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明朝一至九品官員官服補子
文官補服圖案
1、一品: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後的象徵,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
2、二品: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綉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3、三品: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4、四品:鴛鴦
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5、五品:白鷳
白鷳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鷳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還是一種忠誠的 「義鳥」
6、六品:鷺鷥
鷺鷥亦稱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
7、七品:鸂鶒
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8、八品:鵪鶉
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鵪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
9、九品:藍雀
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絛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綬帶 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而藍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徵意義。
武官補服圖案
1、一品:麒麟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徵皇 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2、二品:狻猊
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3、三品:豹
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於老虎而低於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4、四品:虎
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徵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 門」。由於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將帥崇拜。將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賁」、「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5、五品:熊
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取其陽剛之意。
6、六品:彪
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7、七品、八品:犀牛
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9、九品:海馬
此處的海馬,並不是大海中頭部似馬、單條尾巴向後上方捲曲、體長十幾厘米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只翅膀的神話中的海 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涌的波濤中穿行。
B. 一品文官是仙鶴圖,明朝官員的服飾怎麼這么繁瑣
導語:明朝官員服飾為何這么繁瑣?一品文官仙鶴圖案,武官為獅子,三品文官孔雀圖案,武官為虎豹,朱元璋有如下考慮。
談起官服服飾,必須從禮儀文化談起,在我國的古代社會,禮治思想在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禮文化含有眾多的意義,是我國傳統文化根本特徵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統治階級維護尊卑貴賤、長幼有序的森嚴等級制度的准繩。
其二,朱元璋重典治國的需要,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各種漢制禮法制度和禮儀習俗都被元代蒙古人破壞殆盡,“上懲元氏以寬縱失天下,頗用重典。”重典治國,也就是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核心是治吏。官服制度的設置體現了尊卑等級思想,官吏對服飾的犯罪在明代是一種“越禮”行為,是要受重罰的,官吏的“越禮”比其老百姓更具危險性,明朝對官吏“越禮”行為的處罰,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以維護統治者的高度權威。
最後,官服制度的設置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很長時間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地位,而明朝又是一個封建社會集權化的登峰造極的朝代,朱元璋十分推崇儒家思想的禮法制度,反之儒家思想又十分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秩序。
當儒學正統的程朱理學出現後,宣揚“存天理,滅人慾”,以理治天下,具體到社會生活中,就體現在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和繁文縟節的禮制,強調尊卑有序,長幼有序;明朝又將程朱理學擺在更高的位置上,在官服制度上就傾向於恢復舊制傳統,推崇古代禮服,並且能夠區分不同等級,從而使言行舉止都不約而同地按照儒家“理” 的要求,安分守己,直覺維護等級秩序。這正是統治者最終的目的。
C. 明朝人穿不穿朱子深衣
都是漢服,都是多用於祭祀等場合(而事實上明朝的衣服是沒有太多禁忌的);朱子深衣是對襟穿的,明制深衣是交領的,兩者的剪裁方式不一樣,明代穿的是明制深衣。
從附件圖片中可以看出,朱子深衣領子是直的,袖子採用的是圓袂; 而明代出土的深衣,可以看出衣領和衣袖與朱子深衣有很大的區別。( 現在大部分深衣都是按著這套衣服的形製做的)
希望能幫到你。
D.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4)明朝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
E. 你知道明清官服上的圖案是什麼嗎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明清時期的官員所著官服上皆配有動物圖案,但你知道不同品級官員的圖案有什麼不同嗎?文官與武官又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明朝官員的服飾上的圖案吧!
官服的圖案部分是制衣後補綴而成,因而被稱為「補服」,也被稱作「補袍」或「補子」。補服上面的圖案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是表官階,明身份,別貴賤的標志。明朝時具體規定為:
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鴛鴦,八品綉黃鸝,九品綉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而清朝雖繼承明制,卻略有區別,明朝文官下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而清朝的禽獸均綉單只。其具體為: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用獅,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F. 孔府中藏有明朝漢服,服裝上的圖案有什麼玄機
我們都知道,漢服又被稱為漢裝、華服,其全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從黃帝到明末的四千左右年的時光中,漢服形成了固定的衣冠體系,可是明朝的漢服究竟是什麼模樣,考古學家一般是從出土文物,還有歷史典籍中,尋找實物和關於漢服的尺寸和形制記載,可是問題出來了,陵墓中出土的漢服是斂服,歷史典籍中的漢服過於「虛幻」,故此,根據這兩個方向復原的漢服,看著都有些不靠譜。
華夏文明有多豐富,而漢服的形制就有多豐富《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全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而漢服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應該被科學地繼承下來,並得到很好的發展。
G.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系嗎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關系,在顏色上,明初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可見在明朝,青色的地位超過了綠色,綠色淪為末流。看官服等級,還要看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
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7)明朝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官服制度上注重對顏色的應用,這首先是統治階級意識的體現。每一次改朝換代,統治階級都充分利用服飾顏色這個工具,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政治。皇室有其皇族專用色,官員按品級用色,普通百姓在服飾用色上受到許多限制。
秦漢以前,人們對顏色的崇尚,除依循五行規律外,主要源於統治貴族的喜好以及有限的染色水平。秦漢時,封建專制進一步加強,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被納入統治者的控制范圍。
《漢書食貨志第四下》:天下太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統治階層已經有了對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進行控制的意識。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戰亂不息,但服飾仍在變化發展,尤其是隨著染色技術的提高,服飾顏色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不但在官位等級上是個大貢獻,同時提出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正式確立了以顏色區分官服等級的制度。
此後的朝代在區分官服等級方面,都以顏色作為重要的參照物。即使到了明清時期補服出現,以其花紋圖案作為辨別官職大小的重要依據,而以顏色標示等級的制度仍然堅定地存在於封建官職制度之中。
H. 大明的飛魚服為啥傳到現在只剩一件了
人靠衣裳馬靠鞍。當今社會衣服各式各樣,職業正裝如同人們「戰斗的盔甲」,穿上它可以讓人氣質提升,更易於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古代,皇帝會時常親賜近衛衣服以示器重,明朝時,錦衣衛都會穿一種叫做「飛魚服」的外衣,可是傳到現代卻只剩下一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明代的飛魚服,是因為衣服上有「飛魚」的圖案而得名,但是這個「飛魚」可不是現代自然界中的飛魚,而是一種近乎神奇的生物,龍頭、雙翼、兩足、四爪的鰲魚,穿上這件衣服,儼然如在身上紋上了一條神獸,這件飛魚服,長達125厘米,袖長達252.2公分,寬襟闊袖,下擺也很寬大,腋下有兩對系帶,可以用來塑身,腰圍處有彩織流雲,好像行走的鰲魚。
這樣的傳世織品實在是太珍貴了,希望在未來,可以出土更多的類似文物,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人精妙的紡織技術,以及獨特的文化符號。
I. 明朝平民百姓穿的是什麼衣服明朝民間男女服飾有哪幾種
女性服飾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常見的女性服飾比較簡單,主要有汝裙、後背、夾克、雲肩、浴衣等。明代平民男子的一般服裝有護膝(屬於半臂的服裝)、直身(與道家服裝相似的寬長服裝)、程子怡、褶褲、裙子等。婦女的服裝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明朝統治者對平民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他們違反或超過了該制度,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除了官員和人民之間的界限之外,商品和廉價之間也存在差異。明代認為商人劣等,這也反映在服飾制度上。農民的房子可以使用絲線和絲織物,而企業家只能使用絲布,不能使用絲綢和紗線。
自由派學者董進(音譯)參與了中國古代服裝的研究。他們的服裝只能是淺色的,如紫色、綠色和紅色的桃子,而不是鮮紅、綠色和黃色的烏鴉和藍色的絲綢。其基本形式與宋代大致相同。普通女性休閑服的後背款式為右領、對盤、小袖。「普通人在冬天通常穿著黑布長袍、獨特的春夏長袍、雙秋長袍和棉衣,他們只能選擇一年四季更換黑白衣服。因此,明代普通人的衣服大多是白布長褲、藍褲和棉衣綠布夾克。
J. 明朝錦衣衛的衣服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點呢
在影視劇裡面,錦衣衛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類人,他們身穿飛魚服,腰佩綉春刀,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武器,武藝高強能飛檐走壁,這就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錦衣衛衣著華麗,處處凸顯著自己身份的不同,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朝的錦衣衛是否就是這樣的穿戴呢?影視劇裡面與歷史到底有哪些的不同呢?
在明朝周邊的這些國家裡面,幾乎都有錦衣衛的探子,在明朝的各個省市裡面,也都有大量錦衣衛的探子,這些人共同構成了錦衣衛龐大的情報網,成為皇帝最為可靠的耳目。這些人往往也都是世襲下來的,很多人一生下來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與在京城裡面的兄弟們相比,他們的日子就太苦了些,四處奔波,待遇也不好,還時常冒著生命危險做事,還有一些人則是常常受到上官壓迫。
這樣的人他們就沒有什麼正常官服,往往都是靠著令牌這些代表自己身份的東西來行事,畢竟他們處在復雜的環境裡面,錦衣衛的官服太過扎眼,隨意穿戴就會給自己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有的時候一個看起來衣著不堪的人,他就有可能是錦衣衛,這些人往往都有著正常的行當,來藉此打著掩護,因此他們的服飾就太多了,什麼樣行當的服裝都可能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