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平民被稱作「布衣」,「布衣」就是指棉布做的衣服嗎
我們知道古代的老百姓叫「布衣」。在人們的印象中,「布衣」應該是棉衣。事實上,這種判斷是錯誤的。因為棉布在中國出現得很晚,「布衣」一詞出現得更早。
但別以為穿亞麻布有多舒服。我們現在穿的都是棉布和亞麻布。是棉和亞麻的混合物。如果是純亞麻的,穿在身上很不舒服,但沒辦法。無論從經濟條件還是學制來看,普通的百姓只能穿麻衣。
❷ 關於清朝太監的服飾
太監的稱謂與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後,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清朝太監總管衣服上的圖案不是龍,是蟒。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2)葛布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龍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為「江牙海水」。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鱗狀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與朝同音,故成為官服之專用紋飾。
江牙,又稱江芽、姜芽,即山頭疊,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綿續之外,還寓有國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蟒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歷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於象徵意義。
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掛在衣上,僅起裝飾作用);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
❸ 古代人在夏天都穿什麼衣服
古人雖然沒有科技,但是智慧卻是無窮的,他們能夠在低價裡面收藏了很多冰塊,然後利用冰塊來冰鎮蓮子羹或者冰鎮西瓜,以此來減輕炎炎夏日帶來的痛苦。而且,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研究,其實古代的夏天沒有我們現在這么炎熱,第一個就是人流量沒有那麼大,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氣溫最高指標,在那個時候還是比較正常的,不像現在有三四十度。
❹ 葛衣的介紹
葛衣就是葛布製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粗布葛衣叫「綌」,細布葛衣稱「絺」。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葛衣葛布的織造。漢代生產的鬱林葛布,避貢朝廷,以至京城「榜人皆著鬱林布」,唐乾封元年(666年)鬱林布稱為「鬱林葛」,被列為貢品,延續一千餘年。1雲南雙江邦丙布朗山的布朗人至今保留著「葛布」這種古老的手工工藝織衣服、織挎包、織線毯。2日本神道教的御衣仍使用古傳的掛川、大井川葛布。
❺ 為什麼現在幾乎看不到使用葛布做出來的紡織品,那種質輕色白有光澤切耐磨耐洗的葛衣有點嚮往。。。
亞麻:古埃及富貴人才能穿著,至今在歐洲仍然是富貴的象徵,所以很流行,優質的亞麻原料多來自西歐,也為那裡的農業創造了很多價值。
薴麻:主要是日本、韓國人比較喜歡。
大麻:抗菌性最好,雅戈爾與總後在大力推廣,目前部隊有一定的使用。
葛布:沒人發掘其價值,湖南是否有這種植物?如果確實有其特色,將隱藏著一個特別的機會。
❻ 學姐知道裡面葛布的這件衣服大神們知道是什麼牌子嗎重返二十歲裡面鹿晗的姐姐也穿過的!
zara 我有一模一樣的
❼ 古人把華夏分為九州,是指哪九個州古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九州有: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春秋時期,絕大多數夏季穿的衣服都是由葛布做出來的。那時候越國織出來的是細葛布,極為細致,這類葛布做出來衣服褲子在夏天穿既清涼又舒服。貧苦人家會穿一些麻的衣服褲子,由於葛這種植物生長周期慢,而麻生長周期快,麻是一種被普遍種植的綠色植物,當初就能獲得。
麻衣穿起來肯定不如紗裙清爽舒適,但比紗裙劃算,普通百姓都能穿得起。但夏季還是得幹活兒,總會大汗淋漓,為了防止汗液打濕衣服,古人一般會在衣服里穿件「竹衣」,穿在身上具備透氣性和隔汗功能的。「竹衣」是通過毛竹編制的,和現如今夏季睡席子實際效果非常。
古時候的人們為了抵擋酷熱,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聰明智慧。中國歷史時間里每一個朝代的文化風俗都不一樣,所穿的服飾也各有不同。近些年,古代服裝做為古典風格服裝意味著應運而生,街上身穿古代服裝,款款而行,總讓人眼前一亮。這為中華傳統文化重歸帶個好頭,有益於重構今日的人們對於本中華民族的認知、自信和認可。
❽ 古人如何避暑
素紗單衣。
――白居易《寄生衣與微之》
現代人過夏天,在室內,風扇空調是基本標配;出門在外,能有多涼快就穿多涼快,短袖短褲配涼鞋的小妹兒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沒有電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過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裝劇,電視里各朝代的古人們基本上都穿著寬袍大袖,里三層外三層的,看著真是熱得慌!
果真如此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了著名服飾專家、陝西師范大學教授張志春先生,他告訴我們: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當輕薄,六層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涼,在款式、顏色上也相當講究,可以說得上是既時髦又涼快。
清朝涼帽。
一夠親民
芭蕉等植物纖維均可織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涼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選擇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來說,絲、棉、麻等天然纖維,比較透氣舒適,很適合拿來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當聰明,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先秦時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來度夏。而王公貴族則比較奢侈,愛穿紗衣、絲綢。」張志春說。
「葛布」俗稱「夏布」,對現代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堯舜時代可是風靡了中國好長一段時間。《韓非子》中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了「冬日?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導,可見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涼快的。製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莖纖維。這種纖維製成的布料質地細薄,穿在身上輕薄飄逸。除了可用來做衣服之外,魏晉時,人們還喜歡用它來做頭巾。唐朝大詩人杜甫就曾寫詩描述過葛布的清涼,「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光讀這詩,就有一種微風拂面的清涼感。其實啊,葛布現在也有,但現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過是中等。
「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許多植物纖維指稱的面料都適合在夏天暑熱的時候穿,比如,以薴麻製成的夏布,芭蕉皮織成的蕉紗,竹皮、木芙蓉皮纖維織成的竹布、慕容紗等等。「竹與芙蓉亦為布,蟬翼霏霏若煙霧」,這些面料也都能達到輕薄透涼的效果。
二夠輕薄
穿六層絲綢,仍可隱現肚臍
古代既有親民舒適的葛布,也有奢華精緻的絲綢。
據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國就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的生產開始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隨後的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花色、品種也開始漸漸豐富。
絲綢是紗的一種,廣義上的紗還包括毛、麻等纖維紡成的織物。由於紗薄而疏,重量輕,造型美觀,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而古代王公貴族愛穿的絲綢等紗織品,現在依然是市場上的寵兒。
為何在夏季,古人如此愛穿紗衣?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輕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素紗?(單)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可謂是「薄如蟬翼」,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館,還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紗衣,重量只有34克。
除了輕以外,紗衣還特別薄透。對此,張志春還舉了兩個例子佐證紗衣之透:據文獻記載,早在古羅馬時代,絲綢就從我國出口到了古羅馬。當時的凱撒大帝穿了六層絲綢去看戲,還是隱約可以看到肚臍,大家的注意力紛紛集中在他身著的絲綢衣服上,引發劇場的轟動。
相對應的,我國文獻中也曾有過「錦衣五重」的記載:「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個穿著紗衣的唐朝官員,透過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黑痣,就驚嘆地說,『您胸口上的痣,怎麼透過兩層衣服還能看見?』官員哈哈大笑,請他靠近再觀察,原來他身上穿了五層之多,可見紗衣有多薄。」
在古代文人筆下,紗衣還有傳情達意之妙用。據記載,元和年間,白居易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司馬。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給元稹,「淺色?衫輕似霧,紡花紗?薄於雲,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元稹又回寄一匹綠?絲紋紋布和白輕容紗給白居易,白居易請夫人裁成綠?絲單衫和白輕容紗單?。
三夠舒適
背心馬甲上陣,隔汗衣透心涼
竹馬甲。
我們現在穿的背心、馬甲、透視裝什麼的,古人表示早就穿膩了。而且,古人還特別敢穿,夏天經常穿著「開襠褲」,既透風涼爽,又方便如廁。
張志春介紹說,在古代,著裝方面也遵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禮法。平民的衣服就盡量的短,還會將長衣剪短,常見的有貼身的汗衫和背心。古代的背心不叫背心,有別的名稱,據隋唐的史料記載,古人將它們稱作?襠(liǎng dāng)和?腹(bó fù)。
所謂「?襠」其實就是古代的背心、馬甲,前襠胸後襠背,多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寬,即《唐書?車服志》所說「短袖覆膊」。?襠從誕生就定義為休閑款,男女通穿。?腹和?襠有區別。?襠是腹部兩側不漏光,兩條攀帶掛肩的衣服。而?腹是一片長部,中間剪個洞兩邊搭下來,在兩側胳膊間各用四根繩帶連著的褂子。
古代還有一種竹子製成的馬甲,俗稱「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間,張志春就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過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背心、馬甲可能還比較多見,不足稱奇,古人還經常穿涼爽的「開襠褲」,這可讓人大跌眼鏡。在固有印象中,開襠褲是小孩的專屬,可是古代卻不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那時的褲子(脛衣)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的,是廣義上的開襠褲。
古代胡人發明了最早的有襠的褲子,因為他們要騎馬作戰,有褲襠非常重要。
夏季穿「開襠褲」,除了在透風涼爽之外,還特別方便上廁所。貴族女子日常的穿著,不像我們現在只有薄薄的一層衣衫,她們的長裙裡面還有衫、襖、袍子、褲子,穿起來那是相當繁瑣。正因為如此,宋代女性的褲子形制多用開襠,穿在正式裙子裡面,以方便如廁。《紅樓夢》里,劉姥姥到了大觀園,雖然穿著長裙,卻一蹲下來就可以如廁,應該是穿了開襠褲。
如在江蘇金壇南宋周?墓出土的男褲、山東鄒縣元代李裕庵出土的女褲,也都是開襠的。
四夠時尚
「森系」清新風涼鞋兒是爆款
古代麻鞋。
舒適美觀的涼鞋,契合熱情似火的驕陽,才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那麼,古代人民在夏季穿的又是什麼鞋呢?其實,古人已經開始穿涼鞋了,首先是在蘇軾的詞「竹杖芒鞋輕勝馬」中出現的「芒鞋」。
這名字,聽起來是不是超文藝?其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草鞋。編織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麥秸、玉米秸、東北烏拉草等。芒鞋輕便得很,穿在腳上跟沒穿一樣,所以很多出門遠游的文人都愛穿。「除了發揮避暑的作用,穿芒鞋主要是為了勞動的時候更方便。有的芒鞋可以用殘破的布條來做,成本也很低,穿壞了直接扔掉也不心疼。」
另外,還有一種用蘆葦絮製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檔次要高一些,根據傳統習俗,守孝的時候也要穿麻鞋。」麻鞋的風格用現代話來說,是森系清新風,其一般為平民百姓所穿。
《荀子》曰:「粗布之衣,粗糾之履而可以養體」。這里說的「粗糾之履」,就是指麻繩編織的鞋子。唐朝開元以後,這鞋成了女孩子們的心頭好,愛美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礎上,還會將鞋染成彩色。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繪畫作品中有諸多反映,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的宮女們,全都穿著麻鞋。還有一種古人夏季常穿的鞋是木屐。南方多雨天,路上泥濘,木屐耐磨防水又防滑,很受人們歡迎。
開襠褲。
五夠講究
喜歡穿白色,玩轉同色搭配
若要問夏季衣服最清涼的顏色是什麼,十有八九會有人答白色。白色在商朝時是很祥瑞的顏色,周滅商之後,將白色貶損了,代表著災難,痛苦,一般在殉葬、祭祀的時候穿。到了戰國時期,五行學說盛行,五德終始說陡起,白色取得了季服色的正常位置,儒家的堅持,白服色依然承擔喪葬服的職能。但是在暑熱的時候,穿白色是正常的。白色依然是避暑的常態色彩,人們又在夏天開始穿白服了。
古代的韓國也喜歡穿素白色的衣服,以示清潔、干凈、大方,夏季也更為涼爽。張志春解釋,韓國朝鮮崇尚白色起源於商周政權更替的時候,箕子帶了大批商朝貴族進入朝鮮半島,創立了箕子王朝,也帶去了當時殷商「尚白」的文化。據《海東繹史》記載,高麗「衣皆素白而布縷多粗」。直到現在,朝鮮族服色仍尚白,足見其影響之深。
「尚白」的傳統日本也有,日本傳統文學美以「風花雪月」為上,除了風之外,花、雪、月都是白色的,日本人喜歡穿的衣服也偏愛性冷淡風的色調。而說到款式,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會穿一種較為輕便的和服――浴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人還特別講究鞋子與服飾顏色與款式的搭配,《儀禮?士冠禮》中說,「玄端黑屨」、「素積白屨」。意思就是如果身上衣服是黑色的,就要穿黑色的鞋子;如果穿腰間帶褶的白色絲織衣裳,就得用白色的鞋子進行搭配。這一同色搭配原理,領先現在的「時尚精」好幾千年呢。
古人衣服。
□鏈接
古代納涼有何配飾?
斗笠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從古至今,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涼帽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稱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頭巾
頭巾,淵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標志。到了明、清時期,規定讀書人必須戴儒巾,後來被廣泛流傳至今,成為一種方便、實惠的飾品。
團扇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團扇是眾多扇子中的一種,起源於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見習記者陳荷
❾ 古時候的百姓們在夏天的時候,都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眼看著上半年過去了一大半,氣溫也會逐漸走高,在給自己添置衣物時候突然奇思妙想:沒有空調的古人夏天穿什麼呢?講究禮制的古人們會不會像包粽子一樣穿衣打扮?
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古人比我們過得還要滋潤呢!
古人對時間的變化非常敏感,春夏秋冬都會按季換相應的衣著,這也是古人對於上天的尊崇膜拜行為之一。
劉若愚·《酌中志》: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溥儀·《我的前半生》:至於要談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來,也真夠麻煩人的。最討厭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個節令的轉移,來穿適合於節氣的衣服。
所以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們甚至比我們還有注重“生活的儀式感”,換上夏天特有的著裝。
“竹衣”顧名思義就是竹子編制而成的衣服,就跟咱們夏天睡涼席差不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還穿一種“開襠褲”,學名叫“脛衣”,只有褲管包裹大腿,底下真空上陣。
尤其是貴族女子的褲子,大部分都是開檔,穿在正式裙子裡面,這樣不僅涼快,上廁所也非常方便。單單從夏天穿衣這件事上,就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了。