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秦青銅衣服紐扣的圖片

秦青銅衣服紐扣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20 05:12:21

① 秦朝青銅器的外形特徵有哪些

除秦皇陵青銅車馬和劍之外,秦朝比較著名的青銅器還有陝西咸陽長陵車站發現的秦青銅蒜頭壺,高0.37米,環形腹,細長頸,在壺的近口處鼓大呈蒜頭狀,分為6瓣。蓋底,圈足,通體素麵。另外還有雙詔橢升、北寖壺、弦紋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② 秦朝能體現帝王氣概的青銅器是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歷史上,秦始皇及其儀仗隊曾經5次浩浩盪盪巡視統一後的秦帝國。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在前呼後擁的皇後、嬪妃、寵臣、文武百官、皇子公主侍候下,踏上出巡征程。

秦始皇坐的車稱為「金銀車」,由6匹馬所駕,讓太僕親自趕車。前面的馬以虎皮蒙著眼,警蹕車開道;後面的馬掛著豹尾,並用桃木製作的弓箭辟邪驅魔,其場面之大出乎常人想像。

銅車馬,稱立車,又叫高車,屬儀仗中負責警衛性質的兵車。因為馭手的駕車姿勢不同,而有「立為高、坐為安」的分別。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其陵寢中也有車馬、兵器等陪葬品。而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坑,便發現了兩輛用青銅製作,以4匹馬拉的戰車。

被編號為1號的戰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4匹馬。

2號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兩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

秦始皇陵銅車馬兩乘總重量2.3噸,由6526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兩輛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而成,後又經過細部加工的。是造型最大、系駕關系最齊全、製作工藝最復雜的陪葬車馬。因工藝過於復雜,陪葬物僅是實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盡管如此,它依然堪稱我國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跡,被譽為「青銅之冠」。

1號戰車為單轅雙輪車,車內配置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轅長

2.46米,輪徑為0.59米,通高1.25米,總重量1061千克,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

車前套駕4匹銅馬,中間的兩匹服馬舉頸昂首正視前方,兩邊的驂馬略視外側,馬口微起,鼻孔翕張,像是正在喘息一般。兩側馬頭微向外轉,靜中寓動,造型風格和秦陵陶馬相似。

伯樂《相馬經》一書中論述駿馬時說:馬頭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長。

這4匹馬無一不符合這些條件,它們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胸部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隱隱可見,就連馬口中的6顆牙齒都鑄得清清楚楚,表明這些馬正處於精力最充沛的青壯年時期。

車上立一御官俑,頭戴鶴冠,身佩寶劍,身份相當於兵馬俑坑中的將軍俑。他目視前方,謹小慎微,體現出古代封建社會森嚴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的高度緊張感。

然而,嚴肅的表情中又透出一絲輕松。這是因為,他並不是為皇帝御駕而僅是護衛,表現了心理上的一種踏實。秦代雕塑家一絲不苟、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車分前後,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馭手所坐之處。跪坐著的銅御者高0.51米,重52千克。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充分表現出一個高級奴僕的心理。

車室的後面有門,左、右與正前辟有3個窗戶。正前窗板為鏤空的菱形花紋,窗板可以開啟,便於主人與馭手互通信息。

兩側窗可以前後推拉,窗板也是鏤空菱形紋,從室內可以觀察到車外的情況,但外面的人難以看清車內。篷蓋面積達2.3平方米,將馭手也罩在下面。篷用銅骨架、銅條支撐,上覆以絹帛。

4匹馬的高度為0.91米至0.93米,長度為1.1米至1.5米。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別為177千克、180.7千克、183千克和212.97千克。聳立於馬頭之上的是車撐,用於支撐車轅,這樣在長途中休息時可減輕馬的壓力。

2號戰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總重量為1241千克,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

銅車馬是帝王之車,其裝飾極盡豪華富貴。在這輛車上,所用的金銀飾重達7500克之多。加之大量施以彩繪,使整個銅車馬顯得雍容華貴、光彩奪目。

尤其是銅車馬的冶金鑄造技術更是令人驚嘆不已,採用了鑄造、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10多種工藝方法製作而成。

如車上的傘篷蓋,當初採用了澆鑄和鍛造兩種工藝。傘蓋最厚處有0.4厘米,最薄處僅僅0.1厘米,而且有一定弧度。如澆鑄水平不高,就會在製造過程中導致銅液流動停滯不前的後果。而秦代工匠能做得如此完美,充分體現了他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卓越的創造力。

車窗兩頭的內孔滾圓,如車門、前窗用的活動鉸頁,系馬肚子、馬頸的套環採用了策扣連接。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磨和彩繪相結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作者按馬體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銼磨,再塗彩色,造成真實的皮毛感。細部的真實和鮮明的質感是這乘銅車馬造型藝術的一大成就。

車馬通體彩繪,圖案花紋風格樸素、明快、大方,以白色為基調的彩繪肅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銀構件,更顯得華貴富麗,這套大型的人俑車馬代表了秦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成就。

秦陵銅車馬綜合各種工藝技術於一車,是秦代青銅製造、冶金工藝達到高度成熟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具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

秦始皇陵有大型的兵馬俑坑,在這里發現的青銅劍比春秋時代的吳、越王劍晚了近200年,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長度。春秋以前的劍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長,春秋時的劍發展到0.5米至0.7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9把劍,最長的達0.94米,最短的也有0.81米。

這反映了劍的功能從主要以顯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戰場上實用兵器方向發展。

另外,秦劍在設計上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從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另外,秦劍全是鑄造成型,然後進行銼磨。銼磨之後,採用拋光工藝,使劍身光亮平整,沒有沙眼,經測試,光潔度很高。2200年前的加工技術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令人驚異。

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它無法做長的原因是青銅材料易折斷。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秦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0.91米。秦王劍之所以長度超出0.6米,不僅僅是增加錫的比例,主要還是它的外形決定的。

秦王劍從正面看,由劍鍔部開始到劍尖,整把劍的形狀是呈梯形由寬至窄逐漸變窄,從側面看,也是由粗變細的,劍身的形狀略似於錐體,這樣的形狀可以減少劍身前端承受的應力,自然不容易折斷。

秦劍的代表左劍通長0.93米,身長0.72米。右劍通長0.92米,身長

0.71米。兩劍的形制相同,劍體長而窄薄,中部起縱脊,近鋒處束腰,而且首、格、鞘附件齊全。特別是劍通體光亮,刃鋒銳利。經檢測,劍表面經過鉻鹽氧化處理。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這種先進工藝,堪稱冶金史上的奇跡。

除秦皇陵青銅車馬和劍之外,秦朝比較著名的青銅器還有陝西咸陽長陵車站發現的秦青銅蒜頭壺,高0.37米,環形腹,細長頸,在壺的近口處鼓大呈蒜頭狀,分為6瓣。蓋底,圈足,通體素麵。

另外還有雙詔橢升、北寖壺、弦紋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③ 青銅上有突出來的龍,而且是衣服上的扣子,是哪個朝代的

考古專家最終將其復原為兩條盤曲纏繞的青銅龍。龍體中空,頭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張口,身飾魚鱗紋,尾盤卷為中空的錐體。龍體分鑄焊接成型,形體巨大,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這件青銅龍是戰國時期秦國或秦代的遺物。如此巨大而神秘的青銅器物,其用途是什麼呢?考古專家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屬於祭祀禮器,有十條龍,兩條纏繞為一組,代表四個方向。另一種意見認為,至少有八條龍或者更多,復原後應與中山王墓出土的鳥柱青銅盆上的龍體相類似。第三種意見認為,它應該是巨型樂器的底座。有關專家先後在《禮記集解》卷三十一的《明堂位第十四》、《考工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三輔黃圖》等典籍中找到佐證,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後,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鑄編鍾,置宮廷中,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

④ 求解紐扣歷史

紐扣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其歷史源遠流長,可以折射反映出歷史文明的進程。紐扣是服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稱紐扣是的服裝的眼睛,衣服上的明珠,它有著其特有的紐扣文化,小小的紐扣可讓人們看到中外歷代服飾的變化和發展。

上溯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下至明、清以及近現代;題材造型更是千姿百態,有長衣寬袖古代服飾上的青銅帶鉤、帶扣、帶佩、搭扣200多件,有長衫馬褂清朝服飾上的套環扣等1000多件,還有民國時期及解放前後各色鈕扣幾千件;鈕扣上的圖案有山水、人物、飛禽走獸、蟲草花木等。

十四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這對於衣衫還點不整的歐洲人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那時候,能把寬衣大袍系得相當整齊算是一個光榮,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

到了十六世紀,在高貴的婦女們中間,流行的衣飾是從肘部到腕部,再從頸部到腰部的都要縫制服大量的紐扣作為結物和裝飾。

十八世紀初期,隨著英、德、法等國家相繼開辦紐扣加工廠之後,帶有綉花圖案的紐扣便在具有設計觀念的服裝上大放光彩,錫合金的紐扣已經取代了其它製品,成為了大眾使用的紐扣,銅紐扣在軍服上的裝飾則更是讓漂亮的制服熠熠生輝。

十九世紀初,價格低廉的壓鑄鋼制並飾有透孔的紐扣取代了前者。1830年,機器製造的布包紐扣代替了手工製作了的布包紐扣,與此同時,一種用動物的角與蹄加熱重塑,經過染色之後的紐扣也進入了流行階段。

二十世紀初,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紐扣的製造材料的出現,現在世界上80%以上的紐扣都用合成樹脂作為原料。

現如今使用最受歡迎的紐扣是樹脂紐扣,而紐扣都要做到綠色環保,自然紐扣也是愈加熱門的的品種,金屬紐扣造型式樣繁多,各種紐扣能滿足人們方方面面的需求。

⑤ 古代人什麼時期用紅銅扣子

明朝時期。明代開始出現金屬紐扣, 這已由眾多的出土文物實例和文獻記載所證實。

在我國,紐扣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最初的鈕扣主要是石紐扣、木紐扣、貝殼紐扣,後來發展到用布料製成的帶紐扣、盤結紐扣。元末至明代,無論官民,在衣服上已大量使用紐扣,這自然是社會發展後,當時人們對 紐扣的需求和製作水平提高的反映。

明代紐扣多用金、銀、銅等金屬或玉製成,樣式大小不一,通常用於衣領的紐扣稍小,用於衣襟的紐扣稍大(也有大小相同的)。 明代金屬製作的紐扣一般都分為左右兩半,形狀相近,惟一半為帶套環的鈕(這里將金 屬製作的套環與革、帛製作的套環相區別而稱之為鈕) ,另一半為金屬的扣,以扣套入鈕環 中以扣合連接。因金屬加工工藝的發展,使鈕扣形式多樣,且具金屬光澤,故貴族、富豪人 士衣裝上的鈕扣多以金。 銀和玉石之類珍貴材料製作, 且大多鏤飾吉祥圖案花紋, 鑲嵌珍寶, 裝飾性遠重於實用性,以達到炫耀身份。地位的目的。現代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將這類具優美 紋飾的金屬鈕扣稱為「衣扣花」。

⑥ 古代皇族,貴族,平民穿的都是什麼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區分,因為貴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華麗的衣服.而平民窮得很,買不起幾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麼脫,不分場合地穿.
皇族、貴族一般穿綢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時棉布衣服很貴),顏色多以較艷的紅色為主.皇族可以穿黃色和紫色,其餘勛貴如果得到特許也可以穿,算是榮耀.樣式以長衫為主,右衽,寬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東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質衣服,棉要貴一些,窮一點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臟不需要反復清洗.一些貧民乾脆自己紡織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線的原色.樣式五花八門,但總體上以短衫為主,便於勞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沒幾套衣服換洗的,除了冬天的襖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書上曾經有記載說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賢惠,意思是說她敗家.汗.
另外還有些規矩,比如說明朝商人雖然有錢,但是不可以穿絲綢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謀逆論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積極推動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為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喪和表示自己死意已決的時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很′安靜的感言: 謝謝!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採納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國歷史五千年,從傳說中的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共更替了18個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歷史中,各個朝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過了一把主角癮。他們演繹過的故事大多煙消雲散,而他們曾經穿過的行頭——歷朝衣飾,究竟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五帝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大部分人穿獸皮麻布,僅勉強遮羞保暖,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穿上柔滑細密的絲綢,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為主,並且逐漸規定了誰應該穿什麼樣的衣飾,使衣飾開始具備了區分等級地位的政治功能。因為生產力仍有限,夏商時代能用衣裳來臭美的只有少數的上層人物。大禹治水的時候,還經常穿著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現在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裝差不多。後來衣料越織越多、越織越輕便,衣裳才越做越長,終於一次性蓋住手腕和腳腕,使遮羞蔽體不再成為問題。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周禮」,完善了衣飾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但男裝的衣襟和腰帶比以前寬大很多,跟當時注重「文質彬彬」的禮儀不無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群雄割據,百家爭鳴,既有魯國的古典禮服,又有趙國的短衣長褲(胡服),還有鄭國衛國的輕紗長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相連的大袖交領曳地「深衣」(有將身體深藏的意思)——可稱為古代長袍,奠定中國服飾的基本樣式。當時深衣的衣襟做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因之稱為「曲裾袍」,風格十分獨特。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禮服、在家穿便服,已經非常講究,可知那時候物質水平總體上已經比較豐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來養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層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類似於現在穿西裝露出裡面的襯衫一樣。秦朝崇尚黑色,當時朝廷開會,用「黑鴉鴉一片」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據說秦國五分之一的人口是軍人,軍裝(跟趙國的胡服差不多)是當時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軍裝就相當精良。在無處不在的黑色與軍裝中,秦代的衣飾是比較單調的。
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動,逐漸被衣襟豎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為主流。此時還出現了上身為短衫下身配長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兩千多年。由於漢朝比較開放,女性也沒有「三從四德」和「閨房」、「小腳」來約束,衣著自然色彩紛呈、紋路精美、千姿百態。
三國兩晉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可以想見貂嬋之類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雲的。東晉顧愷之有一幅名畫《洛神賦圖》,描繪三國時曹植在洛水遇見洛神的情景。圖中洛女神綵衣飄飄,如燕子飛舞;曹才子長袍曳地,如玉樹臨風。衣服美則美矣,就是行動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唐代社會開放,當時的女裝微露酥胸,有一種雍容的曖昧,與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絢麗,造型豐滿。唐朝男裝是襆頭(裹住長頭發的頭巾)、圓領袍衫、平底靴,有鮮艷的色彩、華貴的圖案、寬大的樣式,表達了一種民族的自信、自強和大度。唐代的服裝有如一部《全唐詩》,格式漸漸推進,內容精采非凡,不負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風流倜儻,女的絢麗多姿,定然美不勝收。
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北有五個朝代南有十個國家,走馬燈似地更換國號和皇帝,對衣飾的主要影響是使衣服漸漸趨向窄細合體——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一部《水滸傳》盡人皆知,現實的氣息無處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朝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新服裝:背子——窄長袖,衣長及膝,腋下開襟,男女皆穿。總體上,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感覺跟宋詞差不多。至於與宋朝大致同時代的遼、金等國,都屬少數民族,服飾特徵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區別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窄袖、開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個人感覺,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松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鞋。但依照律法,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藍、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闆是貧農出身,奪得天下後對官史的要求很嚴,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就要砍頭。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後來法治鬆了點,但理學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裝反而拘謹質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後補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飾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調居多,標志著那個循規蹈矩的時代。
清朝的統治者滿族入關後,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關內各個民族剃發易服。「衣服騎射,不可輕變」是皇太極入關之前的祖訓。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政治性(清代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開四衩,官吏開兩衩,平民不開衩)、實用性(主要是騎馬作戰的實用性)遠強於舒適性、觀賞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裡去。滿清統治了大約300年,他們的瓜帽馬褂長袍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響到民國,基本上把「寬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殺殆盡,使漢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國的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向西方學習,走的差不多是兩千兩百多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一路子。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擺脫幾千年的繁重衣飾,開始輕裝前進了。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服裝的改變,它雖然沒有恢復各個民族的服裝,還帶有滿清的特徵(男子穿窄袖對襟馬褂長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卻奠定了我們今天穿沙灘褲、吊帶裙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中山裝與綠軍裝鋪天蓋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怎能不憶苦思甜?改革開放之後,服裝的國際化趨勢極為明顯。除了重要的會議和節日,各個民族已經極少穿傳統的衣服。從衣著上看,我們已經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一頁頁翻過去,朝代一章章跳出來。各朝衣飾則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朝代所處的背景而演變。如果我們至今還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未免太過不合時宜。只是我們應該記住那些真實而全面的歷史,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 ??「北京」在各個朝代的名稱 ??從古到今的朝代名稱是什麼?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誰有朝代從古到今的名稱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沒穿衣服的樣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樣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脫光衣服的樣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樣子古代衣服的圖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飾與代稱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
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
紈袴: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⑦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上古商周服飾--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

閱讀全文

與秦青銅衣服紐扣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圖片png怎麼轉jpg格式 瀏覽:297
做衣服的軟尺圖片 瀏覽:467
奶酷臉男生圖片 瀏覽:875
如何選合適的背景圖片 瀏覽:546
小女孩掰手腕圖片 瀏覽:626
抱書的女孩子的圖片二次元 瀏覽:984
中童短發的發型圖片女 瀏覽:755
女孩屁股的圖片 瀏覽:944
手工立體作品圖片大全 瀏覽:572
9張手機圖片轉word文檔 瀏覽:191
狼女圖片動漫 瀏覽:671
ct的日期怎麼看圖片 瀏覽:372
鈴木重機車圖片和價格 瀏覽:688
乳罩品牌價格及圖片 瀏覽:732
熱巴黑紅衣服在一起的圖片 瀏覽:267
傷感圖片下面帶文字的圖片 瀏覽:863
k的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18
發燒的女孩圖片 瀏覽:95
男生帶帽子傷感圖片 瀏覽:727
廢舊衣服變寶圖片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