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茯苓的種植方法 如何種植茯苓
1、選土。土茯苓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和蔭蔽。並且土茯苓具有適應性強的特點,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3、播種。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時候進行播種。採用條播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然後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厚1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待苗高10cm左右移裁。
4、生長期管理。生長期應經常鬆土除草,苗長到高30cm左右,應搭個架子,把藤蔓向上牽引,以幫助生長,追肥施1-2次。
⑵ 茯苓盆景種植的方法,具體種植要求有知道的嗎
茯苓種植技術有哪些,該如何種植呢?
⑶ 茯苓種植時間和方法,適合哪些地區種植
種植時間:一般在每年5-6月份開始種植,具體時間需要根據當地氣候來決定,不能推遲到7-8月份種植,會導致成活率低,造成經濟損失。種植方法:首先需要准備賴松木,進行分節處理,去除樹皮放到土地上,蓋上草料;選擇排水性較好的砂土坡地進行種植,對土壤進行深翻和消毒殺菌,徹底清除土壤中的雜質和蟲害後再種植。
一、茯苓種植時間和方法
1、茯苓種植時間
茯苓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開始種植,具體時間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決定。但是不能推遲到7-8月份種植,由於7月份開始天氣比較炎熱,不利於茯苓的生存,如果在此時種植會導致成活率低,造成經濟損失。
2、茯苓種植方法
(1)准備培料
種植茯苓和種植其它葯材有區別,因為它屬於寄生菌,所以在種植之前需要備料。首先需要准備賴松木,因為茯苓生長最有利的養分就是賴松木,然後將賴松木進行分節處理,每節大概是1米左右的長度,去除樹皮放到土地上,蓋上草料。
(2)規劃整地
選擇排水性較好的砂土坡地進行種植。場地選好後對土壤進行深翻,將土質整細耙平,然後堆土壤進行消毒殺菌。等到接種前半個月左右還需進行一次深翻,這樣可以徹底的清除土壤中的雜質和蟲害,保證茯苓的生長。
(3)適時接種
茯苓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接種,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菌種,其次在整好的地上順著坡度進行開窖,將段木順著開好的窖擺放好,然後將菌種進行消毒,這樣可以盡量避免細菌的感染;消毒完之後再將茯苓均勻的擺放在段木的兩頭或介面處,再撒上一層滅白蟻的葯劑,最後用土輕輕覆蓋即可。
(4)日常管理
①接種後一周左右的時間就會長出白色的菌絲體,要及時查看種植區出菌情況,如果有缺漏要及時進行補種。
②每隔10天左右就要進行一次檢查,查看有沒有死菌或是異菌,如果有要及時的拔除,不然會感染到其它健康的菌種。
③要注意田間的水分,如果水分過多要及時排出,若段木露出地面要進行培土處理等。
(5)預防病害
在茯苓生長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多的病蟲害,主要是一些真菌的感染,比如果木霉、青黴等,一般的防治方法就是在培土的時候在段木上蓋上一層稻草或者薄膜,這樣可以有效的進行預防,或者使用多菌靈進行噴灑。
二、茯苓適合哪些地區種植
茯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合種植,但不適合嚴寒的北方地區種植。如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都可以種植。但目前主要產區分布在大別山產區、湖南產區以及雲南產區。
1、大別山產區
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岳西縣、霍山縣、金寨縣及湖北的英山縣和羅田縣,其中嶽西縣為茯苓生產、加工集散地。
2、湖南產區
主要集中在湖南省懷化靖州縣,當地茯苓產量較小,主要依靠外地購買鮮貨進行加工,當地也是茯苓加工集散中心。
3、雲南產區
主要集中在雲南省的永勝縣、樺坪縣、永平縣等地,當地茯苓主要以鮮貨形式銷往安徽、湖南等地,干貨加工較少。
⑷ 茯苓種植技術_茯苓如何種植
茯苓種植在溫暖、陽光充足、通風乾燥的環境,怕嚴寒。茯苓如何種植?我整理了茯苓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吧。
茯苓如何種植【概述】
別名:松薯、松苓、雲苓、茯苓片、赤苓、茯靈、白茯苓、茯菟等。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05(Schw.)Wolf]的乾燥菌核供葯後,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主治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等症。
主要生長栽培區域:主產於雲南、廣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區。人工栽培我國已有400多年歷史,現有較多省能大量栽培並投入生產,山東省煙台等地區已引種成功,並投人生產。
【植物形態】
茯苓植株是由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三部分組成的真菌。菌絲體是茯苓的營養器官,幼嫩時呈白色絨毛狀,老弱時為棕褐色,並在菌絲體上產生菌核和子實體。菌核是貯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樹等樹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樹枝莖等材料上,由菌絲集結而成。形態近圓而多變,大小不一,可由幾十克至幾十千克。新鮮的菌核外皮略皺,黃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顯的瘤狀皺縮。皮里(同一塊菌核內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紅色,也有的在同一塊菌核內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塊均呈淡紅色粉粒狀。切開斷面不平,具顆粒狀稜角,有裂隙。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紋。子實體是繁殖器官,無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黃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規則形,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形,極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無色。
【生物學特性】
茯苓喜溫暖、陽光充足、通風乾燥的環境,怕嚴寒。野生於松樹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長。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絲既依靠侵害活的樹根,又能吸取死樹的營養而生存。喜歡寄生於松樹的根部,依靠其菌絲在樹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分解、吸收松木的養分、水分作為營養來源。為好氣性真菌,只有在通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生長。故喜生長在通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坡地,結苓(菌絲聚結成大型菌核)常在土面下20~30cm的樹根處。
人工種植的茯苓,生長發育可分兩個階段:
(1)菌絲生長階段:菌絲從樹根或人工段木中吸取營養,同時分泌酶,用來分解和轉化樹根或段木中的有機質,蔓延生長。
(2)菌核階段:菌絲生長到後期,聚結成團,形成菌核,亦稱結苓。結苓的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即宿主情況)、溫度、濕度及其他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
茯苓菌絲的生長溫度為18~35℃,以25~30℃生長最快且健壯,35℃以上菌絲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長十分緩慢,0。C以下處於休眠狀態。子實體則在24.o~26.5℃時發育最迅速,並能產生大量孢子,當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時,孢子大量散發,可明顯見到“孢子雲”現象。在20℃以下,子實體生長受限制,所產生的孢子也不能散發。
對水分的要求,以宿主(樹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時為最適宜,土壤含水量則以25%~30%為最好。由上可見,茯苓喜溫暖、稍乾燥的環境條件。在年平均溫度17℃左右,無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較為有利,寒冷潮濕的氣候則不利於茯苓生長發育。另外,土壤酸鹼度以pH 5~6為適宜。
茯苓菌核是茯苓的儲藏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它的主要養料來源是松木及木屑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
茯苓接種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菌絲便迅速向木料上蔓延,一般20~30天,乳白菌絲便可布滿木料,100~120天便可開始結苓。栽培茯苓,在濕度為25%左右的土壤上生長較好。如濕度低於15%,菌絲生長就受到抑制。水分過多就會被溺死。茯苓結苓後,對水分要求更迫切,如此時遇乾旱,菌核便會龜裂。除加強培土外,應進行噴灑水抗旱。茯苓菌絲生長過程需有足夠空氣,才能結出較大菌核(茯苓)。茯苓在栽培過程中不需要陽光,但是陽光能通過土壤調節溫度和濕度,問接影響茯苓的生長。茯苓的營養由菌絲分泌酶將松木中纖維素等物質分解吸收。
茯苓種植技術1.選地整地
(1)選地:茯苓為好氣性真菌,最怕澇,喜通風向陽環境。以新開墾的坡度為20。~30。的山坡,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含砂多、含泥少的砂土、黃砂土為好。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為宜(即pH一5~6),切忌鹼性土壤。砂礫土、黏土,鹽鹼地、積水潮濕地不宜栽培。培植過茯苓的地5年以內不能再種。最好選用多年來未耕種的半砂半土或砂地。選好地後3~4月問,晴天進行整地,深翻30~40cm,除凈雜草和石塊,苓場周圍要挖好排水溝,以利雨季及時排出水。
(2)備木料:秋末冬初,在松樹休眠階段,選彎曲不成材的松樹伐倒,此時幹得快且不易脫樹皮。伐下的木料進行剝皮留筋,即把圓柱形的松木料,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剝。剝一條寬皮,不剝的一條皮叫“筋”,俗稱“剝皮留筋”,以利菌絲傳引上料,作引種的傳引路線,“筋”的寬度2.5~3cm。剝皮部位剝到木質部,最好將木質部少颳去一點,便於出油乾燥。將剝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乾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時,在松木斷口停止排松樹脂,敲著有清脆聲音時鋸料。鋸成長50~80cm的料段,細木料最長不超過90cm,鋸好後按“井”字形堆垛。放於向陽、通風、便於乾燥處。木料必須干透,才可作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不幹透,菌絲不能吸收其養分,影響生長。
2.繁殖方法
(1)選種准備:作繁殖用的菌種,也叫引子。有菌絲引、肉引和木引三種。
1)菌絲引:是以液體培養基人工分離培養的斜面菌種,接人栽培種瓶內培養,當菌絲長滿全瓶時,即可栽培。
2)肉引:是用鮮茯苓,選鮮嫩、皮薄、裡麵粉白、漿水足的苓塊切片,直接貼在松木段上。每個鮮茯苓重0.2~lkg左右為好,個小堅硬的及個大松泡的都不可做引子。
3)木引:指肉引接種的木料。即帶有茯苓菌絲的木段,也可以繁殖大量的菌種,並可節約鮮茯苓用種量。5月份,用松木剝皮留筋的乾料,截成30~40cm的短段,每窖3~5根,平放窖底。用土封住一端,選鮮嫩、漿足的茯苓做引子,緊貼木料的另一端,每塊木料上都有茯苓引子30~509。貼後用土擠緊,使緊貼一起,木料上覆土7~lOcm,兩端覆土13~16cm,貼後60~80天,當木料呈米黃色,表示已充分傳菌,如木料呈黃白色,還不成熟,暗黃色已老。選斷面呈米黃色的木料,截成13~16cm長的小段,即成木引。
(2)茯苓接種栽培技術:
6月間,宜早不宜遲,遲種生長期短,產量低。選晴天接種,土質稍濕潤挖窖,窖底順坡向挖,深25cm左右,長、寬根據木段大小、多少而定。
1)菌絲引接種:接種前將段木放入窖中,每窖1~2或3~5根,粗細搭配。先將窖中細段木的一端削尖,以便能插入栽培瓶中,尖端向上,瓶倒套在段木尖端,兩旁或一側緊靠粗段木。這樣菌絲由細段木蔓延至粗段木上,接種後及時覆土lOcm左右,窖面呈龜背形。
2)肉引法:根據松木料的粗細大小,每窖3~5根料,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三,將木料平放窖中。貼引子的一頭要擺齊,靠緊,便於傳引。貼引子時,先將引子用刀割一淺口,劃破苓皮,再用手掰開,隨掰隨用。將不貼引子的一頭,埋住固定位置,腳踏在木料上,將引子帶皮的一面向外向上,肉面貼在木料頭上,貼後一手按住引子,一手扒土塞緊,上面蓋一片大的樹葉以防水浸引子腐爛。上面再覆土lOcm左右。種好一窖再種下一窖,窖距30cm左右。
3)木引:用已種下六成熟,斷面呈米黃色的松樹段,截成10~15cm的小段,每窖下木引一小段,放在新木料底部中間一根的上方,中間一根木料要短些,使木引頭和木料頭接攏對齊。接引後,用大的樹葉將木引蓋好,以防浸水爛引子,然後覆土10cm左右。
(1)澆水排澇:引子下窖後,下點小雨最好,傳引快,但怕大雨水。如連續5~6天無雨,可在窖上噴水潤濕。排水溝要經常清理,避免下雨時地面徑流沖刷,而影響“傳引”結苓。故雨後注意及時排水,保證地面無積水。
(2)培土除草:下種後2~3個月便開始結苓,翌年3~6月是茯苓迅速膨大期,結苓期地面出現裂縫,茯苓容易外露,要經常培土,填縫覆蓋,以免影響正常結苓。培土同時,順便清除田間雜草。入冬前要全面蓋土防寒,開春後扒去覆土。種茯苓的場地,嚴禁人畜踐踏,影響結苓。
(3)茯苓種植防治病蟲害
白蟻:屬膜翅目蟻科。白蟻蛀食木料和茯苓時,使之不能長茯苓,造成嚴重減產。防治方法:5~6月間繁殖出巢時,在蟻路上撒農葯,使觸殺死亡,最好沿蟻路找蟻室,挖出燒毀,或者用敵百蟲毒土,撒在窖上,進行毒殺www.cyone.com.cn/;也可以引進白蟻新天敵——蝕蟻菌,此菌只要蟻群中有一隻感染上,能使巢內全部白蟻感染而死亡,而蝕蟻菌對人、畜均無感染力。
4.選育良種
茯苓菌種選擇特別重要。要菌種生長快,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的茯苓。茯苓肉引選擇更為重要,肉引的鮮茯苓,選皮薄、鮮嫩,裡面以粉白為優,漿水足的茯苓塊切片做肉引最好。
【茯苓種植收獲加工】
8~9月份,茯苓外皮呈黃褐色時即可採收。採收時選晴天,將窖上土除去,把茯苓取出,保持茯苓個體完整。刷去泥砂,堆在不通風的屋子裡,使其發汗,隔2~3天攤開風干表土水分,再堆放發汗,反復2~3次。堆放過程中有的茯苓產生雞皮狀的斑點,變黃白色時,應隨即剝去,以免引起腐爛。至外皮現皺紋時,用刀剝下皮即“茯苓皮”。然後將茯苓切成均勻的薄片,曬干即可作葯用。近表皮處呈淡棕紅色,加工切成塊狀或片狀,稱“赤茯苓”。剩餘的邊角稱“茯苓碎”,然後分別曬幹人葯。有時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樹枝或樹根,可帶枝或根切片曬干後,即是傳統中葯中的“茯神”。通常lO0kg鮮茯苓,可加工50~ 55kg茯苓片或塊。
茯苓片以片薄、色白、細膩、有光澤、無碎末者為佳。
茯苓塊以整齊、均勻,無碎末者為佳。
茯苓個,以體重堅實、外皮棕褐色,略帶光澤,皮紋細,無裂隙,斷面色白細膩,黏牙力強,不帶砂者為佳。體輕,質松,有裂隙,外皮帶砂粒者次之。
猜你喜歡:1. 如何種植茯苓
2. 茯苓怎麼種植
3. 茯苓種植技術
4. 茯苓的種植技術及功效作用
5. 土茯苓種植的方法
6. 土茯苓如何種植
7. 土茯苓怎麼種植
⑸ 土茯苓的治療案例及功效
土茯苓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採收比較好。除掉土茯苓殘莖和須根,洗干凈泥土,然後再曬干;或者新鮮面切成薄片,然後再曬干用。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學習土茯苓的治療案例及功效。
1、梅毒。
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
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
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3、瘰癧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
多吃為好。
1. 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葯物.治療頑固性頭痛45例, 顯效17例, 好轉27例, 總有效率97.8%.用葯時間最短7天, 最長3個月.【河北中醫1988;10(6):4】
2. 治療膝關節積液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方, 加大土茯苓用量, 輕則30g, 重則達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江蘇中醫雜志1986;7(9):21】
3. 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 穿心蓮30g .加水1 500ml, 煎至1 000ml.每服40ml, 每日3~4次.治療67例, 全部治癒.平均治癒天數為3.8天.【新醫學1972;(7):14】
4.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 甘草9g, 每日1劑, 2次煎服.病重體質較好者, 土茯苓可加至150g, 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治療80 例, 一般服用2~3劑, 重者4~5劑痊癒.【全國中草葯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1971:91】
【拼音名】Bái Tǔ Fú Línɡ
【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來源】
葯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採收和儲藏: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蘆莖,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肖菝葜 攀援灌木。無毛,小枝有鈍棱。葉互生;葉柄長l-3cm,在下部1/3-1/4處有卷須和狹鞘;葉紙質,卵狀被針形或心形,長6-20cm,寬2.5-12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有短尖頭,基部多少心形;主脈5-7條,小脈網狀。傘形花序生於葉腋,或生於褐色的苞片內;總花便扁,長1-3cm;花序托球形;花梗纖細,長2-7mm,雄花花被筒長圓形或倒卵形,長3.5-4.5mm,頂端有3枚鈍齒,雄蕊3枚,長約為花被的2/3,花葯長為花絲的1/2強;雌花花被簡卵形,長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頭3裂。漿果卵圓形。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邊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長10-30cm,直徑5-8cm,表面黃褐色,粗糙,有堅硬的須根殘基,斷面周圍白色,中心黃色,粉性飲片厚l-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點,質軟,味淡。
2.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表皮多脫落,下皮細胞3-5列,黃棕色,排列緊密,壁較厚,可見壁孔。皮層散有粘液細胞,內含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多為周木型,木質有數個直徑近似的導管。
3.理化鑒別:參見土茯苓條。
【化學成份】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I),棕櫚酸(palmaitic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小便淋澀;白濁;帶下;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1、治療急慢性腎炎,腎結核:土茯苓150g,水煎分三回服,每天一劑。可抗炎利尿。
2、治療急性睾丸炎:鮮土茯苓120g,去須,洗干凈,切片,加入清水500ml,煎沸後穩火再煎20分鍾,去渣。每天一劑,分三回吃飯前溫服。治療的時候忌茶和辛辣油膩之物。通常3至8日可治好。
3、治療銀屑病:土茯苓60g,研成粗末,包煎。每天l劑,分兩回服完,15劑為一個療程。
4、治療肺膿瘍:土茯苓150g,水煎,分兩回服,每天一劑。可清肺排膿。
⑹ 種植茯苓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茯苓是一種普遍的中草葯,在茯苓生長發育過程中,栽培技術十分關鍵,立即決策著茯苓的收獲,那麼怎麼種植才可以提升茯苓的生產量呢?文中將為大夥兒詳細介紹茯苓栽種常見問題,期待對大夥兒栽種茯苓有一定的幫助。
2.接種7-10天後,假如發覺白螞蟻,應該馬上用殺白蟻葯撒到白螞蟻的身上或蟻道路上,開展預防。
3.茯苓產生核菌(結苓)後,如發覺茯苓外露路面應立即鬆土,多雨季節要留意排水管道。
五、採摘生產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完善。將採摘的茯苓堆積在房間內擋風遮雨處,用麥草蓋嚴「出汗」5-6天,隨後伸開晾1-2天。待水份揮發後,再次堆成,再用麥草蓋嚴放5-6天之後,削皮(或先剝凈鮮茯苓表皮),放進籠屜內隔水蒸熟至透芯,或自來水煮開至透芯(煮時要魚缸換水3-4次,其標示是當水轉黑時便魚缸換水)。取下用利刀將其切發展×寬×厚=4cm×4cm×0.5cm的格子。隨後將白塊、赤塊各自擺在涼席或竹篩里,上覆1張薄紙,置陽光底下曬至全乾,要留意常滾動。如遇陰雨天可以用碳火烘乾處理,但不能用明火烤制,防止煙薰使茯苓片變黃,影響到產品品質。
⑺ 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茯苓怎麼種植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常用中葯材之一,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能。茯苓主產於安徽、雲南、湖北等地,那麼如何種植茯苓?種植方法的的掌握,可是關繫到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的,所以下面就將茯苓的種植方法介紹如下:
接種後10天,菌絲已開始長入樹樁內,這時應檢查是否上菌,不上菌的要及時補接種。茯苓的主要蟲害是白蟻,嚴重的往往將松木蛀空。防治方法:選場忌北向及無白蟻潛居的場地。發現白蟻為害,立即挖除蟻巢,或用亞砒酸、西維因等葯物毒殺。蟎類使用氯殺蟎碸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鈉),茯苓虱使用西維西水劑驅殺。
及時的採收也是很重要的,接種60天後開始結苓,隨著茯苓的膨大,土壤出現裂縫,這時要及時加蓋薄土保苓。9個月後,就可採挖了,挖時采大留小,覆上土再過4-5個月又可採挖一批,直徑20厘米以上樹蔸可采鮮苓7.5公斤左右,能連采2年。 採收好的茯苓最好是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放置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
雖然茯苓種植的效益高,但是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廣大的種植戶要合理控制栽種面積,切不可盲目擴種。
⑻ 茯苓的種植方法
一、選地整地: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凈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葯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凈雜物。
二、備料: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鏟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
經10~15天,待樹干曬干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葯。
三、接種季節: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四、採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後,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後,去皮(或先剝凈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志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4cm×4cm×0.5cm的方塊。
茯苓的田間管理方法
1、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2從窖旁把土挖開,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
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干水分,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後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後,如果發現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葯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⑼ 茯苓長什麼樣子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1、《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3、《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葯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