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農村補丁衣服全部圖片

農村補丁衣服全部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13 20:36:00

『壹』 怎麼衣服補丁補的好看圖片

現在衣服都很少會穿爛,打補丁就是老一輩才有的手藝了。若要補丁打的好看,可以試試下列方法:
1、買些卡通補丁貼,沿邊縫縫在破口處。
2、小的破口處,用十字綉方法(或中國綉花針法),在破損處綉成字母、小星星等,巧妙結合後有時尚感,說不定還成為一件潮服呢。
3、找同色面料,或者拆了衣服上同色口袋做補丁材料。
4、找其他舊衣服,用嗆色面料剪成圖案,做補丁也不錯。

『貳』 1件有296塊補丁的軍大衣引發關注,從這件大衣中反映出了哪些奉獻精神

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經濟發展並不亮眼,多個地區存在著十分落後的狀況。為了改變落後的局面,相關部門立刻制定了經濟恢復的各項方針,其中就包括新疆生產建設。來自上個世紀,縫有296塊補丁的軍大衣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這件大衣反映了兩種奉獻精神,第一種奉獻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第二種奉獻精神就是節省開支。

新疆生產建設考驗著每一位人員的耐心和勇氣,畢竟當時的生活環境不太令人滿意。為了節省大部分開支,駐守在新疆的多位士兵在衣服上縫縫補補,硬生生的將軍襯衣縫補成一件夾襖。他們的精神令我們無比佩服,我們應該將他們稱之為最值得尊敬的人。

總的來說,駐守在新疆的工作人員以及士兵展現了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節省開支的節儉品質。他們不捨得更換新衣服,然而,工作強度過大的他們卻要面臨著衣服破損的狀況。這就從很大程度上使得當地士兵的衣服更換率非常高,這其實是一筆巨大的生活開銷。士兵們為了更好地投入新疆生產建設,他們將更換新衣服的資金節省下來,一件衣服充滿了296塊補丁。

『叄』 古代把打滿補丁的衣服叫什麼

比較文雅的叫法是「鵪衣」,一般形容叫花子和落魄的人身上所穿的破舊不堪的衣服。
民間也有叫做「百結衣」「百衲衣」的

『肆』 農村70後懷舊:小時候穿補丁褲是窮,現在穿破洞褲是時尚

都說80後愛懷舊,其實70後何嘗不愛懷舊呢,短短的三十年,就給人的價值觀、審美觀來了一次180度的大翻轉。就說我們農村70後小時候穿的衣服吧,那時候有一句俗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家一定都聽過吧,很多農村家庭的衣服是老大穿過,老二穿,直到最小的孩子穿的時候已經開始打補丁了。

補丁褲對於70後們來說都有印象吧,絕大多數人都穿過,當然沒穿過的都是家庭條件不錯的。那個時候女孩子們最大的夢想就是不穿補丁褲,因為誰都知道補丁和窮是直接掛鉤的。

可是誰也沒想到在三十多年後,破洞褲會成為一種 時尚 ,這甚至有點諷刺,曾經多麼想擺脫的東西,幾十年後又回來了,還搖身一變成了 時尚 的元素,這讓從那個貧窮時代走過來的人心裡五味陳雜!70後們如今也不過四十來歲,正是人生中的壯年,而那些愛美又追求 時尚 的70後,又有幾個沒穿過破洞元素的衣褲呢!如果恰巧這些人小時候也穿過補丁褲的話,那還有一股子懷舊風呢!

『伍』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呢

說起“的確良”,對於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們來說應該都是集體的記憶了。在當時物質條件很差,並且還是計劃經濟時代,任何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像家中孩子比較多的,一般都是大人穿了的衣服,傳給小孩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長大了在給老三穿。家家戶戶基本都是這樣,衣服就像是傳家寶一樣,大的不能穿了就留給小的穿。農夫還記得,在當時大人一年到頭都捨不得買一件衣服的,而小孩子也是經濟條件好的,才會過年買件衣服。因為以前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是不耐穿的,所以很多的衣服都是有各種各樣的補丁。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的確良是屬於少有的非控制商品。在計劃經濟時代,很多的商品都是管控的,但是的確良卻不是,只要有錢就可以買。所以即便是稍微貴一些,很多人也搶著要買。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夏天,走在大街上絕大多數人都是穿的確良的衣服了,年輕小伙穿的確良襯衣,而小姑娘喜歡“棋子格”或小碎花兒的“的確良”襯衫,真的非常潮流。

『陸』 生在農村的你,小時候有沒有穿過補丁衣服

兒時穿的衣服都是用棉花紡成線織成布,都是粗布衣,質量不高,幾日就穿破了。有補丁包的衣服褲子算是好樣的,沒衣服穿就得赤著樑柱,光樑柱不害怕濕衣服。褲子破了並沒有補釘補,那麼就僅有前邊露著襠,後邊露著蛋。有兩口子為了能爭著穿一條褲子,都想自己穿,氣憤打架斗毆,請律師打官司到衙門。縣老爺把牛仔褲子斷給了媳婦,並解勸老頭兒說:「你撲溜撲摔還好看,她咬牙切齒嚇人」。以往穿的粗布衣。從棉花紡成線到做成布,必須72變辦理手續才能夠進行。

當時的衣服褲子,不論是成年人的或是孩子的,幾乎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補丁包。讀小學時,有一課講的便是雷鋒「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的小故事,教師在課堂上專家教授大家:衣服破了沒事兒,回家了補好仍然可以穿;有補丁包的衣服褲子沒事兒,只需整潔就可以了。那一年月,穿上補丁包的衣服褲子不容易感覺是件不幸的丟面子的事。

『柒』 1978年前陝西的農村年輕女人褂子鈕扣處為何有補丁

褂子的紐扣處,估計是因為老是扣扣子,解扣子,容易磨損,所以就事先或事後縫上補丁。這樣衣服可以穿得更長久一些。

『捌』 生在農村的你,小時候有沒有穿過補丁衣服

新三年舊三年,補補連連又三年!

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用棉花紡成線織成布,都是粗布衣,質量不高,幾天就穿破了。

有補丁的衣服還算好樣的,沒衣服穿就得光著脊樑,光脊樑不怕濕衣裳。

褲子破了沒有補釘補,那就只有前面露著襠,後面露著蛋。

有老兩口為了爭著穿一條褲子,都想自己穿,生氣打架,打官司到縣衙。

縣太爺把褲子斷給了老婆,並解勸老頭子說:「你撲溜撲摔還好看,她呲牙咧嘴嚇死人」。

過去穿的粗布衣。從棉花紡成線到製成布,需要72變手續才能夠完成。

線子漿了兩大桿,家中小女不得閑, 有了徑還得紡緯,日夜不停的紡棉花。

織布時,今蹬機明帶框,也比去求人強,求人時,十個機將九個偷。

老奶奶沒有學會織布,天天紡線,緯不齊布,線子都被織布的機將給落割了。

現在的布也不知道是什麼造成的,那衣服一百年也穿不破,想穿新衣服,那就得買破的最快的才好。

那時何止農村人穿補丁衣服,不管在農村還是城裡的大街上,校園里,車間里穿補丁衣服的比比皆是,那時候子女多,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再輪老三穿,不知補了多少遍。那時候人們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不光小孩穿補丁衣服,大人們穿的衣服上經常也有補丁,特別是屁股後面的褲子上和膝蓋上都補有一個大圓圈,我曾經為了省事用膏葯從裡面粘過褲子。而今天天年青人新買的衣服破洞百出竟成了一種 時尚 [呲牙][呲牙][呲牙]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穿補丁衣服很正常,小時候的衣服褲子特別容易破,我的母親都是在晚上幫我縫補衣褲,每天早上起床,再破的衣褲都要被母親補好。

這提問先要說清楚是什麼年代,五六十年不論城市農村成人和小孩,百分之九十以上穿過打補丁衣服,偉大領袖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也穿著打補丁衣服,那時候有句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穿打補丁衣服感到光榮。現在的小孩沒有穿打補丁衣服,倒是青年男女穿著破洞衣褲,這並不是因為窮得沒褲子穿,而是追求一種 時尚 美,非要露出點肉才算酷。

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穿襯丁衣服的遍地皆是,習以為常。家裡孩子多的,老大穿罷老二穿,老二穿罷老三穿,縫縫補補,補丁疊補丁,一件衣服、一條褲子,一穿就是七、八年。

60後的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輩子在農村!小時候,冬天連毛線衣都沒穿過,母親不會織毛衣,就是會織也沒錢買毛線!棉襖裡面夾穿著破舊衣服過冬。冬閑時,一日只吃早晚兩餐,中午餓肚子挺過,為什麼?生產隊分的口糧不夠吃!記得那時候送外婆年時,挑過外婆家紅薯也挑過稻穀和米回家救濟,苦不堪言。到八十年,分田單干,日子才慢慢好過,才年年有新衣服穿!

六七十年代小時候別說農村穿過補丁衣服,城市也一樣穿補丁衣服,城市裡除非雙職工獨生子可能不用穿補丁衣服。

那個時候條件不允許,父母都在家裡種田,本來糧食的價格又不高,有時一季早稻還不夠交公糧的。剩下的就只有晚稻,還要除成本,人工從來不算,到年底根本就沒有什麼錢。要是父親到外面做一段時間零工,家裡就寬松一點,年就過的「富足」些,新衣服還就有個盼頭。否則就什麼都沒有。

不像現在,穿補丁衣服還成了一種 時尚 ,很多的衣服沒有洞,沒有補丁非得弄幾個出來。小孩們也怪,他們現在沒有補丁他們還不穿,不漂亮。我們那個時候是真的不想穿,可又不得不穿,要是衣服上有個補丁,總想用點什麼東西遮住,怕被別人看到。

那個時候農村根本沒有現在的生活,現在天天有肉吃都還說不好吃,沒味道。要知道那個時候,能夠買點肉吃,就像過年一樣,哪怕就是用水煮一下吃著都特別開心,特別有滋味。平時就吃自家菜地里的菜,有絲瓜就吃絲瓜,有韭菜就吃韭菜。說出來現在的人可能不相信,冬天的時候在我家吃了兩個多月的老南瓜、蘿卜和白菜。

我是常德農村小趙,講述的都是自己經歷,可能寫得有點啰嗦,望大家不要嫌棄!

那時候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不僅18歲之前一直穿補丁衣服。23歲至28歲(1973年至1978年)還在穿補丁衣服。23歲退伍後沒錢添置新衣褲,退伍時帶回的黃軍裝伴隨我不止這6年。舊軍裝顏色褪完了。衣領、袖口、肘部都打了補丁;褲子的屁股部位和兩個膝蓋部位都是大補丁,用機線走成一圈一圈的圖案。那時候人們穿補丁衣服。自己對此不以為然。「以為然」有用么?沒用。因為首先得把肚子吃飽嘍!天天愁明天吃什麼,哪有閑心管補丁衣服的事?

『玖』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4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之後,讓「喇叭褲」「紅裙子」「健美褲」等風行一時。從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紋飾圖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花團錦簇、光彩靚麗。

從長袍、馬褂、大襟、鑲滾襖裙、瓜皮帽到西裝、T恤,從灰藍白到色彩繽紛,從呆板到個性,從閉塞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自家出產到網上淘寶,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的衣著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那些衣、衫、褲、裙是過往的歷史,更是當代的時尚。

從這些人們的衣著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了嶄新的、開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國。真心祝願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安康。

(9)農村補丁衣服全部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拾』 古時候用碎布拼湊的衣服叫什麼

古時候,有些地區的僧人會穿百衲衣。即用許多方形小塊布拼綴製作而成,形似"袈裟",也指補丁很多的衣服。

又稱"僧衣""無畏衣""功德衣"。

閱讀全文

與農村補丁衣服全部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圖片png怎麼轉jpg格式 瀏覽:297
做衣服的軟尺圖片 瀏覽:467
奶酷臉男生圖片 瀏覽:875
如何選合適的背景圖片 瀏覽:548
小女孩掰手腕圖片 瀏覽:626
抱書的女孩子的圖片二次元 瀏覽:984
中童短發的發型圖片女 瀏覽:755
女孩屁股的圖片 瀏覽:944
手工立體作品圖片大全 瀏覽:572
9張手機圖片轉word文檔 瀏覽:191
狼女圖片動漫 瀏覽:671
ct的日期怎麼看圖片 瀏覽:372
鈴木重機車圖片和價格 瀏覽:688
乳罩品牌價格及圖片 瀏覽:732
熱巴黑紅衣服在一起的圖片 瀏覽:267
傷感圖片下面帶文字的圖片 瀏覽:863
k的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18
發燒的女孩圖片 瀏覽:95
男生帶帽子傷感圖片 瀏覽:727
廢舊衣服變寶圖片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