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孔子的衣服圖片

孔子的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21 22:09:30

㈠ 孔子一般穿什麼衣服都叫什麼

孔子一生有大才而不受重用, 游歷各國, 也只是穿普通的服飾
身上穿長袍, 頭上裹頭巾, 腳上穿布履
當時的平民穿戴和孔子差不多.
士大夫當時頭上戴冠, 身著錦袍, 腰扎玉帶, 腳穿長靴

㈡ 儒家服飾與儒家行禮

儒家服飾:在服飾制度上,表現為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推崇古代的禮服;在服飾色彩上,強調本色;在服飾質地上,主張不應過分豪華,而應簡朴。宋代各朝皇帝還多次申飭服飾「務從簡朴」,「不得奢華」。特別是對婦女服飾要求尤為嚴格,一改唐代婦女服飾袒胸露背的風尚。並在寧宗嘉泰初年,將宮廷中除帝王後妃外,婦女所用的金石首飾,集中放火焚燒,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婦女的發式承晚唐五代遺風,以高髻為尚,這種高髻的梳成,大多摻有假發,有的直接用假發編成各種形狀的假髻,用時套在頭上,這就違背了理學關於服飾簡朴的原則,因而《宋史·輿服志》曰:「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見,在程朱理學影響下,宋人的服飾是十分拘謹和質朴的。

儒家行禮:
1、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一拜禮(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4、兩拜禮(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三拜禮(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7、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8、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9、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10、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復雜,而平常只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對方行禮,必須還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因為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只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規范。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別,才能適宜。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別有位了,適宜了。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別。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行禮人乾坤合德。

㈢ 古代夫子的服飾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很′安靜的感言: 謝謝!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採納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國歷史五千年,從傳說中的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共更替了18個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歷史中,各個朝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過了一把主角癮。他們演繹過的故事大多煙消雲散,而他們曾經穿過的行頭——歷朝衣飾,究竟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五帝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大部分人穿獸皮麻布,僅勉強遮羞保暖,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穿上柔滑細密的絲綢,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為主,並且逐漸規定了誰應該穿什麼樣的衣飾,使衣飾開始具備了區分等級地位的政治功能。因為生產力仍有限,夏商時代能用衣裳來臭美的只有少數的上層人物。大禹治水的時候,還經常穿著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現在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裝差不多。後來衣料越織越多、越織越輕便,衣裳才越做越長,終於一次性蓋住手腕和腳腕,使遮羞蔽體不再成為問題。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周禮」,完善了衣飾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但男裝的衣襟和腰帶比以前寬大很多,跟當時注重「文質彬彬」的禮儀不無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群雄割據,百家爭鳴,既有魯國的古典禮服,又有趙國的短衣長褲(胡服),還有鄭國衛國的輕紗長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相連的大袖交領曳地「深衣」(有將身體深藏的意思)——可稱為古代長袍,奠定中國服飾的基本樣式。當時深衣的衣襟做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因之稱為「曲裾袍」,風格十分獨特。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禮服、在家穿便服,已經非常講究,可知那時候物質水平總體上已經比較豐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來養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層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類似於現在穿西裝露出裡面的襯衫一樣。秦朝崇尚黑色,當時朝廷開會,用「黑鴉鴉一片」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據說秦國五分之一的人口是軍人,軍裝(跟趙國的胡服差不多)是當時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軍裝就相當精良。在無處不在的黑色與軍裝中,秦代的衣飾是比較單調的。
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動,逐漸被衣襟豎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為主流。此時還出現了上身為短衫下身配長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兩千多年。由於漢朝比較開放,女性也沒有「三從四德」和「閨房」、「小腳」來約束,衣著自然色彩紛呈、紋路精美、千姿百態。
三國兩晉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可以想見貂嬋之類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雲的。東晉顧愷之有一幅名畫《洛神賦圖》,描繪三國時曹植在洛水遇見洛神的情景。圖中洛女神綵衣飄飄,如燕子飛舞;曹才子長袍曳地,如玉樹臨風。衣服美則美矣,就是行動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唐代社會開放,當時的女裝微露酥胸,有一種雍容的曖昧,與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絢麗,造型豐滿。唐朝男裝是襆頭(裹住長頭發的頭巾)、圓領袍衫、平底靴,有鮮艷的色彩、華貴的圖案、寬大的樣式,表達了一種民族的自信、自強和大度。唐代的服裝有如一部《全唐詩》,格式漸漸推進,內容精采非凡,不負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風流倜儻,女的絢麗多姿,定然美不勝收。
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北有五個朝代南有十個國家,走馬燈似地更換國號和皇帝,對衣飾的主要影響是使衣服漸漸趨向窄細合體——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一部《水滸傳》盡人皆知,現實的氣息無處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朝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新服裝:背子——窄長袖,衣長及膝,腋下開襟,男女皆穿。總體上,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感覺跟宋詞差不多。至於與宋朝大致同時代的遼、金等國,都屬少數民族,服飾特徵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區別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窄袖、開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個人感覺,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松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鞋。但依照律法,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藍、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闆是貧農出身,奪得天下後對官史的要求很嚴,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就要砍頭。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後來法治鬆了點,但理學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裝反而拘謹質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後補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飾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調居多,標志著那個循規蹈矩的時代。

清朝的統治者滿族入關後,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關內各個民族剃發易服。「衣服騎射,不可輕變」是皇太極入關之前的祖訓。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政治性(清代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開四衩,官吏開兩衩,平民不開衩)、實用性(主要是騎馬作戰的實用性)遠強於舒適性、觀賞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裡去。滿清統治了大約300年,他們的瓜帽馬褂長袍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響到民國,基本上把「寬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殺殆盡,使漢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國的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向西方學習,走的差不多是兩千兩百多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一路子。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擺脫幾千年的繁重衣飾,開始輕裝前進了。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服裝的改變,它雖然沒有恢復各個民族的服裝,還帶有滿清的特徵(男子穿窄袖對襟馬褂長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卻奠定了我們今天穿沙灘褲、吊帶裙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中山裝與綠軍裝鋪天蓋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怎能不憶苦思甜?改革開放之後,服裝的國際化趨勢極為明顯。除了重要的會議和節日,各個民族已經極少穿傳統的衣服。從衣著上看,我們已經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一頁頁翻過去,朝代一章章跳出來。各朝衣飾則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朝代所處的背景而演變。如果我們至今還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未免太過不合時宜。只是我們應該記住那些真實而全面的歷史,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 ??「北京」在各個朝代的名稱 ??從古到今的朝代名稱是什麼?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誰有朝代從古到今的名稱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沒穿衣服的樣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樣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脫光衣服的樣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樣子古代衣服的圖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飾與代稱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
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
紈袴: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㈣ 魯哀公問孔子穿的是不是儒者的服裝,孔子為何說他不知道什麼叫儒服

儒服是指儒家傳統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裝深衣,戴章甫之冠。魯國是儒家的發祥地,其國多儒士。全魯國人都穿儒服。但孔子則對否認儒服的存在。墨子以為儒者知行之不在服。漢初儒生仍通服儒服,叔孫通第一次見劉邦就以儒服為禮。與儒服相對的是短衣劍服。

「儒者衣冠適中,動作謹慎.推辭重大的利益,如同傲慢一樣,儀態威嚴;推辭小利,則舉止誇張,如同內心有愧.招徠他很難,但讓他離去很容易.他舉止謙卑,不張揚自己的才能.這就是儒者的容貌.」

㈤ 古代孔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當暑,袗絺綌。夏天,穿細的或粗的葛布單衣。
表而出之,出門時罩上外衣。
緇衣羊裘。黑色的外衣,內配黑羊羔皮裘。
素衣麑裘。白色的外衣,內配小鹿皮裘。
黃衣狐裘。黃色的外衣,內配狐狸皮裘。
紅紫不以為褻服。不用紅色,紫色做在家穿的衣服。
齊,必有明衣,布。齋戒的時候,一定有浴衣,是布做的。
朝服而立於東階,有"朝服"。
所以,在家有"褻服"。夏天有""袗"(單衣),出門加"表"(外衣)。齋戒有"明衣"。冬天有"裘",家穿的"褻裘"還有"朝服"。
<論語>有這樣的文字,有的是說君子的穿衣,我猜夫子也許會這樣穿吧。

㈥ 孔子時代的衣冠服飾

頭帶冠,身披袍,腳蹬靴。

㈦ 高校孔子雕像被凍得「流鼻涕」,網友對此有何評價

高校孔子雕像被凍得“流鼻涕”,網友的評價是趕緊給孔子穿一件衣服,不然期末要掛科,這個評價也是挺好玩的,不過看圖片上孔子的雕像,那個結冰的冰條正好在鼻子上,所以看起很像被凍的流鼻涕了,不過網友的想法也是真的挺好玩的,給孔子的雕像穿一件衣服,瞬間就出來那個畫面感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還是依舊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最後就是不管我們對待在何時何地遇到何種傳統經典的人物,我們都應該要持尊重的態度,傳統的人或文化以及東西都應該是值得我們以無限尊重的態度去對待。

㈧ 山東博物館保安因畫孔子像走紅,他的畫作有什麼特點

一、他畫孔子像非常快。

這位山東保安,在大年初二的時候,在山東博物館僅僅只花了10分鍾就化成了孔子像,這是多麼驚人的速度。

其實我非常好奇,他作為一名保安卻可以畫這么好看的畫,那他為什麼不從事作畫的工作,還要選擇成為一名保安呢,其實這可能就與我們的人生有關,我們人生擅長、愛好的和我們最終成為的並非是同樣一個人。他的孔子畫像受到了網上很多人的追捧,很多人都說博物館簡直就是人才輩出啊,還有更驚嘆的事情,就是他不僅能在紙上畫孔子像,他還能把孔子像雕刻在細微的一些物件上,這項技術叫做微雕。他說他為了這個絕活拜過名師,學過繪畫,我們可以看出他為此付出的努力,我們也感嘆這樣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

閱讀全文

與孔子的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手裡有刀圖片 瀏覽:861
畢加索狗狗圖片及價格 瀏覽:532
膚色上衣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418
傷心的女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0
傷感動漫女生圖片帶字 瀏覽:308
少女動漫表情圖片 瀏覽:820
鉛筆羊毛卷發型圖片 瀏覽:131
跑步運動衣服穿搭圖片 瀏覽:492
楊冪動漫古裝圖片 瀏覽:355
眾泰e300價格及圖片 瀏覽:797
漫畫頭像霸氣男生圖片 瀏覽:396
不遮眉毛不遮耳的發型男生圖片 瀏覽:375
澤塔的水晶圖片簡單畫 瀏覽:344
在線圖片文字轉換 瀏覽:915
綳帶女孩超清圖片 瀏覽:233
女生絕望的哭圖片 瀏覽:675
少年男生情感圖片 瀏覽:520
動漫男生打球圖片背影 瀏覽:873
舔狗男生的圖片動漫 瀏覽:388
播放靜靜女孩第2季有你圖片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