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好看的少數民族頭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貳』 蒙古族服飾的各部服飾
此蒙古部因地域遼闊,居住分散,各旗服飾亦有差異,婦女頭飾風格清逸秀麗,講究後簾及頰側裝飾。
察哈爾蒙古族服飾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蒙古族服飾的款式和風格,多採用元代皇宮的顏色,服裝的領口、大襟不銹花,領邊、領座、大襟、垂襟和開衩衣邊用綢布進行鑲邊,體現了察哈爾蒙古族服飾華麗多彩的宮廷韻味。 此部落因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樸裝飾風格,頭飾造型獨特且大量用銀,袍服肩部及腰下疊大寬褶,為其特色。
巴爾虎蒙古族服飾從整體款式上看,較多保留著古代蒙古民族服飾的特點和傳統風格。巴爾虎蒙古族無論男女均穿寬下擺的長袍。男子主要穿以藍、淡藍、紫紅、深棕色團花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夏季穿白色單衫,系桔黃、黃綠、灰藍色綢類腰帶,腰帶靠下腰系,以上提袍為美;婦女則穿以紅、紫紅、綠色綢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系紫紅、粉紅、淡綠色綢類腰帶,以靠上腰系腰帶,使袍子上部貼身為美。 此部落婦女頭戴尖頂紅纓帽,著燈籠式裝袖,以庫錦或絛子為裝飾的袖箍和腰圍分割裝飾的袍服,並飾以辮套發飾為美,而獨具特色。
布里亞特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歷來以游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長袍、靴子的服飾風格。布里亞特蒙古族的服飾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風格,又受到俄羅斯和鄂溫克等民族的影響。男子冬季戴紅纓角帽,帽邊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獺皮等貴重皮毛,身著羊皮長袍扎綵綢腰帶,腳穿自製布里亞特式厚氈高腰蒙古靴。春秋兩季身著布袍,腳穿皮靴。夏季,男子頭戴呢子角帽,稱為「尤登」,身著布夾袍,腳蹬單皮靴,身披寬大的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樣的帽子和靴子,身著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志。兩種袍均不系腰帶。冬季女性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遺物:紅緞暗團花馬蹄袖女袍、黑鑲庫錦邊長坎肩。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稱頭飾為「陶勒甘久甘」,漢語意思為頭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製成,價格相當昂貴。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系扣,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長袍較肥大。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比較緊身。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繫上鼻煙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後期,烏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飾製作技術享譽草原,形成了烏拉特服飾的男裝雍容華貴、女裝典雅細膩的特點。男子服裝以禮帽、長袍、馬靴為主,婦女則以頭巾、長袍、馬靴為主。烏拉特服飾不僅保留了自己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區傳統服飾的可取之處,其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類似阿巴嘎蘇尼特和察哈爾服飾。在牧區穿著傳統服飾的人較多,逢年過節、舉辦那達慕盛會時,人們則普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
『叄』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玲瓏剔透,以鄂爾多斯、烏拉特、巴爾虎、科爾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頭飾中的精品。
清代遺留下來的頭飾,極為講究,當時大量使用金銀、珊瑚、瑪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製作而成,外形特徵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頭飾都是以紅色為基調,蒙古族對紅珊瑚、綠松石尤為偏愛,這與民族信仰有關。由於紅珊瑚色澤純正,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貴權勢,被蒙古人視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稱為「瑞寶」。它驅凶辟邪,寓意著吉祥富貴,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松耳石不僅其色澤艷麗,據說它還是神的賜予。因此,民間服飾、佩飾上多用它來做裝飾物。白銀象徵著聖潔,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爾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飾文化積淀深厚,頭飾被譽為極品,有「頭飾之冠」的美稱。銀鏈、銀鈴、鏨花貼片相綴,耗銀較多,與成排成串的紅珊瑚鑲嵌,造型華美,工藝精湛,體積和重量都超過其它部落,是鄂爾多斯姑娘出嫁時最華麗的裝飾。鄂爾多斯頭飾式樣較多,每個旗縣都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小的後屏垂於肩上,大的後屏光珊瑚珠就得上萬顆,一個個串起來,有順序的排列,整個披掛在後背上,長穗子垂於胯下,隨人的行走而飄逸,遠遠望去,像流動的瀑布。還有的頭飾,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復雜,也有輕重、大小之分,有的華麗,有的簡潔,鄂爾多斯婦女戴上這樣貴重的飾物,特別的顯眼。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通常在民間要准備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過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親,雖然也要戴頭飾,但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時,卻要佩戴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銀元的頭飾。比較貴重的頭飾,往往要以尚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無論昂貴還是廉價,頭飾都是女子出嫁時必備的飾物。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發上垂掛著的辮套發飾,用布和棉絮縫制而成,上面刺綉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關於連垂的形成,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各部之間互相征戰,勝利者把俘獲的婦女辮子拴系在木緣上以防逃遁,後來演化成今天的連垂。鄂爾多斯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松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面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松石珠。後小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松石珠,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面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當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面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有的每側多達四個。一般在佩戴頭飾前,先將發辮束於發棒之內,然後戴上綉有龍鳳圖案的圓頂立檐帽,帽子上還要繫上彩色頭巾。根據當地習俗也有隻戴頭飾不戴帽子的。
按照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裝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面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帽結,下垂兩條綉花飄帶。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小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2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接,然後把面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松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松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戴的時候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只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有的習俗是根據年齡拆戴,年齡越高戴的飾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處的和碩特婦女頭飾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對黑色發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的。發套長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制而成,上下兩端刺綉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發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發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20厘米長的發套裝飾邊。然後把發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也可帶戴帽子,也可不帶戴帽子。冬天戴旱獺尖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結,下垂紅綠黃三色飄帶。春秋戴圓帽,其式樣為圓頂,帽口有3寸的裝飾邊,左側釘有紅色或粉色花朵。土爾扈特婦女頭飾相對比較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發套中,發套上口嵌三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檐正面為「火」 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梳獨辮式封發。蒙古族穆斯林是一個大約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頭飾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小三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3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松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制的發套中,垂於腦後,一對發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發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發辮後面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發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面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發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發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頂部有吉祥結。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松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接流穗,額箍後面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松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加了頭飾的絢麗。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徵,頭飾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三個鏤空小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採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饒,層次分明。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紋,每側垂四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范。
與其他部落頭飾相比,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只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其他部落相比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松石,佩帶時先將頭帶從前額系於腦後,已婚婦女喜歡梳妝發髻。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看著這些精美的頭飾,不得不讓人欽佩蒙古族手工技藝的高超。
蒙古族婦女頭飾風格,是歷經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現,它不僅承載著蒙古族豐富的民族情感,也融會了超凡的想像力和睿智的設計構思。
『肆』 蒙古族服飾 簡單介紹
蒙古族服飾刺綉,主要運用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處,刺綉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徵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誇張的手法寓情於藝術。如變化多樣的盤長圖案,在與卷草紋等不同圖案的結合,象徵吉祥、團結祝福。犄紋,代表五畜興旺。蝙蝠,象徵福壽吉祥。回紋,象徵堅強。紋,寓意太陽的轉動和四季如意。雲紋,有吉祥如意的含義。魚紋,象徵自由,虎、獅、鷹象徵英雄。再如杏花象徵愛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徵多產的母親。壽、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並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築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蒙古族服飾刺綉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種象徵性的手法與刺綉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徵。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伍』 說說早年的蒙古婦女的頭飾
【劍厚文化傳媒•紅葉說史】
第1103期
話說早年的蒙古婦女頭飾
文/ 陳二虎
蒙古族有著自己獨有的風俗,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本民族的衣著與服飾,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蒙古族婦女過去都配帶頭飾,這是蒙古民間工藝的奇葩,現在只有在一些演出中才能一暏芳容,但已經是經過改良,為演出的需要,頭飾雖然造型比較好看,那配件都是人口合成的東西,失去本來的價值與審美觀點。
傳統的蒙古族頭飾幾乎都以珍珠、瑪瑙、珊瑚、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一件精美絕倫的頭飾,反映了蒙古人的審美觀點與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發箍幾乎都是用銀手工製成(極個別有金制的),以珠子串連,形成精巧的造型,每隔一定的距離鑲上一顆寶石,有的中間一顆大的,周圍鑲上一圈小的,有的用小銅珠或小銀片綴成花卉或鳳凰等圖案,前面的流蘇用一串串珠子形成,或者編成精緻的圖案。有的流穗上還間以作工精良的造型各異的小銅環,流穗最下端系一個小銅鈴。小銅玲製作巧奪天工,每個小銅鈴花紋有別,造型各異。
因地域的差別,頭飾也有不同的特點,錫林郭勒蒙古族婦女頭飾一般頂部以瑪瑙或珊瑚編成發篐,前有流蘇;赤峰地區的蒙古族頭飾由多件組成,大多以銀子為發篐,上面有古雅的吉祥圖案,如八寶、回紋、龍鳳及花卉,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造型美觀協調,體現了蒙古工匠豐富的想像力,看似繁復細瑣,細觀富有節奏感,間隔鑲嵌各類寶石,筆者沒少接觸赤峰地區的女性頭飾,可惜的是沒能收藏一套。
鄂爾多斯地區,頂部是用龍鳳佐花紋綉成的姑姑帽,帽子的造型本身就富貴端莊,帽子下連著用珍珠串成的發篐,珍珠的多少往往體現身份與家庭的富裕情況。兩旁的流穗,有紅綠相間的,也有清一色的,穗子的數目與串珠的數目是左右相同的,體現了蒙古圖案講究對稱的特點。
阿拉善地區一般在帽子頂端鑲有三顆寶石,黑色的帽子襯以紅瑪瑙,兩邊各有一條漂亮的飄帶。
這地區的差異,有時是互通的,沒有十分嚴格的限制,蒙古族女性的頭飾寶石、珍珠類,以紅色為主色調,配以藍色與綠色,產生強烈的對比,顯得生機勃勃又富麗堂皇。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民族藝術的奇葩,值得傳承與發揚。
【作者簡介】
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現為【劍厚文化傳媒】歷史顧問。
【劍厚文化傳媒】
總編輯 劍厚
主 編 娟娟
2019年5月9日
『陸』 有哪些好看的少數民族頭飾
少數民族的頭飾都很好看,但苗族盛裝頭飾也許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了,不禁顏色靚麗,設計也很別出心裁。
『柒』 這是一款有著百年歷史的蒙古族女士頭飾,它以藍寶石,玻璃翠,碧璽以及珍珠鑲嵌製成,發此照片希望有這方
真的 寶石 瑪瑙 清末的 沒到百年 要不就有銅銹了
『捌』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什麼為特色冠飾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姑姑冠為特色冠飾。
姑姑冠,又作顧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實是蒙古語「婦女頭飾」的漢語音譯。其實,姑姑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四種。這個詞不僅僅是「對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稱」,它還有「婦女」的意思;「冠」為帽子之意。其實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東西,即一種元代蒙古婦女頭飾,是一種高高長長的帽子,蒙語作「」。
這一獨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種特殊的搶婚風俗。後來,姑姑冠就成了區分已婚婦女與未婚少女的標識。這樣,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搶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樣男女有別。《黑韃事略》載,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
『玖』 蒙古族服飾的服飾種類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內蒙古地域遼闊,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飾。如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烏珠穆沁、蘇尼特、察哈爾、鄂爾多斯、烏拉特、土爾邑特、和碩特等數十種服飾。他們為大體風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為長袍、下擺兩側或中間開衩,袖端呈馬蹄袖。已婚婦女袍服外面還配有長、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飾中區別最大的是婦女頭飾。如巴爾虎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盤羊角式,科爾泌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簪釵組合式,和碩特部落蒙古族頭飾為簡單樸素的雙珠發套式,鄂爾多斯蒙古部落婦女頭飾最突出的特點是兩側的大發棒和穿有瑪瑙、翡翠等粒寶石珠的鏈墜,使鄂爾多斯頭飾成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拾』 蒙古族女性戴的圓頂帽怎樣製作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