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絲綢作為織制衣服的一種東西,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考古專家在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應該是在五千多年以前。
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現實中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有記載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仰韶時期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的繭殼。
商代蠶桑業亦形成了一定規模,已出現了提花絲織物;西周時期,絲綢技術比商代有很大提高;春秋戰國時期蠶桑絲綢業也受到重視,發展農桑成為各國富國強民的重要國策,絲綢也很受各層人群的喜歡和重視;從東漢時期開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
因為絲綢的光澤度和手感以及製作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絲綢業的壯大,普通百姓也穿上了絲綢製作的衣服了。
B. 請問古代的麻衣、蓑衣、布衣、絲衣、絹衣各是什麼可不可以發張圖片啊謝謝!
1麻衣,這個是普通中下層百姓穿的衣服,型制各有不同,可以參考南宋畫家所繪《貨郎圖》
2蓑衣這個是用竹葉,或是麻編織的雨衣,多為漁人穿用,可以參考明代仇英的《漁翁圖》
3布衣,這個和麻衣意思是一樣的,(明代以後棉布盛行,才有分別,棉布,麻布)多用於書面語出師表裡「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里就是麻布衣,指代平民
4絲衣,這個泛指絲綢質地的衣服,也是屬於書面用語泛指官員,貴族,質地多樣。可以參考古畫《韓熙載夜宴圖》(唐宋時代男裝)和《搗練圖》(女裝,同時也是你問題中絲,絹的加工過程)
5絹衣,絹因為面料薄,透氣性好,多被用於古代製作內衣,夏裝,後來絹衣也就成為內衣,夏裝的代名詞(根據語境不同分辨)
絹在古代,絹絲可以泛指蠶絲絹類織物為平紋組織,質地輕薄,堅韌挺括平整,一般常見的有天香絹、篩絹等。天香絹可以做婦女服裝、童裝等,它的緞花容易起毛,不宜多洗
絲這個就是加工蠶繭,通過繅絲後取得的,是加工絲織品的原料
紗棉、毛、麻等將纖維拉長加捻紡成的細縷,通常用作織布的原材料,另一種意思是經緯線稀疏或有小孔的織品
線用棉麻絲毛等材料拈成的細縷
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
羅羅是一種較為輕薄透孔的絲織物,其外表特點是稀疏、有空隙,並有皺感。通過絞紗與平紋交替,經絲互相糾結,呈現條狀孔路,其孔眼疏朗、穩定,不會產生滑移。實物可以參見湖北博物館館藏戰國楚墓出土的羅織品。
綢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
緞質地厚密而有光澤的絲織物
C. 古代絲綢有哪些種類
古代絲綢有四大名綉,分別是蘇綉、蜀綉、湘綉和粵綉。還可以分為三大名錦,分別是雲錦、蜀錦和宋錦。
一、四大名綉
1、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當地婦女素有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
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2、蜀綉
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種類豐富,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
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3、湘綉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分別在民國元年(1912年)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
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4、粵綉
廣東刺綉藝術的總稱,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綉」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綉」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粵綉始於唐代,明中後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廣州港出口名揚國外。
技藝精湛,構圖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灑脫。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就描述過廣綉「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
二、三大名錦
1、雲錦
雲錦指在南京生產的一種提花絲織工藝品,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不同角度觀察,綉品上花卉的色彩各異 。
雲錦的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故而得名,流行於明清時期,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被稱作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2006年雲錦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單位是南京雲錦研究所。
2、蜀錦
蜀錦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成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蜀錦多以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以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蜀錦圖案取材廣泛,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
成都「錦官城」得名於秦漢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錦織品幾乎均為蜀錦。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前身。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是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
3、宋錦
宋錦起源於宋末,主要產地在蘇州。紋樣組織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圖案花紋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流暢;色彩運用艷而不火,繁而不亂;製作工藝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特徵。宋錦實用性非常強,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耐磨且可以反復洗滌,適用面非常廣泛 。
宋錦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
D. 請問古代服飾中深衣外邊套的那層紗叫什麼
古代服飾中深衣外邊套的那層紗是襌衣。
襌衣:
襌衣又稱「單衣」,是單層的長衣。《說文》載: 「襌,衣不重。」《大戴禮記》載: 「襌,單也。」《後漢書·馬援傳》載:「公孫述更為援制都布單衣。」
襌衣往往作為上層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設進宮時要穿須經過特許,如《漢書·江充傳》載:「江充被召入宮,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上許之。充衣紗縠衣,曲裾後垂交輸,冠步搖冠飛翮之纓。」
武梁祠漢畫像磚《荊軻刺秦圖》
也有人認為衣常作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並認為文人穿的衣長,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帶條,腰中束革帶。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中荊軻刺秦王圖上的荊軻身穿短衣,秦王所穿者也應為衣,因為據《燕太子》卷下,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要求聽琴聲後再死,於是召姬人鼓琴,琴聲說:羅縠單衣,可掣而絕 。
襌衣與深衣比較接近,但又有區別。《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顏師古註:「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無里,故呼為衣。」任大椿《深衣釋例》認為:「 布單衣上下通直,不別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後世單衣與通裁同制,若深衣則猶別衣裳,特縫之不使殊耳。此布單衣與深衣又大同而小異耳。」可見,古人服裝原本是上衣下裳,後為方便起見,衣與裳相縫接而成為深衣;再後來則衣與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斷,成立完整的長,這就是衣。所以,衣與深衣與其說是服裝標準的不同,還不如說是在服裝的設計中為了便於裁製和穿用的一種自然的演進。
E. 絲綢是製作衣服的材料,為何古代穿絲綢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其實中國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奢侈品,那就是現在的絲綢製品,古時,絲綢是皇室貴族的專屬,所以中國傳統絲綢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F. 絲綢有哪些種類
1、雙縐:就用平紋組織,經無捻,緯採用二左二右強捻絲,綢面呈均勻縐效應的織品。
2、喬其:應用平紋組織,經緯採用二左二右強捻絲,質地衡疏輕薄,綢面有紗眼和縐效應的織品。
3、碧縐,經無捻,緯採用碧縐線(20/22Dx3加S捻1600T/m,再並20/22D1根,加Z捻1600T/m),是細密皺紋的織品。
4、順紆:經無捻,緯用單向強捻絲,綢面呈直向皺紋的織品。
5、塔夫:應用平紋組織,經緯先練染,質地細密挺括的熟織品。
6、電力紡:桑蠶絲(柞於蠶絲)生織平紋織品。
7、薄紡:應用桑蠶絲生織,平方米綢重在6m/m及以下的平紋織品。
8、絹紡:經緯均採用絹絲的平紋織品。
9、綿綢:經緯均採用抽絲的平紋織品。
價值意義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與絲綢有著直接的關系。「紙」的最初含義就是制絲綿過程中的茸絲的積淀物。印刷術的發明直接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
G. 古代女子的服飾:一條挽在手臂上的絲帶那叫什麼啊
古代女子雙臂間挽著的長條絲巾叫披帛。
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里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
披帛,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披帛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7)古代衣服的絲綢圖片擴展閱讀:
披帛的來歷:
據專家們考證,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飾,可能是來源於西亞,更詳細點,是來源於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習慣,則可能是受到希臘化的影響。
襦裙與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從皇家貴婦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服飾逐漸消失。不過類似「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
而「披帛」,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漢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