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紫衣觀音和白衣觀音有什麼區別
兩者本質上沒有區別,是屬於觀音的不同化身。只是供奉的人審美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和衣服有不同的顏色。相同的,是菩薩的慈悲和有求必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說:「當以何身得度者,即現其身而為說法」意思就是說,你喜歡什麼樣的,看見什麼樣的歡喜,菩薩就化現成什麼樣子來利益你,喜歡紅色的,就請紅色的好了。
『貳』 西遊記第十二回觀音菩薩顯現時穿的是什麼顏色的衣服
《西遊記》第12回觀音菩薩。現現實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也是非常漂亮的。
『叄』 請問觀音菩薩像穿不同顏色的衣服都代表什麼意思啊有白色,有紅色,有的有金邊,好像還有其他顏色的
三十三觀音之中,只有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麽提五觀音於經軌有據,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白衣像現胎藏壇城觀音院西北隅,白表清凈菩提心,因而住白蓮花著白衣,密號為離垢(離苦)金剛,系令一切苦惱消除,轉不吉為吉祥的菩薩。以此為本尊而修息災延命法為白衣觀音法、白處尊。密教諸經中記其形象均有不同,但水墨畫中以戴白色風帽,披白色大衣者極多,晚近各種工藝小雕像中此像式也很多。 《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及《青頸大悲念誦儀軌》載,青頸觀音三面四臂,持杖、蓮花、輪、螺,身色紅白,但頸為青色,可表徵煩惱即菩提之義,或曰觀音為救眾生吞下龍王噴出的毒液而成青頸,此故事與古印度婆羅門大神濕婆有關。此尊三昧耶形為蓮花或輪寶。多羅尊菩薩就是度母,其義本為眼瞳,是觀音化身,從觀音眼中所生。其位現胎藏壇城觀音院內,列觀自在菩薩之西方。是觀音部佛母,密號為悲生金剛,三昧耶形是已開卻合的青蓮花。密教諸經中對此尊形像有不同描述,傳佛教對多羅尊極為尊崇。葉衣觀音因全身裹在蓮葉之中而得名。此尊位列胎藏壇城觀音院中,密號異行金剛。以葉衣為本尊,念誦《葉衣觀自在菩薩經》,可祛除各類疾病,並延壽鎮宅。阿麽提觀音也稱無畏或寬廣觀音。《觀自在菩薩阿麽提法》產生在於闐地區,此經咒中有「無垢女」,可能與伊朗水神有淵源。 其餘之像皆是唐以後民間信奉。如《觀音慈林集》卷,唐文宗一向極好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進貢為口實,大加搜刮民財,致使怨聲載道。觀音聞知後為解救從生,變為蛤蜊,示現於皇宮的廚房。文宗見後驚奇,請終南山恆政禪師致問,乃知觀音化現教示,即下旨停罷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觀音殿,沿海漁民額手稱慶,家家奉供,稱為蛤蜊觀音。
『肆』 身穿一身白色衣服的觀音菩薩。是千手觀音嗎,還是准提觀音,什麼的
手持凈瓶和楊柳,身穿白衣,這就是楊柳觀音,肯定的。至於千手觀音會顯現42隻手代表千手千眼,准提觀音一般呈現十八臂,還有更多的如二、四、六、八、十、十二、三十二、八十四臂等法相
『伍』 求有知道的高人指點紅衣觀音菩薩與白衣有什麼不同
兩者之間沒有區別,這是觀音的不同化身。 供奉的人具有不同的美學,不同的形狀和不同顏色的衣服,觀音根據供奉的人審美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和衣服。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說:「當以何身得度者,即現其身而為說法」意思就是說,你喜歡什麼樣的,看見什麼樣的歡喜,菩薩就化現成什麼樣子,喜歡紅色的,就請紅色的好了。
觀音的化身:
1、楊柳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也是觀音菩薩第一次顯化之身。相傳中州地區民風敗壞,致使天怒人怨,旱災嚴重。觀音菩薩知道後,顯現真身,並從玉凈瓶中取出楊柳枝,醮著甘露灑向四野。
2、龍頭觀音
龍頭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東海有一種頭像龍身像龜的怪物經常危害人間。觀音菩薩知道後,大發慈悲之心,決定為民除害,便來到東海將怪物降伏,百姓便塑了一尊腳踏龍頭怪物的觀音菩薩像供奉起來。
3、圓光觀音
圓光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隻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一個小孩來到村口,等怪獸進村傷人時,將怪獸降伏。
『陸』 觀世音菩薩披的袈裟是什麼樣的什麼顏色
根據佛教的習慣,一般是紅色或黃色,表示尊貴。這是佛教融入中國後,中國人賦予的顏色。
按照佛制來說,袈裟的本意一來令可令修行者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因為印度流行白色,衣服不容易區分,二來拾取別人遺棄的布料(又名糞掃衣),是為了讓修行者不要貪戀衣著的華美,凡是化緣來的好的布料都會撕成一片一片的再縫上,
遠看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意思是修行者要「增長菩提之道」,令世人一看以後就會心生敬仰,為自己種下善根與福報,積累成佛的資糧(唯有一種袈裟,是用大塊的整幅布料製成,叫做「縵衣」。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或沙彌尼或和受過戒男女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沒有資格穿那樣的袈裟)。
至於顏色,根據佛制(《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所謂的「壞色」,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當時印度人不喜歡的顏色、市面上不流行的顏色,目的是為了
「毀其形好,僧俗有別」。
佛教傳入中國後,袈裟根據中國人的喜好才有了大變化: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著黑衣。等等。
綜上所列,我們要明白,無論穿什麼樣的袈裟及顏色,這些只是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誠心誠意才是最關鍵的,所謂「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