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帶鉤的簡介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 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
在戰國中晚期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及傳世皆很多,很多帶鉤製作考究,鑲金嵌玉,雕刻銘文,美不勝收。帶鉤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皮帶卡,主要用於鉤系束腰的革帶,多為男性使用。人們使用帶鉤,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准。
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曾多次出土玉帶鉤,大多出於人架下肢部位。商周時期的腰帶多為絲帛所制的寬頻,《詩·曹風·鸕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女子的長腰帶名綢繆,打成環狀結易於解開的叫紐,打緊死結不好解開的叫締。因在紳帶上不好勾掛佩飾,所以又束革帶。開初革帶兩頭是用短絲繩和環系結,並不美觀,只有貧賤的人才把革帶束在外面,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把革帶束在裡面,再在外面束紳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華夏民族採用銅帶鉤固定在革帶的一端上,只要把帶鉤勾住革帶另一端的環或孔眼,就能把革帶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觀,所以就把革帶直接束在外面來了。古文獻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於完成霸業的故事。《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都說明革帶已經露在外面。在這種情況下,革帶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華麗,後來不但把帶鞓(tīng音汀)漆上顏色,還鑲嵌金玉裝飾。從考古發現的材料證明,早在西周晚至春秋早期山東蓬萊村裡集墓就有方形素麵銅帶鉤出土秋中期的銅帶鉤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淅川下寺、湖南湘鄉韶山灌區、陝西寶雞茹家莊、北京懷柔等地墓葬均有出土。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春秋墓和陝西鳳翔高庄10號春秋墓曾出土金帶鉤、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大墓有玉帶鉤、銅環與玉瑗、玉璜和回形玉飾組成的佩飾同出。到戰國時期,也有帶鉤與環同出的情形,如河南汲縣5號戰國墓鐵帶鉤與骨環同出,6號戰國墓青銅嵌綠松石的帶鉤與羊脂玉環同出,安陽大司空村131號戰國墓人架腹部有銅帶鉤與玉髓環套合在一起。因此腰帶帶鉤的功用就有數種,一種是橫裝於帶端用來搭接革帶兩端的,一種是與環相配直掛在革帶上勾掛佩飾的。另有一種較長的衣鉤可裝於衣服肩部勾掛衣領或裝於衣領勾掛衣服肩部,這種衣鉤至今仍在和尚的袈裟上使用。
❷ 古代銅帶鉤
兔猴銅帶鉤,漢,長16.2cm。
帶鉤通體鎏金,動物裝飾均採用高浮雕手法。帶鉤前端為鳥首鉤,後端裝飾猴紋,猴一腿立,另一腿向後彎曲,雙爪捧握食物。帶鉤正中還飾有一卧兔,兔耳較長,形態生動。
帶鉤是古人腰帶上的掛鉤,銅制帶鉤最早在游牧民族地區流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在中原地區出現,一直沿用到漢代。
❸ 古代的帶鉤,是怎麼用的
古代的帶鉤的用法是系在腰帶上面。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比較普遍的是將鉤鈕嵌入皮革製成的腰帶的一端,讓鉤體正面向外,鉤首鉤掛在腰帶的另一端穿孔中。
也可以在寬的皮帶上將兩個以上的同樣大小的帶鉤並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在古代有些貴族使用腰帶時,為顯示身份,不在腰帶上穿孔。
而是將皮革腰帶的一段裝置上一個玉環或者是銅環,然後將帶鉤的鉤首掛在環上。這種用法既美觀又華貴,還可以保護腰帶。
(3)古代衣服銅帶鉤圖片擴展閱讀:
帶鉤的出現,早至春秋時期。現在科學發掘出土最早的,當屬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帶鉤,這個帶鉤長7.4厘米,迄今已三千年。
帶鉤是人們生活必需之物,倉廩足,知禮儀,即使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男人穿衣依然要配一個好皮帶,而帶前的那塊牌子也頗為講究。
這都是從中國古代的帶鉤沿襲下來的。但十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少有人對帶鉤作過系統、深入的研究。
帶鉤在收藏、研究和出版上的寂寞,有多種原因,最主要的是時代審美觀的錯位。一直以來,有些收藏家,甚至有的文化、藝術史學者,認為商周青銅大器是禮器,有重要的收藏價值。
而帶鉤、銅鏡一類,不過是日常生活用具,價值不大。其實,日常生活用具並非就沒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性,恰恰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反而注入了更為豐富的時尚內容,而這種時尚之美甚至是超越時空的。《淮南子》中在談及帶鉤時,用了這樣的話:滿堂之座,視鉤各異,於環、帶一也。
意思是說,放眼看去,賓客滿堂的腰間環帶上,都露出奢華的鉤飾,沒有相同的。而正是在這個視鉤各異間,人們的身份、地位都表露無遺,王侯之鉤、官宦之鉤、百姓之鉤,分得清清楚楚。
帶鉤雖小,卻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分講究禮儀等級、非禮勿視的中國古代,佩鉤是件大事,它反映著佩用者的身份地位,代表著那一時期的摩登和時尚。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帶鉤已居主角的地位。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使帶鉤製作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而黃金和白銀以其眩目的光澤、艷麗的色彩,很早就進入了帶鉤的藝術體系,使帶鉤具有藝術和財富的雙重價值。
玉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有君子之德,其潔白、細膩,珍稀、高貴,更為佩鉤者帶來一種脫俗內斂之美。
而鐵帶鉤的出現有重要意義,它最初的價值是超過青銅的,雖然韌性不如青銅,但硬度卻高過青銅,用來製作帶鉤,且都有貼金貼銀之作,足以表明其高貴身份,只是因其銹蝕,保存下來的不多。
❹ 請問這個青銅帶鉤什麼時候的
建議去專業礦物鑒定所鑒定下 看起來不像是青銅,更像鐵器 純屬個人見解
❺ 古代銅鉤是什麼東西
銅代鉤
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又稱「犀比」),是身份的象徵。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據有關資料顯示,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在徐聞縣城一鄭姓收藏者家裡,就珍藏著一件銅腰帶鉤。該帶鉤長5.3厘米、重26克,為青銅鑄造。整件帶鉤的結構分為鉤頭、鉤身、鉤鈕,從側面視之呈「s」形。鉤首狀如鵝頭,鉤身圓潤,腹部下面的鉤鈕為圓形鈕,帶鉤整體一氣呵成,古色古香,展示的不僅僅是實用品,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❻ 救了齊桓公一命的帶鉤,究竟是什麼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名人,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更是有“春秋五霸之首”的稱號,可見其雄才偉略。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當年竟然差一點命喪黃泉,虧得一個小小的衣帶鉤救了他的性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微不足道的衣帶鉤沒想到卻救了一代霸王的性命,如果當時沒有衣帶鉤,歷史上就沒有齊桓公這個人了,歷史可能就會重新書寫。
❼ 古代貴族用來系腰帶的帶鉤都流行於哪些朝代它長什麼樣
玉鉤,即玉帶鉤,是古人的腰帶上的配飾,類似我們現代人所用的皮帶扣。在當時,玉帶鉤不僅是一種實用品,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傳統服飾史中,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中國特有的發明,王充《論衡》記載:「帶約其要(腰),鉤掛於帶。」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用於扣結腰帶的器物,用於系結並裝飾衣著。帶鉤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帶環上。
此外,與帶鉤具有同樣古老的歷史的是帶扣,帶扣在古代文獻中稱為鮮卑、師比、胥紙、犀毗等。從功用上講,它們是一致的。帶扣用於人體束帶,北方比中原有更久遠的歷史,中原傳統是用帶鉤。帶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帶扣存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匈奴金銀器中,就有12枚鑄成頭生多枝長盤角之虎狀怪獸的金帶具。從兩晉時代開始,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和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