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1)四十年來衣服的變化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Ⅱ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4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之後,讓「喇叭褲」「紅裙子」「健美褲」等風行一時。從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紋飾圖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花團錦簇、光彩靚麗。
從長袍、馬褂、大襟、鑲滾襖裙、瓜皮帽到西裝、T恤,從灰藍白到色彩繽紛,從呆板到個性,從閉塞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自家出產到網上淘寶,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的衣著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那些衣、衫、褲、裙是過往的歷史,更是當代的時尚。
從這些人們的衣著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了嶄新的、開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國。真心祝願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安康。
(2)四十年來衣服的變化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Ⅲ 急!!! 1840到1949 中國百姓服裝的變遷
1840年,我國民族主要以滿足為代表,滿足的傳統服飾為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洲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1840——1911年的歷史講完了
再說說1911——1949的歷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滿族消亡了
建立了民國主要以中山裝為主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Ⅳ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Ⅳ 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時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個輪回
時尚的穿搭是一個輪回。
通過女裝長衫的變遷,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女裝文化從保守傳統到開放自由的變遷,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是她們的傳統服飾「旗袍」。寬大是旗艦最突出的特點。寬大的夾克和長裙覆蓋了人體的所有曲線,沒有任何暴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女性長衫服裝的創新變化更為明顯。旗袍越是自我修煉的風格,開襟的服裝設計,復雜精緻的扣板配飾,豐富時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樣化的女式長衫服裝,越是大膽的襯托和展現女性的美麗。
到如今又流行的「復古風」,各種復古元素充分證明了時尚的穿搭就是一個輪回。
Ⅵ 改革開放以來衣著有何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6)四十年來衣服的變化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和西方服飾的比較: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Ⅶ 1949-1978中國之服裝的變化
阿,好專業。可以去圖書館查服裝方面的書,大學圖書館有的,或者去超星
Ⅷ 40年代的服裝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你說的是中國還是外國 中國40年代是改良旗袍比較普遍,比起30年代的改良旗袍更加的開放,變化也更多! 主要特點是:40年代,趨於無袖,縮短衣服長度,減低領子高度,更加輕便合體!改良前人屬次要,單只重視詩意的線條女人體格公式化,而改良後人體美越加章顯. 還流行燙發,高跟鞋,西式時裝. 改良旗袍意思是,將原來滿族女裝直線裁的旗袍結合西洋立體裁剪進行的收腰合體的變化! 男裝方面是以下幾種: 1.長袍馬褂,瓜皮小帽,下為中式褲子,一般是中年人公務人員穿 2.西服,革履,禮帽,一般是青年和從事洋務人穿 3.學生裝,鴨舌帽或白帆布帽,象日本學生制服,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青年學生穿 4.中山裝,從民國時候就在流行拉 5.長袍,西褲,禮帽,皮鞋!!!!這是40年代最主要流行的服裝,中西結合的典範~!在國產老電影里總能看到哦! 如果是外國40年代,在二戰前是流行細長的連衣裙,後背是V字開大口的.二站期間是流行軍服樣式女裝,二戰後流行寬肩樣式 以上是我寫的(我是學服裝的) 下面是網站 http://www.51fashion.com/BusinessNews/2003-5-22/7591.html http://www.51fashion.com.cn/BusinessNews/2003-5-23/7746.html
Ⅸ 中國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是第一個階段,服飾的主要特點是中西結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為了八個字:中西合璧,土洋並存。男裝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裝,女裝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8年以後,這一時期,服飾受到港台歐美的影響,從服飾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與之前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轉變。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追求品牌的效應。衣著的變化不僅說明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還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國力在增強。
Ⅹ 20世紀40、50、60年代的男裝特徵以及代表圖片
哥特藝術風格與服飾: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很快這種風格便影響到整個歐洲,而且反映在繪畫、雕刻、裝飾藝術上,形成一種被譽為國際哥特風格的藝術形態。 這種風格主要的表現是建築上的"銳角三角形",同時也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例如:在男女服飾的整體輪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現出銳角三角形的形態。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服飾: 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巴洛克」藝術與服裝: 藝術上的變化也引起了服裝款式上的變化。從服裝的外形線上可以看出受巴洛克影響的曲線條,尤其是17世紀早期的服裝。文藝復興之後帶來的思想解放,古典建築理論的發現.古希臘和羅馬紀念性建築的發掘和測量。導致了對古典雕塑和裝飾藝術的崇拜。隨著新權貴的出現。以及他們對古代帝王的物質和享樂生活的發現和嚮往.使古典藝術成為附庸風雅的華麗外衣.並目趨雕琢和繁瑣。由於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一詞。是指代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1.巴洛克服裝風格的形成之一:17世紀的男裝 在17世紀的頭二十年裡,男裝仍延續著16世紀末的特徵。男裝的裝束由以下內容構成:襯衣(shirt)、緊身上衣(doublet)、夾克(jacket)、寬松短罩褲(tfunk hose)以及及膝的短褲(breeches)、威尼斯短褲(venetians)。人為化的造型和裝飾仍然存在。如松垂和鼓脹的寬松短罩褲(trunk hose)。有男性主宰的社會變革。體現出男性對自身的自信,男人通過「超越自然」的服裝樣式.折射出「大男子主義」的豪邁和擴張感。 自然風格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是減少過去人工製作的襯墊、框架和填充物,使衣服向著較為自然的形態發展。上衣肩部已不見文藝復興時期的橫寬和襯墊效果。代之而來的是溜肩。整體效果是由僵硬變得柔和,由緊縛變得寬松,由支立或膨起變為下垂或自然合體,兩性對立的造型被男女裝統一的胖乎乎的外形所取代。領子、袖口和褲角開始用大量絲帶和花邊作為裝飾,代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銀、珠寶。2.巴洛克女裝 17世紀早期。女裝仍流行車輪狀的裙撐(farthingale)。後來逐漸地,裙撐在前身部分變得平坦。整體的服裝外形變得平緩、柔和和渾圓。領子開得很低,圓領。在西班牙和荷蘭,裙子在腹部處用鯨骨拉長為一個僵硬的u形。裙袍的外側仍很寬松。在吊袖下有合體的袖子,整個袖子看上去一層一層的。ruff輪狀領變得更加龐大。30年代末後,盡管裙撐仍在西班牙宮廷里逗留,但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它都過時了。一種全新的樣式代替了它。 自然傾向的產生:這一時期女士穿戴,裙子仍是女服裝飾的重點,衣裙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革命後的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代替有礙身體活動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來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 巴洛克女裝(1635) 巴洛克女裝(1637)自然形象的恢復(1660—1680年的女裝):這一時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