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語故事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四年級
1、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2、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3、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孔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愛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4、一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一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zi慰,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㈡ 小學生成語手抄報圖片,畫蛇添足的故事
【成語】: 畫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 《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舉例造句】: 這也是一則事實,並非做書的人畫蛇添足,為此奇談。 ★《花月痕》第五一回
【拼音代碼】: hstz
【近義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燈謎】: 巳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多餘的事
【英文】: paint the lily
【故事】: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㈢ 成語故事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如圖
㈣ 四字成語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㈤ 成語王國手抄報怎麼畫
成語王國手抄報
㈥ 成語接龍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㈦ 關於成語的手抄報
成語的含義:
1、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2、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的基本解釋:
1、古代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
2、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3、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成語的組成:
1、絕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成,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
2、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
3、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㈧ 詞語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句子
1、對子歌:雲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花對草、蝶對蜂、藍天對碧野、萬紫對千紅、桃對李、柳對楊、山青對水秀、鳥語對花香
2、關於天氣的諺語:蜻蜓低飛江湖畔,即將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飛天將暖,燕子南歸氣轉寒。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 夜裡星光明,明朝依舊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陽紅。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關於幫助的諺語:花要葉扶,人要人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幫助別人的人,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誠心能叫石頭落淚,實意能叫枯木發芽。
㈨ 成語故事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三年級
㈩ 關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成語的手抄報
頭懸梁,錐刺骨——蘇秦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晉文公 圍魏救趙——孫臏 紙上談兵——趙括 焚書坑儒——秦始皇 韋編三絕——孔子 卧薪嘗膽——勾踐 商鞅變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門弄斧——魯班 一鼓作氣——曹劌 不食周粟——伯夷叔齊 東施效顰——西施 掩耳盜鈴、守株待兔、拔苗助長、葉公好龍、杯弓蛇影等等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焚書坑儒——秦始皇 唇亡齒寒 這個故事講的是晉國興滅掉虞國,晉國給虢國國君千里馬和玉璧想借道,宮之奇極力勸阻,可虢君卻一口答應,結果被晉國把虞國和虢國都滅掉了。 這個成語比喻關細密切,利害相關。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焚書坑儒——秦始皇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晉文公 卧薪嘗膽——勾踐 班門弄斧——魯班 一鼓作氣——曹劌 東施效顰——西施 圍魏救趙 唇亡齒寒 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 焚書坑儒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 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系實際。 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 3、圍魏救趙——孫臏 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 5、完壁歸趙——藺相如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