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漢家衣服禮儀圖片

漢家衣服禮儀圖片

發布時間:2022-11-03 08:39:59

1. 漢族服飾的漢服特徵

漢服發展悠悠4000餘載,上啟炎黃,下至明末,謹承周禮,延續道統,是世界少有的傳承時間最長的民族服飾。漢服雖歷經歷朝不斷發展,然其基本特徵一直保持不變,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服飾。
【漢服的基本特徵】
漢服發展時間如此之長,歷代積累下來的款式如此之多,實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那麼,漢服究竟有沒有較具統一性的特色?如何與清朝至民國以來的滿民族服飾相區別?許多朋友對此問題心存疑惑。為此,我特編寫了漢服、滿服16字歌訣,供大家進行對比:
總的漢服特色是:寬衣交領,袖松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
對比滿服的特色:立領偏(對)襟,小袖盤扣,滾邊無腰,上袍下褲
但對已經了解漢服基本特色的朋友來說,這個16字歌訣還不夠,還不能涵蓋漢服的全部特色,故而分男女作了兩段歌訣,力圖用最少的字數包含最多的漢服元素的內容。目標是你憑著歌訣做衣服,想不做成漢服也難。男女漢服特徵及註解如下:
端午復興,即讓端午節重新回歸我國人民的生活。主要包括:復興禳解祛除之俗(浴蘭湯著漢服、
【男服】: 註解
軒轅治始合衣裳, [自黃帝垂衣裳天下治開始,華夏服飾都以前襟合圍、上衣下裳為特色]
周禮百世定服章。 [歷代服制都遵循周禮要求,交領衣裳制從來是主流]
玄衣纁裳為儀禮, [男服的最高儀服都按周制,交領並且上衣下裳分開,比如玄端]
深衣連體更尋常。 [深衣僅次於上衣下裳制儀服,分裁縫合,更加方便,成為男子常禮服]
缺胯披衫做便服, [隋唐至明的兩側開衩缺胯袍衫為休閑服飾,禮儀地位低於玄端和深衣]
交領盤領主式樣。 [從領部形狀看,袍衫多為交領和盤領,如長衫、短衫、盤領袍、襕衫]
中衣交領露衽邊, [中衣都是交領,並且領邊略為高出外衣衣領]
內外兩重好品相。 [漢服講究「重衣」,至少兩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須]
領袖緣邊異衣身, [《禮記》對領袖緣邊顏色有規定,比較直觀地區分了漢服與和服]
袖祛覆手鬆而長。 [袖口寬過腋部且長過手面,區別於清末滿裝短寬且無袖袂弧度的大袖]
出手回肘是正體, [按禮的要求,士人正裝袖長需回挽至肘略減]
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過普通百姓衣裾較短,袖子較小,袖口剛剛覆手即可]
冠巾首服不可少, [始於固定發髻的冠、巾,是漢服的必要組成部分]
褲腳套襪靴中藏。 [鞋、靴作為足衣,是和布襪一起使用的]
隱扣系腰顯風骨, [漢服即便使用扣子,也是放在不顯眼處,且不是盤扣而是粒扣]
結纓常志漢家郎。 [結纓系帶,承古意顯族風,是漢服的風采所在]
【女服】: 註解
上衣下裙美嬌娘, [女子漢服以上衣下裙為特色]
深衣裁作半衣裳。 [女服既有深衣制儀服,又有衣裙制常服兩種特色款式]
連身承古作儀服, [同男子漢服儀服相反,女子儀服是深衣制的,上下相連]
釵鈿雍容是盛裝。 [唐制釵鈿是上衣下裙的,雍容華貴]
衣裾長短朝朝變, [歷代是短襦上圍羅裙,或是褙子下覆羅裙,只是時尚不同,服制不變]
輕襦羅裙從未亡。 [上衣下裙基本樣式不變]
領形平直須正襟, [領形包括交領、直領、對襟,但都是直邊,在正中相交/平,沒有偏襟]
裙擺寬大異扶桑。 [漢服與和服的區別:和服無放擺只能開衩,而漢服裙擺寬大,行動方便]
短褂何曾盤扣袢, [女服有對襟短襦,但是只出現過金屬領扣,從無用布扣圍合衣身的]
羅裙高圍成唐裝。 [唐代曾流行拉高羅裙,只穿訶子不穿上襦,成了看似獨特的「唐裝」]
披掛向為女士愛, [披掛類漢服和飾物,例如披子、雲肩、半臂、披帛等,常是必選組合]
比甲褙子競時尚。 [從衫類發展來的款式,屬於時尚的一種,不出漢服基本范疇]
裙帶更顯婀娜腰, [如漢服男裝一樣,腰部系帶]
袖覆玉手映紅妝。 [袖子仍然要區別於清代女裝露手大袖]
漢族服裝紛繁復雜,變化很大。概略而論,古代服裝講究裝飾,並對服裝及裝飾的等級差別有嚴格規定,不可僭越。近現代服裝廢除等級規定,趨於簡便,講求實用。?
從形制上看,漢族古代服裝主要有裙服(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是裙)、袍服(即深衣,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褲服等類型。其中,裙服中的冕服為帝王百官的上等禮服;袍服(深衣)有長衫袍式及衣連裙式,前者為百官朝服及庶人禮服,後者為王後貴婦的禮服。襦褲服為平民常服。

2. 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 女人是旗袍嗎那男人是什麼

旗袍是20世紀初上海人發明的。不知道算不算漢家的傳統服裝。男裝就是個長袍,還帶著所謂「衽」的東東的那種衣服。需要一根繩子質的腰帶系住得那種衣服。

3. 漢服是我國的傳統衣裳,有哪些關於漢服的知識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上升,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華服節的設立,就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衣裳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它是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中的活化石。當歷史變遷,滄海桑田,一切都俱往矣的時候,衣裳卻向我們訴說著前人的情感和故事。

新中國在經濟領域發展迅速,但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上,卻需要加大力度,而華服節的設立,則正是一次努力,它在迎合當今「漢服熱」的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於傳統服裝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漢服具有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系帶隱扣等特點,當然,這也是規矩,一旦打破將不符合漢服的「禮制」。除此以外,古代的漢服在紋章布料、足衣首服、色彩配飾等領域也有著詳細規定,內容十分繁瑣,不同的朝代還會在細微處有所不同。

4. 漢服是什麼衣服

漢服基本上就是漢朝所穿的,現在的人穿起來有一點復古的感覺

5. 中國文化漢服文化的介紹

漢服文化源遠流長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就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漢民族文化內涵和特徵的傳統服飾。因為漢民族至秦統一,至漢朝國力強盛,從而有了"漢人"的稱呼,"漢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數時候,"漢服"特指漢朝服飾。
東漢蔡邕《獨膽》:"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意思是"通天冠"這種服飾是天子的常服,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服制。在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漢服"記載也可追溯至漢代。《馬王堆三號墓遣冊》"簡四四"記載:"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有四個美人,其中兩人穿楚服,兩人穿漢服。
《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

《遼史·儀衛志》: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之遺制也。"

據記載,漢朝時,龜茲公主多次來漢朝賀,喜歡漢朝的衣服制度,回到國家之後,推行漢家禮儀。宋朝時,遼國同時採用兩種服制——皇帝和漢族官員穿漢服,太後和契丹官員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可見,"漢服"已經成為了漢民族服飾的代稱。

6. 古代到現代人們的衣著變化

在先秦時期,華夏族區別於其他文化群體的標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們稱這種與「胡服」相對存在的概念為「衣裳」,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5] 這也是「華夏」之稱的來歷。《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即使唐代以後,人們還在用「華服」來區別「胡服」,如「華服蕭條,鞠為茂草」[6]、「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7]。

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8]。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9] 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

與「漢服」詞彙相關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渠犂傳:「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漢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漢衣服制度」也就是「華夏衣冠制度」。

唐代,華服又有一個新的名稱「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嫗侍,出樓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縛戎人》雲:「一落蕃中四十載,身著皮裘系毛帶。唯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將吐蕃服裝與唐服相對比較,並把穿唐服與「漢家禮儀」聯系起來;元稹也有《縛戎人》:「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梳漢發。」前句描寫心向大唐,後句「梳漢發」正是簪笄禮的別稱。因此,狹義唐服或唐裝就是指稱華夏衣冠。

漢朝以後,人們逐漸用「漢人」一詞來指代華夏人。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便是漢族傳統服飾,如「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如「結贊以羌、渾眾屯潘口……詭漢服,號邢君牙兵,入吳山、寶雞,焚聚落,略畜牧、丁壯,殺老孺,斷手剔目,乃去。」[15] 盡管唐代與漢代常服是兩種款式,但是「漢服」一詞已經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統治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16] 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遼史》卷五六志第二五儀衛志二漢服條)。

近古以來,漢服已經不是單純的辨別尊卑等級的工具了,還具備了標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會間下令「剃發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堅決不從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隨即下令易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17],也是這個道理。

清兵入關的第一件事就是「剃發易服」,「剃發」針對的是「束發簪纓冕旒冠笄」;「易服」針對的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18]。明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滿清統治者清楚漢人衣著與滿洲服飾的巨大差別,如《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附子克勤郡王岳托傳》卷二一六列傳第三寫道:「上議取錦州,命偕諸貝勒統兵四千,易漢服,偕大壽作潰奔狀,夜襲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傳第二八》忠義傳七宋華嵩傳:「會南、北路各城叛回煽變,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漢裝回匪馬兆強、馬環等焚掠附城村莊,伯錫爾及辦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戰,斬兆強、環,余黨潰,敘功賞用黃韁。」所以才用「漢服」來確指「漢人服飾」而不用「明裝」。

「漢服」在政治高壓的清代是一個過濾詞,同屬於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研堂見聞雜錄》:「功令嚴勅,方巾(漢服一種帽子)為世大禁,士遂無平頂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窺瞷,慘禍立發,琴川二子,於按公行香日,方巾雜眾中,按公瞥見,即杖之數十,題疏上聞,將二士梟首斬於市。」

從符號學來看,滿清統治者通過禁絕「漢服」的所指來抹殺「漢服」的能指。形式層面的消亡最終導致意義層面的斷缺。從語言學來看,「漢服」有其語形無其語義,「衣冠」、「唐裝」、「華服」等詞彙也失去了實質性的依託成為虛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沖破了政治高壓的禁區,轉而成為文化問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於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書中寫道:「今寄故衣以為紀念……斯衣制於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圓規標章,遂標『漢』字,今已十年矣。」

綜上所述,「漢服」不僅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還突出地具有「民族」屬性。因此確切地說,「漢服」從屬於「民族服飾」概念,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幾百種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從其出現的歷程來看,華服、衣冠、唐服(唐裝)及其派生詞都是「漢服」的舊稱。

7. 旗袍和漢服,哪個更能代表中國

我感覺是漢服,漢服更能代表中國。很多人說旗袍是中國的特色,但沒有人說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另一個漢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並不是漢朝的服飾,而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傳承了3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歷史跨度上來講,旗袍是清朝入關之後的服飾,現在流行的旗袍是民國之後改良過得,把以前的寬袖逐漸變窄,從長裙變短裙,領口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但越來越能體現女性美的同時也沒有了中國服飾的特色,中國傳統服飾的寬袖大裳,長裙都在旗袍里體現不出來。很多人說旗袍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的曲線美,但是旗袍的美少了些中國民族的特色,少了些文化的底蘊。

相比漢服來說,網路上的漢服起源於殷商時期,從清朝入關後剃發易服後才逐漸消失,從歷史上來說,漢服的文化底蘊更厚一些。就連日本的和服也是脫胎於漢服,另外,中國傳統的刺綉也是為漢服而服務的。漢服類型也比較多,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每種都很多樣式,上次看到一個帖子一個女孩在日本每天穿漢服,夏天穿盛唐樣式的,秋天穿明朝樣式。當地人都稱她為仙女。當然只是一個例子。

現在好多女孩子都喜歡穿著漢服上街,連很多明星入了漢服的坑,徐嬌開了一家漢服的網店,粉絲也有很多,我相信有一天漢服又會有自己的輝煌。跟日本的和服一樣,人們到了重大節日就會穿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上街。不會被人當做另類。

8. 漢服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漢服的基本知識有:

1、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2、漢服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3、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

4、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5、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

9. 誰能介紹一下古代的服飾最好有照片

看看吧
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

http://tieba..com/f?kw=%BA%BA%B7%FE
http://tieba..com/%BA%BA%B7%FE/tupian
http://ke..com/view/4514.htm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編輯本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樣式特徵】
[編輯本段]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漢服影響】
[編輯本段]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服裝:和服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服裝: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漢服劫難】
[編輯本段]
滿清入關之後,正式頒布剃發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換算為公歷則為公歷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滿清撕下了不強迫剃發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發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發的斗爭,至慘至烈,難以筆盡。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發,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百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怎樣看待「胡服騎射」與「剃發易服」?

我們應當接受外族先進的東西——但是在保留我們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謂「中道」是也!——拒絕,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棄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漢家傳統衣冠的前提下,進行的。

胡式服裝,只是作為方便勞作的職業服裝,和某個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流行風尚。而作為國家典禮的祭祀、朝見、禮賓——則一律是使用標準的傳統漢服。漢服一直是莊重、禮儀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時尚、實用主義的流行。

胡服騎射——是我們主動學習外來文化的典型;

剃發易服——是我們的奇恥大辱,被奴役的標志。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10. 古代衣服到現代衣服怎麼變化

在先秦時期,華夏族區別於其他文化群體的標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們稱這種與「胡服」相對存在的概念為「衣裳」,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5] 這也是「華夏」之稱的來歷。《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即使唐代以後,人們還在用「華服」來區別「胡服」,如「華服蕭條,鞠為茂草」[6]、「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7]。

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8]。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9] 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

與「漢服」詞彙相關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渠犂傳:「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漢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漢衣服制度」也就是「華夏衣冠制度」。

唐代,華服又有一個新的名稱「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嫗侍,出樓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縛戎人》雲:「一落蕃中四十載,身著皮裘系毛帶。唯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將吐蕃服裝與唐服相對比較,並把穿唐服與「漢家禮儀」聯系起來;元稹也有《縛戎人》:「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梳漢發。」前句描寫心向大唐,後句「梳漢發」正是簪笄禮的別稱。因此,狹義唐服或唐裝就是指稱華夏衣冠。

漢朝以後,人們逐漸用「漢人」一詞來指代華夏人。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便是漢族傳統服飾,如「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如「結贊以羌、渾眾屯潘口……詭漢服,號邢君牙兵,入吳山、寶雞,焚聚落,略畜牧、丁壯,殺老孺,斷手剔目,乃去。」[15] 盡管唐代與漢代常服是兩種款式,但是「漢服」一詞已經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統治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16] 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遼史》卷五六志第二五儀衛志二漢服條)。

近古以來,漢服已經不是單純的辨別尊卑等級的工具了,還具備了標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會間下令「剃發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堅決不從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隨即下令易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17],也是這個道理。

清兵入關的第一件事就是「剃發易服」,「剃發」針對的是「束發簪纓冕旒冠笄」;「易服」針對的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18]。明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滿清統治者清楚漢人衣著與滿洲服飾的巨大差別,如《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附子克勤郡王岳托傳》卷二一六列傳第三寫道:「上議取錦州,命偕諸貝勒統兵四千,易漢服,偕大壽作潰奔狀,夜襲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傳第二八》忠義傳七宋華嵩傳:「會南、北路各城叛回煽變,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漢裝回匪馬兆強、馬環等焚掠附城村莊,伯錫爾及辦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戰,斬兆強、環,余黨潰,敘功賞用黃韁。」所以才用「漢服」來確指「漢人服飾」而不用「明裝」。

「漢服」在政治高壓的清代是一個過濾詞,同屬於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研堂見聞雜錄》:「功令嚴勅,方巾(漢服一種帽子)為世大禁,士遂無平頂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窺瞷,慘禍立發,琴川二子,於按公行香日,方巾雜眾中,按公瞥見,即杖之數十,題疏上聞,將二士梟首斬於市。」

從符號學來看,滿清統治者通過禁絕「漢服」的所指來抹殺「漢服」的能指。形式層面的消亡最終導致意義層面的斷缺。從語言學來看,「漢服」有其語形無其語義,「衣冠」、「唐裝」、「華服」等詞彙也失去了實質性的依託成為虛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沖破了政治高壓的禁區,轉而成為文化問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於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書中寫道:「今寄故衣以為紀念……斯衣制於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圓規標章,遂標『漢』字,今已十年矣。」

綜上所述,「漢服」不僅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還突出地具有「民族」屬性。因此確切地說,「漢服」從屬於「民族服飾」概念,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幾百種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從其出現的歷程來看,華服、衣冠、唐服(唐裝)及其派生詞都是「漢服」的舊稱。

隨著中國崛起,興起「唐裝」之風,此「唐裝」非彼「唐裝」,乃民眾不恰當的稱呼,在理論上無法論證改良馬褂是唐裝的延續。並且,改良馬褂作為廣義唐裝論證也是極其不恰當的,因為廣義唐裝等於國服,而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用某一族的服飾去代表其他民族是違憲的。

漢服並沒有隨禁令失效而恢復。直到今天,「漢服」仍被誤解為「古裝」,與本意相去甚遠。更為可惜的是,與漢服血肉相連的「唐裝」、「華服」等名詞,由於缺乏主幹的支撐,變成內涵、外延一片混亂的虛無概念[19],中國人尤其是漢人在選擇自己民族服裝的時候也顯得十分尷尬。如在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聯歡活動中,漢族金花呂晶晶因不知「漢民族傳統服飾」為何物,只能身著西式黑色晚禮服置身於其它55個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之中。[20]

幸而現在大陸民間有復興漢服的呼聲,並付諸行動。筆者為之下了一個定義,希望方家指正。

漢民族傳統服飾 (簡稱「漢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為什麼清裝馬褂不能代 表中國傳統文化

1、不符合中華文化含蓄內斂,靈動高遠的精神;

2、清裝馬褂在中國通行不過兩百多年時間,而且還是滿清封建統治者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奴役殘害國策屠殺了幾千萬中國人之後,用強權和暴行毀滅了華夏衣冠,強迫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穿上的;

3、清裝馬褂本身是民族殘殺、民族奴役、民族壓迫、民族恥辱的象徵;

4、清裝馬褂不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服裝,漢民族自有一套禮樂服章體系,而中華文化的主體本身就是漢文化。

漢語、漢字、漢服

閱讀全文

與漢家衣服禮儀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如何掃描圖片 瀏覽:939
茶杯貓咪可愛圖片 瀏覽:46
神明圖片男生 瀏覽:365
ps如何移圖片 瀏覽:592
word圖片右鍵怎麼沒另存為 瀏覽:272
化學圖片怎麼轉化成文字 瀏覽:865
男生帶玉百度圖片 瀏覽:545
男生頭像q版高清圖片 瀏覽:588
女生愛你動漫圖片 瀏覽:98
美麗的女生和帥氣的男生的圖片 瀏覽:881
蒯字男生圖片 瀏覽:322
圈暈衣服圖片 瀏覽:513
動態美女搞笑圖片大全 瀏覽:174
簡單信封圖片 瀏覽:147
古裝人物繪畫簡單圖片 瀏覽:701
徐州美女新娘圖片 瀏覽:493
駱駝毛的衣服圖片 瀏覽:744
最美夕陽下的女生圖片 瀏覽:190
各個國家的衣服圖片 瀏覽:735
簡單編發圖片男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