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清朝書生衣服圖片

清朝書生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12 20:54:23

1. 在古代,書生和達官貴人穿的衣服是什麼顏色

這個很不好說。樓主麻煩說一下是那個朝代的。每個朝代的衣著都不一樣!!!
像近代的清朝書生都以白色衣服為主。
達官貴人一般都是穿綾羅綢緞。綢緞顏色都是很鮮艷的。一般以紅色紫色藍色為主!!

2. 中國古代書生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式特點

古代貴族男子的服飾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
更多關於中國古代書生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式特點的問題>>

3. 古代書生的裝扮是什麼樣的

方巾,長袍,布鞋,書籃
差不多la

4. 古代書生的著裝是怎樣的

古代呀!!好多朝代著裝都不一樣呀!比如:元朝官員是蒙古傳統服飾而清朝是滿族的
寬大的衣服,寬大的褲子

5. 求古代書生衣服的名稱

一、衣著和佩飾衣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含義。狹義的衣專指上衣。廣義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體的東西。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褎(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袪: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6. 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讀書人的服飾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1、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寬為一尺二寸;
4、衫無袖;
5、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6、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 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 ,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

7. 明朝書生裝束是什麼樣子

一是襕衫,明制襕衫用玉色為主,皂色緣邊,兩側有寬擺,出土實物圖:http://www.hanminzu.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9-3/2009331092917225.gif 擷芳主人繪制的Q版圖:http://www.hanminzu.com/bbs/attachments/dvbbs/2009-3/20093310102265883.jpg 這種衣服在中進士或者做官以後就不會再穿了,中進士以後官方會有一個集體釋褐禮,把襕衫當做「褐」象徵性地脫掉。而中秀才以前原則上也是不能穿的,所以說是很典型的「書生」服裝。 —————— 此外,直裰(o一聲)也是用得非常普遍的款式,現在和尚道士穿的除了法衣外既是直裰,是當年普通漢人穿的服裝,淺藍色的白色也比較常見。 這是按照古款復原的直裰: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D0%BE%D4%C2%C3%EC%C3%EC/pic/item/8329e93e3dbd2ae77d1e7195.jpg
這是真人版: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C8%D5%D4%C2%D3%C0%C3%F7/pic/item/a5f9b026871ab82b908f9dbb.jpg
這是帶鉤直裰: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C0%E4%D6%ED%C8%E2/pic/item/60e9658addc0aef9fc1f1079.jpg
—————— 書生也可以穿朱子深衣,但是深衣作為貴族的日常衣服,但是普通書生穿需要有點活動什麼的才可以,不可以無緣無故穿深衣。 深衣Q版圖: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D3%E3%BA%CC%BB%F0/pic/item/c1fe6a8bb9b1161cc9fc7afb.jpg
真人版深衣: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jolin2056/pic/item/63644fa7eddb8eb3d043582a.jpg

8. 清朝文人學士服飾是什麼樣的

文人學士服飾一般表現為頭梳長辮,置於腦後,或前剃落,後梳長辮,也有頭戴六合一統帽的。身穿長衫,合領右衽,兩胯開衩,長至足。外罩馬褂,其制合領對襟,袖長至腕,套有蹄袖,外披至腰短馬褂。多為錦緞所制,飾有同色暗團花。下穿褲,足著平底鞋。

9. 在歷史中,清朝服飾和明朝服飾都有哪些差異呢

總體來講,明朝服裝以傳統漢服為主體加以改進,而清朝則以滿足服飾為主體,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兩個朝代相同之處則在於,兩個朝代等級限制都極為嚴格,從日常服飾便不難分辨出彼此的地位。

明朝服飾特點

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與傳統漢服相比,明朝服飾的最大特點便是衣裙比例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此外,明朝的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

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年間仍然保持著明代的款式,比較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乾隆之後衣服開始變得逐漸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變寬,也開始出現雲肩。到晚清時期婦女們開始去裙著褲,衣服鑲花邊、滾牙子。滿族婦女則大多著“旗裝”,梳旗髻(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總體來說,明清服飾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明朝受傳統漢服影響較大,而清朝服飾則受滿族傳統服飾影響較深。

10. 古代書生、秀才的服裝、裝飾。還有上京趕考時,背著的筐子叫什麼名字

穿的粗布麻衣,背的被的叫書箱或者聽說有人叫竹排。(這是窮酸書生)也有穿綺綉,戴珠瓔寶飾的,(那是紈絝子弟)

閱讀全文

與清朝書生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圖片png怎麼轉jpg格式 瀏覽:297
做衣服的軟尺圖片 瀏覽:467
奶酷臉男生圖片 瀏覽:875
如何選合適的背景圖片 瀏覽:548
小女孩掰手腕圖片 瀏覽:626
抱書的女孩子的圖片二次元 瀏覽:984
中童短發的發型圖片女 瀏覽:755
女孩屁股的圖片 瀏覽:944
手工立體作品圖片大全 瀏覽:572
9張手機圖片轉word文檔 瀏覽:191
狼女圖片動漫 瀏覽:671
ct的日期怎麼看圖片 瀏覽:372
鈴木重機車圖片和價格 瀏覽:688
乳罩品牌價格及圖片 瀏覽:732
熱巴黑紅衣服在一起的圖片 瀏覽:267
傷感圖片下面帶文字的圖片 瀏覽:863
k的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19
發燒的女孩圖片 瀏覽:95
男生帶帽子傷感圖片 瀏覽:727
廢舊衣服變寶圖片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