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 秦朝 漢朝的 衣服 特點啊 最好有圖片 謝了。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貳』 【漢服】所有的樣式的名稱各叫什麼
一、漢服樣式:
1、襦裙
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2、襖裙,或者叫衫裙
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3、齊胸襦裙
襦裙根據系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於隋,興於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於裙內。
4、半臂
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對襟的短上襦。
5、氅衣,又稱鶴氅
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6、曲裾
曲裾的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出土的實物也只看到馬王堆的了。
7、深衣
明代多作為士人的禮服,用於祭祀、冠禮等傳統禮儀場合,日常並不隨便穿著。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領,寬袖敞口,領、袖、衣襟、底邊等處施皁色或青色緣邊。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大襟四幅,後襟四幅,兩側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時,頭上戴幅巾、腰束大帶與組帶、足穿素履。
8、襕衫
出現於唐流行於宋明,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取消了膝襕。中為宋制襕衫,右為明制襕衫。
9、披風
漢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袖子寬大,兩側開衩,衣無鑲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前,披風和其他便服搭配。
10、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後縫合,衣身兩側不開裾,交領右衽,馬山楚墓,馬王堆都出土過類似的衣服,但細節有很大的不同。後世仍有穿類似的衣服,細節已有很大變化。
二、漢服各部位
1、領:衣服領子。漢服的領子通常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交領。漢服的交領一定是交領右衽,就是用左邊的衣襟蓋住右邊的。漢族一直都是「右衽」,少數民族有「左衽」的,還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壽衣會是「左衽」。
2、衽:一般就是指衣襟,具體就是指衣服胸前的這塊。
3、襟:也是衣襟,強調的是衣襟的邊緣,領和衽之間的那部分。
4、衿:通常就指衣襟,也指交領。衣服下半部分連接到衣領的交界位置。
5、裾:衣服的下擺,或者說衣襟的下半部分。裾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下襟要從身後繞回來,而直裾就是垂直的。東漢以前曲裾為主,東漢以後直裾是主流。
6、袖:就是衣服袖子,通常指整個袖子。
7、袂:袖口以上的袖子叫袂。常用詞聯袂,如聯袂演出等,原本的意思是手拉手,於是袖子相連,最後引申為一同去做。
8、祛:專指袖口。
9、帶:漢服通常是沒扣子的,都是系帶。漢服的帶子都是做衣服時就做好的,一對對的,穿衣服時直接繫上。
『叄』 漢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圖)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3)古代漢裝衣服圖片全部擴展閱讀:
漢服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肆』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伍』 漢服有哪幾種款式
漢服的款式有以下:
曲裾:有曲裾深衣和小曲裾,盛於秦漢時期。曲裾下擺以環繞形勢,而且短曲裾要配一條儒裙。
對襟襦裙:顧名思義就是兩邊的領子相對應,也就是對齊。
交領襦裙:就是兩領相交,但是要注意領子要右衽,若領子左衽可以說是有喪失。在宋代頗為常見。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齊胸襦裙:又稱高腰襦裙。就是裙擺置到胸前,有一成語說「瘦燕肥環」,也是漢服歷史的演化。因為齊胸襦裙盛於唐朝。
坷(ke)子裙:同樣處於唐朝。有連體的坷子裙(類似於連衣裙),也有抹胸跟儒裙的分開。
大袖衫:提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美人著踝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由於畫家手法寫實,既如實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繪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大袖衫通常有大袖衫、抹胸、儒裙和腰封。
半臂襦裙: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直裾深衣:上身與曲裾一樣都是交領(不知道這么說行不行),但衣襟是直的。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曲裾。
褙子:即背子。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相傳始於 唐 ,盛行於 宋 元 ,在明代被稱為披風。 宋 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式變化甚多。
短打: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玄端: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是華夏禮服「衣裳制度(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後深衣(上下連制的服制)流行後玄端逐漸廢止,後來明代恢復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玄端服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長二尺二寸,因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
圓領袍:就像新版《水滸傳》當中,那些官吏穿著的衣裳。(雖然不太正統)
漢服還有很多,還有斗篷(冬天的時候披著的)、中衣(通常穿曲裾或交領時裡面穿的衣裳)。他們都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和歷史。當然這些解釋有些不太全面,甚至有點錯誤(生怕別人怪),所以很多都是靠接觸慢慢去了解的。有些人認為漢服就是古裝,那麼漢服與古裝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傳承;一個是歷史的封塵,伴隨過去。因此復興漢服就等於傳承漢服文化,而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如此的簡單。
『陸』 漢服有哪幾種最好附圖片和說明
三種。
1、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頂部和底部最典型的是深色衣服。 因為它上下連接,所以「身體很深」,稱為深衣服。 包括直下蹲,下蹲,禮服、,銬,蠍子,禮服等,這些都是長袖的。
(6)古代漢裝衣服圖片全部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柒』 漢服名稱有哪些
漢服名稱包括襦裙、襖裙、齊胸襦裙、半臂以及氅衣等等,款式不同叫法也不相同。
『捌』 古代的漢服,有哪些種類
古代的漢服確實是挺多的,而且每一個朝代的花紋特色都有所不同,但是整體往下看的話都和我們現代的服飾有很大的差別,先從最早的秦漢講起吧,秦漢的話一般以袍為主,袍相對來說也比較保守。
而魏晉時期的儒群相對來說又要保守一點,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那種大家閨秀有印象嗎,就是那種比較柔柔弱弱的然後拿著把扇子的,他們的衣服通常都是要比唐朝的襦裙還要保守一點,他們的衣服是屬於那種開衫的,樣子就類似於在胸口把自己裹起來一樣有一個 v型的穿法,我這么說也許你們聽不懂,你們看第三張圖片就知道了。
『玖』 漢服有哪幾種最好附圖片和說明
三種。
1、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9)古代漢裝衣服圖片全部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通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
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通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興。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民族與其他兄弟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復興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