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樓蘭人是什麼人現代是否還有樓蘭的後代
根據在樓蘭古城和羅布泊地區出土的木乃伊的發現判斷,樓蘭古國的人屬於歐羅巴人種下的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之一。大約在公元630年,古老的樓蘭國家神秘地消失了。在之前有一些樓蘭人向南遷移,而其他人則消失了。
總而言之,樓蘭故國的祖先是吐火羅人,而吐火羅人的祖先是印歐人。經過4000多年的漫長發展和進化,古老的樓蘭地區已經從最初的印歐語系逐漸發展到後來的多基因的復雜種族。他們的大部分後代向南遷移,融入了中華民族。
② 樓蘭人是什麼人種
樓蘭人是塔吉克族人。新疆考古學者也曾經對樓蘭城郊墓葬中發掘出土的6個顱骨進行過人種學測定,其中5個屬歐洲人種,1個屬蒙古人種。5個歐洲人種頭骨中4個形態比較一致,與地中海東支的印度--阿富汗類型接近,另 1個則介乎地中海和帕米爾--費爾干類型之間,但在許多特徵上仍可能是地中海人種的變異。屬蒙古人種的頭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人。
③ 古代的樓蘭人是屬於哪個名族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戳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④ 商代的服飾是什麼樣的商代的服飾種類有多少
商朝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很早,很久遠一個發展史,是與華夏文明一同開始出現,不同是商朝有很多自己文化。
商朝一般是被歷史上稱為商周時代,而商周時代是以封建制度建國,有著很嚴格階級制度,自然也會有很嚴格階級文化。
我們商朝里服飾制度也很嚴格,多數是上衣下裳制度,不論男女,他們衣服大體上都很相似。
我們可以從出土文物里看出,古人在對衣服和飾品上也很有自己追求,即使當時條件有限,可是還是很希望能美化自己。
所以古人就會有專門喜歡研究服飾人出現,他們把文化全部融入衣服和飾品里,然後讓大家一看就知道什麼人是什麼身份。
⑤ 古代人們會在衣服上綉制圖案,其中最常見的是什麼
其實,我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還有時背包裹出行。
臘梅:奇友,寒客、久客牡丹:賞客、花王、花中富貴者凌霄花:母愛金銀花:天真爛漫白色菊:真誠、真理、真實黃色菊:脆弱的紅色菊:愛情翠菊:追念向日葵:崇敬茉莉:和藹可親百日草。
分別紫丁香:初戀野丁香:謙遜白丁香:懷念紫藤:歡迎橄欖:和平黑桑:生死與共白桑:智慧藍色紫羅蘭:誠實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
⑥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麼衣服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圖片:
⑦ 樓蘭人是什麼人種現如今是否還有樓蘭的後代
以前看過一本小說就是講「樓蘭」。樓蘭可以說是我國已經消失的神秘國度之一,有他的很多遺跡,卻再也不見他的真身。
根據一系列的發現,樓蘭古國的祖先是吐火羅人,而吐火羅人的祖先是印歐人種。經過四千多年的漫長發展演變,樓蘭古國地區從最先的印歐人逐漸發展成後來的具有多種基因的復合人種。他們的後裔大部分南遷融入我們的民族當中。
⑧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⑨ 樓蘭古國到底是什麼人種現在還有後裔嗎
從目前樓蘭古城和羅布泊地區出土的干屍檢測情況來看,樓蘭古國的人是屬於歐羅巴人種下的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的一支。樓蘭古國神秘消失於公元630年左右,樓蘭人在之前有部分民眾南移,其餘皆不知去向。
據史料記載,樓蘭古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位於羅布泊西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現在僅有一片廢墟遺址。樓蘭古國始建於公元前176年,八百多年後神秘消失。一直在漢匈之間充當搖擺不定的角色。
漢武帝時期,樓蘭曾被漢朝降服,後又投靠攻擊與漢朝作對。漢昭帝時期,樓蘭將國名改為鄯善,並遷都扜泥城(新疆若羌)。魏晉時期,樓蘭成為西域長史治所。東晉法顯西行取經時,樓蘭古國已經荒無人煙。
而且樓蘭古國的國王安歸、尉屠耆,公主曼頭陁林的取名方式與大月氏人一樣。在文獻記載中,在四千年前的青銅器時代,已有歐羅巴人到達樓蘭所在之地,而東方人種是在西漢時期才到達,干屍中具有明顯的東方譜系。
(小河墓地)
2000年,考古學家對位於羅布泊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進行全面發掘。小河墓地東距樓蘭古城遺址約兩百公里,小河墓地是由數層疊壓的墓葬及其它遺存構成。早在1934年,瑞典人貝格曼就已發現完整的印歐人種木乃伊。
後來的研究發現,小河墓地發掘的古屍中,有三分之二左右有東方譜系特徵。進行基因鑒定的樣本大約有八十例,這些基因大多從骨骼和牙齒中提取。最後認為這一東方譜系發源地,是在中國北方到貝加爾湖的范圍內。
在這些古屍中,還發現了南亞譜系。這說明,樓蘭古國地區的人在從最早的印歐人,通過不斷的通婚,原先的俄印歐基因慢慢被稀釋,亞洲譜系也在下降。由此可見,若干年後的樓蘭人種已經是具有多種基因的復雜人種。
(吐火羅人)
樓蘭古城附近發現八角形土坯佛塔,此處出土過不少佉盧文文書及簡牘等,這些文書和簡牘被稱為「羅布泊文書」。考古發現已經確認,早在四千年前,印歐人已經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一帶,甚至已到達羅布泊孔雀河流域。
這些印歐人的文化,就是吐火羅人祖先的文化。吐火羅人起源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此文化源於黑海北岸的顏那亞文化,他們中一支東遷到阿爾泰山形成克爾木齊文化,之後分化出一支南下到達樓蘭。
綜上所述,樓蘭古國的祖先是吐火羅人,而吐火羅人的祖先是印歐人種。經過四千多年的漫長發展演變,樓蘭古國地區從最先的印歐人逐漸發展成後來的具有多種基因的復合人種。他們的後裔大部分南遷融入華夏民族當中。
⑩ 求一張圖,中國的少數民族祭祀時穿得衣服,特徵是把整個頭都罩住的面具,衣服面具上都有骷髏的圖案
應該是藏族的
藏族原始宗教的祭祀儀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個內容。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這三個內容,往往都是一並舉行的。後來苯教還將其毫無變動地納入自己的祭祀儀軌。佛教傳入藏區後,除了在「血祭」這一內容上有所變動外,其餘全部繼承了下來。
「桑」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煙」或「煙火」。至於「煨桑」,較確切的譯法應是「煙火祭祀」或譯為「煙祭」。為什麼民間有此俗稱,那是因為煨桑這一宗教儀式,在近代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民俗活動。從內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儀式中的「煨桑」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僅是祭祀儀式中的一個內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單獨舉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葉杜鵑、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動都是在部落外的山頭或河岸上舉行,煨桑時把扁柏、艾蒿、小葉杜鵑的枝葉堆起來,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由儀式主持者灑上一點水,點燃後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視為部落社會中的頭等大事,他們借用煨桑來結集群眾,加強部落聯盟,以壯大聲勢。出戰或行軍途中也經常煨桑,祈求神靈保護以獲得勝利,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不乏這方面的描述。
學界認為煨桑起源於藏族的原始時代。那時,每當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獵回來時,部落中的族長、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點燃一堆艾蒿、小葉杜鵑等有香氣的枝葉,讓出征者從上面跨過,並不斷地往他們身上灑水。開始也許是想通過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氣,用水洗去其污穢。後來便演變成宗教儀式,人們再不從「桑」堆上跨過,水也不再灑在身上,而是灑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變成祭神祈福。後來,再加上苯教和佛教的渲染,煨桑便成了藏區宗教特有的一種祭神儀軌,與其他一些屬於苯教和藏傳佛教的祭祀儀規配合在一起,顯得更加庄嚴。
煨桑時一般還要念誦一種叫《小桑》的經文,或請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認為蓮花生大師創制的《小桑》經文,可以使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隨時誦之,皆能心想事成,如願以償。煨桑作為一種祭祀祈願的活動,在過去,幾乎人人都參與,從官方到民間,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
1751年西藏地方政府(即通常所說的「噶廈」)建立,噶廈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舉行一次大規模煨桑儀式。儀式由噶倫(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員)主持,地點在大昭寺的屋頂上。凡噶廈大小官員,都必須身著官服來參加這一活動。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頂上煙霧彌漫,米如寺的幾十位僧人伴隨法號進行各種祭神儀式,並由身著古代武士鎧甲的寢宮伺衛營不時鳴放火槍,四名貴婦打扮的女子手把金盅敬祭神靈,拉章強佐(大昭寺司庫)大擺油炸果子和干鮮果品,這就是所謂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
說說民間的煨桑祭祀活動。
祭山祭水。祭山,即將五彩經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攜至本地附近最高山頭的神壇上,進行煨桑以娛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較大的河邊樹枝上懸掛五彩經幡,同時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頂神。一般住家屋頂四角築有垛台,每個垛台上插上樹枝,每個樹枝上綴系五彩經幡。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意蘊。從上到下的順序為藍、白、紅、綠、黃。民間傳說,藍為天,白為雲,紅為火,綠為水,黃為土,依次用羊毛線縫制。若以五行會意,則藍為水,綠為木,紅為火,黃為土,白為鐵。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屬相顏色開頭排列經幡顏色次序的習俗。屋頂山牆中間的牆垛上,置有陶制香爐,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歷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節慶、婚嫁、旅行等喜慶之時皆在此爐中煨桑祭祀屋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