲,如《龍鳳呈祥》的喬玄按傳統定製應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一般為猛將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張郃,扎紫靠,斜紫蟒。紫須生蟒很少用,只有譚富英先生在《龍鳳呈祥》中飾演劉備時曾穿用。藍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後中國京劇院改編《九江口》,由袁世海飾演張定邊,根據張定邊的耿直、忠義的性格設計位穿藍蟒。 粉蟒為小生專用,以體現小生的瀟灑英武,如周瑜、呂布等等少年將帥。倘若沒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給年高的官員穿用,比如王延齡、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一樣,都為小生專用色,皎月色可襯托出劇中人的儒雅氣質。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劇目《玉門關》中飾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